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何日君再来?
走过兵荒马乱,走过烽火战争,走过颠沛流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而1949年,也是“别离”的一年,国民党带着军队、官员和家眷等100多万同胞迁至台湾。此后许多年里,两岸人民只能隔着海岸,遥遥相望。
一代歌后邓丽君的父母,就被裹挟在这道时代的洪流里。
邓丽君的母亲赵素桂祖籍山东,父亲邓枢祖籍河北,是国民党中尉军官。为了躲避战乱,赵素桂当年辗转多地,后又搭乘运输舰来到台湾,兜兜转转,才终于和丈夫相聚,最后落脚云林县。
那时候,这群随蒋介石政权迁台的人被称为“外省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邓丽君父母住在拥挤的眷村,生活清贫。赵素桂在生下三个男孩后,于1953年1月29日生下邓丽君—一个脸蛋圆圆、眼睛大大的女孩。
邓丽君童年照
由于生活穷苦,儿子们都快养不起了,恰逢邻居膝下无子,赵素桂与邻居约定孩子生下后送给她。但眼见这个小女婴如此可爱,赵素桂无论如何也难以割舍,后来送人之事便作罢,取名“邓丽筠”(邓丽君真名)。
也所幸赵素桂把孩子留下了,否则华语流行歌坛就少了一颗如此璀璨夺目的明珠。如果说有人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那邓丽君,便是那个创造时代的人。
任时光匆匆,只要有她的歌声相伴,再苦闷的岁月也可以有一份清甜。
从“娃娃歌后”到“国际巨星”
虽然邓丽君自幼家境清贫,但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外来人口骤增,台湾实行土地改革,以农业扶植工业,并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以增加就业。
到了60年代,世界经济分化,欧美、日本等国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因此将劳力密集型产业外移,台湾地区躬逢其盛。而此时台湾也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扩张”,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并于1965年在高雄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台湾,缔造了第一个经济奇迹,并与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虽然经济在腾飞,但政治氛围仍然压抑,这是因为台湾当局的“戒严令”。
邓丽君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长大。父亲退伍后,在台北和朋友合伙做小生意,母亲则到工厂工作,一家人生活仍十分拮据,却常常苦中作乐。
三四岁时,邓丽君就跟着收音机学唱歌,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六岁便有了登台唱歌的人生“第一次”。上学时,学校里“本省人”多过“外省人”,偶被欺负,邓丽君也常常以唱歌化解敌意,收获不少人缘。
小学毕业后,邓丽君进入金陵女中。1963年,她参加“中华电视”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以一曲《访英台》拿下冠军。
1965年,邓丽君开始频频在电台、歌厅演唱。在那个还是秀场的时代,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便是在歌厅看秀。而对于12岁的邓丽君来说,未免太早就开始“抛头露面”。那时她常常一晚赶很多个场,并成为家中的经济支柱。
由于无法兼顾课业和唱歌,邓丽君不得不从学校辍学。这对她来说,是生命中的一大遗憾,但也得以就此一门心思扑在歌唱事业上。当时台湾歌坛流行成熟、妩媚、沧桑的嗓音,但邓丽君青春、活泼、甜美的风格,为她赢得了“娃娃歌后”的称号。而且她还很有主持天赋,懂得与场上观众互动。
1967年14岁,邓丽君与妈妈在日月潭
不到一年,邓丽君就成为各大歌厅的票房担当。1967年她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在那个唱片业还不发达的年代,她以平均每两三个月一张的速度发行专辑。此外,她还参加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为台湾首部电视剧《晶晶》演唱主题曲;拍了她的第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谢谢总经理》。
26岁,《谢谢总经理》剧照
70年代的台湾,经济仍在飞速发展。除了继续向海外市场扩张,台湾还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重工业,以及能源和交通等重大基础建设,缔造了第二次经济奇迹。
物质发展的同时,因“戒严”而压抑的人们也在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而邓丽君的歌,就是化解苦闷的轻风。邓丽君也愈发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加上为琼瑶电影演唱主题曲,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也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邓丽君的走红,不仅来自天赋,也缘于她的努力。在那个“本省人”与“外省人”割裂的年代,台湾当局甚至曾一度限制“本省人”说闽南语。但邓丽君不仅用标准语唱歌,还用闽南语演唱,由此淡化了本外省之争,赢得两边的喜爱。敬业的邓丽君还学习粤语、英语、马来语,以及后来的日语,以几种语言演唱,为日后成为“国际巨星”打好了语言功。
1971年,演出慰问越南老人
香港,可以说是邓丽君的“第二故乡”。1970年,邓丽君于香港工会展上荣获“白花油慈善皇后”;次年,她开始在东南亚展开为期一年的巡回演唱;1972年她当选“香港十大最受欢迎歌星”……与她同期的歌手有蔡琴、欧阳菲菲、陈淑桦、谭咏麟等,但谁人能像邓丽君这般隽永呢?
1974-1978年,邓丽君赴日发展,初期并不顺利,后凭《空港》一曲从众多日本新人中脱颖而出,斩获多项大奖。她是“日本有线大赏”和“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冠三连霸得主,至今无人打破该纪录。她更是在日本发展得最成功的外国歌手之一。
而在日本的邓丽君,也从不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她总是以旗袍亮相,每次压轴都会演唱一首中文歌曲,饱含她至真至诚的民族感情。
来自“敌台”的“靡靡之音”
大陆在十年“内乱”后,终于在1978年,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历史性的一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邓丽君也在大陆流行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邓丽君的歌是被禁播的,并被定性为“靡靡之音”。然而,当生活回到正轨,被禁锢许久的心灵遇到这样似水般温柔的歌声时,有如一剂治愈苦疾的良药,引起海峡这边大陆同胞的疯爱。
如果人在厦门海边,天气晴朗时能看到对面的金门岛,偶尔还会听到对面的广播声里飘扬着邓丽君的歌。那么柔软、那么缱绻、那么迷人,锉钝的心被一点一点揉化了,慢慢变得丰满、敏感、多情起来。
那个年代的大陆年轻人,谁不听邓丽君,谁不爱邓丽君呢?《甜蜜蜜》《在水一方》《问君能有几多愁》《美酒加咖啡》《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谁不会哼唱几句?谁又不曾把歌词倒背如流,抑或把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
虽然邓丽君的歌未在大陆发行,但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盗版磁带已经铺天盖地地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用老旧的录音机来翻录、播放邓丽君的曲子,有时还会卡带,但一听就是一整个下午;有时关起门来,在屋内随着音乐翩然起舞。
《芳华》里偷听邓丽君的剧照
1979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如火如荼。但这一年,邓丽君却遭逢了演艺生涯最大的负面新闻——“假护照风波”。
邓丽君被曝持非法印尼护照入境日本被拘留,但后来证明,她所持印尼护照并非伪造,只是发给她的手续不合法。这起事件让邓丽君的事业受挫,她因此决定赴美重拾学业。
因祸得福,她在北美多个城市举办个人演唱会,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爱。能在海外听到如此动人的中文歌曲,华侨们撩拨了乡愁,也缓解了乡愁。
军营慰问演出
很快,时代的巨轮就滚动到了80年代。这是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代,全国各大城市进一步开放,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开始启动。
而80年代,也是邓丽君演艺事业的全盛时期。她在印尼录制80首印尼语歌曲;在中国香港“利舞台”、伊丽莎白体育馆等地,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应邀前往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举办演唱会,成为第一个在凯撒皇宫参演的中国人……此时,她已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巨星。
在忙碌的连轴转期间,邓丽君也开始筹划堪称完美“绝作”的专辑《淡淡幽情》。12首歌的歌词,全部由中国唐诗、宋词改编而成,整张专辑典雅、梦幻又前卫。邓丽君对这张专辑抱着极大热情,除了穿唐装拍摄MV外,她的床头就放着一本《李后主李清照词欣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幽婉的古词,在邓丽君柔美的嗓音下,似乎唱出了昨日岁月里的哀愁。
为了纪念自己唱歌事业的第15个年头,1983年年底,邓丽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6场“15周年纪念演唱会”,场场满座还刷新了票房纪录。1984年年初,她在台北市立体育馆举办两场“十亿《漫步人生路》个掌声:邓丽君15周年巡回演唱会”,后又到新加坡等地巡演。
邓丽君这次的巡回演唱会,破例在大陆得以转播,也标志着大陆终于对她“解禁”。在台北的演唱会中,邓丽君身着仙女般的白裙,翩翩站在舞台中间,以一曲粤语歌开场。
此时邓丽君已经31岁了,虽然多了些成熟风韵,但她仍带着少女般的羞涩;她也一如既往地亲切、认真、礼貌,在与主持人互动时,又不失幽默;对前来送花的歌迷,邓丽君持续不断地说着“谢谢”。
演唱会向大陆转播期间,邓丽君显得有些紧张,她说:“我觉得今天我的歌,受到每位大陆朋友们的喜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当主持人问她为何能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喜欢,邓丽君表示“所有的感情,我都用歌声表达出来了”。
尔后,邓丽君还用山东方言和主持人对话,那一句标准的“老乡”,仿佛她就是当地人。
时代不落幕
邓丽君一直有个遗憾:虽然她的歌曲风靡大陆,自己却未曾亲到大陆开演唱会,唱歌给祖国的同胞听。其实,邓丽君曾两度受到来大陆的邀请。一次是在1980年,当时她非常兴奋,但这引起台方紧张,因此未能成行。另一次是在1987年,但那时她已不再参加商演。
1985年邓丽君生日时,她还接到《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电话。邓丽君表示自己虽没去过大陆,但自小听父母讲述那边的故事,对祖国并不陌生,而今听到来自千里之外的问候,内心非常激动。
1986年,邓丽君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的女歌星”之一,是唯一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1987年,邓丽君逐渐退出公众视野,退居幕后制作唱片,除了公益演出外,停止商业演出,之后和男友一起旅居法国。
而1987年,又迎来了另一个历史性的时刻。7月,台湾当局废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令”,台湾“解严”。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终于打破38年的冰封期。
我们都在课本里读过余光中的《乡愁》,但只有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股乡愁吧。新华社的一张老照片,记录了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长城的情形,照片里一名同胞穿着印有“想家”字样的衣服,伸开双臂,张口朝天,不知在痛哭,还是在欢笑。
那些曾经被迫离开故土的年轻人,而今已是花甲之年。有些人还能找到父母、妻儿、朋友,而有些人却只能面对一个认不得的故乡。也许有些近乡情怯,但还是得回来寻根,双脚踩在这片土地上时,一颗心才终于踏实了。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台湾经济开始放缓,随着大陆的开放、两岸关系的解冻,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瞄准大陆价格低廉的土地和人力,纷纷外移来到大陆。而改革开放后的大陆,也开启了经济上的腾飞。
经济之外,文化也在开放,邓丽君歌曲不再是靡靡之音,而大陆也出现了一批流行歌手,王菲、韩红、那英、田震、毛阿敏等。中国摇滚乐亦迎来了90年代的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有魔岩三杰、崔健、郑钧、许巍、臧天朔等。1990年,被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的演出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那个“偷偷听邓丽君”的时代过去了,但邓丽君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然而,任何时代终将落幕,最无情不过生命的转瞬即逝。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哮喘发作。当时她独自一人,酒店服务生发现她时,她已经呼吸困难了。邓丽君最终死在了被抢救的路上,身边没有亲人、亦无爱人。
明珠陨落,终年42岁,留给世人无限哀思与遗憾。
多希望那是又一次假新闻,但随着5月11日邓丽君遗体回到台湾,大家才确信她真的离开了。邓丽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邓丽君过世后,还获得了不少表彰,仍有无数人在纪念她,她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忘不了她,还有她的歌声、她的美好。
可是啊,人生就像她歌里唱的——“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姜雯
编辑 | 谢奕秋
排版 | GINNY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