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剪纸世家:非遗传承背后的家风延续
位于南京夫子庙建筑中轴线末端的文庙第四进院“敬一亭”,是夫子庙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一院,是明朝嘉靖皇帝下诏令专建的。这座六角攒尖顶的“敬一亭”四周,地面开阔,绿树环抱点缀,围亭而建的回廊小座,如今已成为南京非遗传承人聚集的雅趣之地,金陵剪纸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林娣家庭的金陵剪纸工作室正在此处。
剪纸早已融进我们的家族基因
这是一个与剪纸结缘的家族。张林娣介绍,她的父亲张吉根祖上三代都做剪纸,“爸妈靠给人剪鞋花、绣样,把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拉扯大,耳濡目染下,我们人人能剪,骨子里就有这样的基因吧。”
金陵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明代已经流传于民间,其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具有“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特点。
在张林娣的记忆中,剪纸是过去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物品,在那个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们帮着家里人打下手,剪着玩儿,也能有“过得去”的生活,“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是剪纸给张林娣和张金林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他们兄妹却从没在父母那里听到过一句“一定要继承咱家的剪纸技术”这样的话。所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张林娣兄弟姐妹六人是将剪刀和纸作为玩具,在一种“玩耍”的氛围中受到了良好的剪纸启蒙熏陶的,“这种任由天性的兴趣培养让我对剪纸越来越感兴趣,并致力于以此为生。”张林娣说。
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
在父亲的影响下,二哥张方林是姐妹六人中第一个选择剪纸为生的,并追随父亲进入南京民间工艺厂,这让张林娣更加心动,18岁那年,她跟父亲说:“我也要学剪纸。”
第一次提这个要求,父亲并没搭理她,“随后,我又郑重其事地跟他深谈了一次,表明心迹。”听完,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以前,你都是在玩剪纸,如果真想学,必须勤学苦练,没有捷径可走。”
张林娣明白父亲的用心,“爸爸给我布置的任务是每天练一小时基本功,锻炼目测能力和耐心定力。”那时,张林娣每天随手采一片树叶或摘一棵树上的果子,把生活中的元素拿来练手,并且不放弃从小的书法功底,这样坚持了两年,父亲才把她介绍到南京民间工艺厂上班。
开始,她跟着父亲学徒,觉得非常适应,但不久父亲去世了,张林娣还没来得及学会父亲的全部手艺,这让她的剪纸道路遇到了瓶颈,“单朵花、单片叶,简单的花叶组合剪起来都没问题,可是,一碰到风景组合、动物组合等大型作品时就有点力不从心。”
谨记父亲“勤学苦练”的四字箴言,张林娣希望“回炉再造”,她觉得,剪纸的技术是入门的基础,在入门之后,如何剪出优秀作品,就需要有创作能力。她想到南京工艺美术专业学校脱产学习设计和绘画,“我和厂领导提出边学习边工作的想法,但厂里从未有这样的先例,领导很为难,我只好提出辞职。”20世纪80年代初,张林娣这一大胆想法让厂领导惊讶不已,同时也被她的执着所打动,破例开了“绿灯”。张林娣开启了三年边工作边读书、充实而忙碌的生活。
“那三年,我每天早晨8点前赶到厂里,把前一天单位给的工作交上去,8点半前赶到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再赶回厂里拿任务,带回家做出来,每天都忙到晚上12点过后。”当完成三年学业重回厂里,张林娣发现,“已没有什么剪纸题材能难倒我了,冥冥之中,正是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我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让世界爱上金陵剪纸
凭借良好的家风家学和后天的拼搏学习,张林娣本以为可以在南京民间工艺厂和二哥一起传承父亲的衣钵,一展拳脚,然而,1992年南京民间工艺厂倒闭了,原厂被并进了南京二轻塑料公司,新单位还重用了她,但心系剪纸的张林娣,没干两个月就坚决辞职了。
她随即在夫子庙沿街找了一个小门面,开了一间画廊,她即兴创作剪纸、钢笔画和印章出售,成为南京市场出售剪纸作品的第一人。
夫子庙处于闹市,客流不断,因为所有作品都是现场创作,一时间吸引了许多来往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经过时,几乎都要在店内驻足赏玩一番,“他们排队让我帮着剪人像剪影,三两下就把他们镇住了,连竖大拇指。”张林娣自豪地说。
曾经,一个外国人仔细研究了张林娣的剪刀,竟然问她是不是在剪刀上加了高科技部件,或者用了某种化学手段。张林娣笑说,“你随便找一把剪刀,我还是能剪出一模一样的图案。”外国游客有备而来,从包里拿出一把细细长长的手术剪刀,剪刀虽然不称手,但张林娣剪刀流转间,一幅图案快速跃然纸上,外国游客这才心服口服。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张林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有了很多出国交流展示的机会。“米兰世博会、新加坡世界华人书展、泰国巡回展、南京与英国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等,20多年间,我大部分时间在20余个国家进行剪纸艺术的文化交流,我一边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边让世界爱上剪纸艺术。”张林娣自信地说。
传承创新,坚持剪纸公益之路
张林娣展示给记者看的剪刀有年头了,“当年1元钱的剪刀,我已经用了50多年,专门用来剪大作品的,我都是自己磨刀。”
张林娣说,“能不能吃这碗饭,你一剪子下去,老师就能看出来。”在张家人看来,“虽然剪纸很简单,谁都会用剪刀,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设计,这才是他们理解中的‘传承’。”
张金林给记者详解“传承”二字,“‘传’,实际上,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会剪,但真正‘承’下来的只有二哥和六妹,我们整个大家庭都会力挺他们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张金林所在的南京制革厂倒闭后,他便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提示张林娣不仅可以单纯剪纸,还可以创新用色彩鲜艳的皮革代替纸张,“彩色皮革剪出的作品一经上市,确实更受年轻人欢迎。”之后,张林娣的金箔、铜雕等各类剪纸作品陆续面世,张林娣笑说,“我经常出国开展会交流,三哥不仅一直帮我打理这间工作室,还创意设计了像金童四喜、四季如春的剪纸主题。”
张林娣创作的作品繁多,但其中一幅《夫子庙》最令人震撼,她用10个月时间创作这幅巨幅剪纸作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清晰可见,元素丰富且连接完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夫子庙的繁盛景象。
剪纸艺术创作之路没有尽头,与时俱进,创作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是非遗传承人的时代使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张林娣满含深情地创作了《共饮一江水》《白衣天使,为武汉点亮希望之光》等抗疫剪纸作品;为呼应美丽乡村建设,她实地采风,创作出一组20多幅南京美丽乡村的生动场景;围绕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话题,创作出适合亲子共赏的二十四节气剪纸插画……
如今,张林娣的儿媳、大姐的儿子、二哥的儿子都专业学习剪纸艺术,“他们都是凭着兴趣,自愿学习的,这点让我们兄弟姐妹特别欣慰,他们的领悟力特别强,现在也都评上了金陵剪纸的市级传承人,家族的技艺不会断代了。”张林娣乐呵呵地笑说。
张林娣和她的家人不仅继承创新了剪纸艺术,更通过无私的分享让这门技艺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种子”。南京市秦淮区妇联副主席张燕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张林娣就受街道邀请,为下岗女工开办免费剪纸培训班,帮助她们获得一技之长。区妇联也一直和张林娣合作,邀请她到母亲学堂授课,讲授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广受好评。”
如今,张林娣带领家族剪纸技艺的第五代传人辗转于南京各大高校、社区、中小学开展公益讲座,“特别是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经把剪纸课作为专业选修课,纳入学分考核,特别受学生欢迎,每次上课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大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每到这时,我心里真的甜,咱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能继续发扬光大。”张林娣满足地说道。信息来源:中国妇女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