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还没有未来?谣言太多,这篇长文讲清楚一切
我知道现在大家都很焦虑,因此能如此轻易被挑动内心深深的焦躁和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是因为对深爱的土地一点点失去的信任。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冷静下来,明辨清那些事实或谣言。在群魔乱舞中,有人只看到了危机,有人却看到了机会。
作者:Summer;来源:谷雨星球。
.......................................
还有人记得3月底传得沸沸扬扬的某知名学校“民转公”的假消息吗?家长的焦虑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平均阅读量不及200的公众号送上了近5万。
校方亲口告诉我这是假消息。我们发了辟谣贴后,假新闻经投诉被平台删了(有截图为证),结果对方绝口不提投诉被删的事,而是说因为影响力太大而选择主动删除,等4月初还自己清白。
现在,距离4月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如出一辙的手法每天有人用着。
泛教育是门槛最低的热文领域,常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场」。
“随便听说”几个不知真假的故事,错误的事实,前后矛盾的逻辑,似是而非的结论,再随便拽几个宏大的词,取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引爆焦虑,流量就到手。
市场最懂人性,只要一嗅到焦虑所在,就像噬魔怪一样涌上来恨不得把人吃干抹净,等时机一到删了呗。
而承担流量代价的是那些真情实感为此焦虑过的家长们,在特殊时期里本就脆弱的神经更是岌岌可危。
在如何做判断时候,这句话送给大家。文章有点长,希望大家看完。
真相是什么?
我们教学生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三步:
- 第一看信源,背景是否专业和多元;
- 第二是看概念,定义是否清楚和混手摸鱼;
- 第三看推导过程,是否有连贯可倒推的逻辑。
简单来说,教育呈现多方位的事实,引导理性思考,而诡辩一直回避事实只引导情绪,进行标签式的站队。
拿这次说「国际学校没有未来」的论调来说,莫过于几个捕风捉影的消息(绝对不是政策)被刻意误解和放大。
- 谣言一:「国际课程在大陆被取消」。
真相是几个疫情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被取消了大考,大多数城市都正常进行。
图片来自广东英国商会
有人认为,「AP课程是读美国本科衔接的课程,没有成绩,可以提交GPA和活动辅助,也是一种安慰」 。但事实上,AP只是大学先修课,并不是一种课程体系,且并不强制提交。
今年上海被哈佛录取的美国课程体系的女生显示其档案里并未首先提及AP,而被称作安慰的GPA才是重中之重。据悉,现在学校已经在积极寻找方案,比如多举行几场期末考试或找替代考试,来应对AP的大范围取消。
但就是这么一篇连事实都没搞明白的文章,下的结论就把大家「焦虑」得晕头转向。
哈佛女孩档案,GPA第一极为重要
- 谣言二:国际学校的外教都跑了
第二是以北京德威两位外籍老师离开的消息,配上「我朋友跟我说,他们学校外教都跑了」的传言,一些人就能推导外教跑光了,得放弃国际教育的结论。
这两位老师处理方式确实不当,公司里也难免会遇到几个不负责任的员工离职。据悉,这是德威集团上百人里唯二两位学期中离开的外教。
好几位在读家长也告诉我,这只是个案。家长还跟我说,有人建议学校以后不要发邮件以免引起不好影响,但她认为学校及时告知家长是一种尊重,更信任学校了。
相信历经疫情封控的人都知道,有知情权多么让人心安。
只是谁也没想到,在这个特殊时期,一封内部的邮件被翻来覆去地制作成一篇篇爆文,一条条高赞视频。
大家试想下,两个外教离开就闹得沸沸扬扬,如果50%外教也就是十几万外教(国内登记在册的正规外教二十余万)排着队上飞机,猜猜现在各大自媒体是个什么境况?机场图片不得满天飞?
国际化学校家长还会淡定吃着别人的瓜吗?
还有人传因为外教大量离开某知名国际学校要撤出中国,听了更是好笑。外籍学校的老板也是中国人,除了已有外籍学校外,新开的国际化学校一所接一所,今年还有新学校开始招生,撤出中国,去哪儿?!
- 谣言三:国内985大学退出世界排名,意味着“文化脱钩”
第三则消息是三所985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直接得出结论「文化脱钩」。
世界大学排名多种多样,其中最知名的有4个:USNEWS/THE/QS/上海交大排名。
绝大多数世界大学排名是商业性质的,大学认为评价标准不友好拒绝参加合情合理,毕竟美国也好,欧洲也罢,也有不少大学不主动提供数据参与部分大学排名。
世界学术标准又不是由这几个商业排名决定的,三所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并未中断。
- 谣言四:哈罗改名=外籍学校要关门
第四则是北京哈罗改名,又被造谣成「外籍学校要关门」。
真相是北京哈罗有两类牌照,一类是有招收中国籍学生的办学资质,名字为礼德,在珠海、海口和深圳都开设同名学校。一类是外籍学校办学资质的哈罗。
按照2019年的民办学校管理法规定,招收中国籍的学校必须改名,不知道怎么又被有心人翻出来大炒特炒。
- 谣言五:出境剪护照,非必要不离境
第四就是与出境相关的新闻,「剪护照」被证实是谣言,「非必要不离境」也被证实留学、工作、探亲等均正常办理,与2020年的政策一样。
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我也很焦虑,也正因为此,我会仔细看看到底是谁在说,有没有专业背景?信源来自哪儿?证据链条是事实吗?推导过程合理?如果我焦虑了最终受益的人是对方吗?
这样才能冷静下来,找到焦虑的源头,各个击破。
国际化学校没有未来吗?
有了基本共识后,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国际化学校是不是没有了未来?”
- 假证据之一:外教跑光了?
每天都有人给我转发「我朋友说xx学校外教都跑光了」的消息,有意思的是,在读家长却都很淡定,学校也都开了家长会说外教情况,外教离职率甚至比往年还低。
有一说一,我们都被关得受不了了,有文化差异的外教状态确实更不好,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很多外教家里不像咱们备有烧水壶,平常都是喝矿泉水,封控前期光要喝上水都闹心。
所以很多学校都在积极介入关心外教的状况,积极做好后勤、疏导和安抚工作。
学校和家长给我的反馈,还有很多截图不发了。
一般来说,每年外教平均流动率在20%左右,最高能达到40%,哪怕没有疫情,来来往往也正常。疫情可能会加速不少外教离开,但目前学校招聘都在顺利进行中。北京德威目前仅剩4个职位仍在招聘中(含上述两位老师的岗位。)
外教的合同一般是年制,几乎都会在合约前满之前提前告知不再续约。好几个大型教育集团负责人告诉我,目前外教流失率甚至低于往年。当然具体还要等解封看看情况。
听闻有部分学校流失极其严重,也跟双方内斗有关系,导致大量老师跟着上一任领导者离去。HR朋友表示国外仍会有外教进来,还有则是会从二三线城市流向一线,毕竟薪资待遇高很多。
所以,外教跑光的可能性几乎为0。
很多外教非常爱社区,图中是上海耀中的老师们做志愿者。图源自上海教育。
- 假证据之二:课程不让开了?
民转公、学校改名、不用境外教材等等又被翻出来重提,成为国际化学校没有未来的一大伪证。
学校改名前面说过了,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聊聊教材。
2019年就规定了民办双语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所有学生必须按照义务教育的课时走,初中毕业后必须参加中考。
这个政策在上海等地已经执行好几年了,国际化学校均开设的是融合课程,也就是在满足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的标准上,以创新式的方法来教学,并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辅助,落地特色项目,培养中国心的世界公民。
民办双语学校的办学也是试点,有其必要性,新课标的改革是与民办双语学校的方向有异曲同工之处。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政策
- 假证据之三:学生都没了?
大多转回公立?
我仅听到一起类似情况,因为收入原因(具体要花多少钱,后面详谈)。
绝大多数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不大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教育资金都做好了准备,而且深知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也更了解真实情况。
不管是公立面临的改革挑战,以及学校的接收情况,学生的适应都要考虑。真要转的话,4年级以前可以考虑,4年级以后家长要做好安抚。
更多流失出国?
从今年美国高中低龄留学补录热门情况,泰国和新加坡陪读咨询量来看,这确实加速了部分家庭流失海外的速度。
但真动起来又是伤筋动骨的事,我听到的是观望得多,下定决心的很少很少。移民需要慎重思考,更多人考虑轻留学。
但毕竟去读寄宿学校没准备好也不放心,好的学校没名额等。
图片来自纪录片《世界的孩子》,一所美高的宿舍。孩子在外独立全靠自己。
我问了不少在外籍学校和国际化学校读书的家长,都是“想走,深度考虑下还是不走得好,周边走的朋友也并不多。”
部分热门学校也告诉我,今年提交退学和转学申请的学生并没有想象得多,与往年接近,甚至更低。未来1-2年的情况可能更值得关注。
会影响新生报名吗?
从2019年摇号开始每年都会出类似的声音,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学校照样每年都招满。
以上海为例,2021年全市幼升小信息登记18.52万人,其中报名民办小学2.32万人,双语学校则更少了,不超过5000人。
这本就不是一个供给远大于求的大市场,报满需要摇号的学校一年多过一年。
青浦区数据
我也询问了几所学校,幼升小招生咨询人数没有低于去年,知名国际高中报考人数均创了新高,录取率达到个位数。
在群魔乱舞中,有人只看到了危机,有人却看到了机会。
国际教育=钱的教育?
如果国际化教育仍然会持续下去,那么盘旋在大家心中的莫过于两大难题:一是还要不要选国际教育,二是未来还会出去吗?
先破解个误区,国际教育绝不等同于国际化学校教育。
国际教育关注培养立足中国的世界公民,网络这么发达,无论上不上国际学校都能找到资源。新课标也被认为有「国际化」的趋势。
若考虑去走国际路线的话,可以从家庭收入和未来预期来看。
这之中,钱最能挑动神经,所以很多人就以钱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其实,仅仅从投入来看,每个中产家庭都出得起,因为国际教育是一条丰俭由人,选择极多的路。
我们做过一张教育路线规划图,越往左边越贵,越往右边越便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庭的坐标系。投入上不封底,少则三四十万,乃至全靠奖学金也能做到:
- 若准备了50万,可以大学出国,欧洲等公立大学,日本等都可以选。
- 若准备了200万,高中可以选择国际体系+性价比高的大学,或者大学时候再出国,选择去比较贵的英美加澳等。
- 若准备了350万及以上,小学和初中可以考虑进入国际体系,大学出国。
- 如打算英美等地低龄留学,则至少要准备500万以上。
而就像买房一样,选择国际教育路线预算一定要控制好,资金是门槛,垫脚上车心里难安。这是一个全看个人意愿的非刚需选择。我们一直提醒大家,最好准备学费*1.5倍的钱,不然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焦虑。
但当钱完全够用的情况下,国际路线仅用钱来衡量,实在是太狭隘了。
在这些论述里,没有年入几百万中产父母血液里就带着「穷」的原罪——你都「穷」成这样了,还送孩子走国际教育路线,「不自量力」和「不清醒」,实在令人心疼。
我曾经遇到一个家长抱怨出国花太多钱,不得已要卖房,我一听很多项目都是被瞎忽悠着上的,我劝她退掉,她说不上怎么都行大家都有我必须要上,不能让小孩吃亏。但这种思路,不仅没帮到孩子,反倒让原本立志爬藤的孩子进了个前五十,还被耗光了内驱力。
我采访过无数真正的牛娃,且不说经济条件如何,绝大多数都是省钱专家,非常喜欢钻研和自学,把校内资源用到极致,切实为身边带来一些改变。
相较于钱多不多和孩子牛不牛,留学与否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观念。
国际教育还值吗?
在我接触的绝大多数父母眼里,他们早不奢望用留学改变命运。国际教育只是尽所能给孩子多开的一扇窗罢了。
我认识成绩很好的小男孩,活泼爱动,但公立体育课越来越少,他越来越提不起劲来,妈妈心疼把他转去了体制外,虽然学术没有那么严格,孩子能自在地踢球,也更主动爱学了。
我也认识内向的小男孩,他见到人都胆怯得不行,成绩太偏科不得不转去了体制外,强项得到最大的发挥,他逐步找到了自信。
我还认识普通女孩中考失利,后去德国读大学,一年仅十万出头。她大学创业,还把部分收入捐给了一直在关注自闭症孩子的公益,刚拿到了欧洲的工作offer。
这不正是国际教育里最动人的地方吗?
每每看到那些一刀切仅以钱为参考系分析国际教育,围绕家长攀比而做的文章,我总在想,那孩子们的感受?
他们才是故事的主角,为什么被隐形了呢?
我特别喜欢跟学生打交道,感叹于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思维能力,赶超不少成年人。
比如像在家被封了五十多天的13岁少年就能写下「人生就像下棋,越危机越冷静」。在中美两地亲历三年中学两年网课的15岁男孩跟我说,在家上网课效率比在学校高,他现在更懂得怎么利用好互联网了,而未来人类都得居家办公虚拟上班。
还有昨晚直播的17岁的芝大学长安抚家长说,同学有叛逆期家长应该开心才对,这证明他们开始想要掌控人生的自主权,只是还没找到目标罢了。
对于这种思考力的欣喜,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原因。
现在已经被隔离了53天的他,仍然很淡定,那篇文章被无数百万大号转发,看见了13岁少年的思考。
至于未来还能不能出去?
从官方回应来看,中国不会关上大门,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如同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有人可能说我太乐观。当然,这个宏大话题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圈,同样,我也不相信跟我一样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谁能做出准确的预判。
连研究了历史一辈子的90来岁的大家许倬云在前几天豆瓣访谈里都说:“天下没有一条固定的路,时代跑得太快,我们只能紧跟时代而变化。”
写到这里,忽然有些难过。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能如此被轻易挑动的神经源自内心深深的焦躁和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则因为对深爱的土地一点点失去的信任。
这才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谣言被疯传背后,最深的悲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