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群羊面前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然后把木棍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儿,依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现在各国抢购卫生纸的骚动也差不多结束了吧。2周前,我家厕所里只剩了了最后一卷,但是各超市卖场完全没有,全家人都有点不安。我开玩笑说,古时候的人可能是用植物的叶子解决的。一边想着,万一以后到处都买不到的话,是不是就得用叶子了,一边默默地给家里的观叶植物浇水,但是后来朋友给我分了几包,所以问题解决了。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现实中大概很低概率会发生卫生纸持续不足的情况,各国政府都在呼吁有库存,它也不是与维持生命息息相关的物品,但是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热衷于抢购卫生纸呢?我想试着考虑一下这种现象,在特定情况和特殊阶段下,人们面对纷纷扰扰的各种突发事件,究竟是因为不安还是从众心理,从而采取行动。

从众心理带来了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相对应有个从众行为,指在社会情景影响下,或者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有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行为的产生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

因为疫情,世界上发生了一轮“卫生纸恐慌”。虽然日本政府和制造商都公开发表声明称,厕纸没有了属于谣言,99%国内生产,和别的国家没有关系,库存充足等等,但骚动却难以平息,大型购物中心在卖场大量陈列并注明每人最多限购10包,自3月12日动手写这篇文章以来,处于人口密集地的我生活圈子的超市,药店,三天之内,到处的厕纸货架空空如也,但是3月19日的今天再去超市时,已经恢复原来的模样了,厕纸和纸巾都摆放的整齐有序。

引起卫生纸恐慌的不仅仅是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卫生纸架一齐空了起来,在澳大利亚的公共广播ABC的网站上介绍了,在悉尼的超市里,两名女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并伴有肢体动作,起因就是卫生纸。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恐慌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虽然很少有人有意识的去考虑,但是日常生活中,人总是被各种各种的大团体所包围着生活的。如果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在那个特定时间段,至今为止的合作和秩序都会一瞬间崩溃,各自成为分散的一个个个体,争先恐后的竞争现象就引发了恐慌。

并且,如果显示出了,把那个搞到手等目的的话,在不安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种“只有自己错过了吗”这样的竞争心理被激发,零散的个体一溜烟地向那个终点涌去,成为“群众”。卫生纸恐慌正是这种从众的竞争心理。

人有时会成为“群众”,有时会成为“公众”。变成零散的个体,冲动地一窝蜂朝着终点跑的话就会变成“群众”,特别是日本人,在紧急情况下理解整体情况,有着理性遵守秩序的“公众”的性质。

在发生灾害等情况下,即使在逃跑的时候感到困惑,是作为“群众”在行动,但是在避难所也要抱着互相帮助的心情,整齐地排队遵守礼仪,如果有什么正式发表的话,大家也会采取安静听的姿势。这是作为“公众”的行为。

在这里,“个人不安”和“焦虑感情”是始终存在的呢,还是意识转换成公共的感觉呢?如果不能和周围的人共享既存现实情况的话,就会陷入这种“只剩下自己”的被孤立感,感觉自己被蒙蔽了眼睛般的不安,于是往往只是为了消除这种感情而盲目行动

但是,如果和周围的人共享情况的话,像发现“大家都处于同样严重的状态下”,这样,各自一点一点地抑制自己的感情。然后,像“大家都很不安,不冷静就不行”,这种公共感觉开始互相合作,人也会理性许多。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在这次的卫生纸恐慌中,很多人带着“是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买不到卫生纸”这种“个人不安”的感情,以及“无论如何要买到卫生纸才是终点”这样强烈的竞争心理,让人眼花缭乱,多数人始终以个人的感情为中心,出现了自我意识不向公共合作方向发展的“从众”现象。于是也就没有了什么礼仪,堵截店员,或是在开店的同时就自己撕开纸箱子互相抢夺的情景。

从个体到群体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Kounit)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引起恐慌的起因是被缺货的谣言所欺骗,第一个人告诉周围的人,这些人再告诉别人,引起了众多个人的不安,人们一溜烟地朝着“买”的目标跑去。但是,辟谣的报道出来后却丝毫没有平息的理由之一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有一种被无形的存在所引诱,随波逐流的心理。

这种情况下的大家和充满不安的个体一样,是为了消除个人的不安而显露出竞争心的从众。人一旦被众人的感情所诱惑,就会渐渐迷失个人的判断。

抢购恐慌的现象,不仅限于类似这次的事态,每天都会发生小规模的事情。例如,即使在平时,路过的药店或商店等地方排起了长龙,就会让人在意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什么队伍,我想有不少人会这样问,或者打量着从店里出来的顾客的手,想确认那些人得到了什么。

如果知道那是一条购买日用品和消耗品的队伍的话就会感到不安,或者说“不弄到手的话会吃亏吧”,于是,“从众的竞争心理”开始抬头,在那一瞬间还没有意识到家里的库存,“我们家够吗”,“现在不是应该买吗”,于是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就加入了队伍。

你真的想要那个吗,所谓欲望,比起通过自己独立的判断决定“想要这个”的情况,被“别人想要”的事实唤醒动机的情况,出乎意料的多。

“因为大家都买了,所以现在还是买下来比较好”,如果聚集了100人,500人,1000人的话,就会变成人群膨胀起来。而看到这一幕的人,又会集体感染“必须买”的“从众”心理。

被从众的判断所吸引而迷失自我的人,会被必须买的心理所驱使,但本人的头脑里却是这样的:“虽然说要冷静地行动,但是被这么说的话,我不觉得大家会冷静下来。因为自己非常想买卫生纸,所以非常不安。大家明天也一定会拼命排队的。如果这样的话,只有自己冷静下来的话,就会永远买不到了,不能不排队”。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所以,虽然有人说着不会错过购买,但一旦判断为必须要买的从众心理,就会认为,别人也一定会和自己一样思考并行动。并且,在现在的紧急事态的环境中,往往认为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为了自卫这样做也是最合适的,自己的行动也就正当化了。

用行动来打消不安是一种下意识行为

像寒冷时下意识地说冻死了一样,多数人在处于不安状态的时候,也会说“不安”,“啊,怎么办才好”,“不安,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表明不安,吐露自己的感情,会产生一种想要治愈自己内心不安的心理。虽然不是购物依存症,但是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行动起来,就产生了想要消除内心隐藏的不安的欲望。

我觉得在卫生纸囤积行为的背后也潜藏着这种心理。原本,在病毒感染者一点一点增加的潜在不安中,周围的人们每天都在不安,感到困惑。各种媒体拼命地想要传达信息,由于各种速报等让人有点混乱,多次播放排队者的身影,也给人一种恐慌心理。

于是就忍不住了,像拼命憋不住咳嗽似的不安情绪瞬间爆发了,“这可不行”,于是就跑去买卫生纸,慌慌张张的开始行动起来。拼命的购买行为本身就是表现那个人不安的部分

如果是这种因为不安的表现而购物,即使有正式发表“库存充足”也没有效果。无论买多少,现存心底的不安是无法治愈的,抢购的对象也许不是卫生纸也可以。事实上,也有人会反思自己“明明足够了为什么买这么多”吧。

一旦谣言传播引起恐慌,想要将其消灭,就会产生相反效果。即使有发表说库存充足,但是如果眼前没有实物存在的话,就会开始怀疑这是真的吗,反过来看,超市等销售现场明明说,今天没有进货,却怀疑,是真的吗,不是在仓库里吗,员工被挤到一边的情况频繁发生。

对于被从众心理所束缚的人,基本上官方只发布辟谣的信息是无能为力的。那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比起信息,只能用事实的视觉化来面对。看,有这么多,看,是空的,就像这样,只能让大家看到现实并接受。


抢购厕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在不安情绪下,无法避免的从众心理

安倍在记者招待会上呼吁民众冷静购买厕纸


话虽如此,但正如大型购物中心所做的那样,大量陈列厕纸并呼吁“每人最多只能买10个”的做法,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但是,无论在哪家店,只好不断地摆在货架给别人看,也是无奈之举。

信息不足或信息过量也是造成不安的一种因素

一想到信息到底有多少才能让人们平静下来,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了。原本像现代这样的信息化社会本身就有制造不安的部分。

通过电视和网络可以马上了解世界和日本各地的状况。韩国,美国,意大利,伊朗的感染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传来,哪怕不想看,只要打开电视,手机,收音机,也会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人眼前。这形成了现在人们的不安在不断被人为增加的古怪现象。

此外,社交平台上还上传了各地超市货架的照片。一看到这个,就会在意自己总去的超市怎么样了。即使有大量的信息,也找不到自己生活中直接需要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信息纷纷进入的社会,和能够全部通过网络掌握的个人错觉,产生了新一轮的不安和紧张。

这次我特别在意的是一部分媒体的报道方法。媒体必须广泛地传达事实,我虽然不懂媒体的表现手法,但过分地以诸如“已经处于最弱,处在不安的立场上”的观众视点来报道,制造出紧张不安的气氛,这些报道本身就是“不安的表现”。

如果搁在平时的话,我们多会感叹 “媒体又在夸张……”,轻松的吃着零食看电视,但紧急时刻则会引起人们潜在的不安,引发恐慌,所以很危险。平时经常看的,无关紧要的艺术类节目,没有多少人再关心,越是这个时候,越希望媒体能够重新审视,尽量直观叙述事实,少带情绪

人有时容易被从众心理所吸引,也有因信息引发的不安而沉溺其中的情况。笑话陷入恐慌的人们盲目行动是很简单的,但我觉得媒体报道有必要思考一下普通民众的心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夸大其词

结语

那些没有被卷入从众心理的人们,可以用公共心和平常心观察社会并等待着事态变好的态度,才是成年人的理性行为。如果试图制止从众者,要么就是不听,要么就是刺激他们起到相反效果。卫生纸过几天一定会到手的,这是确实的事实,许多事情亦同。

上一篇新闻

印度议员被指强奸,为何无事?一卷卫生纸375元,腐败有多猖獗?

下一篇新闻

化危为机,看国外这家马桶公司如何在卫生纸抢购热潮中咸鱼翻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