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美国以“印太经济框架”拉拢东盟的图谋注定失败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亚太经济框架”(IPEF)。在俄乌冲突焦灼之际,拜登却选择出访韩国与日本,并将“印太经济框架”公之于众,这凸显了其此行浓重的地缘政治意味。但是,美国企图通过在亚太地区建立“小圈子”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图谋必将破产,其利用经济诱饵拉拢东盟国家选边站队的做法也注定失败。
根据拜登政府公开的内容,“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四个工作支柱:公平和弹性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脱碳;税收和反腐败。其初始成员国为日本、韩国、印度、越南、泰国等13个国家——但是,中国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却被排除在外,“亚太经济框架”针对中国之意再明显不过。细究其中的所谓“公平和弹性贸易”“供应链弹性”,更可发现美国借“亚太经济框架”重组全球供应链的真实用心。
众所周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也是全球供应链的中心。然而,美国却从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提出重组全球供应链。2021年12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公开表示,为了保护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需要将供应链转移至本土或者盟国。在几经美国国会审议的“美国竞争法案”中也明确提到,鼓励美国企业将核心技术产品的供应链移出中国。由此可见,“印太经济框架”只是以地区合作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破坏全球自由贸易规则。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86万亿美元,占全球30%。由于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熟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投资的热土。跨国企业竞相投资中国是在全球自由贸易条件下市场的自然选择,而非某国政府外部干预的结果。如果美国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名强行要求企业将供应链移出中国,那么不仅会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会给美国企业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更何况,早在“印太经济框架”正式启动之前,美国就公开宣称,将依据“是否支持美国价值观和规则”决定邀请名单。这就更为“印太经济框架”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正如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若“印太经济框架”是为了限制与中国的贸易,那这一框架将不会给其成员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而只会限制贸易。《欧洲时报》在社评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在亚太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排除在外的“经济框架”,不啻画饼充饥。
美国企图拉拢东盟国家实施围堵中国的战略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东盟国家绝不会在牺牲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美国火中取栗。5月23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谈及“印太经济框架”时说,若不与中国发展贸易,不仅会令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付出很大代价,还会制造更多摩擦。东盟与中国之间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经贸往来蒸蒸日上。2021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782亿美元,中国也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随着今年1月份RCEP的正式生效,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达到1.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而反观2021年美国-东盟的贸易额仅有3790亿美元,不到同期中国-东盟贸易额的一半。亲疏远近,可见一斑。美国想通过画一个“印太经济框架”的大饼破坏中国-东盟之间深厚的合作基础,恐怕过于天真。其实,对大部分东盟国家来说,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不站队,才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做法。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又是他们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因此,一个缺少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框架并不是东盟国家所乐见的。
“和平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旋律。今天,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想获得发展,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若美国始终抱守冷战思维不放,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断在世界各地搞“小圈子”政治。其所作所为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将被历史遗弃。(责任编辑:华章 张艳玲 原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