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酱羊肉”诞生记
清朝末年,一位叫“张和松”的宁波人,与同乡几位来到古镇新市。这是1870年的深秋,早已在新市从事饮食业的宁波同族的一位饭店经营老板,感觉到新市古镇人流往来密繁,饮食业十分看好,意欲扩大规模。便从宁波家乡引入了几位年青人,一起共同经营,期待能赚到更多的钱。张和松便是这几位年轻创业者的其中一位。
当年的新市,距太平天国“粤寇”扫荡也仅仅十年。这十年中,这座小镇几乎从断送了商贸繁荣的边缘,重新苏醒过来。据清朝末年新市人费梧先生编纂的《新市镇再续志》中记载:“咸丰庚申,七月二十九日,粤寇自塘栖而下至镇,自南栅而来……掳掠迨遍,西竺庵先放火焚烧,雪景桥一带人家尽行烧净,灵泉山观音殿及大佛殿也被毁……
“咸丰庚申”事件发生在公元1860年,到张和松来新市的那年,时隔也仅十年光阴。镇南及镇西大量沿街宅屋经过“粤寇”烧掠,大多呈现荒凉景象。市景闹区也逐步向东移,在觉海寺到“西河口”最便捷的通道——北街,当仁不让承担了市景重点贸易街区。这家由宁波同乡人合伙经营的饮店就开在北街中段,店号取名为“张裕泰饭店”。
“张裕泰饭店”经营特色还是放在“宁波海鲜”与“白灼山羊肉”两大特色菜肴项目上,结合本地传统菜,从事餐饮业。刚来的张和松,三十刚出头,他积极肯干,埋头学习,细心观察师傅厨艺,在短短几年中,很快掌握了店内菜肴的烹饪技术,并成为一名熟练掌勺的炉台厨师。之后的十多个春秋里,这位好学能干的张和松,了解到本地羊肉有比较好的消费市场,本地人喜欢吃红烧羊肉饮食习俗,看到早晨的“酥羊大面”非常适销,那些店摊食客盈门。并也经常约伴本地朋友一起到味道不错的几家“新市酱羊肉”店去品尝。
几年下来,他计从心来,感觉“新市酱羊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意卖点。他有意计划将其引进到“张裕泰饭店”里来,并估计有可能会颠覆本店长期当家商品的“白灼山羊肉”。于是,张和松从此便细心观察这“新市酱羊肉”的烹饪技法,发现这一烹饪技法与周边乡邻普通百姓的烹饪技法完全不同,技法传授也相对隐秘,这一特殊的地方美食也仅仅局限于新市城内,郊外农村则没有类似的美食。“新市酱羊肉”的色泽油亮高贵,口感酥香大美。
张和松厨师在自己炉台实践中,亲自掌勺烹饪,终于逐步掌握到本地酱羊肉的烹饪技法要领。于是,他就大胆把“新市酱羊肉”这一美食在“张裕泰饭店”成功“引种落户”,这一年,有可能正是他儿子张永源刚出生的1892年。当时的张和松,已经从初来的年轻人,跃变为一位精于烹饪技艺、擅长餐饮之道的行内里手。这期间,“张裕泰饭店”从一间门面,逐步扩大到两间、甚至数间,规模所形成的行业影响越来越大。饭店里的“新市酱羊肉”已经跃升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支撑,生意红红火火。
此时,张和松感觉到“新市酱羊肉”仅仅是“张裕泰饭店”原有的体量,是无法满足现有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了,需要独立成店,把“新市酱羊肉”做得更精细更味美才可以寻求发展。至1900年,张和松与“张裕泰饭店”合伙人商量,把原有的“张裕泰饭店”交给他们,自己离开现成经营条件非常好的店铺,决定单立设店,冒着经营风险,毅然走出“张裕泰饭店”,自己独立开店,以经营“新市酱羊肉”为主品,重新闯荡,当年,张和松正届六十岁。
新店开张了,为了求得质量信誉,自身加压,他专门申请店号,请了本地秀才,取“一品当朝”喻“极品官位之意,寓“新市酱羊肉”为极品美食,故取店号为“张一品”。对这一史实,据史志记载:“为招缆顾客,他注重羊肉烹调。选料考究,烧制精良,张一品羊肉声誉鹊起”。至此,张和松来新市三十年,从“张裕泰饭店”引进“新市酱羊肉”烧制,到如今的单独“张一品”设店,现在已经取得第二次的成功跨步,张和松内心一片喜悦。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六十八岁的张和松在一次大病中逝世。他所经营的“张一品”店,虽然还继续通过他的厨艺传人经营,但整体来看,从1908年至1924年,这段约十六年的时间内,“张一品”的“新市酱羊肉”经历了一段经营较为低潮的时期。幸运的是,他儿子张永源成长后,也开始进入父业的“张一品”店房学厨,践行父亲遗愿,继续发展“新市酱羊肉”家业。
张永源正式踏上承父继业之路后,他看到了“张一品”店内部管理不足,包括厨艺水平,他决定延聘名厨掌勺,进一步提高“新市酱羊肉”原有质量,达到质量高度把控。在选材、辅料及煮烧时间上进一步精致到点。接着,在1925-1925年期间,他自行创制了带包装的“酱羊饺”产品,并专门设计使用了“仙鹿”牌商标。这样,“张一品”店就完成了从“酱羊肉”到“酱羊饺”的成功转换,社会消费市场影响极好。
据1990年出版的《德清县志》记载:“民国20年前后,张永源先后在上海、临平、塘栖、武康开设张一品分店。同时生产罐装酱羊肉,远销京、津、沪、穗及港、澳、新加坡等地”,“新市酱羊饺”的诞生,标志着“张一品”店不仅让自己的经营走向最为辉煌的发展顶峰,更重要的是它对新市传统饮食的继承,奏出了新的美食篇章。
新市美食“张一品酱羊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