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确诊病例再度激增,美国新冠研究被调侃:非必要!不呼吸
提示:阅读本文约3分钟!
昨天,新加坡新增冠病病例再次激增,回升至4831起,累计122万5024起。
新增病例当中有4619起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和抗原快速检测(ART)发现的本土病例,输入型病例则有212起。
每周病例传播率也飙升至1.49。
另有四人病逝,累计死亡病例为1356起。
目前共有263人住院,普通病房需要氧气供给的病患人数减少至24人;加护病房病患人数维持在六人。
过去一天,共有3119人完成隔离或出院。
而过去28天的7万6914起确诊病例当中,99.7%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0.2%需要氧气供给,0.02%住进加护病房,0.03%病逝。
截至9日,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口比率为92%,75%人口已接种追加剂。
(图:来源自网络)
美国研究: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率或是接触面的1000倍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对从校园周围的空气和表面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后发现,人们从呼吸的空气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从接触表面感染的1000倍。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泽尔及其同事在封闭的校园内的不同地点使用气泵和拭子采集样本。他们总共收集了250多个空气样本,其中1.6%的样本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而在500多个表面样本中,1.4%呈阳性。
(图:来源自网络)
最危险场所:健身房
研究结果表明,最危险的环境是健身房,在健身房采集的样本中,75%的空气样本和50%的表面样本结果显示阳性,其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饮水机按钮,而从健身器材中提取的样本均未呈阳性。
另外,从办公室或电脑键盘、电灯开关、桌面、微波炉、冰箱把手或学生桌采集样本结果为阳性的几率要低很多。
(图:来源自网络)
空气传播率:接触面,约1000倍
研究人员将阳性样本与校园内实际的新冠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感染空气传播的新冠病毒颗粒的概率约为1/100;而接触受污染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为1/100000,前者为后者的1000倍。
奈泽尔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接触门把手、饮水机、键盘、桌子、水槽和电灯开关等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相比,从空气中吸入病毒的几率要高得多。尽管学校环境与其他环境可能不一样,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应该更关注冠状病毒的吸入风险。”
(图:来源自网络)
西蒙斯大学名誉教授伊丽莎白·斯科特并没有参与这一研究,她表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她警告说,“在人们居住在一起并反复接触同一表面的家庭、宿舍中,新冠病毒通过表面传播的相对几率也很高,而最新研究没有评估这种私人空间风险。”
她进一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呼吸道病毒和其他细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面传播,我们需要继续对表面以及空气采取有效和全面的卫生措施,以防止新冠病毒在社区传播”。
...
也就是说,所谓的洗手对比戴口罩...被传染的几率大1000倍!
那究竟是靠洗手?
还是靠戴口罩呢?
对此,不少网友针对“摘口罩”调侃到——
“建议错峰呼吸”
“非必要不呼吸吗?”
“出门在外,呼吸困难”
(图:来源自网络)
那最后,对于预防,我们还是要再拆解一下!
新冠肺炎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接触传播。门把手、毛巾、电梯等物件
空气传播。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日常说话、打喷嚏、咳嗽、抽烟、排泄都会造成飞沫传播。
而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被人体吸入后感染。尤其是在密闭空间内,气溶胶的传播力度将会变得更加强悍。
所以,洗手和戴口罩都是现阶段必须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空气传播如此阴险...还要开窗通风吗?
(图:来源自网络)
对此,有专家指出:周边如果没有确诊环境和人群,开窗通风并不会导致携带病毒的气溶胶乘虚而入。
因为气溶胶传播会有一定的距离限制,一般是几十米,或者上百米,而且随着距离越远,气溶胶浓度会不断降低,携带的病毒颗粒也会变小,所以不影响开窗通风。
隔离人群:不管是集中隔离还是居家隔离,为了防止接触或气溶胶传播的情况,中间的门窗都应该处于封闭状态。
不过要注意通风,一天两次左右就行,不建议太频繁。
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个隐患,那就是中央空调。
在一些大型公共场所,比如说商场、医院、办公楼等地,中央空调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由于通风系统的设定机制,空调风将会在每一个房间里不断流动,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聚集性社交活动,保持社交距离。
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的正常流通,对门把手、桌椅等接触频繁较高的重点区域,经常消毒,尽量杜绝病毒“潜藏”的可能性。
(图:来源自网络)
我是海羊,每天记录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温度、有高度、有时度的趣谈,关注我,随时了解新加坡靠谱的当地干货!
如果您对内容喜欢,期待您的转发,也请您在评论区内留言互动!谢谢!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