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茶具之谜:“分瓜 瓟斝、杏犀䀉”这六个字你认识几个?
- 题/妙玉的茶具之谜:“分瓜 瓟斝”、“杏犀䀉”这六个字你认识几个?
- 文/午梦堂主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前言:
本文条分缕析,针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出现的,妙玉捧出的几种茶具,逐一细细加以分析考证说明。其中对“分瓜 瓟斝”、“杏犀䀉”、 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四种茶具的分析说明,尤其详细。
(妙玉画像)
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歌曲《生僻字》,让我一下子就想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所用茶具里,那几个巨难写又巨难认的生僻字。让我们先看一下书中情节: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䀉”。
文中的“分瓜 瓟斝”、“杏犀䀉”两种茶具,六个字中至少有四个字,都很难认;或者说,压根就不认识。
(红楼梦剧照)
茶具一:“分瓜 瓟斝”
更绝的是“分瓜”这个字,音bān,电脑上根本打不出来(或显示乱码),《康熙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是:逋还切,音班,瑞瓜。
(康熙字典中的分瓜)
瓟,通匏,音páo,是我国古代对葫芦的称呼,匏最广泛的用途当然是做成水瓢,也就是我们说的葫芦瓢,我们看看古籍中怎么说:
《广韵·入声·肴韵》说:瓟,似瓠,可为饮器。
《诗经》、《楚辞》和《论语》里都有它的身影:
匏有苦叶。---《诗·邶风·匏有苦叶》
莞芎弃于泽洲兮,瓟瓥蠹于筐簏。---《楚辞·刘向·九叹·愍命》
吾岂匏瓜也哉?---《论语·阳货》
(瓟是多音字)
斝,音jiǎ。斝是我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状似爵而大。当然也可用作茶具。
明清以后,因已发明了蒸馏酒,酒精度数提高,酒具也相应变小,斝便不适合再做酒器了。《诗经》里同样有它的身影:
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诗·大雅·行苇》。
(斝指的是一种饮具)
茶具二:“杏犀䀉”
解决了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含义,我们再来看看黛玉用的茶具:杏犀䀉。
单看名字,我们便知道,这是用犀牛角做成的饮器。“杏犀”是指犀角制品的色泽,呈半透明的杏黄色。
䀉,音qiáo。这个字,当然更是难写难认,它是一种似钵而小,用犀牛角做成的,碗一样大的茶杯。
(䀉是一种钵状的小茶杯)
“分瓜 瓟斝”和“杏犀䀉”在文中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两个有着古里古怪名字的茶具,一个葫芦状一个钵状,用来品茶,当然是新奇好玩又有趣;但是否就价值连城呢?我看倒不见得。
先看这个“分瓜 瓟斝”,实际上就是葫芦器,起源于明代。
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将木或金属制成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外面,使其长成与模子相同的样子。
现存的瓟器实物以清康熙时期为最早。据说康熙皇帝最爱瓟器,在圆明园专门辟开一块地种胡芦,范制瓟器。
(朕爱瓟器)
妙玉递给宝钗的这个斝,上边还写有“晋王恺珍玩”的字样,当然是胡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即使有,从晋朝保存至清康熙年间,也早烂了。
更何况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更坐实了这是一件假古董;
因为宋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为宋哲宗时代,此时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的个人行动还受到黄州郡守徐君猷的监视,一直到元丰七年苏轼才离开黄州。
于这般潦倒之际,是绝无可能到秘府(古代宫廷中藏图书秘珍的地方)去观赏什么“晋王恺珍玩”的。
(分瓜 瓟斝的还原形状)
再来看这个“杏犀䀉”,一般来说,犀牛角制成的器皿,都呈不透明的灰褐色,只有上好的犀牛角制成的器皿,对着光看,才能呈现出半透明的杏黄色,但极罕见。
犀角杯材料珍贵,雕刻精美,是历代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文人骚客用来炫耀财富的奢侈品。
妙玉把这个犀角杯给黛玉品茶,有很明显的炫富心理。要知道,“䀉”这个钵碗状饮器,实际上是用于喝酒的(分酒器)。在妙玉炫富心理的作祟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娇羞的林妹妹,大碗喝茶的样子。
真正的杏色犀角杯,当然价值连城。不过,我倒宁愿相信,此处不过是对饮器的美称而已。就像我们读李白的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谁都知道,这并不是真的黄金杯白玉盘,不过是诗人写诗时对器具的美称。
(杏犀䀉还原形状)
沈从文先生认为,“分瓜 瓟斝”与“点*犀䀉”都是作者故意设计出来的假古董,意在讽刺妙玉的为人“做作、势利和虚假,清洁风雅多是表面上的。”我觉得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
*点(一说“点犀”,应作“杏犀”,抄写版本不同而用字不同)
也有人认为, 给宝钗的“分瓜 瓟斝”,是暗写宝钗就如这“分瓜 瓟斝”一样,从小就被套上封建礼教的模具,压抑身心,束缚个性,终于长成了众人期望的样子,却永远丢掉了自己。
而妙玉给黛玉的点犀䀉,是想表达她与黛玉心有灵犀的知己之感。同时,点犀䀉这三个垂珠篆字,又是笔划断续如点点轻露,暗喻黛玉的清泪点点。
倒也说的通,只是可能并不符合曹公原意;尤其是对宝钗教科书式的性格分析和解读。
(妙玉烹茶)
除了这两种茶具,小说里还写了另外四种茶具
一是贾母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的成窑五彩小盖钟。
原文: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先来看这个小茶盘,是海棠花瓣式的,雕漆工艺,图案是云龙献寿,而且是填金的。
这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在明永乐年间工艺水平达到最高峰。它是指在木胎或金属胎上将天然漆料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漆面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左:海棠式雕漆茶盘,右上:云龙捧寿纹样,右下:清/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该件冠架为瓷器,仅供参考外观效果)
再来看这个小盖钟,成窑五彩是指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一种瓷器,以小件和五彩的最为名贵。
《敝帚轩剩语·瓷器》里说:
“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简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
从这里的记载来看,我们这些外行会觉得,给贾母喝茶的这个饮器,应该是非常贵重的瓷器,其实不对的;后面的小盖钟出卖了它。
(贾母饮茶剧照)
小盖钟,就是指有盖子的茶杯;
明代开始人们喝散茶,盖子是为了篓茶叶用的,而带盖子的茶杯出现在明末清初,所以成化年间是没有带盖子的茶杯的。
由此可以判断,给贾母喝茶的这个小盖钟,其实是一件清代仿成化瓷器的高仿品。
二是众人喝的清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官窑,当然是指专为供应朝廷而设的瓷窑。
“脱胎”,是指明永乐时期的瓷器佳品,胎薄如纸,釉层之内似乎已脱去胎层,器壁光照见影,可以透见指纹。“脱胎”瓷由于其厚度超薄,修坯难度极大,制作工艺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因此代表了明瓷制艺的高水平。
“填白”则是指其釉面白而透明,温而甜润,所以又作“甜白”。张源《茶录》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
到这里,妙玉的这一瓷器,简直要亮瞎我们的双眼;但是再看后面,是盖碗。盖碗同样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而这里的永乐填白盖碗,很明显也是高仿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三是妙玉给宝玉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
说的神乎其神,好像一件了不得的兵器似的,其实也就是用整块竹根雕刻的有蟠虬纹状的大型饮器,不过是制作工艺有点复杂罢了。
竹雕,也称竹刻,是指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出“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
竹根器具以盘曲多节者为贵。宋代陶榖《清异录》记载:
“九曲杯,以螺为杯,亦无甚奇,唯薮穴极弯曲,则可藏酒,有一螺能储三盏许者,号九曲螺杯。”
文中说“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过是极言其贵重罢了。
(“嘉定三朱”之一朱三松所雕笔筒)
四是妙玉给宝玉的绿玉斗杯子,不过是青绿色的斗状碧玉杯,无甚新奇,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有人认为,这个绿玉斗,和第十八回出现的“红香绿玉”(宝玉居处)暗相呼应。
一般认为,因刘姥姥吃过一口,就嫌脏不要了成窑茶杯,生有洁癖的妙玉,居然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当然是刻意透露出她对宝玉的恋慕之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平时热衷于收集各种奇形怪状茶具,俨然一个茶具控的妙玉,明显离《金刚经》所说境界相差甚远。
(剧中还原的绿玉斗)
她不但眼里有这色相世间,而且沉迷于此,并且有很浓厚的分别之心(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当然不可能由相见出虚妄,所以妙玉的判词里有一句是:
云空未必空。
只是,若不是为权势所不容,被迫栖身佛门,她又何尝不是《浮生六记》里的又一个陈芸?
(妙玉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在碗盏叮咚、茶香氤氲中,她想要的,不过是那份身心的怡然和审美的愉悦。得鱼忘筌,因此茶具的真假贵贱,又有什么关系?
在落雪的冬日,折梅、听雪、烹茶、写诗。
或许,这才是妙玉的本来面目:一个把凡俗生活过成诗的美丽女子。
若生在当代,谁能说她不可以是又一个李子柒?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