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叶装进“菜篮子”漂洋过海
彭州市敖平镇川芎种植基地,农户正在收割川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青青 摄
【开栏语】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月17日,成都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专题会议,深入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锁定目标任务,加力加劲抓好经济稳增长各项工作。
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才能稳中求进。今起,本报推出以“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为主题的报道,记者通过深入经济建设一线蹲点采访,用镜头和笔墨聚焦全市上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迅速行动、攻坚克难,全面落实稳定经济各项政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力度、千方百计稳岗扩岗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川芎叶、韭菜……对于成都市民来说,这些蔬菜在农贸市场随处可见,不足为奇。但对于境外的消费者而言,却是稀罕物。如今,作为外贸的一部分,这些蔬菜漂洋过海,摆上了境外消费者的餐桌,促进外贸增长的同时,也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来自成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成都实现农产品进出口36.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6.2%。数据增长的背后,少不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下田间、入车间,助企纾困解难的忙碌身影。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乐农产品种植基地,记录了成都蔬菜外销背后的故事。
优化通关流程
助出口蔬菜“保鲜”
6月1日上午11时,成都市郫都区唐元镇锦宁村。田地里成片种植的韭菜绿油油。烈日之下,几个人或蹲着或站立在田间,一边仔细察看韭菜一边交谈着。
“这些韭菜,大约500亩,希望今年的出口能有新突破。”成都市郫都区锦宁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志伦指着生长茂盛的一片韭菜园,心里满怀期待。他说,郫都区唐元镇韭菜出口已有10年历史,出口规模却一直不高,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出口量不增反减,给种植基地带来了不小压力。
“老李,今天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由于经常在基地对韭菜种植、出口业务予以监管和指导,成都海关所属锦城海关监管三科科长汤智鹏和李志伦已成为非常熟悉的朋友。汤智鹏所说的好消息,是指围绕促外贸保稳提质,成都海关结合四川实际出台促外贸发展的13条措施,其中包括保障鲜活农产品及食品优先通关,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办理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听后,李志伦露出了笑容,“这对新鲜蔬菜出口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重大利好政策。”李志伦说,锦宁是目前全省唯一的韭菜出口基地,新鲜韭菜保质期不长,对运输时效和通关效率要求非常高,“优化通关、缩短备案时间,就意味着今后出口销售的韭菜更加新鲜,成本费用及损耗都会减少,相应地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唐元镇锦宁韭菜品质和口感较好,出口后受到境外市场欢迎。“以前,锦宁韭菜一年要出口五六十吨,现在特别是自从疫情发生后出口量大幅减少,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出口量不到30吨。”李志伦称,为了扩大韭菜出口,2013年专业合作社整合多个种植基地成立成都韭乡唐元韭黄联合社,专注打造韭菜出口基地,基地种植规模已扩大至500亩,按照每亩产值2万多元计算,出口值能超过千万元,而目前实际出口额不到产能的十分之一。
在李志伦看来,导致出口量减少的原因除了疫情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出口规模小致使成本费用增多,从而削弱锦宁韭菜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优势。
汤智鹏向李志伦建议说,现在距离韭菜出口还有5个多月准备期,正好可以趁机调整思路,积能蓄势,大力拓展韭菜境外市场。
离开种植基地,汤智鹏与同事陈泽又来到韭菜出口加工车间调研。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忙着清洗、整理、晾晒韭黄。由于现在为非出口期,锦宁韭菜主要供应四川本地及上海、北京等市场。
“这些工人都是村民,他们清洗整理一斤出口韭黄可以挣6毛钱,在销售集中期一人一天能挣大约150块钱,销量扩大后也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李志伦说,海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极大地提振了未来发展信心,对今年韭菜出口大幅增加满怀期待,也信心十足。
蔬菜类川芎出口试销
大受海外欢迎
6月1日下午,汤智鹏与同事陈泽离开郫都区唐元镇锦宁村,又赶紧驱车来到彭州市敖平镇,他说这里有农户心愿未了的出口“绿叶梦”。
车辆行驶至敖平镇乡村,可以看见不少农户门前田园里种满了川芎。得知汤智鹏一行要赶来,陈智刚跟镇政府工作人员早早就在镇上等候。陈智刚是彭州市农康宝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自从去年3月份与汤智鹏通话后,两人由陌生变成了朋友。一见面,陈智刚就带着汤智鹏一行赶往种植基地,一大片绿油油的川芎种苗散发出阵阵清香。
“去年3月份,陈社长打电话到锦城海关咨询川芎出口事宜,正好是我接的电话,刚开始以为是中药材类川芎出口,后来才知道他是咨询蔬菜类川芎出口的。”汤智鹏回忆说。
其实,陈智刚最初并没有想到川芎可以作为蔬菜出口。一家出口贸易商在收购中药材川芎时说了一句“国外消费者也喜欢吃川芎叶”,这引起了陈智刚的注意。川芎叶类似芹菜,本地农贸市场有销售,卖5-6元一斤,可不可以把川芎叶也卖到国外去呢?于是,锦城海关便接到了“推销蔬菜”的电话。
汤智鹏称,接到电话后,他们也为此犯难——产品究竟属于中药材还是蔬菜?因为产品属性不一样,出口监管方式和流程会截然不同。随后,海关便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调研,最终确定了蔬菜类的产品属性。为了确保出口食品的安全性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海关还专门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及专家团队一起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
彭州市敖平镇副镇长宋吉敏称,川芎有川药“首药”之称,在彭州、什邡、都江堰、彭山等地广泛种植,而彭州敖平镇是全国最大的川芎种植基地,核心区种植面积达6万亩,占全省种植规模约六成。敖平川芎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拥有“中国川芎之都”的美誉。“如果川芎叶实现出口,不仅能给当地农户增加创收渠道,对全省川芎种植基地都具有示范带动意义。”
“从最开始出口两三公斤试销,到后来出口了1吨货物,卖了8000元,发现川芎叶很受国外消费者欢迎,坚定了我们把这个出口新产品做大做强的信心。”陈智刚称,中药材川芎主要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所以川芎叶出口也在这些国家进行了试销。
彭州市敖平镇综合办公室主任胡佳认为,古代医学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川芎叶出口实现零的突破,为今后规模化出口探索出了路子,川芎于每年12月、次年3-4月有两个产期,一亩地至少可以生产川芎叶500公斤。近年来,中药材川芎出口保持一至二成增长,相信蔬菜类川芎出口也会有广泛的市场,今年敖平镇已做好规模化出口川芎叶的准备,“不仅如此,我们还请厨师专门就川芎叶研发了膳食方法和菜品,将为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在陈智刚看来,成都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开通的国际航线通达全球各地,加上成都航空口岸的通关效率较高,为新鲜蔬菜出口时效性提供了保障,对蔬菜类川芎出口上量上规模充满了信心。“目前已与贸易商商定了今年川芎叶出口价格,每公斤收购价16元,比去年国内销售收购价上涨了6元。”
“这笔账不可小视。”汤智鹏称,近年来借力成德眉资同城化,彭州、什邡两地积极谋划产业协同发展,共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已被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大骨干支撑项目,入选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项目,交界地带川芎种植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约20万亩,蔬菜类川芎出口量化后,对促进农村就业、农户增收等具有重要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