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孟子》经典名句详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名句的诞生

无恒1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2辟3,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常、一定的。2﹒放:放荡。3﹒辟:同“僻”,与“邪”同义。4﹒侈:不依制度、胡行乱为。5﹒刑:动词,加以刑罚。6﹒罔:同“网”,罗网之意,此处意指张网罗织、陷百姓于绝路。

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点。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人们真的犯了罪,国家便用严峻的刑罚加以惩罚,这其实等于是国家张网故意去引导民众犯错而后又逮捕他们。

名句的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的“王道”课程,以分析当时的大势为始,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终。

当其时,天下像齐国一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只占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单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去让其余八个国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游说之辞———让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齐国朝廷有立足之地、让天下种田的人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让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齐国的城市里做生意、让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让天下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跑来向齐宣王诉苦……在极大的程度上让齐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对以“仁政”一统天下的向往。

至此,齐宣王已几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游说,因此便开始虚心地请教,希望孟子能将“仁政”该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见自己的“游说”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让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因为人民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没有了道德追求,便会胡作非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温饱”,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权利,若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丧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们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认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纯善的,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因为若在生活都不得温饱之时,还要求坚守个人的道德操守,不仅过于苛刻,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想,所以在这一点上,孟老夫子还是看得相当透彻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说法,虽然无法概括社会动荡的所有原因,但却足以说明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便与孟子的观点相契合,皆是认为若能先满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因为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会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并由此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且他还发现,古希腊民主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姑且不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至少在“财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维持社会稳定”这点上,看法是相类似的。

时至今日,孟子当年的观点依然让不少领导人深记在心。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之初,着实为国民缺乏国民意识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当他苦苦思索治国之道时,突然看见一个男人拼命地追赶一扇被台风刮跑的门板。这个画面让李光耀先生突然间有所体悟:这个男人家的门板能被风刮走,显然是个穷人,一个穷人为了一扇门板都能如此拼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产,那一定会为维护这个国家而拼命。从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都积累起财富,都有一栋美好的房子,如此一来,国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国之道上,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点也被不少人拿来作为“高薪养廉”也就是培养廉正官员的一个基本论点。因为这些人认为“高薪”可以“养廉”,只要能提供给官员优裕的生活条件,必能让官员们“不必”去犯某些罪恶。

当然,高薪是否真能养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养廉都让人莫衷一是,但领导者在制订国策计划时,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先由富国、富民的角度出发,绝对会是全民之福祉、治国之良策。

上一篇新闻

成语辨析之四——从谦敬色彩上辨析,不要错位

下一篇新闻

加不完的班、留不完的痕、赶不完的材料……央媒怒批机关事业单位三大怪状,你有话说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