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杨姓的起源

一、杨姓起源

杨氏乃中华民族古老而伟大的姓氏,在全国姓氏中是排行第六的大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我们所有杨氏子孙都应了解自己文明始祖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并以此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强烈家国情怀和民族复兴精神。

在中国从古至今,不论任何典籍,都记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我中华子孙均属炎黄子孙,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一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联盟擒蚩尤于涿鹿,统一了各部落。固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为姬姓,后人称其为“人文始祖或文明之祖,”享年111岁,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取妻四房,元妃为螺祖,共有子25个,其中昌意、玄嚣继承黄帝的本姓。杨姓即从玄嚣这一支传递而来,源于姬姓。玄嚣五传至后稷,居渭河平原,佐尧有功,后稷三传至文王姬昌,振兴周族,访姜子牙于渭水之滨,义举伐纣,武王姬发继承父志,灭商建周。武王崩,长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剪桐叶封弟”,封弱三弟叔虞为唐侯,唐叔虞之子杼公,周康王六年受封为杨候大夫,子孙食采于杨,以邑为氏,是以杨杼为杨姓肇姓始祖,杼公寿85岁,谥忠廉(前1085-999)配姒氏,封贞静夫人,生子二:伯沃、仲沃。

杼公六传至康公,康公被乱残害、无嗣。宣王元年聘箕子孙绍甲为杨侯太祖,官礼部尚书,此为杨氏七世,不久绍甲随上东迁,尽节于途,周宣王十九年,再封少子尚父为杨侯太祖,建杨国,此为八世祖涧公。传至廿二世定倬,配公孙氏。此时杨国已被晋国六卿内乱,定公14个子俱被害,惟第十三子伯侨与母公孙氏,被家人古吉塔救,投晋大夫习处避难。周安王元年,习大夫送公归周。周王念其杨氏先人功勋,于周安王五年甲申岁,三

封为杨侯太祖。

杨氏始封于杨国,其都城遗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18里范村,春秋时,杨国被晋兼并,又置杨氏于此。西汉时改为杨县,三国魏改杨县为侯国,西晋复为杨县。隋改制洪洞县至今未变。杨氏罹晋六卿之乱,只有少数杨氏子孙逃往华山仙谷避难,遂居华阴生息繁衍。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国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陕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望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亲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斤黄金相赠,杨震十分

生气,继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神知、你知、子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来,杨氏子以“四知堂”作为自己的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时有三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今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杨氏的郡,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赐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未,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晋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对当局有看法,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之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宦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戌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以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洲、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儿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蒲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年容使田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第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入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蒲田,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蒲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黄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蒲田,杨宣仁则由蒲田涵江而入仙游,ト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福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西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蒲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杨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以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分。在宋代,江西吉水的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字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安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

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宋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鋋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

子杨铎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广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洲、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入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

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一。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今彰化县);裔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今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都六杨弦遂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入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

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三:入明与定居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贼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回朝,留下杨胥马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戎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们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朗)仕唐,任延平刺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

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

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万蛟湖、池湖、后ト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弘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子四: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弘农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迁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将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住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ト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遭远镇汶洲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

四、迁 移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根据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新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息,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新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杨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是勤劳、勇敢、智慧而古老的伟大的姓氏。我们中国之大,杨氏人才之多,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很了不起的姓氏。并且世世代代又莫不以此引为自豪,不断地激发自己不忘祖宗的宗族精神。

杨氏辉煌显赫几千年,竟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和西晋三杨,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氏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氏风光不言而喻。


杨姓的起源


杨姓的起源


杨姓的起源


杨姓的起源


杨姓的起源

杨氏在各历史朝代功盖于世;造福于民、名垂千古、永受人敬,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摘自湖南杨氏通谱第一卷)

关注四知谱学和公众号了解更多杨氏资讯,了解湖南杨氏全面推广家谱数字化进程,不定期更新杨氏支系信息。

上一篇新闻

40年40人|听着邓丽君长大的你,今天是否又想起了她?

下一篇新闻

邓丽君,何日君再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