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马来西亚掠影 (五)一一三宝山郑和庙和“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


上篇 三宝山郑和庙

到马六甲旅游,有一个必去的地方,就是三宝山。也叫三保山。那里供奉着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公元1405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驶进马六甲港。

郑和的船队给这里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文化和友谊。据说,郑和到此地后,为防海盗,帮助当地军民修筑城墙,修建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派人昼夜巡守。还曾在三宝山设立官厂。囤放粮食、货物。组织消灭了海盗的侵扰,维护了海上安宁。并传播了农业、制造、医学等生产、生活技术。开展商业、文化交流,使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港口。民众安居乐业。受到当地人的感佩。

郑和七下西洋,五次(有说六次)以马六甲为中转站,三宝山就是其船队驻扎的地点。

到三宝山必然要拜谒郑和庙。

早上,我们匆匆赶到三保庙。不一会儿,就有许多游人涌了进来。即刻将这座小庙挤得水泄不通。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也叫三保。)后被明成祖赐姓郑。郑和庙又名三保庙,(也有的叫三宝庙)也叫“宝山亭”。位于三宝山。

但在当地却另有一说。据说,郑和在首航马六甲的途中,船身破了一个洞,全靠被称之为“三保”的鱼奋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破洞,才阻止水进船舱,救他一命。所以庙宇便以这条鱼名命名。

这座庙由当地华人所建。充满中国风格。据说为保持正宗,所用全部建材均采自中国。但是它的建筑史确有些模糊。

有说,它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由第八任华人甲必丹蔡士章等人所倡建。叫宝山亭。

据说当年兴建的本意是作为每年春秋两祭的祭坛,同时供扫墓者避雨用。有说亭内立碑述及此事。由于我们来去匆匆,没有注意到。1801年蔡又组织对宝山亭进行重修和扩建。今日我们看到的宝山亭的主要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

在宝山亭可看到蔡土章题写的匾额和楹联。第一处是山门上悬挂的“宝山亭”匾额。第二处是亭内“保障幽明”木匾。第三处是亭内的一副楹联。楹联为:“魂依甲地万古幽冥沾福德,公庇征人千年享祀配春秋”。

但是还有说宝山亭建于1646年,是当地最古老的华人庙宇。为纪念郑和所建。

据说郑和病逝后,留守的船员在当年他率领船员登陆的地方建造了这座庙宇。名为“三保庙”。此后历代屡加修葺。当地华人普遍称郑和曾驻扎的三宝山为中国山。

宝山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庙宇挑檐上刻有精美的彩龙戏珠图案。屋顶是以琉璃及瓷土塑造成各种神秘的动物和其它造型作装饰。庙的白色门墙比较简洁。庙门正上方镶嵌着“宝山亭”的横匾。门柱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门前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庙的大门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将军的画像,英武威严。

郑和庙不是那种巍峨壮观 ,雕梁画栋的恢宏建筑。整个格局朴实肃穆。更像郊野乡村传承久远的古庙。

庙堂很古朴。大门四开。並不像一般庙宇装修得那般艳丽耀眼。看不到一般寺庙常见的那种炫目的光彩。庙里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古旧。用简洁质朴来形容毫不为过。历经风雨的建筑显示出它饱经风霜的面貌。

庙里没有僧尼。住持俗人打扮。边与游客搭讪,边关注着灶上烧着的开水。庙边桌上还摆着一些生活用品。民众随便往来进出。一派乡土民风。

庙虽不大,但看得出年代久远,浸满烟火气。虽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庙内香火旺盛。拜谒的人不少。

虽说是郑和庙,但正殿中供奉的是当地人最敬仰的“大伯公”。上方有“福德正神”横幅。大伯公是东南亚一带华人信奉的正神。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许多地方庙宇都供奉的神灵。我曾向人请教这位神灵的由来。但说法不一。一般说这是位掌管土地、财富、医疗诸事並可保财运,健康的神灵。

香案上供着鲜花和水果,简单的红色的、黄色的布幔垂挂着。

据说大殿较长的供桌上也供奉着郑和的牌位。由于还供有其它牌位,很难辨识。同时庙内人很多,我们没有看清就匆匆离开了。

庙堂里没有郑和的塑像。经询问,才在进门处,庙院的一隅找到了郑和雕像。他矗立在较高的底座上。在阳光下,双眼凝视前方。站在他身边,整座雕像连底座大约与我耳部一般高。我们在郑和像前站立良久,才按当地华人传说的摸郑和像得福的风俗,抚摸了一下这位值得景仰的华夏民族的杰出人物。然后帐然离去。

宝山亭旁有闻名遐迩的三宝井。井水甘甜醇美。相传当年郑和在三宝山驻扎,曾在山周围挖了七口井,或更多。目的是给舰队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故称三宝井。马六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干旱,最严重时当地所有水井都干涸了。唯独这口井的水永不枯竭。故当地人都将此井奉为神井,特别为它筑起了护井围栏,并经常焚香祈祷。据说当年荷兰人占领后,怀疑有人往里面投毒,曾封死了这口井。现仅存一口,也有说两口。那宽大的水井周围用石条砌成。为免遭破坏,己停止使用。并盖上铁网,用锁锁住。被保护起来。

三宝井又名“汉丽宝井”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当年马六甲使者访华结束时,明朝皇帝决定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由使者护送。抵达后,苏丹曼苏尔为公主的美貌所倾倒。迎娶为王妃。当时汉丽宝和随从都住在三宝山上的宫殿里。因此,苏丹为他们挖掘了水井。专供他们使用。当地人称“汉丽宝井”。奇特的是即使天遇大旱,井中的水也从未干枯过。清澈甘甜。

宝山亭外綠树掩映,修竹成林。曲径清幽。亭前有棵百年高大的红豆树,树身要四人合抱,树上结满鲜红的红豆,坠落满地。

它附近的三宝山是一座华人的坟山。在历史的沧桑中,己成中国之外最大的华人墓地。我们曾上去过。山虽不高,但山峰连绵起伏,绿树繁多。到处是一片片杂草丛生的坟茔。据说有历代华人墓一万多座。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古墓。那是几百年来炎黄子孙流落他乡的最后归宿。

下篇 华人“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

走出郑和庙不远,在三宝山的一侧,有片绿树掩映的地方。那是座“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和遇难者的陵寝。

这是1948年由华人捐资,为纪念日本占领时期惨遭无辜杀害的1000多华人而立的。

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曾出资帮助中国的抗战。许多人回国参战,英勇捐躯。最著名的是南洋机工。据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将45万多吨物资运抵抗战后方。有1000多名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他们的英勇事跡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章。

日本占领马六甲后对抵抗他们的爱国华侨进行了疯狂屠杀。仅马六甲一城,被日寇残酷杀害者就有千余人,这里埋葬着部分烈士的遗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华侨的抗战功勋,修建纪念碑,永久记念。

这座依山而建的广场和陵寝,无论台阶还是围栏都饱含浓郁的中国元素。

石砌的广场正中央高耸着一座纪念碑。上书“忠贞足式”四个金色大字。落款为蒋中正。

“式”是“榜样”、“模范”的意思。“足式”就是“足以为榜样”。

纪念碑顶端有青天白日徽章浮雕。周围不高的白色围墙上,顶层是一道蓝边,墙上留有一个个圆型花窗,蓝色装饰。

纪念碑前的几级阶梯中央随坡雕琢着一条巨大的金色盘龙,被长方的围框保护着。广场侧有座造型设计简洁的花墙,上书“浩气长存”。广场周围布置着大片绿色花坛。

整个碑陵庄严肃穆。令人到此莫不肃然起敬。虽与人来车往的郑和庙近在咫尺,但这里的陵园静悄悄。不见遊人。

二战期间马六甲被日军侵占。华人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大马华人不仅积极支援祖国抗战,还在当地对日寇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从南洋1942年2月沦陷,到1945年9月光复,抗日斗争从未中止过

这里从20世纪30年代就有当地共产党的活动。日寇入侵后,在其领导下,当地人成立了大马抗日军。开展游击战和城市地下斗争。破坏日军交通,炸毁仓库、碉堡,抢夺军火。并不断组织狙击、暗杀活动。

日军为镇压抗日活动,以大逮捕、大屠杀等血腥手段,残酷镇压当地抗日分子、游击队员和无辜群众。一经查获,即押赴三宝山刑场枪决示众。

据记载,在日军占领马来亚3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遭其屠杀的华人总数达15万人以上。即使1945年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仍边撤退,边更加疯狂地屠杀当地抗日军民和无辜。凶残兽行骇人听闻。一时,三宝山麓哀鸿遍野。

下面是陵园的碑文:

华侨抗日殉难碑文

七七事变后,我海外侨民莫不以输财救国相号召。迨日寇南侵南洋各地且有武装配合盟军抗敌者,以是寇兵可至,我侨民逐以抗日就罪,备受荼毒矣。

马六甲古城以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五日陷于敌,侨民受荼毒尤甚,杨则侨领、王得义等全家各若干口皆被杀。继则逐步搜索,稍涉嫌者三百余人,又被杀。其后亚沙汉锯木厂工友五十六人,马接区村农约三百人,得舆胶园锄草者十有七人,热水湖野新区及各乡村民二百余人,且后被杀,计先后死者千数百人,其死也或刃、或刺、或碎脑、或洞腹、或掘土、或窟集体屠埋、或幽闭一室,纵火骈毁。呜呼!惨矣!然其就死也或笑傲,示不屈,或慷慨罯敌不绝口、或始终默不一语、盖绝鲜悔吝求饶免者。呜呼!又何其壮也!

今寇氛既戢世难已平,死事成一一为当代所旌表,侨居马六甲同人,则集死者残骸葬之于古城中国山之麓,既封之后,立石为文以纪其事,呜呼!炎云叠叠,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肃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非子立而况锺浩器播义声为民族争光,与海天共寿,仁即成矣。

日其瞑诸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月日

南安戴愧生撰文并书

马六甲全体华侨敬立

墓园的碑文铭刻于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黑色的石碑用阳文刻就,其中一个“侨”字引人注目。不知何原因,那字的笔画己经变形。与周围的字相比显得更加粗阔。几乎被磨平。大约因经常被人抚摸所致。

墓园很肃静。南洋华人先辈忠贞壮烈的爱国情操和他们英勇抗敌,不畏强暴 ,不惧牺牲,面对侵略者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令人感慨。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孙!即使客居他乡,依然保持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和我们一样,作为龙的传人,身上流淌着祖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神圣血液。

离开纪念碑,我们决定走回红屋广场,我们住的民宿离那不远。跟着孩子按手机定位,边走边问人。穿大街走小路,走出一段后,方向不好选择了。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当地华人。四十多岁的样子,穿浅色长袖衫,肩上揹一个布袋子。我们上去问路。他说自己刚从那边来。很热情地为我们指明了路线。

我们照他的话继续赶路。在一个叉口又拦住一个路人问路。此时,我无意间发现那个揹袋子的男人正站在远方向我们张望。我们继续赶路。终于找到了红屋广场。

这时,我又发现那个揹袋子的人站在不远处望着我们。他见我们停下。才转回身朝我们来的方向走回去。

原来他怕我们走错路。默默地跟了我们一路。我心里不由涌起一股热浪。

马六甲这座风云变幻的古城与华人结下了剪不断的亲情。也给游人带来丰富多彩的难忘画面。


后记:

此篇早已撰成。由于有关内容一直在删改。故发表较晚。

《马来西亚掠影》(1一5),至此结束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关注。

(原创)

2022.3.1.

上一篇新闻

“开膛破肚”照片首次公布:美军9000吨挨撞大驱越修问题越多!

下一篇新闻

2006年,河南两闺蜜做DNA,竟是双胞胎姐妹,5年后找到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