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财富》|新加坡第一套文化遗产现金卡鉴赏
由于过去人们曾用牛车来运送街上的淡水,因此,新加坡唐人街也被称作牛车水。许多老一代新加坡华人都是新加坡唐人街发展的见证者。1999年前后,新加坡造币厂发行了三张以新加坡唐人街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现金卡。
此套现金卡是新加坡第一套以新加坡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现金卡,存世量较少,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历史感扑面而来的卡面主景
●大华剧院(Majestic Theatre)
大华剧院是由新加坡慈善家余东璇为其妻子建造的粤剧剧院,于1928年建成。此剧院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剧院的外墙装饰有描绘粤剧场面的瓷砖,以及闪闪发亮的彩色马赛克,上面挂着首尾相接的飞龙。其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圆顶天花板的海绵状走廊,在其下方有一个字母“M”的徽标,表示“雄伟”。
雄伟的剧院最初被称为天恩摩台剧院或“天音舞台”,一直是粤剧的表演场地,余东璇还为妻子组建了一个歌剧团,并买下了剧院所在的那条街,这条街后被命名为余东璇街。
1938年邵氏兄弟(邵逸夫与邵仁枚)租下了此剧院,并将之改名为女王剧院,用来放映当时最新的粤语大片。1942年,日本侵占新加坡,将该剧院改名为大和歌剧院,用来放映日本宣传片。1945年日本人战败投降,邵氏兄弟在剧院的租约也于同年9月结束。此剧院后来租给了大华电影公司,大华剧院因此而得名。
1956年,国泰航空的拿督卢万寿与合伙人黄秀玲和张成熙以110万新加坡元的价格从余东璇家族手中购得大华剧院。21世纪初,雄伟的大华剧院进行了翻新,建成了一座三层楼的购物中心,该建筑随后改名为“The Majestic”,并于2003年1月17日对外开放。
●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
丁加奴街连接宝塔街和西谷街,并与神庙街和史密斯街相交。过去,丁加奴街上两至三层的商铺里住的都是贫穷的新加坡华人。街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轮车。每天很早的时候,丁加奴街就会挤满小商小贩,出售蔬菜、水果和各种生活物品。1968年,唐人街中心地区每天有1200个小贩摊位营业,大部分摊位主要分布在丁加奴街、硕莪街(Sago Street)和班达街(Banda Street)。
从宝塔街到史密斯街之间的丁加奴街一段,于1997年被改建为步行街,其余街段和硕莪街在2003年也被改建成步行街,现在,丁加奴街成为新加坡唐人街旅游地带的核心。
●宝塔街(Pagoda Street)
宝塔街因马里安曼兴都庙的宝塔状建筑而得名。马里安曼兴都庙最初建于1827年,由木料和木头制成,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兴都庙。这座庙的宝塔形塔顶体现了南印度建筑风格,抬头可看到众神与野兽的各种精美雕塑。目前的结构始建于1843年,此后经过多次改动和翻新。
在20世纪初,宝塔街上的很多商店都是苦力寄宿的地方。1901年,这里有12间苦力寄宿房。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商店开始主要从事零售贸易和服务业。
传承文化 存世稀少
新加坡造币厂是新加坡唯一发行纸币和硬币的权威机构,发行各类题材的现金卡也是新加坡造币厂的一个创举。其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支付工具、促进大众消费和防范假币风险,同时还宣传了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并促进新加坡多元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加坡造币厂发行的各种题材现金卡都非常少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众多题材的现金卡中,文化遗产现金卡自成体系,独具魅力。目前各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发行了不少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银行卡,如中国银行发行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借记卡等。文化遗产现金卡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外表的精美,更体现为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深入揭开这些现金卡背面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了解这些现金卡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才是专业收藏现金卡的意义所在。
新加坡造币厂选用上述三个著名景点作为新加坡第一套文化遗产现金卡主题,反映出唐人街和华人在新加坡历史和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该套现金卡限量发行6000套,由于多数人用完后便将其销毁,目前已经很少能见到此套卡。此套现金卡的三张卡目前存世量均少于500张,珍惜度全为5星(见表1)。三张现金卡的图案永远定格在20世纪50年代,让我们在欣赏新加坡唐人街旧时风貌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华人在海外奋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