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阜城剪纸:从窗户上走下来的艺术

初识阜城剪纸,缘自2016年春节《滨湖画报》定制的一套太平福袋,剪纸是其中之一,因是猴年,两幅题材皆为猴,一幅猴骑马上,喻马上封侯;另一幅小猴献寿桃于母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跃然其上。喜庆的大红,精美的剪刻,让年味一下子浓起来。

再识阜城剪纸,是在它的发源地,崔庙镇陈集村。正是阳春四月,陈集被包裹在一片青翠的绿里,安静、祥和。村头门前偶尔散落的红纸屑,街巷屋前醒目的制作招牌,都在诉说着剪纸之乡的骄傲和不凡,也诉说着阜城剪纸的前世今生。

古时候,女孩子十三四岁就开始学“女红”,刺绣是必修课,这刺绣中的花样,就是阜城剪纸形成的直接源泉。坊间相传,金元时期,有位姓陈的纸糊匠沿大运河营生,落户在今崔庙镇陈集村。他心灵手巧,善于扎纸活,糊顶棚,干完这些活计,还要用红纸剪成花鸟虫鱼、神话形象等贴在灯笼或顶棚四周,以烘托喜庆气氛。后来人们学他的样子,自己剪花贴在顶棚上、墙壁上、窗户上,阜城民俗剪纸逐渐形成。

后世乡间出现过不少剪纸高手、剪纸世家。西火星堂的高手臧老太太,陈集的王子荣老人,都是从太高祖母时传下来的手艺,可上溯到清代。


阜城剪纸:从窗户上走下来的艺术

“阜城剪纸第一人”王万田

上世纪六十年代,阜城剪纸成规模化发展。这不得不说到一个重要人物——王万田,陈集村人,自幼酷爱剪纸艺术,曾于五十年代去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学艺,1962年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其他剪纸流派,取其精华,弃其不足,融中外剪纸艺术于一炉,并对所用工具进行了划时代的改进,那就是弃剪操刀,改传统剪纸方法为制版雕刻。从此,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阜城剪纸,就此诞生。

王万田把剪纸技艺传授给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不少群众加入到这一行列。1987年,二十岁的黄景然就是在他带领下,踏入了剪纸艺术这片新天地。

这种镂空艺术,以纸或布为材,以剪或刻刀为工具。有单色、填色、衬色、染色、铜凿、分色之分,阜城剪纸是单色、阴阳结合型,既具国画的写意,又有工笔的细腻。刀功尤其讲究,能做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方为上品。


阜城剪纸:从窗户上走下来的艺术

剪纸艺人黄景然

黄景然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发展创新。她第一个创新了塑料包装,给原来成沓的剪纸每个都套上塑料袋。易于保存,又防湿防损;同时带动百名乡亲加入,扩大生产规模,让家庭作坊发展成制作车间,带动了乡亲致富。

机器替代手工,是必然的发展之途。激光雕刻机、装裱机等的引进,让阜城剪纸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全县有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5名,一级工艺美术大师6名,工艺美术家10名,剪纸从业人员达数万人。作品还远销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剪纸生产基地。

阜城剪纸:从窗户上走下来的艺术

剪纸作品《马上封侯》


摘自《滨湖画报》·阜城专刊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上一篇新闻

“剪纸达人”陈洁荣:让传统文化精髓跃然纸上

下一篇新闻

他把地标建筑跟剪纸融合的创意摄影作品红遍网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