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不屈意志,“阿尔勒摄影季”26场展览集美集结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今冬厦门,盛事云集。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刚刚落幕,2020环东半程马拉松又将鸣枪。与此同时,“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日前正在厦门集美举办。8个单元,26场展览,87位艺术家,组成了本年度集美·阿尔勒的阵容。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获悉,摄影师沈绮颖凭借《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和《流沙志》系列在11月29日下午揭晓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摘得该奖项。提名沈绮颖参评的策展人认为,“对于摄影来说,我想唯有在拍摄的那个动作和图像中找到人生行迹、心灵所向,才是真意。”
今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迫于疫情,取消了第51届的全部展览。作为合作伙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经过种种努力,将2020年的阿尔勒影像盛会再次请到厦门集美,这也是2015年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举办以来的第5次影展。
展览现场
本届集美·阿尔勒共计26场展览,包含6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1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女性艺术家的“日本影汇”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4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摄影大师”展览、1场“藏家故事”展览、2场“在地行动”展览。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顾铮用“人类的不屈意志,通过摄影表达”形容疫情下的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如期举行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方式,来展示和强调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能够在集美与广大观众见面的这26场展览,都是人类对于病毒的某种形式的回击,也是人类信心的一种证明。”顾铮在开幕发言时说。
李舸,选自《见证》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展出于“无界影像”单元。
刘抗,《厦门虎溪岩附近之景》,1917年,图片由新加坡刘抗家庭提供。展出于“回家——刘抗相册里1928年前后的福建影像”单元。
发现奖、优秀女性摄影师奖公布
从10位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中脱颖而出、摘取“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是1978年出生于新加坡,现居伦敦和北京的摄影师沈绮颖,她获得了十万元奖金。
沈绮颖,越南,选自《流沙志》系列,2017年 图片由艺术家/马格南图片社提供
沈绮颖2018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提名成员,目前亦是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博士候选人。“此次展出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数》与《流沙志》都是现代国家和全球进程如同滚滚运转的历史机器生产出的现实痕迹,是一套厚实与沉甸的历史感的记录。”提名沈绮颖的策展人刘潇说。在刘潇看来,“发现”的是年轻还是成熟艺术家,甚至是不是近两年的能称之为“新”的作品,都没关系。而是暂时的呈现出一些事物的聚合,发现我们感受和想象世界的一些框架。“对于摄影来说,我想唯有在拍摄的那个动作和图像中找到人生行迹、心灵所向,才是真意。
沈绮颖,中国,选自《流沙志》系列,2017年 图片由艺术家/马格南图片社提供
艺术总监顾铮在颁奖词中表示:“作为一个成熟的报道摄影师,沈绮颖的工作主要在新闻与报道摄影的领域里被认识,在当代艺术摄影领域里还不是特别为人所知。艺术家一直关注国际现实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母题,而且她有能力实现对这样的母题的追踪和表达。她探讨了一系列事关人类现实和命运的问题。用既审美又具批判性的立场,去面对隐藏着深刻危机现实,并加以呈现。她的作品,在现场呈现上看非常完整并具有视觉震撼力,也表明艺术家有能力将新闻与报道摄影转换成当代艺术的语言表达,因此从艺术语言运用的角度看也非常具有说服力。总体而言,沈绮颖的作品是在人类纪的时空框架下,对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和思考。”
其他入选发现奖提名的艺术家有:华伟成、蒋鹏奕、李舜、马海蛟、马良、蒲英玮、孙瑞祥、徐晓晓、周裕隆。策展人分别为刘潇、鲁小本、沈奇岚、于渺、郑梓煜。曾经获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有:易连、雷磊、冯立、刘思麟和朱岚清。
马良,选自《彼岸花》系列,2020年。老照片,植物,动物骸骨等,用工业级平板扫描仪获得最终图像,艺术微喷输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早前的11月28日,2020“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率先揭晓。中国艺术家徐晓晓凭借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夺得该奖项,获得三万元奖金。
徐晓晓,雪地里的牧羊人和羊群,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摄影师徐晓晓1984年出生在浙江温州附近的青田县,14岁移民至荷兰。在荷兰度过半生的她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2014年,30岁的摄影师徐晓晓翻看着《寻路中国》。何伟笔下,独属于中国北方的荒芜和苍凉吸引她,包裹她。“那种氛围让我有非常强烈的感应。” 徐晓晓此前接受腾讯谷雨影像采访时说。她渴望看到具体的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感受到时空里的温度。2017年3月,徐晓晓开始了以山海关为起点的长城之旅。为此,她收集了关于长城的书籍、画册和几百集纪录片,做好详尽的资料梳理和调查。
在策展人鲁小本看来,徐晓晓的作品充满诗意、令人触动,她并没有把长城看作是一个承载着军事意义的屏障,而是关注长城脚下的人类活动,捕捉着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长城沿线的中国乡村景致。
《饮马长城窟行》系列 展览现场
评委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说:“艺术家把长城作为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中介。这个系列的创作把长城从相对固定的‘中国符号’中解放出来,打开了被过往长城话语所限定的中国故事的叙事空间。”
纪念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
两个奖项之外,本届摄影季亦有颇多亮点。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特别展览单元“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是为纪念于2019年逝世的现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而策划。弗兰克珍贵摄影原作、弗兰克作品出版物,以及陈荣辉、韩磊、黄庆军、卢恒、骆丹、莫毅、鸟头小组、王轶庶、魏来、姚瑶、曾翰、周强、朱浩两代与弗兰克在影像创作中呼应和共鸣的中国摄影人的作品集结展出。
罗伯特·弗兰克,《新泽西》,1961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收藏家靳宏伟
陈荣辉,如意镜,龙井,选自《空城计》,2017年
莫毅,风景No.7,选自《冬日里的阳光和两个读报人》,天津,1987年
姚瑶,窗,2016年
“这些艺术家形成了一组自1980年代以来近40年的中国摄影人的个体实验样本,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出了将摄影作为艺术语言的自觉性。他们在看向西方的同时,寻求着自身本土经验在世界艺术史中的价值对位。”策展人今木说。
走进半世纪前法国新浪潮片场
从三影堂移步到主会场,更多单元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里呈现。观众将走进半世纪前法国新浪潮片场,一睹雷蒙德·考切提尔的影像。这位1920年生于法国巴黎的摄影师,在其100岁生日之际,与中国观众分享关于“新浪潮”的记忆以及他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老照片合集。
法国新浪潮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雷蒙德·考切提尔在25岁时开始接触摄影,同年他在印度支那成立了法国空军新闻处。1953年,考切提尔发行了首张摄影专辑《印度支那的天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拍摄电影场景,几年后成为见证法国新浪潮的非官方摄影师。如今他的电影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
雷蒙德·考切提尔《精疲力尽》,片场摄影,195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雷蒙德·考切提尔《再见菲律宾》,片场摄影,雅克·罗齐尔,196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接受本届摄影季采访时,100岁的考切提尔回忆说:“我做摄影的时候总是很主动,我偏爱抓拍的摄影风格也和传统的片场摄影很不一样。虽然我也会拍一些比较传统的照片,但是制片人选电影宣传照片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接受我的审美偏好。我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电影。人们在电影里并不能找到这张著名的影像,这是一种个人创作。”
志贺理江子,《螺旋海岸28》,201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展出于“日本影汇”单元。
塔达斯·卡兹,选自《可预见的告别》系列,2014年-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荣荣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历经五年,摄影季已成为中国摄影领域的重要活动,迄今吸引了约30万名观众。
本届摄影季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分别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