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如何破解现场救护的“荒”与“慌”——现场救护亟待立法推进

来源:华声在线

如何破解现场救护的“荒”与“慌”——现场救护亟待立法推进

医护人员为小学生演示现场救护操作要点。(资料图片)申勇 摄

制图/张杨

如何破解现场救护的“荒”与“慌”——现场救护亟待立法推进

6月20日,长沙市开福区卫生健康局、区红十字会主办的首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中,参赛队员在进行应急救护场景演练。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周瑾蓉

最近一段时间来,有关猝死的新闻在朋友圈和各大网站连续刷屏。

新华社记者徐勇、艺人高以翔、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义平、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这些鲜活的生命都突然停止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让人扼腕痛惜。

为什么近年来猝死频发?猝死除了个人的身体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可行的挽救措施?这一个个悲剧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呼吁人们要关注健康,重视身体预警,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也看到,这些频发猝死意外的事件背后,凸显了我国现场救护的许多“硬伤”。遇到突发状况,现场第一目击者往往束手无策,急救“荒”与急救“慌”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又该如何破解?

1 现场救护的湖南探索

全球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超过80%以上的心脏骤停都发生在医院外。

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祝益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心脏骤停后1分钟之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90%;4分钟之内,抢救成功率可达50%至70%;之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减少10%;当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以上,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可达14%至40%,有些城市甚至可达70%,而我国心脏骤停急救复苏成功率不到1%。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懂急救、能救人的“第一目击者”。

应该说,湖南在现场救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走在国内前列。

2016年起,湖南创新性地提出在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的“三个一”理念,以湖南省人民医院为主体,成立“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在医院设立“急救小屋”,大力开展急救普及,两年来培训普通民众3万余人。联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等学术组织共同倡议将每年1月11日设立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日”,创作《“救”在身边》急救歌及广场舞,改编成20余个地方方言版,一听就想学、一学就能会,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广为传播。

2018年1月,湖南省卫健委召开湖南省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动员大会,将急救普及上升为“湖南行动”。同年10月,湖南省卫健委再次召开湖南省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推进会,确定31家试点医院,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公众急救普及和急救体系建设,真正把公众急救普及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全省部署推进。从科普到专业,从医院到社会,湖南开始形成比较成熟的公众急救普及理论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传播体系。

但公众急救普及和急救体系完善,仅靠一家医院、几个部门还远远不够。

2 现场救护存在三大“硬伤”

针对目前国内现场救护现状,祝益民认为,存在三大“硬伤”。

“硬伤”之一是合格的第一目击者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全民急救教育普及率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达80%。在欧美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香港,第一目击者占其城镇人口的比例大致在8~15∶1。有数据表明,我国真正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只有1%至5%左右。在长沙,每2000人中仅1人有过急救培训经历。第一目击者的数量可以用“匮乏”形容。

等急救车、等医生,是国人的常规思维和做法。而在救命的黄金时间内,急救车和专业医护人员往往无法及时赶到,即使是在首都北京城区,120急救车5分钟内能到达的不到2%,10分钟内能到达的不到20%。如果在现场没有懂得急救的第一目击者,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几乎为零。

“硬伤”之二是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远远不够。

自动体外除颤器问世于1979年,它给医务人员甚至非医务人员为心脏停搏患者进行早期除颤提供了“新式武器”。AED是一种便携式装置,易于操作;稍加培训,操作者就能熟练使用。AED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配,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在机场、运动场、居住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了AED。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开始在重点公共场所配置。但是,在美国平均AED的配备数量为每10万人接近400台,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我国香港地区这一数字为每10万人10台,而我国内地每10万人不到1台。屡见不鲜的猝死事件,也暴露出我国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办公写字楼、社区等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情况堪忧的现状。

“硬伤”之三是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曾在长沙市做过问卷调查,共有3000多人参与。其中有99%的人表示渴望了解急救知识,愿意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目前大多数人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阅读,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演练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大部分医疗机构积极作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急救普及性活动,但群众大多为被动、碎片式、短时间地接受培训,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局限。基层偏远地区,因场地、条件等原因,急救普及工作就更为困难。

3 破解“急救之殇”需从立法开始

面对突如其来的猝死,作为第一目击者“救或不救”“怎么救”?这让很多人感到为难。之所以经常出现“见死不救”“不敢救”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现场救护的相关法律。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尚无现场救护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仅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地方层面,上海市2016年发布《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对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和社会急救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规定。郑州、武汉、长春、成都、广州、南宁、西安、贵阳等地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这些急救领域的法规各有特点,但对于急救公众普及和现场救护的内容较少。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万众瞩目的《民法总则》,该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被称之为“中国版好人法”。但该条款并未对“救或不救”“哪些人可以救”“怎么救”等做出细化的明确规定,紧急情况下,需救助者和施救者的安全感仍显不足。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詹鸣表示,现场救护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救”,十分关键。要把现场救护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第一目击者这“三个一”的理念真正“立”起来,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保障,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也需要地方立法予以引导、保障和规范。湖南通过几年的积累探索,在现场救护工作方面有特色、有基础,让立法具备了可能性。目前,我省已把现场救护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召集组织相关部门商定立法的条款内容,积极推进。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同时也为积极救人的行为提供法律保护。

有专家表示,如能将现场救护立法,从法律层面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设立培训场地,配备培训设备,建立培训体系,人人学急救、人人懂急救才具备可能性,急救“荒”与急救“慌”现象才能得到根本破解。

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提高急救意识,提升急救素养,是挽救生命的先决一环。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将现场救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推动和规范,在意外发生时第一目击者将能更好地发挥“有人救、会急救、救得好”的积极作用,猝死频发的悲剧将会越来越少。

采访手记

人人都要学急救

李传新

触电、溺水、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不幸事故,给不少家庭带来不幸和悲痛。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却不知所措,从而错失抢救良机。

最近接连发生在省内、国内的猝死事故,更让我们觉得,学习急救知识并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和掌握现场急救知识,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挽救他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伸出援手,造福社会。

如何让“人人学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会急救”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除了个人的自觉之外,还需要有法律的保障。

只有将现场救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推动和规范,当每个人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意外发生时,第一目击者勇于担当,敢于伸手,急救知识才会大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发挥“有人救、会急救、救得好”的积极作用,猝死频发的悲剧才会越来越少。

链接

猝死常见的前兆

猝死是有前兆的,如果发现早,及时处理是可以有效预防的。专家介绍,猝死常见的前兆包括:

一是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

二是心慌。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

三是心跳过缓。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四是晕厥。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五是不明原因的疲乏。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发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六是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

七是疼痛。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若心脏病患者经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出现这些疼痛的转移的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八是反复胃肠道症状。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不少人生前并没有胃病病史,这是心脏病发作的信号之一。一旦出现反复发作的肠胃不适的话,需要将心脏的问题考虑在内。

九是出汗。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部位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最好停止活动休息,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应立即拨打120。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性突然出汗的话,这常常是心脏疾病发作的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是盗汗,但过度出汗同样应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信号。

专家表示,预防猝死,应避免压力过大。长期压力过大,生活抑郁很容易导致猝死,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血压和心律升高。同时要多动少静,促进血液循环,合理控制体重。用茶饮代替酒精饮料和咖啡。水是生命之源,补充水分能稀释血液,对改善血黏稠有一定的作用,白天喝水放些茶有助于排除血管内的毒素。

上一篇新闻

扩散提醒!请大家注意防范急性传染病“登革热”!

下一篇新闻

<三十而已>大结局了,却告诉我们这些能抚慰人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