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PISA增加包容力考评,网络社交行为等被列入考量

芥末翻·VIEW】是芥末翻在周三推出的全新版块,旨在向读者推出最新的全球热点教育资讯、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要观点。VIEW全球教育,体验精彩视野!

PISA增加包容力考评,网络社交行为等被列入考量

图片来源:百度
文章:Global education rankings to measure tolerance.记者:Sean Coughlan.来源: BBC News.译者:Brenda Wong.编辑:介一隹

导语:时隔近一年,芥末翻在周日深度论文的基础上想为大家提供更加前沿的世界教育信息,VIEW版块应运而生。【芥末翻·VIEW】第一篇有关PISA。OECD(世界经合组织)于2017年12月12日发布“PISA全球胜任力测评框架”,此篇文章是BBC对于该框架的解读。

PISA增加包容力考评,网络社交行为等被列入考量

PISA测评将对各国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做出比较(图片来源:BBC News)

一项与众不同的测评种类诞生了。对青少年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做出比较的国际测评——PISA测评,首次提出,其还将对“全球胜任力”提出测评。与数学题和语言测试明显不同的是,该测评还将就虚假新闻、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族歧视等话题,对参加考试者提出问题。

全球胜任力首轮测试将于2018年在80多个国家举行,并且考试结果将在接下来的PISA测评中被置于显著位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为OECD)每三年运作的PISA考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标准中最为广泛应用的评测。并且在每一轮的测试中,会有一个科目被选为主题测评,来构建国际联合的议题。

2018年举行并于2019年公布结果的这届PISA测评,主导议题就是全球胜任力测试。这对在评测中排名靠前的国家来说,有与众不同的意味,尤其是目前包括新加坡、韩国、芬兰和加拿大在内的一些群体。

增加框架1:应对极端主义

但我们如何评测全球胜任力?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OECD指出了新考试的框架及其背后的思考路径:它旨在发现年轻人能否理解其他群体的观点和文化,他们如何能够透过党派在社交媒体的发言,鉴别并取得虚假信息的可靠证据。

PISA增加包容力考评,网络社交行为等被列入考量

这些测评想了解年轻人是否能够识别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图片来源:BBC News)

OECD教育总监安德烈亚斯·斯莱谢尔表示,对于平等教育权利的国际承诺,现如今已超越数学、阅读和科学等基础知识范畴,它还需包括“对和平共处的学习”。

经济智囊们表示,已经有太多“不分青红皂白的暴力行为”在种族和信仰差异的名义下进行,因而年轻群体需要去学习如何与其他不同文化的人群共同生活。

还有其他的驱动因素,OECD表示,包括关于移民和难民的争论,又比如“一言不合就取关”在社交媒体上带来的极端影响。

“这将帮助到许多每天在工作中与愚昧、偏见和憎恶战斗的教师们,而这些恰恰就是分裂、歧视和暴力行为的根源。”斯莱谢尔先生说。

如果应对气候变化

测评想要发现学生们能否批判性检视同一时代发生的本土以及国际事件,并且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多文化视角”。

举一个例子,OECD就“对全球气候变暖证据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一个问题,其中同一个信息被制成的图表,既可以是气候变化的支持的主张,也可以是反对的要求。学生被要求对证据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数据如何被选择性地使用,或者研究成果如何被提出者利用而发挥影响力。

另一个问题则是基于如下场景:若一个球员在受到种族主义辱骂后离开球场,球队就会输掉比赛,此时,球员是应该坚持到底,还是允许他离开而接受团队失败?这意味着在群体行为和政治上对认同、责任和规则提出问题。

除了这些问题,还包括对学生们态度的收集,包括对不同文化人群、对其他国家和语言的兴趣、对全球不平等及环境问题的态度。但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的疆域——与一个清晰简明的数学答案相比,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测评价值

国际测评倾向于建立在结果更易于直接比较的科目上。最近的测试讨论的是“人类尊严和多样性的价值评估”和“多文化社区和谐生存的必要性”。这是一个承载了更多文化的命题。

PISA增加包容力考评,网络社交行为等被列入考量

OECD说年轻的人们需要有能力应对一个全球化的文化(图片来源:BBC News)

斯莱谢尔先生解释道,年轻的人们需要应对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并且能够与不同国家和背景的人们去交流和共情。这也是对国际主义和文化开放更加坚定而自信的一个潜在信息。

OECD起源于对“二战后欧洲废墟”的重建,是对支持国际合作、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一种推动。

现如今,这些价值被以文字的形式放入了PISA测评之中。

上一篇新闻

这个新加坡理工学院讲师独创一套TCM教学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下一篇新闻

探店重庆新加坡菜馆,南洋人的三餐,咖喱椰子与海南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