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2022高考阅读 · 小说、散文阅读相关知识点总结

2022高考阅读 · 小说、散文阅读相关知识点总结

小说的情节鉴赏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后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

(1)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王任叔的《河豚子》(可搜索网络查看)

大摇摆——《老人与海》

小摇摆——《变色龙》

注意区别:

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莫泊桑《项链》 欧·亨利《等着的轿车》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青藤叶》《麦琪的礼物》


(3)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新加坡小说《金桂,你等等我》(可搜索网络查看)


(4)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他们各自所持的生活态度。

2014高考新课标卷Ⅰ《古渡头》


(5)内心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韩少功《归去来》


(6)意识流。

如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7)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七月与安生》电影,从一部《七月与安生》的小说开始


(8)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2020全国I卷《越野滑雪》(冰山原理)

2017全国I卷《天嚣》


(9)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金顺根《归途》 (可搜索网络查看)


(10)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2015年全国乙《马兰花》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刘慈欣《乡村教师》(节选)(长郡月考题)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神态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3.从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以及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人情风俗、阶级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5.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6.其它典型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对比、反讽、漫画勾勒、欲扬先抑。

(来自于湘语文公众号)

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不同于散文中的“我”,一般而言,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自己。

如果是主角,则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如果不是主角,“我”是第一人称,作用比较复杂,因文本而异。可能作为见证人(《孔乙己》)、旁观者,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也可能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充当线索;

可能是陪衬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或者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的开头


①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②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011年江西《晚秋》

(来自于湘语文公众号)

小说的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

①情节安排: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人物形象:鲜活突出;

③主题:深化、突出。

④结构手法:照应前文伏笔(铺垫)或标题,结尾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

作用:

①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令人感动,更有震撼力。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天嚣》(2017年全国I卷)、沈从文《边城》、《飘》、电影《盗梦空间》。

作用:

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富有艺术感染力;打破阅读期待(了解故事来龙去脉),强化读者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


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来自于湘语文公众号)

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志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开头与结尾的关系:

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情节的曲折起伏:

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①顺叙的作用是按照时间顺序,使叙述的脉络明了,条理清晰。

②倒叙的作用或者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突出中心;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

③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④补叙是补充叙述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内容,使文章更充实,使结构更严谨,避免出现漏洞。

⑤分叙又叫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多件事。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叙述更有条理。


难点: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可能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记叙的人称


运用不同人称来写人记事,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情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注意第三人称也可能是有限视角)


小说阅读的四大鉴赏点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构成小说的四大鉴赏点。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四大鉴赏点。

①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②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发展,及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③分析环境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

④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告诉读者写作主题,靠读者根据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来感知。




2022高三散文复习知识总结




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段落和层次


段落为作者在行文中已经划分的自然段

层次一般指段落内部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层次和段落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比如谈“生涯规划”,先写生涯规划的内涵,再写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再写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段落之间体现层次感。

3.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正反对比式:文中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例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后一部分从正面立论,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同类并举,则是类比结构。


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


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②以内容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特别注意:有的文章可能整体是总分总式,但中间又包含并列结构;或者整体是并列式,阐释某一点时又采用层进式。


过渡和照应


运用过渡和照应,使文章脉络清晰,衔接紧密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比如承上启下,总起、总领全文,总括、收束全文,由叙转议、由景转情、由正面转到反面……

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做铺垫,设悬念,埋伏笔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总起或总结、收束的作用。 首尾呼应

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开门见山)和结尾(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线索和顺序


行文线索:一线串珠,将文章材料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脉络。它可以是人(《孔乙己》)、物(《灯》)、事(《想象》)、感情(《荔枝蜜》)等。

行文顺序:时间先后、空间转移、思维逻辑顺序。此外,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也属于考查内容。


开头作用小结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新颖别致,扣动心弦。

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结尾作用小结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文意留白。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


情节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

1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

2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


3. 从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走向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如《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5、鉴赏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的结合。

直接描写,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我们要学会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知识小结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2.典型细节的描写 3.矛盾冲突的发展

4.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

注意: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三、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情节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

(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8)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开头: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四、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四、知识小结 小说的表现手法

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埋伏笔 渲染气氛 反讽(讽刺) 对比烘托 烘云托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叙事线索(双线) 欧·亨利式结尾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蒙太奇(“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荒诞手法(比虚构更为离奇) “欧·亨利式结尾” 设悬念 埋伏笔

设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采取的一种写作技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卖关子”,更为“显性”,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天龙八部》乔峰(萧峰)的身世之谜

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相对“隐性”,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与故事结果时,可以从前文找到相关交代,使结构严谨,而不至于有突兀之感。

蒙太奇(montage) 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欲扬先抑”手法用处:要褒扬、肯定某人(事),先贬低、否定,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对该人(事)的赞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补充: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分析人物形象 ②理清情节发展 ③联系写作背景 ④把握写作意图

主题主旨的表述模式:通过……故事,描写(刻画)了……景象(人物形象),反映(表现,表达,揭示,揭露,批判)……现状、情感、思想


补充:语言特色评价

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③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⑤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形象生动传神)(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香艳)(温庭筠,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含蓄不显露,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调侃戏谑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明丽)、洗练、通俗(口语化)、雄奇、绚丽(华美)、含蓄、典雅、俊逸、庄重、风趣、沉郁、奔放(豪放)等。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其他的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抒情 议论 说明 )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⑤行文结构:线索,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承上启下

⑥句式组合: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

感叹句 疑问句 反问句 长句 短句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长句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故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

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整句: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比如排比,对偶句。 散句: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


表达方式

记叙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

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

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描写

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动态和静态 近景与远景 实景与虚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融情于景 视听嗅结合 绘声绘色(绘形) 色彩映衬)

2. 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行为),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 直接(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细描与白描

概括描写(总体,抽象,轮廓) 具体描写(局部,确切,细致)


抒情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分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人自比抒情) 也就是说,作者常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某种感情(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掌握记叙的顺序,有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顺叙的作用是按照时间顺序,使叙述的脉络明了,条理清晰

倒叙的作用或者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者是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

③插叙的作用是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④补叙是补充叙述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内容,使文章更充实,避免出现漏洞,使结构更紧凑。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记叙的人称。

运用不同人称来写人记事,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⑴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⑵以事件为线索

⑶以某物为线索

⑷以某人为线索。

⑸以见闻为线索。如《故乡》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⑺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比如杨朔《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鲁迅《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热情这一感情为线索。

特别注意

①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②有时某个词或某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③注意文章的标题,可能直接揭示文章线索

(2007年辽宁 臧克家《炉火》2007年山东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


景物描写的相关术语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多角度写景 动景和静景 远景与近景 实景与虚景 俯视之景与仰视之景 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 移步换景 定景换点 定点换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借景抒情 运用对比烘托、拟人比喻、象征 联想、想象等手法


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

1、交代时节季候、地域风貌,展示时代背景

2、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铺垫

3、渲染气氛、环境,交代人物身份

烘托人物心情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4、推动(预示)故事情节发展

5、酝酿情境,揭示主题、主旨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照应标题)



六、小说阅读的四大鉴赏点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构成小说的四大鉴赏点。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四大鉴赏点。


①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②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发展,及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③分析环境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


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告诉读者写作主题,靠读者根据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来感知。

上一篇新闻

林丹,因“忘拉窗帘”事件导致身败名裂,当事嫩模如今已成路人

下一篇新闻

读书让生活更多彩 阅读让城市更温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