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 星期一

扈鲁:葫芦是联通中外的吉祥物

■ 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生在葫芦崖,从小近葫芦,亲葫芦,爱葫芦,听老人聊葫芦;长大画葫芦,收藏葫芦;当了学者研究葫芦,讴歌葫芦,他成了“葫芦痴”,甚至连笔名都确定为葫芦谐音“扈鲁”。今年,他组织主编的9卷本《葫芦文化丛书》出版,被学界誉为“填补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空白之力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为葫芦立传第一人。他发起“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展演活动,成为“一带一路”宣传的名片。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扈鲁先生。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沂蒙山区有个费县,费县有个葫芦崖,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即采自此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葫芦崖上那摇摆的葫芦丝,摇醒了一个小男孩。若干年后,这个小孩说:“我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画自己家门前的葫芦。”从那以后,他便与葫芦结缘。

他叫扈鲁,本名扈庆学,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如今,他创建的葫芦画社,出版的葫芦画社报,开通的葫芦画社公众号平台和网站,筹建的葫芦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宣传葫芦文化的窗口。

“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

7月6日扈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的论文,文中说,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上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做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被用做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7月30日,扈鲁领衔编纂的《葫芦文化丛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并受邀分别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葫芦文化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日照隆重举行首发式。

《葫芦文化丛书》于2015年秋开始策划筹备,历时三载,参与编纂专家学者130余位。丛书共分《研究卷》《史料卷》《文学卷》《东昌府卷》等9卷,扈鲁和他的同事们将葫芦研究拓展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用文字符号将七千多年葫芦文化载入史册,这是开拓性工程。

扈鲁正在做的,就是通过“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将《葫芦文化丛书》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喜爱葫芦文化的国度。

数千件葫芦来自海内外

葫芦文化博物馆是2010年开始筹建的。扈鲁的创建模式是先藏葫芦于书房,源源不断的葫芦,流进不大的书房,外溢到卧室、客厅、沙发、阳台、走廊,扈鲁生活的空间已经彻底被葫芦填满,但葫芦依然争先恐后地朝他这边汇聚。不得已,才产生了建个葫芦文化博物馆的想法。

记者问扈鲁,这么多年,到底收藏了多少葫芦了?答曰:收藏了几千件,有近百个品种,100余册(件)葫芦文化图书、音像资料,还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葫芦艺术品……

记者曾到葫芦文化博物馆参观。那真叫眼界大开。最大的葫芦比记者还高,最小的葫芦拇指大;远远看着葫芦像集体在开会,走近前去,却鸦雀无声;仿佛在等待扈鲁的命令,要到哪里去送“福禄”;才凝神猜想葫芦的怪样儿咋长的,猛回头却又一个葫芦在逗你。大大小小的葫芦,目不暇接,或蹲,或卧,或侧,或伏,或倚,或吊于穹顶、或挂于粉墙,或藤缠于斑竹,你瞅我,我瞥你……它们有的来自异国他乡,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日本、韩国、土耳其、以色列、苏丹、越南、俄罗斯、意大利、马里、新西兰、肯尼亚、南非、塞尔维亚、阿根廷、秘鲁等。

扈鲁说:“我更看重的是不同的葫芦身上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通过世界各地的葫芦文化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收藏葫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

葫芦让人跨越文化障碍

2008年5月27日,扈鲁到韩国考察。在韩国一个民俗村里,一间房前挂着几个葫芦,遗憾的是这些葫芦并不对外出售。见了葫芦就忘我的扈鲁一次次找到“葫芦”主人——一位白发老者,因为语言不通,扈鲁只好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想法,手脚并用着比划,一会儿脸上就沁出汗珠,惹得老人捧腹不已。

韩国老人终于懂了!那一刻,扈鲁心头一热,突然领悟,小小葫芦让两个不同国度的人跨越了文化障碍,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最终,他的真诚和坚持感动了老人,买到了在韩国农耕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葫芦器皿”一套。如今,它们静静地搁在葫芦文化博物馆里。

今年10月25日至27日,来自韩国的专家学者代表团来到葫芦文化博物馆考察,扈鲁带领韩国友人参观了世界各地的藏品,异形葫芦、绾结葫芦、长颈葫芦、鸡蛋葫芦,以及用葫芦做成的象棋及各种乐器,让韩国友人目不暇接。

在一组“葫芦人生历程”泥塑前,扈鲁详细介绍了民俗文化中的葫芦元素。生、老、病、死,每一个人生节点,都有葫芦文化的习俗相伴,体现了葫芦在民间独特的文化地位。韩国友人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这组场景中找到了韩国结婚时踩破葫芦的民俗传统一景,他们激动地惊呼着、赞叹着。

在一组惟妙惟肖的拉祜族泥塑前,贯穿其中的葫芦元素引起了韩国新华报社社长曹明权先生一行的注意。扈鲁向来宾介绍了中国拉祜族的葫芦文化。拉祜族是一个自称“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他们的始祖是从葫芦中诞生的,这个民族有一种古老的乐器——葫芦笙,拉祜族的男孩在六岁就开始学习葫芦笙,并伴随其一生。

谈到兴起,扈鲁和曹明权一行还一起演奏起葫芦笙。大家一边吹奏,一边表演,将表演动作与拉祜族人在农田劳作的情景结合起来,葫芦这个跨越文化障碍的吉祥物熠熠闪光。

“全日本爱瓢会”取自《论语》

以葫芦为媒,扈鲁与海外的葫芦研究学者架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桥。美国葫芦协会会长比尔·艾伟,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蒂姆·罗伊德,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副校长克拉施尼夫,英国伯明翰大学Martin Russii教授,全日本爱瓢会会长时田勉,韩国全球文化产业学会会长李永求,新加坡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曾繁如……一位位国际友人慕名造访,谈文化、讲民俗。

值得一提的是全日本爱瓢会会长时田勉,曾于2013年3月来曲阜参观葫芦文化博物馆,经过时田勉牵线搭桥,第39届“全日本爱瓢会”总会暨展示会特邀扈鲁组织的“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于2014年6月走进日本。

2015年5月,时田勉先生率团再次莅临曲阜,参观葫芦文化博物馆。这次来访,扈鲁收到了时田勉带来的一件特殊礼品:一幅印有《孔子行教图》且图旁标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图画。

谈到“全日本爱瓢会”这一名称的由来,时田勉解释说,在日本,葫芦不叫“葫芦”,而称为“瓢箪”,“爱瓢会”一名正是取自《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瓢”字。

扈鲁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中国的德、仁、礼、信、义、智等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箪食瓢饮”这一中日两国知识分子极其相似的安贫乐道思想就是极好的例证。

加拿大的葫芦课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30日,“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在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扈鲁教授作了关于“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主题演讲。

笑容可掬的扈鲁首先拿葫芦瓢说起,葫芦一分为二即为瓢,关于瓢,《论语》中有一个“箪食瓢饮”的故事,讲的是2500多年前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艰苦求学的典故。颜回生活简朴,平日用竹器盛饭吃,用葫芦瓢舀水喝,住在曲阜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难以忍受的艰难生活,但他依旧跟随老师孔子孜孜求学,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扈鲁对孔子学院的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早已不像颜回时代那样匮乏,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样不能匮乏,只要大家“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就一定能够学好汉语、学好中国文化。

接着,他又告诉大家,葫芦分甜葫芦和苦葫芦。《诗经·幽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所说的食瓜,即农历七月就可以食用甜葫芦了,而苦葫芦是不能大量食用的,否则会导致身体中毒。《论语》中有一个故事就谈到了苦葫芦。《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即:“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只挂在那里而不让食用呢?”

扈鲁幽默的讲述,引起阵阵笑声。加拿大教育官员Kimberly女士,现场通过手机图像同扈鲁分享了她爱人创作的葫芦艺术品,交流葫芦艺术创作心得。

大洋挡不住的回声

就在那次扈鲁演讲的间隙,新布伦瑞克省教育厅官员Kimberly说她先生John Bauer是小学的法语教师,先生的父亲就喜欢种葫芦,所以她的先生从小也是在葫芦上画画儿。

今年7月,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加方院长滕菁带着校长团到访曲阜师大,校长们被葫芦文化博物馆里的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葫芦所震撼,滕菁在谈到那位法语老师的葫芦作品时,扈鲁说:我希望购买过来。滕菁回到加拿大后,跟Kimberly,也就是John Bauer的妻子,转达了扈鲁欲购买作品的愿望。她微笑着“拒绝”——不会卖的,但可以送给扈鲁先生。

8月9日,滕菁再次回中国的前一晚,Kimberly和她先生John Bauer及儿子一起来到滕菁家,小心翼翼地把一个包装好的盒子打开,里面有两个精美的葫芦,每个大约十厘米高。Kimberly详细介绍了这两个葫芦,其中花色的是她先生John画的,绿色的是John父亲的作品。John的父亲是新布伦瑞克大学的教授,一生中业余爱好就是喜欢种葫芦,并在葫芦上作画。这时John风趣地插上一句,“我原来一直觉得我爸爸是葫芦国王,没想到扈鲁先生才是真正的葫芦王。”

遗憾的是,John的父亲2010年去世了,无法亲见中国的葫芦。当John的母亲听说John 的葫芦要送去中国,她专程从别的城市开车赶赴儿子家,送来了John父亲当年的作品。

他们还写了热情洋溢的贺卡,贺卡上有著名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一行字:“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成就大事件(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are the big things)。”

8月10日,滕菁回中国,一路上把这个小盒子一直放到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时不时地打开看看别把葫芦损坏了。在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山东文化旅游推广峰会上,滕菁向来自五个国家的嘉宾以及台下各位来宾们,讲述了她手中这两个葫芦的故事。

临离开曲阜,滕菁把两只精致的葫芦送给了扈鲁夫妇,扈鲁夫妇回赠了精心创作漂亮大气的葫芦画,希望滕菁带给John Bauer。

葫芦伤了,情谊无损

2017年12月,扈鲁应密苏里州立大学艺术节邀请举办葫芦文化展,参会的有美国葫芦协会副会长柯南先生、美国密苏里州葫芦协会会长沃特曼女士以及美国各地广大葫芦文化爱好者。

扈鲁与70多岁的柯南先生竟一见如故。当翻译说柯南先生是乘飞机2个多小时赶赴密苏里州,又驱车4个小时才来到这儿,就为了与从未谋面的扈鲁见面的时候,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交谈期间,柯南先生多次因为太激动而热泪盈眶。

柯南回顾了赴中国探寻葫芦文化的所见所闻,了解到在中国,葫芦不仅意味着幸福,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幸福。在中国的历史上,葫芦有数以百计的用途,例如:几个世纪以前的葫芦碗、葫芦花瓶、葫芦做的蟋蟀笼、葫芦乐器以及用葫芦做成的人物塑像等等。

参加展出的还有很多闻讯赶来的葫芦艺术家,展出结束后,扈鲁为表达自己对不辞辛苦不远千里来见面的美国朋友的谢意,决定购买部分葫芦艺术品带回中国。同事劝解说,因为葫芦体型较大,而且工艺精美,担心运输过程中会有损坏,建议还是不要买了。但扈鲁坚持买了四件葫芦艺术品。

为了能使葫芦安全抵达中国,扈鲁与美方葫芦主人多次信件来往,当葫芦的主人了解到邮寄费用昂贵时,劝扈鲁放弃购买,他们把在美国先期收到扈鲁支付的费用退回,扈鲁毅然决然坚持不变。

等待了漫长的2个月之后终于有了消息,第一批两个葫芦收到了。扈鲁高兴地打开箱子验看,不幸的是,因为葫芦经过工艺制作,外壳偏薄,其中一个镂空的葫芦已有多处断裂。扈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受伤一样心疼。国内物流公司同意与美国公司协商赔偿事宜。但因为箱子没有破损,外包装也很完整,物流公司不承担责任。远在美国的葫芦的主人听说后,也感觉非常抱歉,并非常诚恳地说,不要扈鲁支付物流费用了,他们愿意承担。扈鲁风趣地说,没关系的,虽然有了破损,这正可以说明我们的葫芦是有故事的,自己马上如数支付了费用。第二批的两个葫芦也于不久后来到了中国,有一个有破损,扈鲁依然如数付款给美方,美国葫芦主人感动不已,来信表示,她再做一个精美葫芦艺术品赠送给扈鲁,邮费由她们支付……

葫芦被依照原样进行了修复,精美如初,只是如果你定睛细看,会发现几处粘过的痕迹。

难得的非洲葫芦乐器

世界上的葫芦乐器有几百种,扈鲁欲将中国的葫芦乐器同所收藏的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葫芦乐器,通过“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展演传播给大家。他首先想到的是非洲的葫芦乐器。

扈鲁说,非洲的葫芦文化主要表现为葫芦乐器等,如我们常见的葫芦沙锤,该乐器以葫芦为外表覆盖一层玻璃珠或贝壳,底部开孔形成共鸣仓,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正如非洲人民头顶的葫芦盛器,彰显非洲人民健壮的体魄和浓厚的葫芦文化。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扈鲁的朋友就帮扈鲁从世博会非洲馆收藏了一件肯尼亚的葫芦乐器——拇指钢琴姆比拉,这是扈鲁收藏非洲葫芦乐器的第一步。

2016年4月,扈鲁参加澜沧拉祜族“阿朋阿龙尼”(葫芦节),扈鲁在拉祜葫芦广场看到前来参加葫芦节的非洲朋友正在进行非洲葫芦沙锤表演,他动了心,一心想购买收藏那件非洲葫芦沙锤,这件葫芦沙锤仅是参加葫芦节展演的非卖品。最终,他的真诚还是打动了非洲朋友,把非洲葫芦沙锤卖给了他。

2017年,扈鲁通过在非洲工作的朋友托付另一个朋友,寻找到非洲当地的专业人士,终于寻找到了扈鲁所需要的非洲木琴、非洲竖琴、非洲鼓和弹拨乐器姆比拉,这四件器乐均以葫芦为主要构件,依赖葫芦的天然形状形成共鸣,从而发出天籁之音。

2017年是扈鲁收藏非洲葫芦的丰收之年,扈鲁还通过驻非好友,在非洲寻找到了刻有苏丹地图的亚腰葫芦,此葫芦通体圆润,刻画的绿色苏丹地图栩栩如生。

讲好中国葫芦故事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与“一带一路”的缘分由来已久。在古丝绸之路上,丝绸、瓷器和茶叶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符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据历史学家考证,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而最初的陶器无论是造型上还是功能上,都是先人们从葫芦那里得到的启发。扈鲁说:“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文化基因,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

扈鲁说,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倍感振奋。作为在孔子家乡大学的一名以葫芦文化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学者,更应该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华葫芦文化研究的重任,加快推动葫芦文化研究从国内向海外的拓展辐射,讲好中国葫芦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今年9月23日,“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再一次走出国门,来到马尔代夫共和国。马尔代夫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也是“一带一路”南亚十国之一。本次走进马尔代夫,重点介绍了近期出版的《葫芦文化丛书》情况,讲述了葫芦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应用及演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的文化属性,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流传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整个展览过程中,参展民众被华夏民族的勤劳智慧深深地折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

记者了解到,“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还先后走进日本、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葫芦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的高度关注。

扈鲁透露,应白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国际人文组织邀请,“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即将再次走进“一带一路”沿线的白俄罗斯,拟于今年11月中旬在白俄罗斯国家费拉莫尼大剧院展演,并将举行向白俄罗斯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赠送《葫芦文化丛书》仪式。“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随后还将走进塞尔维亚、波黑、吉尔吉斯斯坦、以色列等。

行胜于言。可是出门难,行路难。扈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肯定克服了各种困难,但是他始终是微笑着的,他把一切都当成修炼,葫芦给他智慧和能量。

上一篇新闻

荔波美景惊艳法国观众

下一篇新闻

天塌了!克伦克贷款5.5亿私有化阿森纳!传枪手租借+买断购登贝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