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9•11”恐袭20年悲观情绪笼罩美国 外媒:伤口仍未愈合,世界依旧不安全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林日 青木 陈欣 柳玉鹏】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整整20年了。今天,美国总统拜登将访问当年遇袭的三个地点:世贸中心遗址、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据CNN报道,前总统小布什、奥巴马也将和拜登一起参加纪念活动——除了特朗普,“9·11”事件后执政的所有美国总统都到齐了。拜登将郑重悼念近3000名遇难者,但同时,他也想将自己塑造为带领美国告别一个时代的领导者。只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引发的混乱和悲惨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一个时代不会轻易远去。美国人20年的所谓“反恐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基地”组织被削弱,但更多极端组织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而且,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和一个撕裂的伊拉克。有美国官员强调,重要的是,在这20年里,全球未发生像“9·11”这样规模的恐怖袭击。但是,世界也并未变得更加安全。

美媒:拜登放弃发表讲话

当地时间周六上午,位于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遗址的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将举行仪式,宣读所有遇难者名字,并在8时46分进行默哀。20年前9月11日的这个时间,美国航空11次航班撞上了双子塔的北塔。17分钟后,美联航175次航班撞上南塔。9时37分,美国航空77次航班撞击五角大楼西翼。10时03分,美联航93次航班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这一系列事件造成至少2996人遇难。

对于拜登将在11日访问所有三处遇袭地点,美国网民反应不一。有人说,自己很高兴看到总统在这一对众多美国人都极具意义的日子作出这样的行程安排。但也有网民让拜登“待在白宫地下室”,称他之所以认为自己参加纪念活动重要,是因为他想要挽救自己的支持率。有网民嘲讽说,在这三个地方“迎接”拜登的可能是抗议活动。

CNN10日披露说,拜登的助手曾考虑让总统在11日发表讲话,但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他只是在纪念活动上献花圈、默哀。白宫制作了一个反思“9·11”事件的视频,计划在11日一早播出,拜登也会出现在里面。“在这个时候,言语起不了什么作用。”美国学者诺曼·奥恩斯坦说。

“总统正在与过去20年划清界限,”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学教授杰里米·苏里表示,“他想让自己看上去如同一名历史学者,并且宣布‘我们告别了一个时代’。”CNN称,拜登相信,他从前三任总统那儿继承了一些失败的政策遗产,并认为自己做了他们都没做到的事情:结束美国最长的战争。不过苏里认为,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9•11”恐袭20年悲观情绪笼罩美国 外媒:伤口仍未愈合,世界依旧不安全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被飞机撞击后,浓烟倾泻而出。

“我希望拜登总统在‘9·11’当天不要出现在世贸中心遗址,这里现在是圣地。”美国保守派新闻主播布莱恩·瓦特撰文说。《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克·泰森认为,拜登之所以没有资格在这个神圣的日子踏足遇袭遗址,是因为“他向在‘9·11’事件中袭击我们的敌人投降了”。

最初,拜登将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最后期限定在9月11日。法新社说,显然,他想把撤军跟“9·11”联系起来。但最终,拜登没能主持一个团结的时刻,而是令他的国家伤痕累累,并陷入分裂。

9月11日,美国并非国际社会关注的唯一焦点。此前俄媒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阿富汗塔利班将在这天举行临时政府就职仪式。不过据俄新社10日报道,塔利班文化委员会成员萨曼贾尼当天称,关于11日举行就职典礼的传闻与事实不符,几天前塔利班就决定取消这一仪式。

悲观情绪笼罩美国

“‘9·11’事件过去20年了,悲观的阴云正笼罩着这个国家。”美国《名利场》杂志9日刊文说,美国更加分裂,以至于关于现实和常识的一些基本问题都成为激烈的政治争论话题。

《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本周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4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令美国变得更差,33%的人认为变得更好。在2002年,认为“美国变得更好”的受访者比例是55%,2011年,该数字降至39%。另外,2003年,67%的受访者认为,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比“9·11”之前更加安全。如今,这一比例降至49%。

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分析报告称,虽然“9·11”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在恐袭发生后的几个月,公众表现出罕见的团结精神,不过,“9·11效应”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短暂的。《华尔街日报》9日叙述道,尽管小布什的反恐行动最初获得广泛支持,但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他遭到民主党人和媒体的“厌恶”。美国虽然举行总统选举,但社会对选举结果的认同不断下降,党派分歧的情况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变得更糟,到了特朗普任期,美国经历了一场“没有步枪的内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拜登上台,然而不到一年,他就制造了“喀布尔耻辱”。

最近的一项调查称,有64%的美国人表示,“9·11”永久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对于生活上发生的变化,有一个群体的感受可能比其他群体都要深——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有分析人士总结,美国穆斯林在“9·11”后受到三重伤害:袭击本身带来的冲击;感受到周边其他人的疏离;美国政府对阿拉伯裔群体进行严格审视,并制定了一些歧视性政策。

“‘9·11’事件激发了欧美极右翼。”新加坡《联合早报》10日社论说,“9·11”后,“伊斯兰恐惧症”逐渐在欧美社会蔓延,极右翼势力有了新目标。后来,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等进一步刺激欧美的保守化浪潮,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更是欧美保守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世界各地种族之间的裂痕正进一步扩大,更令人担心的是,极右翼势力的兴盛也激发极左势力的崛起,如今,世界正遭受两股极端力量的撕扯。

“伤口疼,危险还在”

20年过去了,世界依旧不安全。“伤口疼,危险还在。”德国《焦点》周刊10日文章说,2001年9月11日可以被视为“21世纪真正的开端”,西方在那天告别“梦想时代”,直到现在,恐怖主义制造的伤口仍未愈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9日称,有能力像“基地”组织那样在美国本土发动袭击的团体或许已被分裂、削弱,然而,具有类似意识形态的极端组织蔓延到更多地方,尤其是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

英国《经济学人》11日文章(提前出版)说,最初,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是为了粉碎恐怖组织,到后来,演变成对政权更迭和国家建设的渴望,但美国最终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国家建设’过时了。”德国《斯图加特日报》10日评论称,美国和欧洲在过去20年不得不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观不再是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典范。

《联合早报》称,战争只带来一个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和一个撕裂的伊拉克。美国人直到今天还没觉察到,单靠武器并不能有效遏止极端主义和恐怖袭击。“9·11”恐袭造成近3000人遇难,但20年的反恐战争带来更大规模的家破人亡。

上一篇新闻

全球第38!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揭晓,青岛多项指标“得高分”

下一篇新闻

华媒:外国移民最喜爱哪些城市?前十名多在亚洲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