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培养国家认同,美德法新这些国家是这样做的……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特派特约记者青木姚蒙刘玲玲梁燕辛斌】编者按:10月1日国庆节将至,满城飘扬的五星红旗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普通中国民众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期待着大阅兵的到来。这种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竟让某些外国驻京记者感到吃惊。实际上,爱国主义在国外也并非什么禁忌之词——想想以本国文化为荣的法国人的骄傲,看看好莱坞大片里高频出现的“星条旗”,爱国主义激情在欧美发达国家一点不鲜见。事实是,为培养本国国民对祖国的认同,为给民众上好爱国这一课,很多国家都有比较突出的做法。《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美国和新加坡记者近日分别进行了调查了解。

德国:突出“家园”,内政部改名有玄机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2018年德国共有2080万人拥有移民背景,其中1090万已加入德国籍。这些人中,48%是因家庭原因来德,19%在德国找到工作,15%申请难民庇护。

“不管是什么动机移民德国,德国政府都会从他们一进入德国就开始国家认同教育。”德国社会学者马塞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德国尽量少说教,多干实事。德国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投入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认同投资,这些投资在若干年后会获得回报。

德国打造了一个移民事务网,最顶端是隶属于内政部的联邦移民和难民局,各州各城市也设有外国人管理局等机构。来德国的移民都要参加融入本地社会的学习班,一般在提交移民或常住申请之后,外国人管理局会根据具体情况通知移民参加这个课程。柏林外国人管理局部门主管沃尔夫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融入课程”学习班通常包括600学时的语言课和60学时的社会文化课。

“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要参加一个免费的结业考试,通过者将获得‘融入班结业证书’。”沃尔夫冈说,这个证书可以作为申请入籍的语言证明。另外,社会文化课上要讲数百个话题,比如德国宪法的一些条款、男女平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德国入籍考试的内容。不过,马塞尔表示,塑造移民的国家认同,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能既好又快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了一份工作,移民才能安居乐业,进而自然而然会有社会认同、国家认同”。

27岁的哈桑目前在德国下萨克森州一家汽车零件厂做技术学徒工。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5年难民潮时,他走了几个月的路来到德国。刚来时,他感受到安全和自由,但也有困惑,认为自己很难融入德国,德国不是自己的“家”。后来,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哈桑先学了一年德语,然后到这家企业当学徒。现在,他已感到自己是“半个德国人”。

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塑造来自中东的移民的国家认同最为困难。他们的德语水平相对较低,失业率较高。这也说明德语培训、社会文化学习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对塑造移民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德国一度回避“国家认同”问题,担心这一概念可能让德国重新回到极端状态。像“爱国主义”这样的词,曾长期成为媒体的“禁用词”。直到两德统一,德国才逐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今,德国中小学都把“国家认同”纳入课程。一是从宪法等内容入手,让孩子们有国家观、价值观。二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会通过常识课,让孩子们认识家乡的街道、河流、古迹等;初中和高中时期,老师会带学生到全国各地旅行。

德国Sat1电视台有一档名为“我爱德国”的电视秀,每周邀请名人和普通观众参加关于德国知识的竞猜活动,屡屡创造收视高潮。德国《明镜》周刊、《图片报》等也推出“爱家乡”“在国内度假”等专刊。

本届德国政府还把内政部改名为“联邦内政、建设和家园部”,突出“家园”概念。这一改名能让人立即联想到德国啤酒、香肠、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文化要素,显示德国政府希望民众有国家认同感。

马塞尔认为,国家认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各种训练,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升。它是社会稳定、国家凝聚力及经济发展的保障。

法国:爱国教育,“开学第一课”

进入9月,法国中小学生迎来开学季。根据政府新规,全国所有中小学必须在课堂内展示法国三色旗和欧盟旗帜,同时将法国国家格言、国歌《马赛曲》的部分歌词张贴在教室内。法国教育部长让-米歇尔·布朗凯表示,这是加强学生“公民精神”的必要方式:“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知道国家的象征是最自然的事情,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事情。尤其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品德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教他们尊重国旗、国歌,培养其爱国之情,很有必要。”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除了学校,法国学生的爱国教育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从被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之都”的巴黎到偏僻的小乡镇,法国每座城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成为学生们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刚刚结束的第36届欧洲遗产日相比往年也要热闹。全法有1.6万处文化遗产在本月21-22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迎接数千万观众参观。仅在大巴黎地区,今年就新增了120处对公众开放的场所。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法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培养公民意识、增强爱国情感起到积极作用。在“活着的历史”中,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艺术作品里,年轻一代逐渐培养出浓厚的爱国情怀。

其实,法国人的爱国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这有历史原因。几个世纪前的英法百年战争期间,随着圣女贞德被英国人送上火刑台,法国人开始形成爱国主义情结。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其他君主制国家的围剿进一步强化了法国人的自我认同和爱国主义,巴黎出现一系列爱国者俱乐部,远远早于其他欧洲国家。在19世纪的拿破仑三世帝国时,爱国主义成为法国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开始全面检讨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但爱国主义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年4月,鉴于反移民极端主义、民粹主义势力在崛起,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包容性爱国主义”概念,强化法国人的爱国意识以及欧盟建设意识。

在具体措施方面,除继续强调法兰西传统、突出法国文化特色外,马克龙恢复了义务兵役制的一部分概念,让每一个青年均接受特别的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每个16至18岁青年必须接受一个月的军训、公民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法国中小学教室开始挂国旗的一个背景。

法国媒体认为,马克龙有意重振爱国主义精神,以此应对极端主义、民族主义及相关政党的挑战。而他在国际上强调多元主义、强化法国与欧盟的作用,同样需要国内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

美国:从学校的效忠宣誓到童子军

对于今年10岁的马里兰州小学生里奥来说,早上参加学校组织的效忠宣誓活动是他每天上学必经的一个环节。全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面对国旗,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读誓词:“我谨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国,上帝之下的国度,不可分裂,自由平等全民皆享”。

而对于15岁的高中生萨拉来说,她宁愿用那段时间整理自己的储物箱,或为上课做准备。萨拉认为宣誓没什么意思。她的一些信奉其他宗教的同学也不参加,因为誓词里有“上帝之下”的说法。美国一些州,包括夏威夷、艾奥瓦等并不要求学校进行每日宣誓活动。

这类事情引来美国一些保守派人士批评,认为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欠缺。这也让人想起,2017年美式橄榄球明星引领的拒绝向国旗致敬行动,被总统特朗普和一些共和党支持者痛批“不爱国”。

里奥的课程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不过从一年级开始,里奥所在学校就开设有“社会研究”课程,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基本的国民教育、政治和历史教育,比如“五月花”号轮船、独立战争、总统与政府的职能等。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前往开国总统华盛顿的故居弗农山庄,讲解华盛顿带领美国人民“击败英国殖民者”的故事。“4年多来,我从学校学到的是‘美国是伟大的国家’,只有当年蓄奴是‘错误的事情’。”里奥说。

萨拉说,进入高中,历史课更加深入,一些老师会正面讨论与印第安人战争的是非问题,加上不同州采用不同教材,导致美国社会在历史及国民教育上至今因一些问题分歧严重。

但分歧属于内部。有调查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美国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强。这种认同感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以童子军为例,它是对美国青少年产生影响较大的校外组织之一,也是美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创立于1910年的童子军,目前拥有250多万名成员、100万名成人服务员。童子军的活动宗旨是“教导爱国主义、勇敢、自立等价值”。

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还有很多。美国10个全国性公共假日,一半与爱国主义有关。2月的“总统日”由纪念最受美国人尊敬的总统华盛顿和林肯而来。独立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日、马丁·路德·金日等,与众多以杰出人物命名的地名、建筑一起,时刻提醒美国人先辈们奋斗与建设国家的历史。

美国领导人一直用爱国主义吸引支持者、凝聚人心。林肯的就职宣言是弘扬美国精神的著名演说,肯尼迪的“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们为祖国做了什么”成为爱国名言。现任总统特朗普“不遑多让”,其口头禅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9月24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称:“未来属于爱国者。”去年9月他同样在联大上说:“我们接受的是爱国主义信条。”当然,特朗普口中的“爱国”存在很大争议。

新加坡:年轻人念着“信约”长大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新加坡通过国旗、国歌等象征国家身份的符号,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以小学华文教材为例,不仅有《挂国旗》的礼仪知识传授内容,也有《国旗国旗我爱你》这样的哲理性小文:“国旗国旗我爱你,有红有白真美丽。弯弯的月亮五颗星,看见国旗行个礼。国旗国旗我爱你,有红有白真美丽。我要变成小小鸟,飞到天上亲亲你。”新加坡课标就爱国主义相关的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以身为新加坡人为荣,对新加坡充满归属感,并致力于国家建设。

爱国教育并不停留在书本上。为培养新一代“新加坡人”,政府通过强调新加坡特色来培养国家意识,规定从小学到高中每天进行升旗礼、唱国歌。在新加坡一家智库工作的李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即使最顽皮的学生,在升旗礼期间也表情严肃。“也许你觉得,每天如此,久而久之会流于形式。但当你看到学生们每次都认认真真地参与升旗礼的每个环节,看到他们真诚的眼神,你就不会怀疑了。”

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都会在唱完国歌后宣读《新加坡国家信约》。这可以说是新加坡爱国教育的独特环节。信约一直是新加坡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精神的象征,内容简短有力:“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宣读时必须对着国旗,握紧右拳,放在胸前左侧。

信约是国家与人民的约定,体现的精神是无论存在什么差异,彼此都是平等的公民。一名新加坡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信约内容从新加坡独立时被确认,之后不曾改变,在学校、部队和重要庆典场合诵读,几十年来不知多少新加坡公民念着它长大,并内化成他们爱国的一种自觉。

当记者向马来族邻居说起信约时,60多岁的她马上用英语和马来语背诵出来。她对有些惊讶的记者说:“每个新加坡人都可以的,不论什么族群。”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多元种族国家,每到国庆日(8月9日),都能看到新加坡国旗飘扬。特别是各个族裔混居的租屋,6月底外墙就被一面面国旗“占领”,整齐划一。“种族和谐是新加坡国家认同中很关键的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一名新加坡当地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上一篇新闻

40岁萧亚轩晒与小男友黄皓,亲密接吻MV,满屏粉红泡泡,也太甜啦

下一篇新闻

想随俗又不了解人家的习俗?这些旅行中的tips要牢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