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佛珠、念珠—手串

手串就是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mán]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佛珠起源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消除烦恼障和报障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印度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挂有串珠的。

佛珠、念珠—手串

中国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食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

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佛珠分类

佛珠就其使用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三类: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其中的佩珠,就是现如今俗称的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

而在印度流传的辟邪手串,亦是手串的一支分类。也称避邪木手串、避邪木佛珠手串,由辟邪木加工制作而成.

辟邪木生长在印度北部,当年观音菩萨在此出家修行,为百姓治病,当时印度长年战乱饥荒,到处发生瘟疫,观音菩萨用手中的甘露洒向林中,经观音点化,用这里的草木治好了印度的瘟疫,后来印度人就把这种树称为避邪木,流传整个印度,佩戴这种木头做成的手串可避邪消灾。

这一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可以说,除了上述之外,皆应属于此项。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于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却深受藏传佛教的喜爱,

藏传佛教甚至还有用人头骨来制造手串的,佩带或持用这些手串,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质料做成的手串,这些形态各异的手串,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手串为荣,使手串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

佛珠、念珠—手串

文玩手串

源于串珠与手镯的串饰品,现如今已经演化为集装饰、把玩、鉴赏于一体的特色收藏品。串珠最先用于颈饰,通常由有孔饰物串连而成。中国因辽阔幅员、悠久历史、富庶产物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可供于串珠的材料多达几十种,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玛瑙、琉璃、玻璃、树种、东珠、象牙等等。

在现代手串中,由于材源和社会风尚的演变,沉淀下来比较常见的串饰材料有20多种,本书精选出其中的八大类来阐述。本书即粗列了几种大众常见且在赏析购买中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一些手串的基础信息,作为收藏者、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收藏的角度出发,手串可以从材质工艺和艺术文化两个方面 ,作为主要价值判定标准。对于贵重材质,如玉、翡翠、琥珀、玛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级,级别的鉴赏能够直接影响价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伪、等级就成为异常重要的收藏基础;普通材料的收藏价值可以季节在文化艺术价值上,造型风格、工艺取材、设计制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价值。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中,制作工艺与材质的关系,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即高档材料使用高档工艺,而低档材料的工艺则相对简单。因此,作为一种高档的装饰品,中国古代的串饰很少选择抵挡材料,而收藏者的选择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细作的高级材料手串上。

串饰

作为念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因此作为“佛珠”或者“数珠”用途的手串是本书介绍的另外一个重点。最初的念珠专用患树的种子,称“无患子”,取义消灾避难、断除隐患。后世大量的手串选择数核、树子与此有一定的渊源。尤其是橄榄、菩提子、核桃更是有明显的宗教用途。另外木质、树子材料的手串制作大多数与雕刻工艺结合,在价值上更强调制作工艺的精细。在手串雕饰题材中,出了传统的佛头、佛经与佛教其他,更多了童子\仕女等世俗题材,因此在鉴赏与把玩时,有更多的文人乐趣.

在今时今世,谈及与装饰有关的话题,无不与时风尚美有关系.在手串的鉴赏中,除了传统的收藏、把玩者,还有大量以佩戴手串为时尚的青年人。他们在鉴赏手串时已经打破很多传统的材料与工艺审美观。把手串饰品作为描述个性与身份的服饰细节,更注重的是手串材质与制作工艺的特别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手串鉴赏观念。本书对此类读者也力图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晶石、琥珀以及树子的选择与佩戴上,提供简单的常识。

中国古代装饰名物的使用、制作与审美,到民国时期为止大约分了8个阶段,明清(第七阶段)与民国(第八阶段)的装饰观念对现世传统的手串审美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手串遗存品的鉴赏不作为本书的重点,只是从整体上谈及。今世手串在形制、材料与分类上,与中国传统的饰品渊源极深。另外,由于手串与人身体的贴近关系,所以与其他“灵性类”饰品一样,与主人之间存在“缘法”,有一种超越时空客观的缘灵。总之,爱物喜物之人,对于手串的鉴赏和情感自有自己的微妙之处,这恐怕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个中滋味,唯有真心之人,才能体会。

佛珠功用

佛珠、念珠—手串

诵经持咒,作为计数的法器

佛珠是佛教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而记数则是他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佛教认为,佛珠是“引接普遍根基,牵课修业之具也”。大家都知道,佛教信众在朝暮课诵和平日念佛、持咒、诵经时,都会在每念诵一句的佛号或咒语时,波动手中的一颗珠粒,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计数。

制心一处,增强智慧

佛珠能够帮助持用者起到制心一处、熄灭妄想、收摄心意、专注修行、增强智慧、净化心灵,找回原本无染自在真心的作用。现代心理科学已证明,注意对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所谓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作用还在于选择信息,使之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以便能够被有效的记录、加工或处理。虽然人类生活于大千世界,可以感知的对象无穷无尽,但在某一个时间里,人们却只能去感知、思考有限的少数对象。

佛教认为世间有无数的烦恼,当人们虔诚念佛或咒语,掐拨一颗珠粒,烦恼就可解除。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地清净,所以,佛珠也被称为“清心珠”。

警醒道念,庄严威仪

对佛教信众而言,一串佛珠携持在手,自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警醒道念,庄严威仪,时时处处展现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佛教认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对一般的社会大众而言,佛珠还意味着“弗诛”。意思是说,当人们将佛珠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爱惜生命,爱护生灵。

镶灾祈福,慰藉情感

佛珠,时常被视为镇妖避邪的护身符,认为它在关键时刻可以助人镇定自若,回避凶煞,消灾解难,战胜邪恶,慰藉情感。若按佛家的说法,凡是爱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表现,都应看作是自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

处在人声鼎沸,喧嚣嘈杂的城市之中,手持一串佛珠,或能在不知不觉间成全了人的某种愿望。当人们在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的时过程中,若持有一串佛珠在手并以顺时针掐算,就会自然而然地心无旁骛、神定气闲、自在安乐,而且可以起到调养经络、舒展筋骨的作用。

另外90年代开始也有人把佛珠挂在汽车上以求平安吉祥,更有人把佛珠编成手机链,挂在自己的手机上,以镶灾祈福与装饰手机。

结缘佳品,交友信物

佛珠还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信物和礼品,很多人喜欢将佛珠作为结缘的礼品,馈赠给亲戚朋友。恋人之间也可以以送佛珠来传情达意。

流露品味,体显修养

佛珠当然还是美丽的饰物,它以恒常不变的情怀,装点着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佛珠作为一种装饰品,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来修饰自己,使优雅、知性、温柔、在腕间、脖子上流露。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一个人信仰、修养、风格和爱好得到外化。因此,佛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喜爱、把玩和收藏。

近些年来,影视明星,歌舞大腕,艺坛新秀,在大庭广众之下都喜欢佩戴佛珠以显示自己超凡脱俗,温文尔雅,时尚潮流,与众不同。人们走在大街上,也不难发现许多并非是佛教信众的男男女女也喜欢佩戴佛珠以显示自己的个性、时尚和潮流。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新潮的装饰品了。

人文关怀、专项收藏

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佛珠处处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文关怀。人们运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各种资源和世间的稀缺宝贵的各种材质,采用种种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出庄严典雅、形色各异的无数种佛珠,在积淀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佛珠文化。

由于佛珠经得起时代的洗礼、历史的打磨,因此,在历经岁月磨砺之后,会显得更加的温润恬静,非同寻常。也正因为如此,佛珠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很高保值、升值潜力和空间的专项艺术投资收藏品。

部位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络绳和一些饰物组成。

佛珠、念珠—手串

一、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二、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三、弟子珠。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四、记子留。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五、络绳。即系串佛珠的线绳。通常根据子珠的规格以及孔洞直径的大小,以独股、双股或者三股为绳,穿珠而过。络绳,一般分为有弹性、非弹性两种,汉传佛教佛珠使用络绳,要求一般比较宽松,只要自己喜欢并且能够穿得进去的都可以。藏传佛教对佛珠所用络绳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多用红颜色或红、黄、黑、白、绿五彩棉线、丝线或者尼龙线制成。偶尔也有人用皮绳来贯穿佛珠。

六、配饰。指的是佛塔下部、记子以上部分系坠的各种饰物,主要用以佛珠的装饰和美化作用。配饰通常会使用琥珀、蜜蜡、红珊瑚、玉石等一些珍贵材质制成的精美雕件或小工艺品。有些佛珠,还在佛塔的顶部编结象征正法和吉祥的卐字结或盘肠结等结饰以及流苏等,以体现无上庄严。不过,除了用来供奉、陈列、和装饰的佛珠之外一般真正用来念诵的佛珠,会较少使用配饰。因为有时这些配饰可能会妨碍记数或给记数带来不便。

颗数含义

经书所载的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大致分为108颗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种烦恼。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

108 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分为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 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12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五.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13颗含义

13是因为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因此,佛珠手链为13颗珠子。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的粒数在佛经中有具体的规定.

制作材料

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手串。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

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手串,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

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手串。

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较为贵重。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名贵宝石,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手串,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法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记载。

千百年来,玉石象征吉祥,传说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手串,也受人们极为喜爱。

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手串,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列举出不少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五眼六通等。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们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手串。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制造手串的极佳材料。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来制造手串,意喻秉承佛陀教诲,无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手串。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手串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竹木类

竹和木都可以用来制造手串。竹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禾本木质常绿植物,柔体而虚中,不易被风雨所摧折,经历寒暑,枝叶苍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类。篁竹,质坚皮白;邛竹,高节实中;箭竹,坚劲中矢,都是用来制造手串的好材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一般材质,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为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寿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为嘉木,凤凰可栖;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但是,比较名贵的木制手串,多选用檀香、沉香、伽南、乌木等珍贵材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烧,亦可入药。如《一切经音义》中注释说:旃檀,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安身之药,故名与乐。

沉香木,是一种木材、香料和中药。沉香木植物树心部位当受到外伤或真菌感染刺激后,会大量分泌带有浓郁香味的树脂。这些部分因为密度很大,又被称为"水沉香"。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沉香木是珍贵的香料,被用作燃烧熏香、提取香料、加入酒中,或直接雕刻成装饰品。沉香木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质硬,大多不沉于水,味微苦,带甘甜。燃烧时的浓烟散发出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沉香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两广以及云南和福建等地,东亚国家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所产的沉香(新州香)质量最佳。

黄花梨木,颜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屡角的质感。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它的比重较轻,比红木(酸枝木)还要轻。黄花梨木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最特别的是,木纹中常见的有很多木疖,这些木疖亦很平整不开裂,呈现出狐狸头、老人头及老人头毛发等纹理,美丽可人,即为人们常说的"鬼脸儿"。

还有诸如楠木、乌木、鸡翅木、酸枝木等。沉香木是比较好的,对沉香爱好者可以在百岸网参观浏览,那里有里有各种沉香手串手链,颜色丰富,价格合理,值得一看。

注意事项

佛教认为,对于佛教信众,或者希望通过持佩佛珠以趋吉避凶的人来说,除了需要关注心身清净这条最主要、最根本的注意事项外,还应该知道下列这些基本注意事项:

1.当佛珠不使用和不佩戴时,应将其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前。有熏香的佛教信众,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佛珠之前,应该用熏香熏一下。

2.当将佛珠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母珠(佛头、佛塔)向上。

3.佛珠一般除了诵经念咒之时,应该非时不用。持用时,应该在腰部以上的位置,郑重严肃地记数。不要在持念时随意抡动或摆动佛珠。

4.不可将佛珠用于统计人数或计算金额等等。

5.密宗行者,用于正念诵等盛仪修法时所持用的佛珠,念诵既毕,须将佛珠于掌中蟠妥,顶戴发愿,其后则连同金刚杵等法器置于宝盘中或银盘上,不得与日常生活随身携行佛珠相混用。

6.不可将佛珠随意放置,也不可使佛珠接触地面。

7.在触摸佛珠之前,应当洗手。不要用触摸过葱、蒜、韭菜、肉、鱼等荤腥以及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佛珠。饮酒时,最好也不要佩戴佛珠。吸烟时,应该注意不要将烟雾喷吐到佛珠。

8.不要将自己的佛珠轻易展示与别人,也不要随意触摸他人的佛珠,更不可将其交托他人保管。

9.从事粗重劳动、体育活动或涉水、洗澡、洗头时,请不要佩带佛珠,以免使其受损。

10.夫妻同房时,应将佛珠摘下,并使其远离床边。

11.不要将佛珠随意放在裤子口袋中。去卫生间方便时,应将佛珠取下,或放在上衣口袋中,或贴身挂在脖子上。

12.倘若发现自己所持用的佛珠有破损等缺陷,应及时更换,或置于火炉中供养智慧本尊,或将其投入江河湖海中供养水神。

13.佛教认为,除此之外,更不能持用不如法的佛珠。所谓“不如法”的佛珠,一般是指从违越誓言者、持邪见者、造作无间罪者、刽子手(屠夫)、骨肉相残者、盗贼等人手中得来的;或者从别人手中抢夺而来的;或者他人丢失的;或者取自于佛像装饰品的;或者被火烧过的;或者子珠类别不同、形状大小不一、有破损等情形的佛珠,都属于不如法,都不应该持佩。

以上这些注意事项,可能对大多数非佛教信众而言,接受起来略微有些困难。但人们也不应该忘记,众生平等,生活在社会中所有的人,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当然可以有自己对待世间事物的看法,但在这同时,最好不要对他人如何理解、如何表达、如何对待,评头论足,妄加评论。

14.另外,凡属采用有机宝石材质制成的佛珠,例如珊瑚、珍珠、砗磲、琥珀等佛珠,不能与茶水、铁锈水等有色液体相接触,以防止其染污变色。

15.佛珠的金属配饰,应该远离硫磺泉、漂白水、化学药品等。因为金属配饰一旦接触这些物品,容易使配饰表面氧化变黑,失去光泽:如果不慎接触,应该及时擦拭干净。如果银饰失去光泽,可用擦银布,或用洗银水擦洗,均可使其恢复光泽,光亮如初。

上一篇新闻

一旅客在非洲买回手串疑似象牙制品 已被拦截

下一篇新闻

珠宝手串中的配珠选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