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超牛"博士:科研成果实现了有效的肿瘤抑制,发表34篇SCI
中国是稀土大国,世界上约70%的稀土资源存在于我国。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领域应用研究的徐加廷博士,为设计合成肿瘤和光响应诊疗纳米试剂带来了新思路,为提高肿瘤诊疗效率做出了贡献。
文献阅读狂人——一年发表5篇SCI论文
徐加廷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2010年8月,他从安徽到哈尔滨求学,刚入大一的他就立志考研,并于2014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2015年,徐加廷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资格,跟随杨飘萍教授从事稀土发光纳米诊疗材料方面的研究。
高效率、高执行力是徐加廷的做事风格,正是这样的风格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他看来,做科研要趁"状态特别好"的时段,抓紧把实验做完。从提出想法到完成实验,他最快曾3周就做完。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表征,再用2周的时间写论文。
除此之外,徐加廷是个"文献阅读狂人"。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为他带来实验灵感和论文写作技巧,最后达到熟能生巧。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次次地打磨,徐加廷从论文的表述、到绘图,再到整体布局反复琢磨,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然后再投出。巅峰时期他2018年一年内就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有2篇。
"科研达人"——从投递论文被拒7次到3年34篇SCI论文
如何成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徐加廷成功的诀窍在于"爆发力",他认为,克服科研困难要"横下一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研达人"徐加廷其实是逆袭成功的,曾经的他投递论文被拒绝了七次。面对失败,徐加廷有沮丧但却从未退缩,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从中文文献入门,接着阅读综述文章,他用手机一个一个查出专业词汇并标注。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发光的研究论文。
读博一年多以后,徐加廷终于进入状态。2016年至2019年5月,徐加廷共发表34篇SCI论文。其中一作发表SCI一区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IF)为105.252,IF>10的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初步实现肿瘤诊疗"减副增效"
近些年,稀土发光纳米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作为生物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徐加廷所在的哈工程杨飘萍教授团队在纳米诊疗材料相关领域耕耘多年,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导师杨飘萍教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有效的上转换光动力治疗,徐加廷在染料敏化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上担载了两种光敏剂。这种纳米体系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高效地产生单线态氧,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肿瘤抑制。该研究体系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陈冠英教授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综述期刊Chem. Soc. Rev.上原图引用,肯定了他在染料敏化上转换光动力治疗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
另外,大多数传统的抗癌药物不能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因此,设计合成对肿瘤微环境有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药物对提高肿瘤内累积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徐加廷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为基础构筑肿瘤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在减少副作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肿瘤诊疗。他在这一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Wiley的著名期刊Adv. Funct. Mater.(IF: 13.325)上,该论文曾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勇教授课题组和长春光机所张洪杰院士研究组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作为论据。由于肿瘤与正常组织相比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多特性,徐加廷深入思考、大胆创新,针对性地设计合成了多种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调节肿瘤的生理功能,发明纳米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并精准地递送至肿瘤部位,实现了高效的肿瘤诊疗。
在徐加廷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杨飘萍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肿瘤医院合作,将基于上转换纳米技术的光疗和载药实验成果应用于有免疫缺陷的裸鼠身上,效果良好,团队合成的纳米试剂在迈向实际应用上又近了一小步。
2019年6月,徐加廷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在那里徐加廷与陈小元教授和澳门大学代云路教授合作,继续从事纳米诊疗方面的研究。谈及未来,他希望将来回国后推动稀土掺杂纳米晶在医学诊疗方面的实际应用,攻克肿瘤疾病,为人类造福。
关注"遇见哈工程"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官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