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做好个人防护可极大缓解疫情的扩散。

各国疾控中心、防疫部门以及专家密切关注疫情的进展,提出了翔实的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

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

预防,永远是

控制疾病最好的方法!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发布防控暂行指南:

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或正在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患者在家中接受治疗时的预防措施

除了进行诊疗护理之外,限制出门活动。

将自己与家中的其他人隔离

尽量与家人待在不同的房间,尽量使用单独的洗手间。

戴口罩

在公共场合应戴上口罩。

遮挡咳嗽和喷嚏

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挡口鼻或者用袖子遮挡。用过的纸巾应扔到垃圾桶中,随后立即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

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

洗手

经常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手触碰眼睛、鼻子和嘴巴。

避免共用家居用品。

避免与家庭成员共用碗碟、饮水杯、餐具、毛巾、床上用品或其他物品。使用这些物品后,应用肥皂进行彻底清洗。

照护者和家庭成员的预防措施

如果公众已与确诊患者或者正在接受检测的患者同住或为其提供照护,则应:

●遵循医务人员的用药指示。帮助患者获得生活基本需求,在购买日常用品、处方药和其他个人需求方面提供支持。

●家里只需留下照顾患者的看护人,其他家庭成员尽可能与患者隔离。限制客人到家里来以避免其他人接触患者。

●确保家里共用空间通风良好。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请戴一次性口罩、防护服和手套。使用后,请丢弃这些一次性防护用品,切勿重复使用。脱下所有防护用具后应立刻洗手。

●避免共用家居用品。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该进行彻底清洗(请参阅下文“彻底清洗衣物”指南)。

●每天清洁所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比如桌面、门把手、洗手间固定装置、厕所、手机、键盘、平板电脑等。可使用稀释的漂白液或标有“EPA-批准”的家用消毒剂进行清洁,并注意比例配对。

●彻底清洗衣物。在处理带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的衣物或床上用品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脱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清洗污染物品时,应遵循衣物标签说明和清洁剂使用指南。一般情况下,采用衣物标签上推荐的最高温度来洗涤和烘干衣物。

●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口罩和其他污染物品放入带有塑料袋的垃圾桶。处理这些物品后应立即洗手。

●监测患者的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趋向严重,请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病情。

●看护者和家庭成员在密切接触已确诊患者或正在接受感染监测的患者时,如果没有遵守预防措施,则被视为“密切接触者”,应该及时进行健康状况监测遵循。

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如果公众与已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正在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评估的患者有密切接触,则应:

●从第一次与患者密切接触之日开始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在最后一次与患者密切接触后14天内持续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请注意观察以下体征:

●发烧。每天两次测量您的体温。

●咳嗽。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

●其他需要注意的早期症状包括畏寒、身体疼痛、咽喉痛、头痛、腹泻、恶心/呕吐和流鼻涕。

●在预约就诊之前,请务必告诉医务人员您与已确诊患者或正在接受检测的患者有密切接触。

韩国疾病管理本部网站公布

“国民感染预防行动守则”:

●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外出就医时必须佩戴口罩。

●用流水洗手保持30秒以上。

●主动向医护人员报告海外旅行经历。

美英等国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指南

新加坡政府网站

提出健康安全建议:

●所有旅客都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在两周内,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旅行者应将其出行状况告知医生。

●避免接触活的动物,包括家禽和鸟类。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

●避免到拥挤的地方,避免与身体不适或有发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 (在处理食物或进食之前,上厕所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双手被呼吸道分泌物弄脏后)。

●如果有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或流鼻涕,请戴口罩。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嘴,并立即将脏的纸巾丢入垃圾桶。

●如果感觉不适,请立即就医。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提供预防最佳方法: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与疾控中心提醒公众避免感染流感病毒的最佳方法是经常用温水和肥皂洗手,洗手时间至少20秒。

●尽量避免触摸眼睛和鼻子。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肘部或纸巾遮住口鼻。

●公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新闻

厦门一日现3条管控通告,释放怎样的疫情防控信号?

下一篇新闻

各国最新入境和签证政策调整,放宽限制已成普遍趋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