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这个夏天从高中毕业的学弟/学妹:

见信好!

我是一位比你年纪大了约十岁的“老”学长,可以叫我LEO或者六哥。十年前的此时,我和你一样,刚刚完成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读,带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进入大学前的暑假,开始憧憬往后作为“大人”的生活。在这封信的开始,我想先祝贺你完成了年轻人生中一场颇具意义的重要考试。真的,不论发挥如何,都要祝贺你胜利经历了高考!当然,你可能幸运(或遗憾地)跳过了高考这个环节,直接被保送,又或者即将出国留学,那么我也要为你点赞——祝贺出色的你,祝贺你即将进入高校继续求知深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即将为你打开

在仲夏这个有点闷热的晚上写这封信给你,是想和你分享自己作为“老学长”的一些心里话。

学弟/学妹,知道吗?我很羡慕你,你才刚开始人生里最令大多数人留恋的日子——18岁往后的若干年,是有且仅有一次的黄金年代。还有一学期我就要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而这次与学生时代的告别或许将成为永恒。过去几年,我也曾数次在梦里回到更年轻的那些日子,回到高中教室,回到那片熟悉的操场、那座温馨的食堂,有一两次甚至快要泪流满面。也许现在的你无从体会,但过些年你也许就能感同身受。

高中毕业后的这个暑假,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生里最美好的假期,但这过后,你就要第一次背上行囊,独自离家,远行到一个可能从没去过的陌生校园、陌生城市,和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展开新的交集。

在这几个弥足珍贵的夏月里,你该如何开启自己的后高考人生呢?第一次当“大人”,你该做哪些准备,才能完成好从高中到大学乃至往后许多年的顺利过渡呢?

回想自己的来时路上,那些让我庆幸做了的事和那些遗憾没做的事,我想送给你一些发自内心的建议。


关于未来几年的求学方向


首先,我们来说说选校、选专业。看到这封信时,你也许已经确定了求学目的地,也许刚完成高考估分、正忐忑等待成绩的揭晓,又或者正在填报志愿,心中满是纠结。我当然希望你的最终选择,就是你一直以来的心中所属、那座让你魂牵梦绕的象牙塔。然而令人无奈的是,每年都有太多、太多同学与梦想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心有不甘地接受第二志愿、甚至更不理想的选择。

如果你恰巧进入了这样不完满的境遇,我想对你说,不要立刻灰心泄气,更不能一味自责、甚至哀叹命运不公。记得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没有得到最想要的结果,也许未来某一天,你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获得加倍的惊喜收获。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举个小例子,当我刚进耶鲁读大一时,我玩得最好的五个朋友里有四个把经济学专业当做他们的第一志愿,并坚信自己将从耶鲁经济学系毕业;然而大二下学期正式确定专业时(注:美国高校通常在大二结束前定专业),这四个同学最终只有一位选择了经济学,剩下三位都基于大学前两年的选课和学习经历而“另觅新欢”,分别“情定”社会学、历史学和环境科学。

所以说,此刻你觉得最好的学校(专业)也可能只是当下的答案罢了,没能进入此学校(专业)固然遗憾,但当下的第二志愿将来就会成为最适合你的也说不定呢,对不对?

另外相信我,未来几年的学校和专业不会禁锢你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过去几年里,我身边就有多位同学成功跨行择业。比如,一位好友从专业色彩极强的某高校考古学专业毕业,如今却在一家知名快消品跨国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业绩斐然。

总之,不论录取到了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我都希望你坦然、愉快地接受这个升学结果,别思虑过重,更别随意拿自己和别人比。如果你是一支努力上进的潜力股,不论去到哪儿,都会在不远的未来迎来属于你的“大牛市”。


关于从少年走向成年

上面说到,夏末秋初时你也许就将背井离乡,独自开始求学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大学确实是“未成年”和“成年”的分水岭。在成年人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穿行,当然会获得孩提时代无法拥有的有趣体验,但作为“成年见习生”的你,起初一定也将遭遇不适、茫然甚至慌乱。

为了有一个更从容的开端,我建议你从这个夏天起认真当大人、郑重完成“断奶”。所谓把自己当成年人,并非简单地拍胸脯宣告“从此我是自给自足的大人了”,也并非只是“我要自己担负做饭洗衣等日常起居,挣钱养活自己”这些微观、具象的行为,而是从心态上不再下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一味被人疼、被人重视的“宝宝”。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如何从心态上断奶、成熟起来呢?我的建议是,你应该让自己尽快获得成年人的几个重要属性和标志:责任感、担当意识、同理心/共情力(英文里经常出现的同义词是“empathy”)。实际上,这几个词本质上都在表达一件事:更成熟的人,绝不是凡事皆以“我、我、我”为出发点——“我开心/不开心” “我喜欢/不喜欢”“我委屈/我讨厌xxx” “我要这样/那样……”,而是能经常顾及到周围的人和事,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并在必要时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还该大度地做出让步。

过去十七八年里,身边的人——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已为你付出了非常多。在很多时候,你也许都没意识到自己作为一群人的“宇宙中心”已经太久了。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只在乎个人利益和感受的那些高度自我的人,几乎都将落入路越走越窄、直至寸步难行的境地。

作为成年人,你还该从这个夏天起尝试适应一个人独处,甚至学会享受“寂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家庭、各种琐事,我们似乎一直在社会中来往穿行,和不同人打交道,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有被寂寞包围的时候,甚至还会“越忙碌却越孤单”。此时如果你觉得空虚、难受,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不够笃定。

学弟/学妹,我们这辈子终究是要一个人来,一个人去的,所以不要因为没人陪在你身边就顿时“黯然神伤”、“如坐针毡”。一个人,那又怎样了?更何况跟自己相处时,你有最无与伦比的自由、最广阔无垠的空间,你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为自己充电,让生活越发充实。


关于选择与你同行的人


当然,作为社会动物,独处之外的时间里我们总得跟不同人相处。这个暑假,我建议你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和拓展自己的人脉网络。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你已经交了一些好朋友,也一定有气场不和、甚至被自己永久拉黑的另一些人。不过我也相信,截至目前你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大程度上是单纯基于自己的情感喜好的,对不对?比方说,“她和我有相同爱好,特别聊得来,所以我和她很要好”;又比如,“我就是因为xxx的原因看他不爽,所以不可能和他来往。”

如果人际沟通能永远像我们年少时那样简单纯粹,就太美好了。只可惜在往后的日子里,你不得不因为学业、工作或其他必须做的事而与不喜欢的人同处一个屋檐下,甚至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时该怎么办呢?我给你的建议是,把心放“大”一点。在已经令人无奈的情况下,如果你依旧抓着那一两个让自己不能忍的痛点不放,生活岂不将变得更加艰难?在必须发生交集时,抓大放小,找到你们的共同点(“common ground”),礼貌、大度、友好地完成日常沟通,但可以完全不走心注意我的用词——“完全不走心”。是的,对于不可能和自己“一伙儿”的人,何必掏心掏肺、深度交流呢?在需要的时候一起做完需要的事,然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好了。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上面说的,也就构成了你的人脉网络里相对浅层且无需走心的一群人。与之相对的,是更重要的“内层人士”(the in-group people or the “inner-circle”)——能放下所有防备、深入交心的挚友死党,人数不用多,但对你往后的人生(尤其在遭遇困境时)一定意义重大。

我建议你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截至目前所有可以被认定为“好朋友”的名字,然后再仔细想一想:这些人,未来还可以和你一起往前走吗?是否会渐行渐远、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我无法提供更多细节建议。但在进入大学前的这个夏天,实在很有必要理好自己的朋友圈,尤其要清楚——不论发生什么,哪些人才是最可能一辈子互相扶持的好朋友?

除了密友与“点头之交、点到为止”的路人,你的人脉网里当然还有其他性质的存在,比如师长、前辈。你可以想想,从小学到高中的这十多年里,有哪几位老师是最懂你、你也最谈得来的?虽说高考之后你将远走高飞,你的恩师将原路返回,可你与一些老师的缘分绝不会到此结束。相反地,和他们的友情还会在毕业之后得到升华——除了师生桃李,更成为可倾诉谈心的忘年交。从高中毕业已经十年,但我至今仍和几位那时的老师保持联系,回国时常抽空去拜访他们,我们会聊聊各自最近的生活,亲切的感受甚至比当年更深。

学弟/学妹,关于人际交往,还有一个事实你现在就得接受,那就是有些人,不论曾经多么要好,都可能在未来和我们走散,在余生里永恒失去联系。从18岁至今,我曾和几个朋友断了联系,并再也未能恢复往日友情,我也曾对此困惑、郁闷,然而最终我释然了。在这里,我想将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一段话送给你: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中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关于这个夏天往后的爱情


说过了友情,很自然的逻辑便是更进一步,延伸到爱情。嗯,我知道对于情窦初开(或者已经开了有几年了?)的你来说,这个话题可能更“值得讨论”。你也许想问我这个比你大了十岁的老学长,从这个夏天起,是否应该更放飞自我地尝试拥抱爱情?毕竟已经迈入成年人俱乐部,理应有了恋爱的自主决定权。

关于爱情,我不想在这里下太多定论,因为爱情这个话题不但宽广,而且极其主观。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爱情应当是——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成千上万种爱情,毕竟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累积,每个人对爱情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从beta 1.0到2.0、3.0……再者,学长我的罗曼蒂克史并不足以让我给出足够“厉害”的建议。并且我一直觉得,在爱情的世界里,每个人在某些角度来看是老手,在另外一些角度来看却又是生涩的新手、菜鸟。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关于恋爱,我只想给出几个高浓缩关键词,请你自行体会和内化:

第一,不抵制爱情到来,但也绝不饥渴。这个夏天如果有好的人,并且碰上了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那么未尝不可“谈一谈”。不论男女,确实都能在爱情里成长成熟。恋爱,是成年人世界的必修课。相反,如果没有,那么请相信“强扭的瓜不甜”,别给自己平添烦恼与忧愁。

第二,不强求某种结果。这里的“结果”也得由你自己诠释。比如,最美好的一种可能是“恋爱时三观契合,你侬我侬,直至走进婚姻殿堂,从此过上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但看过许多身边人的故事后,我必须先给你泼一盆冷水:无疾而终的爱情很多,甚至在这个快餐式浮躁的年代占到了上风。为了更好地保护你自己,最好别放入太多幻想,别轻易为一个人倾倒到了忘我,更别随意说出或轻信海誓山盟,这么做很幼稚。如果谈朋友了,就一心一意好好往前走,顺其自然。如果最后还是分手了,首先允许自己因失恋而痛苦一阵子(对于有感情的动物而言这很正常),然后不断说服自己潇洒、大度、释怀,继续往前看。

第三,对你的另一半一定要有责任感,要专一,好好在一起了就别做对不起对方的事,注意安全。你还年轻,不要因为任何责任感缺失而导致的不愉快和意外而伤害了自己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我的大学前暑假,是怎么度过的?


学弟/学妹,不知不觉打了这么多字,只希望以上所言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在这封信结束前,我想回到2009年高考后的暑假,和你分享那时自己做的几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度过了充实、喜乐、收获满满的18岁夏天,也希望(并且相信)你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About 学习与技能长进

已经拼了几年学习,这个暑假别强逼自己学太多,养精蓄锐锻炼身体更重要。建议get focused, 选准1-2件事学会、学好。

阅读:我在入大学前那个暑假读完的书(无法全部忆起):《平凡的世界》《夜航西飞》《源氏物语》《伊利亚特》《约翰·克利斯朵夫》《万历十五年》《悉达多》《时间简史》《经济学原理》(曼昆教授著)

电影:我在入大学前那个暑假看的电影(无法全部忆起,但看的大多是一位耶鲁70岁老校友给新生的推荐):《飞行家》(迪卡普里奥 & 布兰切特)《教父》(三部曲)《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罗伯托·贝尼尼)《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小鞋子》(伊朗)《阳光灿烂的日子》《英国病人》《走出非洲》《罗生门》《菊次郎的夏天》《杀人回忆》(韩国)《美丽心灵》(罗素·克劳)

其他:学会了打网球;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做7-8道家常菜;通过日语能力二级。

About 旅行

如果条件允许,18岁的这个夏天一定出去“野”一两回,看看这个世界。

1. 和几位耶鲁大一新生相约爬了庐山。最难忘回忆:在山顶剧院看了新中国第一部有吻戏的电影《庐山恋》;凌晨四点起床观日出;见到了从小就熟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用自己中学时代零星攒下来的稿费带妈妈悠游了新加坡。最难忘回忆:赤道阳光下暴走狮城半天变小麦色人;榴莲配咖喱蟹当晚餐;在“很有味道”的小印度区体会了孙燕姿《神奇》里唱的“好像每个人都有特别气味,原来才发现那是咖喱作祟”。

About 社会体验

成年了,该好好入一次社会了。

1. 到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月讲解员,以生动方式学知识。

2. 到流浪猫狗协会当了夏季志愿者,帮助寻找领养人家。

3. 在海边音乐广场和同学一起卖唱,用不到一周的收入换回了留学时代第一台电脑。

4. 参与了小成本文具生意,身体力行了解生意场门道。

好了,这封五千多字的长信我就写到这里停笔。在信的最后,学长还想跟你说一句话:

“其实,并非每个人都要拼到金字塔塔尖,成为人中龙凤,拥有令众人艳羡和仰慕的彪悍一生。你必须问问自己,自己最渴望的“美丽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一些人的确志在“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另一些人却更向往“种豆南山下”的悠然自得,而这些都可以是特别好的人生模式。”


学长祝福你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理想状态,

从今往后的每一天都新鲜而充满希望。

加油,最好的你!

真诚地,

李柘远LEO(六哥)

2019年仲夏六月

—END—


原创 | 2019年夏天,哈佛学长给高三学弟学妹们的一封长信

上一篇新闻

还没断奶就学潜水,这帮神人是海王后代吗?

下一篇新闻

从“不务正业”到“独角兽之父”,他凭什么逆风翻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