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境内外保险
今天想跟大家详细聊聊保险,清晰、详细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说明了保险——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且也不得不拥有的东西。
序:建立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系统
2010年,21岁,大学毕业那年,一直健康的父亲因为一场大病突然离世,小小的家,轰然崩塌。第一次意识到,一场大病对一个家庭的摧毁。
2016年底,27岁,生了一场不算大的病,但7、8个小时的手术后,一个人躺在冰冷的病床上,彻夜难眠,再一次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从此,健康安稳的生活,成了心底最原始和强烈的诉求。
于是,在2017年年初,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去香港买了人生第一份重疾险,同时给妈妈配置了补充医疗险,最近还通过储蓄类的保险为自己以及闺蜜存下了第一笔“财富自由”(提前退休)基金,清楚的记得做完这些之后内心多出的那份踏实和安全感。
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17年年初我去香港买重疾险的时候在深圳接待我的朋友,一个月前肝脏上突然查出一个不明物,刚告诉我说,“确诊了,是肝腺瘤,医生建议手术,因为有恶化的可能性……”
人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关于保险的作用,我想胡适先生的论述最为精辟:
“保险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小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做是现代人。”
从2015年开始,因为工作的原因,陆续接触了香港、新加坡和内地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健康险到储蓄类和传承类的各类保险,一方面对保险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在不断加深(这真的是个被大部人中国人严重误读或者低估了的金融工具),另外一方面也时常看到身边朋友在纠结要去哪里买、怎么买,于是,有了这篇总结。
希望看到的朋友,都可以用好保险这个强大的工具,给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稳固的安全的人身和财务安全系统。
一、我眼中的保险和保险行业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依然还有一大部分人提到保险还是会露出异样的表情,莫名的会跟“骗子”“low”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两年开始,明显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保险”以及“保险行业”开始改观,身边也有朋友开始主动找我咨询保险。
其实,保险的功能就绝不像大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只有跟生病,死亡挂钩的这些保障功能,它包括金融、法律和税务属性,专业程度绝对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金融工具。
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天跟朋友探讨资产配置,想找一个在当前信用风险在加大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不错的收益率且同时安全的金融工具,最后发现可操作可实行的只有一款保险产品,不仅可以提供3.4%-4.025%左右绝对安全的收益,并且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可以保证终身的锁定利率,另外甚至可以做到最快在第2年回本之后可以提供3个工作日内到账的流动性。
这对于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学习金融,工作之后有5年金融相关从业经历,6年投资理财经验的我来说,简直是完成了不可能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完美三角。在这之前,我也从来没想过,保险这个工具能有这么神奇。
而当我发朋友圈想看下是否还有更好的诸如此类资产的时候,回答我的朋友里面至少有一半是金融或者跟金融相关的行业从业者,发现几乎所有人和我之前一样,没想到过可以实现的工具竟然会是保险,即使我解释后,对方也不是太相信。
大部分人,包括之前的我在内,对于保险的认识和理解大概还是比较片面或者有偏见的吧,至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在我眼中它是专业、温暖且强大的金融工具。
对于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我本人也是非常看好的。
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保险的需求和发展其实是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
保险是一种“中产需求”,即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大量需要,如同今天中国的消费升级产品。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金以上时,保险业开始快速发展。瑞士再保险公司(1993年)发现,总体的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是1.35,即收入每增加1,保险需求增加1.3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保险收入弹性分别是1.14和1.75,即越富有越需要保险。
从心理上分析,当一个人在创富阶段,温饱尚不能满足时,不会考虑保险,如果遇到风险只能听天由命;到了守富阶段,花费小比例的收入,换取总财富的安全性,则成为了重要的需求。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这些发达地区,人们谈保险态度很平和,民众的风险观念和保险意识都非常强,从业人员业都是相对来说非常专业的人士。在美国,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主要金融板块里面,保险行业的占比是远远超过其他两个行业的。大家都知道的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作出优异的投资业绩,也是因为拥有保险公司低成本和大规模的长期资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守富”意识会逐渐提升。
而另外一方面,宏观经济大环境在倒逼大家提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在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并且利率逐渐下行的宏观大环境下,国内金融的风险也开始逐渐加大,从P2P、私募基金到信托等不同金融产品都相继暴雷,在国家推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大的金融政策环境下,市场的风险逐渐在增大,人们的风险意识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在逐渐提高,对安全类的资产的青睐程度一定会提升。
二、保险都有哪些类型?
其实保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海上保险是一种最古老的保险,近代保险首先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起来的。共同海损的分摊原则是海上保险的萌芽。而人身保险就起源于海上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做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17世纪中叶,意大利银行家洛伦佐· 佟蒂设计了“联合养老保险法”(简称“佟蒂法”),并于1689年正式实行。“佟蒂法”规定每人缴纳法。
对于人寿类保险来说,按照主要的保险的种类和解决的需求可以梳理如下:
1,寿险。主要是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且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家庭未尽责任、财富传承、资产隔离等。这里面根据期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根据不同的特点这里面还有万能寿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寿险本身可以起到的资产保全和隔离的功能也让它成为不少高净值人士必备的一类资产。这里面保险主要涉及到的功能包括金融杠杆、税务筹划和法律属性等。
2,年金险/储蓄分红险。这类的产品主要是把储蓄跟保险的功能结合,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还有储蓄分红的功能。像国内很多用于养老金、子女教育金的年金险,以及国内很多人去香港买的储蓄险就在这个范畴内。在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以及整体利率下行的趋势下,这类保险产品在安全的基础上,国内主流的年金产品可以提供3.5%-4.025%的收益率,并且是绝对安全和稳定的,这其实已经超过不少银行理财产品了,并且是绝对安全没有风险;香港的储蓄类产品加上分红可以提供4%-5%左右的收益率(分红不确定),因此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资产配置组合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面保险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储蓄理财功能。
3,保障类的险种。这里面主要包括大家可能熟悉的用于“收入补偿”的重疾险、实报实销的用于治疗和医疗费用的医疗险、用于应对意外伤残和事故的意外险,这些险种主要发挥的是保险的保障和杠杆功能。
三、境内外的保险市场都是什么样的?
从2014年,2015年香港保险大热以来,去境外买保险也早已经成为不少人海外资产配置的选择。除了大家熟悉的香港,近来也有不少中高净值人士去往新加坡、美国等各地去配置保险。我就主要说说我了解的国内、香港和新加坡保险吧。
1,内地的保险怎么样?
国内的保险市场国内的保险市场起步比较晚,正式的发展基本是从80年代的复苏期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险业迅速崛起。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整体的保险密度和深度相对于发达国家都有相当的差距。
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远不如发达市场。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平均保险深度为 6.2%,保险深度为638 美元;发达市场平均保险深度为8.0%, 保险密度为3505美元;新兴市场平均保险深度为3.2%,保险密度为149 美元。目前,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已超过新兴市场平均水平,但离全球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发达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实内地的保险市场和保险产品在过去2年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几个主要的变化如下:
1)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提高。能身边不少素质不错的朋友都开始加入这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机会和发展。好友K,88年,是吉林大学(211本科和硕士),之前是36氪的投资经理,2年半之前裸辞,花了3个月考察各大保险和保险经纪公司,最后选择加入了一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保险经纪公司,目前这家公司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一的保险经纪公司,他本人也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部经理,有了40人左右的团队,年薪在去年就过百万。2年半后的他,从一个纯理工男变成了一个可以面对着300多人滔滔不绝的讨论各类财经话题,从宏观经济走势,财富管理,婚姻法,继承法到CRS都有自己相对深入的见解。K说:“过去的2年半,是我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最开心的时光。”
2)保险产品在不断迭代,升级。2年前,内地的重疾险很多条款还不全,比如在我2年前要买重疾的时候,内地保险并不包括轻症,如原位癌这类条款,但2年后,国内保险产品的设计迅速借鉴香港保险的条款并强化升级。现在在国内,完全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不差于香港的重疾险产品。
3)85,90后的保险意识非常强。身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伴,甚至更年轻的小伙伴开始主动咨询保险,对于他们来说,拥有一份保险,是一份安全感。
内地的保险,重疾、年金、增额终身寿都是我很喜欢的产品,在系统学习后,我打算在内地把自己的重疾险保额加到100万(之前在香港的保额只有10万美金),同时我利用年金给自己配了第一份“财富自由/提前退休”基金,而增额终身寿在我资产更加充裕的时候也会加入到我的资产组合里面。在自己的资产配置组合里面增加更多比例的安全资产,是我过去几个月的调整。
2,香港的保险好不好?
香港是亚洲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人均保费支出维持在高水平,进而吸引了多家全球顶级保险公司来港拓展业务。香港的保险市场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了。
那香港的保险到底好不好呢?
这也是我被问到比较多的问题,老实说,香港的保险作为美元资产配置,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美元在海外确实是没有太多好的投资标的。香港主推的是重疾险和储蓄险,无论是重疾险还是储蓄险主打的都是它的分红属性。有分红,当然很好,但是不得不说,看过香港的重疾和储蓄险的计划书上演示的分红,我觉得多少有点浮夸。
下面是香港某知名英国保险公司的储蓄类产品,能看到保单的现金价值里面在第20年以后50%以上的部分都是靠分红,加上分红之后每年现金价值的增长率都到7%以上了,在国外保险公司长期的总体投资收益率在6%-7%的区间,再扣除公司运营成本,公司的利润之后,香港的保单现金价值如何做到7%以上的增长率,确实让我比较困惑。
所以,对于香港保险,我的态度是,如果正好海外有钱,或者将来想出国养老,有海外用钱的需求,或者就是钱比较多想多元化配置,香港保单是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但最近随着内地跟香港关系的变化,CRS实施之后香港税务信息的通报,香港的吸引力在下降。
3,新加坡的保险又是什么鬼?
随着香港局势的微妙,很多人敏感的意识到了香港的不安全。逐渐有不少人开始关注新加坡市场,关注新加坡的保险。
其实新加坡的保险市场也非常发达,尤其是寿险,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有优势。
《我为什么要去新加坡买定期寿险》这篇文章之前在保险业内刷屏,那是一位从业多年的精算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去新加坡买保险的心路历程和实际操作。由此可见,新加坡的寿险确实是不错。
新加坡的王牌产品就是定期寿险,我喜欢把它称为“顶梁柱险”,主要是解决家里的顶梁柱万一发生风险之后的“未尽责任”。另外,相对香港保险来说,它们还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指数挂钩型万能寿险(IUL),这个是跟标普500和恒生指数挂钩的寿险,可以分享到指数的投资收益,在过去几十年稳赚不赔的生意就是定投这两个指数,相信这点很多人也不会陌生吧。
相对于香港来说,新加坡的保险的优势还有不少。我还从做新加坡保险非常专业的合作伙伴那里拿到了香港保险和新加坡保险的对比图,可以供大家参考:
而新加坡的保险销售主要是IFA制度。新加坡的保险公司基本只负责产品,其销售职能基本已经剥离了,可以看到国内也在往这个趋势发展,国内从几十年前只有保险公司自家的营销人员推荐本公司的产品,目前已经发展到保险公司营销人员和中介公司营销人员(国内经纪公司的经纪人也算是IFA的雏形)可推荐多家公司产品并存的局面。
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独立理财顾问)除了在执业上具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可以针对客户不同需求来规划商品,提供各家的金融商品,象是保险、基金;另方面,也会要求IFA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程度,才能真的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完整的规划方案。因此,国外对于IFA和IFA所在的公司都有严格的考核和准入制度。
作为一个非新加坡人,去新加坡购买保险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选择一个靠谱的IFA。
在我看来,如果确实想做一部分海外资产配置,新加坡的保险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四、到底是在国内还是境外买保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回到为什么要买保险的问题。
1,首先明确买保险的需求是什么,是保障?是资产传承?是隔离风险?还是追求收益?是想做海外资产配置?不同的动机,决定了不同的配置逻辑,也决定了不同的配置地点。
2,解决了配置动机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根据配置动机去选择不同的保险。比如我认为如下几类人群是可以考虑去海外配置保险的:
1)适合将来要去海外生活的人,需要有离岸处理设施的保险公司,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海外方便的就医和治疗,或者在海外给自己留一笔钱便于将来生活
2)本身海外有资产的,也可以考虑把保险也当作海外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3)需要储备一部分外币,比如将来孩子需要出国留学等这类用途
4)资产量级比较大,对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的走势非常没有信心,想分散单一货币风险,且想相对安全人
5)需要定点的解决一些需求的人。比如国内有人用医保卡给家人刷了糖尿病的药,但是本身自己并没有患病,这种情况下,香港据说是可以接受体检,并且正常承保的。
以上,是我想到的关于境内外保险的一些总结。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同事跑过来痛诉了之前买保险被坑的经历,说她现在再也不相信保险了。嗯,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不规范,确实让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很多误解和偏见,保险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