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开封历史悠久,是闻名中外的八朝古都,北宋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民间艺术空前繁荣,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京城木版年画印制和售卖的盛况。当时宫庭内也设有作坊,由宫中画家主持。这种官办和民营的作坊,不仅开拓了木版印刷的新领域,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也首开了木版年画之先河,成为中国木版年画之源头,对于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朱仙镇老街

  明、清时期朱仙镇是省城开封的外港,水运发达,商业繁荣,为当时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据《岳飞与朱仙镇》记载:"红纸、门神为旧习过年之消用物,为镇内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大有独占市场之势"。

  每年入冬,各路"打门神"的客商云集。大宗之成交门神货件,则走水路经贾鲁河装船,陆路用太平车运送走旱路,盛销四方。当时"万通"、"兴盛德"年画商号最为悠久。较有名的商号有:万通、老振兴德、德源长、天义德、万和、二合、祥瑞成、天成德、德龙泰等,除外,义和成、松茂义、惠兴同等,也较有名气。最著名的门神店有"万通"、"天成"、"天义德"、"晋泰"。"天义德"资金雄厚,规模最大。店内雇画工、刻工、店员达百余人。仅"领作"(领班)就雇3人。"天义德"以品种齐全,印刷精美,色泽艳丽,不退色,深受客商喜爱。而"晋泰永"老号也经营长达300多年之久。

  朱仙镇木版年画商号并不全在镇内。镇周边大小村庄皆有艺人设小作坊印制生产,朱仙镇内只是集散地而已。该地的大小作坊多时达300多家,足见其规模之大。如龙王庙、赵庄、腰铺、尹口、肖庄等,从业人员及乎遍布全镇各村,成为朱仙镇农民主要副业,形成了制作生产销售网络。除销售本省外,还远销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福建、甘肃、宁夏等地,销售幅射近大半个中国,足见其影响之大。直到清代后期,因贾鲁河淤积,水运交通不畅,朱仙镇年画才衰落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恢复与发展十分重視,于1961年成立"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生产合作社"。1983年,河南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成立"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1986年,开封市旅游局和朱仙镇党委和政府共同在朱仙镇支持成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1987年,开封正式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五十多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历尽艰辛,共搜集历史老版96种。挖掘整理重刻历史老版180余套。整理编辑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画册,《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2006年,还完成了中国文化抢救工程,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朱仙镇卷》,使朱仙镇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种类与特征

  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有门神灶画,门头对联,仙佛图像,中堂条幅。有取材人们喜爱的历史戏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演义小说;又有取材于现实富有时代气息的年画新作。按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门神、神祃、戏曲年画、故事年画、家堂、纸图,多种形式。其中以门神和神祃最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雕版考究,人物造型丰满,构图匀称,规格有大毛、二毛、中台、贰边。品种有大皂、小皂、中皂、大家堂、二家堂、三家堂、大龙牌、龙牌天、贰天、关财、财神、大财神、大花瓶、小冥义、牛马王连座、大魁、中魁、二魁、四魁、车旗等,多达二、三百种。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门神·步下鞭

  门神有文门神和武门神、童子门神、财神、三星门神,其中步下鞭、马上鞭、披袍门神、立刀门神,更具地方特色。神祃有灶画、龙牌天爷、天地全神、车旗、场神、神祃百佛等。

  朱仙镇戏曲年画,开张较小,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业内称之为"双边"。属历史演义类有渭水河、哪吒闹海、重耳走国、对金抓、黑虎山、四平山、秦琼打擂、罗章跪楼、飞虎山、李孝存打虎、岳飞大战杨再兴、九龙山、大保国等。

  民间故事有:蝴蝶杯、三娘教子;神话传说有:天台山风筝记、天河配、盗仙草、祭塔;反咉民间歌舞小戏有:王小赶脚、王小打鸟;公案戏有:西霸天、拿一枝兰、拿罗四虎等。此类年画多用于贴在门上,墙上和窗上。朱仙镇木版年画戏曲和故事年画内容的大量作品,充分表现出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中国传统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扎根于乡土,别于古代宫廷画风。其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慨括洗练,结构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对比强烈,极富装饰效果,是国内地域特色浓郁,深受大众喜爱,在全国各产地年画中独树一帜。

  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突出描绘,处理恰到好处。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去表现人物健康乐观的心情。在人物处理上头大夸张而不失美感效果,增加画面的感染力,突出表现面部俊俏,又无媚色,彰显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崇神观。反咉出广大农村人们希望生活富足,平安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刻版刀法运用上,刻线粗犷豪放,阴阳比突出,有阴(粗)有阳(细),尤其在神像画衣纹上,更加突出。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纯朴、健康向上的性格。吸纳宋元杂剧和明、清戏剧人物的脸谱造型,加以大胆夸张,创造出大量栩栩如生,不同历史风格的人物形象。

  朱仙镇年画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红、木红、槐黄、桔黄等,显得热烈奔放。色版设置有:黑线版(黑坯)、水黑版、红版、脸版(木红)、紫版(葵紫)、绿版(铜绿)、青版、蓝版、黄版(板黄)等,其中除黄版之外,皆木版套印。人物服饰色设以木红、铜绿、葵紫色为主,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于神祗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之中。如"镇宅钟馗"、"红冠绿袍"、"灶马"中的灶爷为红袍,灶奶为绿袍;"关爷"为红脸绿袍。以广丹饰绘人物眼皮也是朱仙镇年画所特有的风格,如"火塘寨"(铜锤换玉带)中的赵匡胤、杨鲧,"带子上朝"中的郭子仪,"加官晋禄"中的陆登,"柴王推车"中的柴荣,"苟家滩"中的李嗣源、王彦章,"马上鞭"中的秦叔宝、尉迟恭等,以此表现人物鲜明的审美个性。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为开拓和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曾大量收集朱仙镇木版年画(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他热情赞扬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色,称之为"富有民族色彩的制作"。他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认为应该尽量用其方法。""河南朱仙镇年画,绍兴称花纸,我看是好的。刻线粗健有力不似有些地方印刷那样纤巧。这些木刻年画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当年鲁迅先生的话,十分精确。"无媚态"、"粗健有力"应该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精髓。多年来,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不仅出版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专集,而且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文章,称赞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他说:"若与全国其它各地印刻的年画相比,不难看出开封的木版年画风格不同于其它等地。不仅是选刻题材、构图设色等一般内容形式问题,而且在它的人物形貌、气质风度方面也有它独自的风格特色"。无论是人或是神,都是体材粗健、强壮有力。在人物形象方面,头型较方,眉目爽朗,唇大鼻小,表情憨直忠厚,具有勤奋诚恳的民族特色。在设色方面,常用橙、紫、绿三色为基调,尤以章丹(矿物质橙色颜料)为开封年画色彩的主要特点,其它各地皆无。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画独具风格,我国民间秦琼、敬德脸谱式样的门神的创造,就是从朱仙镇开始的用戏曲故事装饰门画仅见于朱仙镇一地。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是群体审美情趣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神荼、郁垒"到后来的"雅俗共赏",形成了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地方文化内容的年画艺术。

  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与影响

  开封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早在北宋时期,木版年画的制作已有较高的水平,开封作为国都,对当时全国,乃至中原地区的年画制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代著名宫廷画家苏汉臣(开封人),擅绘儿童画,其画风上承唐代张萱,五代杜霄、周文矩。他的儿童题材的画作"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对当时及后世木版年画影响很大。元代的王振鹏、明代的吕文英、清代的丁观鹏等画家都曾摹拟他的作品。清故宫曾藏有他的《秋庭戏婴》、《重午戏婴》、《货郎担》等。流传至今的《婴戏图》,其表现手法被以后清代杨柳青年画《娃娃戏莲》所采用。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将大批民间艺人掳往北方,其中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一地区成为金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另一中心。现存发现的当时平阳雕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等民间木版年画的水平已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具有宋画之遗风,足见开封年画对其之影响。据我国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考证:"金兵灭辽挥戈进入中原后,北宋京都汴梁的画师艺匠北迁为奴,不少画工艺人因畏北地寒冷。逃至水乡杨柳青,以后便有了北宋画传扬柳青之说(《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在早期的一些杨柳青年画中,如闲忙图、村塾图、春雷惊蛰等都是宋代画院中的绘画题材,疑为古代所遗之旧稿复刻所制。"

  金灭北宋后,京城开封大批工匠艺人随宋室南渡,不少年画艺人流落江南,重操旧艺,对江南地区的年画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倪宝诚先生考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北宋南迁过后,传播到达大江南北,与当地的艺人结合,相继产生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载《开封论艺》第88页)明代时期,开封为明王朝封建王族控制的中心城市,人口多达37万,号称"八省通衢",城市繁荣,"势若两京",另朱仙镇距开到仅45里,又是北抵黄河,南达江准的河运中心,朱仙镇作为开封的外港,大批货物(包括年画)都由此转运江南,再通过长江运往各地。当时朱仙镇是中原地区的年画产销集散中心,从业者达300余家,盛销于邻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因此,明清时期,开封及朱仙镇年画的销售与传播,对中原地区及邻近各省年画制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民国以来,开封及朱仙镇年画作坊一些艺匠系来自封丘、长垣、滑县、尉氏、周口、杞县等地,不少艺匠学成之后,回乡自立门户,刻版印制年画。因此,开封及朱仙镇年画制作工艺直接影响、辐射到豫北地区的新乡、安阳、濮阳等地,以及南部许昌、周口、驻马店的汝南等,这些年画产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延伸。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有日本平凡社印行的《东洋版画》,法国学者杜伯秋1942年编选的《民间新年神像》,法国学者达尼爱尔、埃利奧伯格编印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集》,法国出版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日本编印的《中国明清之版画》,德国出版的《中国年画》和前苏联莫斯科出版的《中国民间绘画》,奥地利文编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集》,德文编印的《中国木版年画集》等国外专集,都分别专题或大篇幅介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德国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特别记述了1907年7月11日,俄国伟大的民间艺术家柯利可先生曾到朱仙镇实地进行考察木版年画。1988年,中法友协执行局委员兼艺术代表吉莱姆先生专程来朱仙镇考察木版年画的生产状况。

  在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权威著作有王树村先生编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薄松年教授的《木版年画》、湖南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也都不同程度或专题介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深远影响,使46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名外宾,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朱仙镇考察和开展文化交流。国内外媒体也经常聚焦朱仙镇木版年画,近年来台湾《汉声》、《大地杂志社》、《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台湾"海峡之声"电台,香港"凤凰卫视"和日本"NHK电视台",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等48家国内外新闻媒体,都有专访和报道。

  五、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1949年11月,文化部下发文件,号召美术工作者参与创作歌颂和平胜利的新年画。当时在开封的省文联画家谢瑞阶、马基光、李云海,开封艺术学校李耘森等为此作了大量工作,创作出了建国后第一批开封新年画,《和平万岁》、《婚姻自主》、《科学种田》,《参加生产》,《新事新办》等,这些作品虽显稚嫩,但使开封年画创作迈出了新一步。1950年,在开封任《翻身文艺》、《群众艺术》美术编辑的马基光创作的年画新作《好光景》入选当年全国画展。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地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六十年代初期,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河南省手工业管理局和开封市政府对挖掘民间木版年画十分重视,于1961年在开封市东大街成立"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郭泰运、朱永敬、董德祥、刘德州、朱鸿欣等一批老艺人受聘于年画社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古为今用"开始搜集古版年画和创作刻印新年画,时任开封市副市长王子珍与河南大学刘铁华教授,骑自行车跑遍开封市内大街小巷及朱仙镇乡村调查研究,将开封、朱仙镇各作坊遗存的门神、年画旧版收集起来,并刻绘了一些新版年画。当时征集到的清代及民国旧版达50余种,创作的新年画有《易风易俗》、《保卫和平》、《年年有余,岁岁增产》、《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干群是一家》、《以社为家》等。这些年画幸为王树村先生多次来河南收集和珍藏,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当时在开封的河南大学美术工作者刘铁华先生创作了《连年有余》、《干群一家》,丁云青创作了《以社为家》。在美术系任教的马基光创作了多幅年画,其年画代表作《喜悦》入选了1964年全国美术展览,受到了好评。年画社成立后,河南省美术工作者为开封朱仙镇年画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挖掘了不少年画老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除河南大学收藏的老版得以幸存,年画社搜集到的所有旧版被付之一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双百"文艺方针得到全面落实。时任开封地区文化局局长的周鸿俊先生积极倡导复兴朱仙镇木版年画,经过多方呼吁,1980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开封市再度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云记"老艺人郭泰运又一次受聘于该社。他与雕版老艺人苏建成一起收徒传艺、研究整理古版年画。1978年,河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梁育湘对开封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工作,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著名版画家刘岘先生的帮助下,年画社还搜集到了鲁迅珍藏的26幅开封朱仙镇老版年画的图片资料。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开封藉画家创作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年画。1984年河南省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举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参展,吸引了首都观众。以后又多次以专题形式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天津、香港展出,并赴新加坡、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得到了中外艺术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1989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共刻印古版年画63余套,250多块版。年画社出版的胶印年画,远销广东、广西、四川及临近各省,年发行量达1300万张以上,影响遍及全国,进一步恢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为配合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事业,1986年3月25日在开封朱仙镇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经过10多年的挖掘整理,现已整理出朱仙镇本版年画198幅,已刻版90幅,其中大毛版6幅,二毛版24幅,中台版22幅,扯手版63幅。1987年6月,经开封市民政局批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成立,拥有会员46人,遍及河南各地。研究会成立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10多年来,挖据整理出朱仙镇木版年画128幅,已刻版近百幅。2002年,通过朱仙镇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朱仙镇木版年画》一书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进一步做好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2002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县委县政府在开封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提交大会学术论文38篇,进一步确立了朱仙镇年画的国际地位。朱仙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年画艺术之乡"。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

  六、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国家名片

  2002年10月26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在河南省文化抢救工程委员会的指导下,为了做好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抢救普查和邮票申报工作,开封市委宣传部协同市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对开封和朱仙镇散落于民间的年画作坊、历史老版、民间艺人进行了全面普查。历时三年,最终完成了10万多字的普查资料,拍摄照片1500余幅,拍摄电视资料32盘,960分钟。最后完成制作出5集98分钟"中国木版年画朱仙镇卷"影视光盘,2005年6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抢救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和朱仙镇年画影视光盘即日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5年,开封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开封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影视片,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

  申报发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有利于促进开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对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发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是开封人民多年来的共同夙愿。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对进一步宣传开封,提升开封的知名度,树立开封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发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不仅可以填补已发行特种年画邮票的历史断代,进一步保持我国传统年画艺术的完整性,而且是对保护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珍贵历史遗产的重大贡献,意义深远,功德千秋。

  2008年,申报发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的工作获得国家邮政局领导的关心厚爱和大力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1月15日,"中国木版年画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隆重开幕,同时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发行仪式一并举行。

  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步下鞭、三娘教子、满载而归、凤香兰。四枚邮票图原画,其中三幅都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泰运先生之手。为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市博物馆受聘郭泰运老先生入馆带徒传艺,2020年6月13日,年届96岁的年画泰斗郭泰运,为弟子谷莉、郑海涛、蔡瑞勇在开封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使中国的古老版印年画技艺代代传承,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沙旭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郭太运传授年画制作技艺

  成长在开封这片沃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历史源头。1000多年来,历尽沧桑,始终薪火相传。这一中国传统民间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归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一精神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沙旭升)

上一篇新闻

厦门一周文旅|​阅读、刷剧、创作参展、美食DIY…

下一篇新闻

百年华彩——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油画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