《杀人回忆》原凶手认罪!奉俊昊教你如何聚焦暗黑美学?
9月18日有消息称,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展现的历史案件“华城连环凶杀案”的真实凶手已经找到。
好消息是,10月1日韩国警方正式公布,“华城连环杀人案”嫌疑人李春材认罪了。
根据ChannelA独家报道,“华城连环杀人案”嫌疑人李春材承认罪行,共招认14起案件。包含今日的调查在内,韩警方在13天里共计对李春材进行了9次面对面调查审问,投入共计9名犯罪心理分析师,李春材最终心理防线崩塌,承认了共计14起案件。包含“华城连环杀人案”的9起(10起中第8起为模仿作案),以及华城连环杀人案前后发生的另外3起未结案件,和在包含奸杀妻妹的清州追加作案的2起,共计14案件。目前警方正在针对其供述的内容进行查证调查。
9月25日,韩媒公开了《杀人回忆》原型最大嫌疑人李春材的照片,该照片系嫌疑犯在水原某高校毕业时所拍,真实照片与警方画出的模拟画像相似度极高。
另据韩国媒体报道,嫌疑人李春材的母亲金氏(75岁)在京畿道华城市陈雁洞繁华街区持有约100坪(330.57平方米)的土地,于2010年卖出,按现在的市价估算每坪700万~800万韩元(共约7亿~8亿韩元),按照当时的市价推算卖出土地获得的金额约为5亿~6亿韩元(约298万~357万元人民币)。另外金氏还于2014年卖出了另外一块约为200坪的土地,根据不动产相关从业人员按照当时的市价估算,卖出价格约为10亿~12亿韩元(约596万~715万元人民币)。与李氏家族相熟的某人爆料到:“他们持有的土地相当多,全部加起来按照现在的价值估算至少100亿韩元(约5957万元人民币)。”
此前,李春材在出现决定性证据后依然坚持否认罪行,据悉他在釜山监狱服刑的20多年间表现良好,还曾被评为一级模范囚犯。另外根据相关人员分析,他坚持否认罪行的原因,可能是意在获得假释的机会。
韩国警方考虑到国民知情权优于个人信息保护权,并且公布嫌疑犯的照片可能成为解决华城杀人案和其他不为人知的未结案件的线索,故而向社会民众公布了画像。当年为了调查该案件,前后动用了200多万的警力,搜查过不下2万名的嫌疑犯,但最终一无所获。
1987年,韩国警方在华城黄溪里的案发现场查看
李春材现年56岁,已经因为强奸并杀害妻子的妹妹被判无期徒刑。
《杀人回忆》赏析
因为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受害者被害手法实在残忍,凶手也不知所踪,多年来一直受到韩国民众的关注。同时,该案件出现在了多部影视作品中。它们有的直接以案件作为参照原型,有的暗暗影射。
其中,最为出名就是2003年被搬上银幕的电影《杀人回忆》。《杀人回忆》被誉为韩国影史最重要作品,有无数死忠影迷,并影响了之后非常多电影人,不知被多少当代电影人奉为圣经。
《体育东亚》在其创刊11周年之际对韩国100位电影业内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杀人回忆》最终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作为商业电影极高的完成度获封最佳电影。
一位电影博主一针见血:中国年轻导演想把处女作拍成中国版《杀人回忆》的,没有100个也有80个,奉俊昊是很多中国年轻电影人的精神教父。
豆瓣三十余万人打出8.8的高分,Top250排名第115,IMDb得分8.1分,都足以说明它的优秀。
这部电影在2003年上映后,不仅成为韩国当年的票房冠军,并且在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公映,口碑爆棚,至今仍是令人回味的佳作。今年恰逢韩国电影诞生百年,这部影片还被业内人士选为百年最佳影片。
作为犯罪题材,《杀人回忆》确实做到了让观众窒息却欲罢不能,直到最后一刻,又让人不寒而栗。一位网友总结的很到位:这并非一个寻求真相的故事,而是关于真相到底如何被整没了。
《杀人回忆》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昏黄的下午,一个小男孩在金灿灿的麦田里抓蚂蚱。这是第一起凶杀案的现场。
本该严肃的场合,朴探员怎么也没想到小男孩会学他说话。这越看越荒诞怪异的动作,其实在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模仿。
而这个因素也贯穿了全片,奉俊昊借此来告诉观众,这不仅是一起团体作案,也可能是一场模仿者的犯罪。
原案已经够残忍离奇,外加导演的镜头语言,坦白讲《杀人回忆》想不出色都难。但它之所以被奉为韩影之最,还因为他在玩转元素的同时,糅合了对韩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社会学出身的奉俊昊,在片中塑造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广播或电视报道中多次出现的民防演习、灯火管制;焚烧的垃圾山;执法人员的暴力、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影片把一个混乱的社会摆在观众眼前,借机让观众来思考现实的黑暗,来庆幸生活中已有的幸福。
这是奉俊昊导演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暗黑残酷风格的代表作。一反破案片最终水落石出的传统风格,无解的结局,受限的人力,推理无法揭出凶手,暴力也于事无补,片内片外之人均能感受到深深的无力。
凶杀案也许会随着时间成为悬案,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然而那种无力感将永远缠绕心头,时不时死灰复燃,将人的脖颈牢牢扼住。
那唯一一场被细细展现的作案,则在心理上做足了惊悚效果:
夜晚的麦田,黑暗而隐秘;幽幽的一句哨声近在咫尺,却不知主人踪迹;被害人慌乱地在无边的麦田奔跑,掉入黑暗之中;而凶手从路边麦田里突然现身,镜头一晃而过,凶手的面容模糊,却让人心惊肉跳。麦田在这里充当帮凶,露出狰狞面孔,与开头天高云低下的宁静悠然形成截然反差,路人不曾想到这一片优美之地隐藏着深深的罪恶。
错综复杂的巧合意外,警方一再错失侦察线索;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影片前后承载着无言的伤痛。《杀人回忆》更像是沉重的阴影。在冰冷的雨夜,每个人能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又伸手不可触及。当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人时,希望又瞬间破灭,沮丧之至,连苏探员都几近崩溃。
在电影《杀人回忆》的最后,奉俊昊导演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宋康昊双眼含泪,面对镜头,凝视了6秒,没有眨眼。宋康昊也奉出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个凝视,镜头对着朴探员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主题音乐结尾响起时,惆怅之外更多是意犹未尽,这个凝视仿佛穿透了灵魂,也穿透了银幕。
这个结尾也成了影史上最精彩的镜头之一。奉俊昊解释说:“我想如果凶手在世,他一定会看这部电影,所以安排了宋康昊直视镜头这一幕,其实就是在看着凶手。"
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曾经依靠强悍到非人类的考据和缜密到变态的逻辑演算,在《刺杀肯尼迪》里为肯尼迪总统遇刺这一桩美国历史上的悬案,提供了一个逻辑上不容置疑的答案。
所以,奉俊昊没有在《杀人回忆》里指出凶手,其实是一种叙事上的选择——宏大叙事的野心:相对于那个具体实施犯罪的人,奉俊昊更想知道,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了罪犯,又是什么令他可以一再实施犯罪。
也就是说,奉俊昊早就在影片里指出了凶手,只不过这个凶手不是具体持刀杀人的那一个,而是提供给他刀子的那一个,是那个残酷的现实。
导演奉俊昊曾经透露了他的创作初衷:“我出生于1969年,我的少年时代充斥着80年代的军事独裁和政治暴力。这部片子里有我的少年记忆,暴力不仅仅限于政治,压抑的环境孵化暴力,它就在我身边。”
或许,今年就是属于奉俊昊的年份吧,五月凭借《寄生虫》获得戛纳金棕榈,同时也被很多人视为奥斯卡外语片最大种子。
而这一回,奉俊昊成名作《杀人回忆》聚焦的悬案竟然得以告破,也算是了却导演和主创的一桩心愿。
奉俊昊的风格赏析
好的导演会自带号召力。奉俊昊擅长挖掘人性的黑暗面,描写阶级分化的巨大矛盾。他的才华,曾被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形容为:“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样的鼎盛时期。”
奉俊昊是社会学专业出身,在他的作品中也渗透出他把人们放置社会之中来回归人性探讨的核心观念。他执迷于悬疑暴力等形式的摸索,他的电影像是好莱坞体系中运作的反好莱坞影片,有着电影工业出品的特质和成熟度,有着类型片的叙事外壳。
即使从业20年来,低产的他只拍了七部长片,风格跨度、转换却相当驳杂,从抨击韩国社会问题的《杀人回忆》,《母亲》等犯罪悬疑片,到好莱坞大片厂注资的《雪国列车》、《玉子》。
无论哪种,对韩国电影来说,奉俊昊仍是那个出色的电影工匠,擅于将社会议题和多种类型叙事相嫁接,而这也正是独属于他的作者性所在。
奉俊昊历年作品中,很难用一种类型定义他的电影,或许正因他忠于现实的创作与呈现,使其作品总有贴近真实的元素,毕竟没有谁的人生,可以简单贴上单一类型标签。
让弱势者面临危险,在奉俊昊的电影中常常出现。比如《杀人回忆》里智能不足的少年目睹杀人现场,无法解释清楚反而被警方冠上杀人名义等。
奉俊昊善于将犯罪与弱势者结合,巧妙营造出不安又惊悚的悬疑情节:“我倾向专注在弱势和愚蠢的人身上,他们在故事中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或旅程。情况越艰困,越显现角色的无力,我认为这是刺激戏剧的好方法,使他们突破常规。”
奉俊昊电影大多夹杂着些许黑色幽默,让人觉得荒谬而失笑时,又能够不拖泥带水的建立危机感,营造紧张氛围。对于自身风格的诠释,他更视为一种悲喜剧的手法:“即使你不做坏事,坏事一样会时常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悲喜剧难以预料的原因。”奉俊昊解释。
中国这么大,不想去看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