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展品。 吴潇怡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展品。 吴潇怡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展品。 王远方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展品。 黄小异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展品。 吴潇怡摄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展厅门口处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复制品,向人们诉说着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的故事,碑上刻着的泰米尔文、波斯文和中文,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百年友谊的见证。几百年前,当浩浩荡荡的船队到来时,当地人热烈欢迎来自大明的客人。几百年后,来自亚洲各国的文物,汇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世界奉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盛宴。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5月13日开展,将持续至8月11日。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亚洲47国以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文物,共400余件组。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由亚洲各国共同参与并通力合作的亚洲文明专题展览,参展国家和文物数量前所未有。

匠心相通

从参展的文物中,记者发现了两件形制相似的展品。其中一件陶鸟形来通杯,出土于亚美尼亚比尼遗址,现藏于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乌拉尔图时期的陶器。它的上半部有红白黑三色相交的方格纹,不仅装饰了瓶身,还巧妙地勾勒出鸟的羽翼。水可从中空的“鸟腿”部注入,从“鸟喙”倒出。

另一件来通杯,出土于伊朗德黑兰省维利然,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是公元前247—224年波斯时期的文物。杯身主体绘有红褐色几何图案。杯子末端是一只长角山羊或羱羊的头部,其中一只角已经缺失。山羊(羱羊)的双目雕刻得十分清晰,下方还刻有胡须。在山羊(羱羊)的胸部可见一个乳头状的灌注孔。

这两件来通杯,不禁让人联想到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它大概是公元前8世纪中期的作品。从材质到工艺,兽首玛瑙杯都具有典型的西方古代玉雕特点。有专家学者认为,它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作品。

来通杯通常呈人形或动物形,其原型应该是动物的角。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古代伊朗及其他地区已经开始制作陶瓷来通杯。这种形制在帕提亚艺术中很常见,在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均有大量出土。从亚美尼亚到伊朗再到中国陕西,产地与形象各异但形制相近的来通杯,勾画出一幅清晰的文明交流路线图。

文化相融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兼新加坡文物局博物馆总司长陈威仁带来了一批清代制作的“峇峇娘惹”陶瓷参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产自光绪年间的粉彩盖盅。“在艺术上,它们具备中式风格,盖盅上绘有传统的中国图案,比如凤凰、牡丹。但在使用上,它们是‘马来式’的。”陈威仁介绍说,“这个粉彩盖盅是餐前洗手用的,传统的‘峇峇娘惹’餐,需要用手拿东西吃,盖盅的这种使用方式就是马来文化的体现。从这种文物中,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峇峇娘惹’是如何将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国明清时期),中国移民开始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定居,并和当地原住民通婚,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峇峇娘惹”(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这些人的生活受到当地马来人的影响,形成了融合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的新的文化。

粉彩盖盅类型的容器尺寸多样,可用于盛装米饭、汤和其他食物。较小的带盖容器多用于装化妆品。这次展出的粉彩盖盅是大型容器,比较罕见,只有非常富裕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才会使用。一般在婚礼上,颜色鲜艳的带盖容器是必须要用的,不富裕的人家每逢这种场合只得向富裕的人家借用。按照习俗,借用者归还时须在里面装满食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中国与马来西亚在民心相通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两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带‘峇峇娘惹’陶瓷来参展,就是希望发挥‘峇峇娘惹’这个族群的纽带作用,为马中两国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陈威仁说。

文明相亲

在参展的中国文物中,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的鎏金银壶格外有异域风情。这件造型奇特的金花壶的腹部由三组画面构成:银壶正面是青年帕里斯将金苹果送给爱神阿芙罗狄蒂,左侧是帕里斯在爱神帮助下抢劫美女海伦,转到右侧,海伦已经回到了丈夫墨涅拉俄斯身边。

这个古老的希腊故事跨越千山万水,最后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北周大将军李贤墓出土文物中。有研究者认为,它是中亚波斯萨珊王朝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或是出自萨珊统治下旧属大夏、受希腊影响较深的工匠之手。无论何种猜测,都不能否认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从古至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未停止。“希腊和中国的文化交流近年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展览方面。”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迪米特里奥斯·潘达尔马里斯告诉记者,2018年10月,故宫博物院在希腊办过一次乾隆主题的展览,让希腊的民众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雅典卫城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也合作过。,雅典卫城博物馆曾经送了两件重要藏品赴上海展出,上海也选了两件珍贵藏品到希腊展览。希腊同时还派了两名专家到上海,为观众展示如何维护大理石雕像,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则为希腊观众展示了如何画中国的山水画。

本次展览,雅典卫城博物馆带来的是一尊石雕亚历山大大帝头像。雅典卫城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两大古国之间的文明相亲。除了传统的展示方式,本次展览还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展示,以现代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示亚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文化景观。

珍视历史,交流互鉴,已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大美亚细亚”集结的文明盛宴向世界宣告,亚洲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携手创造共同的繁荣与幸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黄小异 吴潇怡 李韵)

上一篇新闻

无界十二品——当代艺术展

下一篇新闻

华住“死磕”高端酒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