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2日 星期四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沙地牧草产业纪实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沙地牧草产业纪实

草业核心区优质牧草打捆现场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沙地牧草产业纪实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沙地牧草产业纪实

大型节水喷灌机为牧草喷灌现场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沙地牧草产业纪实

大型机械将割倒的牧草汇聚成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属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全境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天然草地面积144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7.6%。2013年7月,阿鲁科尔沁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2017年,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7.5万亩,不仅成为全世界最大,还是全国集中连片在退化、沙化草原发展高效节水型优质牧草种植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18年,全旗牧业产值124826万元,占第一产业产值的37%。

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在“优质、高效、健康、持续”的理念下,坚持“生态优先、惠民为本、规划先行、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的原则,全力推进企业独资、企业或合作组织与牧户联合、牧户与牧户联合、牧户独资等多种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模式,迅速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生产生活并重、治沙致富共赢的科学运行机制。目前,已形成集牧草种植、草产品深加工、贮运销售、畜牧业养殖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便觉眼前春意满,东风抚草绿参差”。自治区党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之后,勤劳智慧的阿鲁科尔沁旗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细针密缝”绣出草原底色,保护生态环境,富庶一方百姓。阿鲁科尔沁旗的成功经验在内蒙古地区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不忘初心,力解胸中之痛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在祖国的北方延伸,各族儿女一辈一辈,生生不息。然而,曾几何时,由于内蒙古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不合理开垦等,破坏了地表植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早已成为了过去。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态脆弱,人们在凄凉之中无法感受到诗歌里描绘的醉人美景,这俨然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之痛。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同样,因为频繁遭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其时,全旗1447万亩草原,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沙化面积占59%。

干旱是绿退沙进的主因,超载放牧则加剧草原退化、沙化。从2001年起,阿鲁科尔沁旗实施封育禁牧,禁牧面积达589.5万亩,季节性休牧草场1183万亩。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畜退草就茂、围栏草就好”的想法太过理想化。牧民是草原保护的主体,如果牧民收入不提高,禁牧和草畜平衡就难以落到实处。

草原要增绿,牧民要增收。阿鲁科尔沁旗决策者认为,不忘初心,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好内蒙古草原,就是保护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首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如何才能破解保护生态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政治问题。阿鲁科尔沁旗通过反复论证,终于发现了破解矛盾的先机:在地域广阔、气候适宜、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人工种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5月,阿鲁科尔沁旗第一个节水紫花苜蓿项目试种成功,深陷草畜矛盾困扰的阿鲁科尔沁旗人思路豁然开朗:以小面积节水人工草地的开发来增草,可以解决牲畜饲草和牧民增收问题;大面积草原从牛羊的啃食践踏中解放出来,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阿鲁科尔沁旗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布局,果断确定以南部绍根镇、巴拉奇如德苏木两个苏木为重点区域,从2011年起,每年以不低于20万亩,鼓励支持企业和牧民大力发展节水型优质牧草种植。种植主要以紫花苜蓿为主,紫花苜蓿根深5至7米,有固土固沙的作用,根部产生的固氮菌能改善土壤。试验数据表明,在沙化的草原上,采用机械化方式科学种植优质牧草,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是当地天然牧场产草量的二十几倍,用水只有传统灌溉量的1/3,且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牧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植被覆盖率已从2008年前的45%提高到65%,当地的小气候也有所改变。据气象部门统计,2008年全旗降水量262.1毫米,2010年319.1毫米,2016年达到408.3毫米。

人工种草,三个发展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产业由企业、牧民各自为战、自我发展逐渐转化为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龙头带动、牧民积极参与的更为合理、科学的三个发展模式。这三个模式分别是企业独资建设模式、企业(合作社)与牧户联合建设模式、牧户与牧户联合建设模式。企业独资建设,即企业依法从牧民手中流转草牧场使用权,按项目审批程序经相关地区、部门审核并报请旗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企业独资进行建设。企业(合作社)与牧户联合,即经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牧民以草牧场入股,企业(合作社)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牧民在经营收入中按股份分红。牧户与牧户联合建设,即多个牧户经协商同意,自愿将分散的草牧场整合起来,统一建设,共同经营,统一分享。

阿鲁科尔沁旗通过三个发展模式,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大资金投入、大企业入驻,推动了优质牧草种植等草产业的发展。现在,美国辛普劳公司、中国首农集团、亚盛田园牧歌草业公司、蒙草抗旱集团、伊利集团、秋实草业、内蒙古草都集团、绿田园公司、澳亚集团、太极驴等25家独资企业入驻,主要从事牧草种植、草品加工以及畜牧养殖。企业优质牧草规划种植面积达65万亩,占总数的60%;企业(合作社)与牧户联合20万亩,占总数的20%;农牧户种植20万亩,占总数的20%。2018年优质牧草产量达到65万吨,商品草产量占全国商品草总量的近五分之一,价格在每吨2000元左右,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阿鲁科尔沁旗生产的优质紫花苜蓿各项指标、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远销整个华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已成为蒙牛、伊利、三元、光明、辉山、澳亚、现代牧业、完达山等国内乳业龙头企业重要的饲草供应基地。

减粮增草,拉长产业链条

多年来,阿鲁科尔沁旗种植业中玉米一粮独大。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该旗连续作出调整,2018年,果断压减绿豆14万亩,新增人工牧草面积2万亩,使苜蓿草建植面积保持在70万亩左右。

阿鲁科尔沁旗在发展优质牧草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外卖和就地转化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养殖、育肥、草产品深加工及奶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积极打造具有该旗特色的畜牧业品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富民增收。

2015年,绿田园公司牧草加工项目在阿鲁科尔沁旗启动,主要产品为苜蓿草颗粒和苜蓿双压草捆。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设备和生产工艺全部美国进口,一期工程年产草颗粒5万吨。项目投产后,结束了“中国草都”牧草产业只有种植没有加工的历史,为“中国草都”草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创阿鲁科尔沁旗草业品牌奠定基础。

优质牧草的科学种植拉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特色养殖业在阿鲁科尔沁旗大地上蓬勃发展,让优质牧草就地转化增值,为奶肉食品精深加工提供稳定的高端奶肉源,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目前,已有东营澳亚集团入驻阿鲁科尔沁旗,首期在2015年建成万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区一处,现存栏奶牛11000头,正常产奶的奶牛1200头,日产鲜奶40吨,规划用五年时间养殖奶牛8万头,总投资30亿元的澳亚万头奶牛现代牧场,成为现代畜牧业的新地标;太极集团已经入驻阿鲁科尔沁旗,注册成立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驴公司,并实施肉驴养殖基地及肉驴产品深加工项目,计划在阿鲁科尔沁旗投资4.5亿元,建设养殖规模达5万头的毛驴养殖场及年屠宰能力达9万头的深加工生产线,现在已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食品厂、种畜示范场棚圈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肉驴产业已成为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产业转型的特色重点产业,计划到2020年全旗肉驴存栏达20万头。

“种最好的草、养最好的牛、产最好的奶、做最好的奶制品”,这是阿鲁科尔沁旗发展草产业的一个目标。依托这片优质人工牧草资源,该旗引进新加坡澳亚投资集团,成立了赤峰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企业配备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转盘式挤奶机,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和挤奶方式,全面实现了规程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目前,企业存栏奶牛达2.4万头,预计年可产奶16万吨。到2020年,全旗将建设五个万头奶牛牧场,奶牛养殖规模达到8万头。

除了让草变成牛奶外,阿鲁科尔沁旗还注重发展牧草深加工和草业旅游业。目前,绿田园农场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草捆生产线和年产5万吨草颗粒生产线已经建成。眼下,总投资1.3亿元的通用机场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机场通航后,阿鲁科尔沁旗将打造空中旅游,游人可一览百万亩人工牧草的壮美风光,让牧草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随着草产业的日趋壮大,一些本地附属链条企业也悄然而生,为服务苜蓿产业发展加油助力。天山口镇鼎盛农牧业机械合作社,从事播种、割草、搂草、捆草及运输一条龙服务,投入近1000万元购买了美国纽荷兰牧草收割打捆设备,总量达到25套,年收割能力升至15万亩。天山农牧业机械有限公司喷灌设备等本地生产企业,也都借助着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牧草产业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富民政策,结出丰硕果实

抚今追昔,阿鲁科尔沁旗广大牧民无不感激党的富民政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现在,阿鲁科尔沁旗发展优质牧草产业带来了以下几大变化:

一是观念变化。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以天然草原放牧为生,他们观念上的每一点转变,生产上的每一步探索,都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阿鲁科尔沁旗的广大牧民认识到了人工种草的意义,转变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维护了草原生态系统。阿鲁科尔沁旗的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优质牧草产业,现代畜牧业才能大步向前,牧民的生产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牧民的生活才会大幅改善。

二是生态变化。近10年来,通过人工种草,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植被覆盖率已从2008年前的45%提高到65%。以绍根镇太本嘎查(村)为例,以前没种苜蓿时,经常刮沙尘暴,连草根都刮走了,根本看不到野生动物,如今,兔子、野鸡等小动物随处可见。

三是牧民增收。优质牧草产业成为牧民增收新引擎。以种植苜蓿为例,每亩种植费用338元,收割费用162元,合计每亩生产成本500元。苜蓿2至3年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800到1000公斤。按每公斤2元计算,平均每亩毛收入1800元,纯收入1300元。2012年,牧民鲁日布种植苜蓿2200亩,当年卖草200多万斤,卖牛羊100多头只,纯收入在200万元以上。今年,嘎查的不少牧民将草场转租给鲁日布,他实际播种面积达4600亩。苜蓿价格高的时候卖草,价格低的时候用它喂牛,可以实现多种增收。短短几年,鲁日布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四是经济发展。阿鲁科尔沁旗由于牧草产业科学发展的带动,不断延伸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铸就了一个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集群,铺出了一条前景无限的富民强旗之路,百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区将带动各项资金的投入44.12亿元,年创产值20亿元,可实现牧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百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建成后,可充分发挥沙地苜蓿改良土壤、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功能,全旗可实现200万以上羊单位舍饲,有效缓解草畜矛盾,让百万亩退化、沙化草原变成绿洲,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成功经验,带来如下启示

草原沙化、退化地区是可以治理的,最为可行的办法是禁牧、减粮、增草。如果单纯依靠天然草场来发展畜牧业,只会造成牧业化-沙漠化-贫穷化的恶果。所以,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敢决策。禁牧、减粮、增草,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要有政府坚定有力的政策支撑,而且还要有积极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阿鲁科尔沁旗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45亿元。在政府资金的带动下,企业和牧民的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旗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7.5亿元,配备指针式自走喷灌设备1503套、草业机械数量4600台套,修建公路147公里,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160公里,建设66千伏变电站一座,建成全要素气象站6处。

该旗党代会提出“坚决守住发展、民生、生态三条底线”,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草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旗里《关于进一步加快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草业不放松。2011年,阿鲁科尔沁旗委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编制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百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了中国草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并经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从此,阿鲁科尔沁旗人拉开了“立草为业、建设草原、兴旗富民”的大幕,开始了由天然草牧场向以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为标志的人工优质牧草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草产业作为长远目标,营造出浓厚的生态建设氛围。一年年下来,牧民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就会更加自觉地种草、护绿,形成良性循环。

阿鲁科尔沁旗发展草产 业具有资源优势,自然环境好、项目区气候条件适宜、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适合牧草生长。建设中的哈日朝鲁水库,库容9000万立方米,为补充地下水、确保人工优质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原沙化、退化地区发展人工种草也应该因地制宜,要在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加以实施,方可成功。

来源:赤峰日报 记者张启民 冯雯雯

草都微信公众号:zhongguocaodu

上一篇新闻

简述奶粉的发展历程

下一篇新闻

第七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将于10月10日在哈尔滨开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