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神木已经成为工业强县。

陕西头条记者 李媛

四十年前,神木丘壑纵横,荒漠严重,工业不兴,农业落后,民穷县弱,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神木土地披绿,河水变清,农民变富,工业振兴,成为经济强县。发展过程中,神木在煤炭等资源的转化利用上不断创新,“围绕煤、延伸煤、跳出煤”的发展战略让神木工业从低端到高端、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从低成本到高附加值、从一煤独大到一二三产全面发展。

2017年,有4300多年文明史、近1000年建县史的神木撤县设市,这个工业强县正以新的起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神木当地人更希望用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关键词来重新定义这座城市。富起来的神木百姓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更加关注生态环保。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曼乔咖啡创始人张亮在接受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陕西鸿海荣通药业是神木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填补了陕北生物医药空白。

产业“一煤独大”到“遍地生花” 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在《神木推进经济社会主动转型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4-2020年)》报告中,对于神木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神木发展的科学之路是利用有利条件,既重视煤炭产业深度绿色开发,又能够发展非能源产业,打造多元经济增长点。

因为地质资源的分布,神木北部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神木南部依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黄河木枣在神木有着千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在神木有25万亩红枣林。

10年前,对神木市万镇西豆峪村大学生村官张亮来说,困扰他的就是如何将村子里的传统品种黄河木枣卖出去。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当地红枣销售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依靠成品红枣已无法达到销售要求。多方考察后,张亮决定延长产业链,对红枣原料进行深加工。

张亮坦言,枣贱伤农,很多农民放弃枣树外出打工,在当时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枣的销路问题,但招商引资又招不来客商。“我们就去了山西考察,发现他们销路好的地方已经开始了深加工。”回到神木后,张亮决定自建厂房,就地处理红枣。

做什么产品,如何深加工呢?在对产品进行调研的时候,张亮想到了咖啡。一个产煤的地方如何做咖啡,红枣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而咖啡又引自于西方,这两者结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此,张亮前往新加坡考察,在对新加坡华人的喝咖啡习惯进行了解后,张亮引进华人喜爱的白咖啡,使其与红枣结合,在注重国人口感方面进行研发,最终做成“曼乔咖啡”品牌。

而在研发初期,张亮和他的团队也遇到了困难,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将枣汁变成枣粉。“当时也找了很多专家进行指导,尤其是技术攻关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张亮说,在研发时,他们就注重红枣原料的使用,同时也注重国人的口感,最终让红枣的价值高于红枣成品的数十倍。

去年,“曼乔咖啡”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而越来越多的神木人也将这款本地生产的咖啡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我们的网点在京东和天猫都有售,面向全国销售,目前销量还不错。”对于红枣咖啡前景,张亮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将这款中式咖啡打造成“国民咖啡”,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咖啡品牌。

而对于西豆峪村的村民来说,他们的红枣再也不愁找不到卖家,全部都供应到张亮所创办的陕西华和事业有限公司。

不仅仅是咖啡,神木市德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木塑和轻钢产品也成为神木当地受欢迎的产品之一。这个主要以城市塑料废弃物、农业秸秆等植物纤维做基材的公司是装配式建筑第一供应商,主要生产建筑木塑绿色新材料,建筑节能门窗幕墙系统,建筑集成房屋,建筑庭院景观产品及市政园林绿化美化产品。

市场上需求的木塑栅栏、花箱、垃圾箱、公园椅、围椅、多功能岗亭、移动厕所、装配式房屋等产品他们都可以生产。

“在全省范围内,同样性质的企业不超过三家,这种工艺目前主要以南方为主。”该公司市场服务部经理潘磊告诉西部网记者,目前公司的年产量在1500至2000吨,他们也即将扩建厂房,扩大生产力。

陕西鸿海荣通药业是神木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是神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代表企业,集生物制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填补了陕北生物医药空白,成为神木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典型代表。

在神木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神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新能源获批总量达到1730兆瓦。特色现代农业得到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实现农业增加值14.33亿元。旅游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实现旅游综合收益56.03亿元,增长51.8%。神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8.95亿元,增长13.6%。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北元化工集团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李鹏智说,企业在发展中管理更加规范,对环保越来越重视。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神木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技术员胡顺凯在调试机器,身后是正在生产的摩拜单车车轮毂。

传统煤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当地企业与摩拜公司“联姻”

李鹏智是北元化工集团生产技术部副部长,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李鹏智也从一名基层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在他看来,企业的这些年发展,总体感受是整个系统循环性更强,管理更加规范,对环保越来越重视。

2008年,北元化工集团开始设计循环产业链,对废气进行超低排放。在对系统进行调试过程中,曾邀请广州等地的知名专家前来指导。

作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和陕西省最大的原盐转化项目,北元化工属于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实体企业,聚氯乙烯生产规模及产能位于氯碱行业第三位,年可生产聚氯乙烯110万吨,占全国聚氯乙烯总产能的5%左右。

经过近十五年的时间,北元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循环产业,绿色发展。该项目在设计上体现了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产业链中,以当地煤炭为基础原料,生产电石和发电;以电石和原盐为原料生产聚氯乙烯和烧碱;以化工产生的电石泥废渣与热电锅炉排出的炉渣及粉煤灰为原料生产水泥;热电项目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电力和蒸汽。

“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弃物排放,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利用,形成了一个生态产业链条,改变了氯碱产业‘两高一资’的传统生产模式,凸显循环经济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2015年之前,神木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都是以生产和销售镁合金锭为主。“但从2014年左右,市场环境不好,镁合金锭的销售价格很低,公司一度艰难。”神木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勇刚回忆,从2015年开始,公司进行转型升级,随着产业链的深加工,各种车轮毂,门窗,暖气片,汽车盖等产品的研发成功,公司的效益也逐年变好。

如今,该公司与摩拜共享单车合作,已经向摩拜公司提供了四五百万件的车轮毂,成为其定点的合作伙伴。“如今的镁合金产品附加值是之前的三到五倍,而且订单越来越多,转型升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今年29岁的胡顺凯是2015年来到压铸车间,身为技术员的他,曾经历过同类企业效益下滑至倒闭的情形,但在东风镁业他充满了信心。“刚来的时候一个月7000元,现在一个月9000元,订单很多,最多的时候三台机器忙不过来。我们平时也都比较忙,公司还在研发更多的产品,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坚持企业在技术、工艺和产品领先地位的创新战略,将工具、汽车、型材产品、IT产品作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来予以培养,期望未来发展成为国际镁行业的领头企业。”杨永刚说。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前柳塔村村民王子珍见证了大柳塔镇40年发展。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神木市四卜树村79岁的村民郝树树在自家别墅前摆弄蔬菜。

地下“黑疙瘩”变“金疙瘩” 从一夜暴富到可持续发展

在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前柳塔村村民王子珍的记忆中,在没有开发煤资源之前的六七十年代,当地的村民靠天吃饭,住土房子,生活大多艰苦。然而,一遇上洪水,河滩两岸都是煤疙瘩,村民几年也烧不完。“我们知道这地下有很多煤,无奈村民没办法挖出来,没想到在我们这一代等到了国家开采。”

1984年,开采队进驻大柳塔镇,王子珍和村民们的命运由此改变。从前柳塔村开始征地,仅三四年的时间,前柳塔村的千余亩地被征。没了地的农民纷纷进入采煤企业神东集团上班,有了正式工作。

“整个村子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去上班了,征地所的部分款项给村集体盖了几个市场,”时任前柳塔村第一小组组长的王子珍操心着没了土地后,村民们往后的生活,给每家每户都分了一间门面房,现在这些门面房可值钱了,每年能带来至少三四万的收入。

在1992年,前柳塔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是一户2万元,超过当时榆林市人均收入的三四倍。从1995年开始,村民便都陆续盖起了砖瓦房,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话、洗衣机、彩电、冰箱。2011年,前柳塔村集体盖了楼房,两个人就能面免费分到一套142平米的房子,从2013年开始,村民们已经陆续搬了进去。

如今,前柳塔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每到年底每人还会分到1万元的集体分红。“日子肯定好,煤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王子珍说,不仅仅是他们村,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附近乃至神木北部有着地下煤炭资源的村庄命运都发生了变化。

跟前柳塔村一样,神木市西沟办事处四卜树村也因为地下的乌金宝藏富裕起来,9月27日,西部网记者走进四卜树村,一排排现代化的小洋楼矗立在眼前,村民们都住在三层小楼里,每家每户门前种着蔬菜,一到晚上就在大广场上跳舞、扭秧歌。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美丽村庄,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据村党支部书记杜卡田介绍,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320户1056人,曾经分散居住在“五沟八岔”里,不足两米宽的通村组土路坑坑洼洼,村民居住的也是20多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修建的砖瓦房、土窑洞、土坯房,破烂不堪,房前屋后柴草堆积。每户仅种植几亩玉米,收入微薄。不远处,邻村煤矿的拉煤车每天来来往往,卷起满天煤尘。

直到2012年,村党支部书记杜卡田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村庄发生了变化。杜卡田和村“两委”班子首先协调解决了煤矿征地与土地纠纷两大矛盾,并获得煤矿征地补偿款6000万元。

如何用好这笔补偿款?杜卡田自掏腰包带领村组全体干部、村民代表,走访了周边县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广泛考察调研。最终在大家的建议下,村委会决定实施整村移民搬迁,并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离村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对于移民搬迁,四卜树村有着这样的顺口溜。短短两三年时间,四卜树村就从原来的“脏乱差”落后村庄,变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美丽宜居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

如何让村里人富起来?四卜树村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丰禾、天兆等8家大型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企业入驻,同时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羊子、生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业,还有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在村集体经济方面,增加了土地租金、村庄商铺租金及村车队管理费等收入;在村民个人方面,增加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村民自谋职业自主经营收入、近郊农业园区务工工资收入等,让全体村民切实得到整村搬迁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去年,四卜树村集体经济固定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超出神木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 多元。

四卜树村村民郝树树今年已经79岁,他怎么也没想到他还能能住进300多平米的小洋楼,“祖祖辈辈都住窑洞,靠天吃饭,在我这一代,能将土窑变成砖窑已经改善很多了”。如今,郝树树老人和老伴住在新房里,打理着门前的几分小菜园,闲暇之余,扭扭秧歌,“让我回去都不回了,住在这还是好么,用年轻人的话说,生活质量高”。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来源/西部网

编辑/乔娜

“小神”和“小木”欢迎广大市民踊跃投稿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投稿要求:充分反映神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风俗民情、美景美食等方面的原创图片、文字或视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宣传效果。

40年40城40人丨转型升级 产煤大市神木有了“国民咖啡”

神木新闻

“神木新闻”系中共神木市委宣传部主管、神木市新闻中心主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关注“神木新闻”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最快最全的新闻资讯。

关注神木就赶紧加入我们吧!

亲!觉得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上一篇新闻

河北铸造产业都集中在这些地方

下一篇新闻

投稿 | 三年级:有惊无险的一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