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为什么会有1000万外地人来上海工作?

先说明一下这个标题,可以把上海改成其它地方,比如北京深圳纽约伦敦,都可以;外地人不一定是穷乡僻壤来的打工人,也可能是北京深圳纽约伦敦来的淘金者。本文没有找上海茬的意思,看过笔者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一向理性分析问题,该赞就赞该批就批,不搞地域黑。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便看一下笔者之前写的两篇《上海会出现大量人员离沪吗?》与《上海到底是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探讨今天这个话题。


有人说外地人抱怨上海这不好那不好,为什么还要来上海呢?回老家去建设家乡不好吗?外地人来上海谋生存求发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国家配置了这么多资源在上海,全国人民都有权利来。历史上来看,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淘金圣地,每当战乱就成为避风港,不是因为这里山川险要易守难攻,而是因为这里外国人多,工业家底厚,谁都要忌惮三分。很多本地人的祖辈当初就是逃避战火来上海的,太平天国、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上海人口暴增的年代,战争年代尚且迁徙自由,更何况现在?动不动就让别人回老家,一方面是五十步笑百步,另一方面是二极管思维,难道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上海和老家?人家不能再去美国、新加坡、北京、深圳?难道普天之下都是乡下?


有人说上海离不开外地人,因为脏活累活都是外地人承包了。这话得分什么时候说。在民国时期,上海滩各行各业是有地域标签的,本地人确实不会去拉黄包车握三把刀。到了解放后,即便是到了80年代,上海大街上给自家倒马桶的也是本地人,没什么不能干的,照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现在,有一些工作基本不会有本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去干,倒不是钱多钱少的事儿,一方面吃不了那苦,一方面觉得丢面子。比如现在外卖小哥收入不错吧,有本地青年做么?菜场卖菜的商贩,有本地人做吗?就连专车司机,本地人都很少见,更不用说大多数餐厅饮品店的服务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


话归正题,那么为什么会有外地人来上海工作呢?这里面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人口是不能随便流动的,除了上山下乡,大串联这种运动式迁移,还有出差学习这类公干,城市里外地人很少。人口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城市里的各个工种就得本地人自己消化,好在那时候劳动最光荣,至少明面上不好挑三拣四,有工作干就不错了,总比背井离乡强吧。


改革开放以后,人作为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让先行一步的地方焕发了蓬勃生机。比如1984年以后的深圳,1992年以后的海南,各路人才如过江之鲫,甭管几斤几两都要去施展一下身手。当然,这种一哄而上的人口迁徙势必会大浪淘沙,有人成功留下来扩大胜果,有人失败黯然离去,这都正常。


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就是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上世纪50年代往东北堆资源,60/70年代往三线堆资源,80年代往沿海尤其是华南堆资源,90年代往上海堆资源,2000年代往华北堆资源,同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2010年代一带一路,千年大计。各省中心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深圳搞苹果华为产业链,成都搞电子医药,武汉搞光电,合肥搞新能源半导体,西安搞航空电子,郑州搞富士康产业链,杭州搞电商,苏州搞电子生物制药,无锡搞物联网,南京搞高端制造,全国都搞汽车房地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各大城市都出现人口瓶颈,包括高端科研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甚至普工都出现短缺,城市间开始了人才与资金的争夺战。随之而来的就是核心城市人口的节节攀升。比如北京常住人口中的外来人口数量,1994年为63万,2000年达到200万,2006年达到400万,2013年达到800万。上海常住人口中的外来人口,1994年突破100万,2003年突破400万,2009年突破800万,到2014年,达到当时的巅峰986.99万。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地人涌入大城市呢?


不可否认,大城市存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上海的西式建筑老洋房再多,其实和老百姓关系不大,最多就是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来上海观光消费。但是,把证券交易所,两个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原油交易中心,清算所放在上海,是不是吸引了许许多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上海?这么多机构提供了多少金融行业职位?浦东大开发,是不是吸引了许许多多国内外巨头来浦东兴业盖楼?这么多写字楼提供了多少职位?宝钢建在宝山(其实那边地质结构是否适合建钢厂一直有争议),是不是强化了上海的工业中心地位?宝钢产业链又提供了多少职位?还有上海放低姿态争取到的大众、特斯拉、迪士尼……所有这些新增工作机会,优先安排给谁?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在本地人口没有爆发增长的情况下,这么多资源配置到上海,势必会产生挤出效应。比如,交易所大厅缺个操盘手,阿德哥你滑稽戏不要演了,去交易所天天看大盘洞察股市玄机多结棍!东方明珠缺个讲解员,阿敏你售货员不要干了,去陆家嘴上班天天看黄浦江多适意!那么这些人另谋高就空出的工作岗位,谁来补上?


对于一些高精尖岗位和稀缺性岗位,上海人才也不够用了,怎么办?等过几年隔壁老王家留学海外的孩子回来?黄花菜都凉了。是不是要广撒英雄帖,邀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来上海共谋发展?这些人来上海,除了工作上班,是不是还有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的需求?是不是又增加了全社会的职位需求?


所以,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吸引外地人来大城市工作。而外地人来上海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存在比较优势。


一方面,上海本地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以前从事的那些工作岗位就空缺了,需要有外地人来填补。而随着整体人口增加,工作岗位需求显著增加,需要更多人来填补各类空缺,人口自然而然就会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外地人愿意来上海,因为这里工作比老家或其它城市挣钱多,或者更容易赚钱,或者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或者能学到更多,更开阔眼界,付出同样的时间精力,为什么不来?各国建筑师喜欢来上海,因为上海乃至中国不停有高楼大厦要建,可以充分发挥才学还能赚钱。郭敬明如果不来上海,能有《小时代》里的浮夸场景吗?在上海跑腿送货都能月入万元,比种地或者流水线上做厂弟厂妹是不是省力自由还赚得多?当上海本地人与外地人能够按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取所需时,整个社会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高收入岗位创造高效益,带来高回报,然后反哺其它本土行业,带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一片活全局活。大家各得其所,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就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如果一个城市,因为某些原因,高端人才吸引不来或者留不住,自己培养出来的凤凰又另栖高枝;基础行业待遇低只能吃青春饭还受歧视,逼着人家想换个地方试试运气。本地人承平日久,高不成低不就,只想做舒服体面的工作,老年人多,年轻人少,请问这样的城市还有前途吗?会不会出现坍塌式的萎缩?一旦出现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还能吸引到以往爱理不理的人回头吗?现在不是一枝独秀的时代,而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其它城市都憋足劲头只争朝夕往上冲,百年之大变局,你变人家也在变,比的就是谁变得更好更快。上海一直是经济中心,但今年GDP有没有可能被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赶超?为什么深圳房价能后来居上傲视全国?为什么南京合肥杭州的房价能涨得那么厉害?没人行吗?

为什么会有1000万外地人来上海工作?

现在国内GDP靠前的城市普遍都面临缺人的难题,抢人大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东北50年代牛不牛?工农兵学研样样都名列前茅,人称东北老大哥,支援了后来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一大堆自称共和国长子的省份与骨干企业。现今又沦落到什么地步?再给多少政策,再建多少开发区,没人照样玩不转。如果还抱残守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东北就是前车之鉴,这绝非危言耸听。每个人都知道趋利避害,这是人性,当人口流动的趋势一旦形成,恐怕到时悔之晚矣。

上一篇新闻

31岁成为中国首富,马化腾亲自上门拜访,如今却黯然退场

下一篇新闻

11城11味,不能见面的日子,带你一起“云游”抚州美味农产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