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流感10分钟入体?1月这些谣言中老年人要当心
人民网北京2月3日电 (记者孝金波)EB流感很严重,还能10分钟入体?美国中情局向本拉登道歉?外星人发来了太空无线电波?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部、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课题组发布了“1月份中老年人易感谣言排行榜”。人民网“求真”栏目从中选出十条具有代表性的谣言,与您一起剖析。
1.“EB流感很严重,还能10分钟入体”
舆情热度总量:317516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34.3万
“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有预防的方式……”1月,一则“卫生局通知”在社交软件中广为流传,该“通知”不仅包含EB流感的预防措施,还附有“疾控中心提醒”的近期流感特点。
事实上,“EB流感病毒很严重”系谣言,没有任何卫生机构发布此消息。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没有EB型。多喝水不能预防流感,只有接种流感疫苗才靠谱。EB病毒是疱疹病毒,和流感没有关系。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官方平台介绍,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为小儿常见传染病,在父母亲吻孩子、嘴对嘴喂食等行为后,儿童通过吞咽感染成人唾液中的EB病毒,从而可能导致发病。症状一般为持续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等。
2.“美国中情局向本拉登道歉”
舆情热度总量:36225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25.9万
“中情局向本拉登家族道歉”的文章是一篇2019年1月9日发表在洋葱新闻(The Onion)社上的假新闻,但被一小撮人信以为真。洋葱新闻社,是致力于编造有趣故事、讽刺社会现象的专业假新闻媒体。
3.“外星人发来了太空无线电波”
舆情热度总量:36162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66.0万
近日,一个由加拿大科学家领导的科学团体探测到了太空中重复的快速射电暴,它产生于15亿光年之外。1月9日,关于这一发现的两篇论文的未编辑版在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对此进行报道解读,有些认为这可能是“外星生命的证据”“外星文明发的信号”。
但是,该科学团体所发表论文中并未给出任何与外星生命相关的推测。
他们仅表示,由于之前仅有一次探测到重复性爆发,因此很难得出任何结论,而再度发现重复性爆发意味着这种现象很可能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罕见。
4.“医生罢工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50%”
舆情热度总量:34155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65.0万
近段时间,自媒体文章《医生罢工,全国死亡率竟然下降50%》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章举了若干事例,否定现代医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药剂科药师韩博超辟谣称:1.相关帖子早在2009年即在中文网络里传播,其主要内容源自一本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书《一个医学异教徒的自白》,其余内容为不明出处的拼接。2
、那本英文书的作者虽是医生出身,但有反疫苗和鼓吹膳食补充剂的经历。书中观点极端,所举“医生罢工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的事例皆无引用来源,也没有研究证据能证明其观点成立。
3、自媒体拼接的其他内容就更不靠谱了,没有任何来源和学术研究能证明那些数据的真实性。
5.“牙周炎细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舆情热度总量:38033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34.2万
1月2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研究证实,导致牙龈疾病的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而不仅仅是口腔中。这项研究还发现,在小鼠身上,这种细菌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症典型的脑部变化。随后,一些自媒体将该研究解读为“牙周炎细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事实上,
研究只提示了两者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并不能证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不管是否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保持口腔清洁,定期看牙医清洗牙齿,预防牙周炎牙龈炎,对于健康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6.“海关查获最危险水果,爆炸威力类似小型手榴弹”
舆情热度总量:21155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8.5万
网传“近日广东珠海拱北海关截获了一颗名为炮弹果的球状果实,携带该果实入境的旅客称,此果是他的一名新加坡好友在家中种植,并赠与他食用的”,网传信息中还称“此果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水果,因其受到一定外力冲击时就会发生爆炸,威力类似一个小型手榴弹,足以杀伤杀死周围生物”。实际上,
“炮弹树”的果实其实根本不能爆炸,它的名字来源只是因为最初果实圆头圆脑的样子被人认为长得像炮弹,而非爆炸特性。
7.“FDA官员承认过去30年的营养建议错了”
舆情热度总量:4481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5.8万
网传“一位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专员,公开向大众认错:过去几十年,我们给大众的膳食指南是失败的!
糖业赞助的研究影响了美国膳食指南制定,现行膳食指南简直就是增肥食谱。公众按照我们的膳食指南来做,却越来越胖”。
事实上,这则流言的信源出自《华盛顿邮报》官网的一个访谈节目“live health 202”。
接受采访的前FDA专员David Caessler博士在谈到肥胖问题的时候忧心忡忡:“问题来自我们该吃什么,而且看来我们还并不完全明白……我在想,我们在给美国大众的营养建议上是失败的……”
接下来,他谈了政府需要增加对营养基础研究的投入,增加更多对营养的理解。另一位嘉宾——纽约大学食物研究和公共卫生教授Marion Nestle,则谈到食品越来越丰富,从1980年开始,人们摄入的能量就越来越多等。
整个视频中,David Caessler博士只是在说营养建议(nutritional advice),完全没有挑战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DG);也没有道歉认错,而是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
8.“在农历新年期间,别发送早安祝福图片,会被窃取信息”
舆情热度总量:1535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3.0万
一条关于发送“早安晚安节日祝福图片和视频”会导致信息被盗、已有50万人上当的传言在网上热传。其实
这是一条自2015年起就开始流传的谣言,近期在网上再度热传,多地网警早已对此辟谣。传早安、晚安或节庆之类的图片、视频,不会被窃取个人信息和资料。一般情况下,恶意链接则需“画皮”伪装,一般会通过浮层让用户进一步操作。
9.“养老保险断缴3个月就清零”
舆情热度总量:11512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12.8万
养老保险断缴3个月就清零?其实,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经建立,终身不变。无论在哪里缴费,无论是否间断性缴费,个人账户都会累计记录参保人权益,并不存在所谓“清零”的情况。参保人因更换工作,或更换居住城市等原因暂时缴费中断,并不会影响之前缴费的记录。
10.“心搏骤停,只需捏捏腋窝抬抬手”
舆情热度总量:336 中老年关注人数估算:3.9万
2017年6月开始,一条关于“心肺复苏”的教学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的“魏峥医生”用四个手指抓住腋下部位,用力捏几下腋窝附近,在捏的过程中,手臂上下动。他表示这个原理有点像打点滴,如果液体无法从橡胶管往下流时,上下抖动这一招可以帮助血液回流到心脏。视频还称“魏峥是台北振兴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是台湾有名的心脏手术权威。他教的这一招,是当你心脏不适时应马上采取的措施,这方法比心肺复苏术简单而又安全……”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衰专科主任、上海市心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范慧敏向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视频里的操作方式和心肺复苏无关;如果采用视频中的这个方法,不但会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加剧病情;另外,视频中的这个人根本不是
台北振兴医院的魏峥医生
。
【解析】
人民网主任舆情分析师杨卫娜认为,1月,谣言的新形态、信息源的增多,使得谣言可信度提升,迷惑性增强,危害性也大大提高。一方面,“假借权威”式的谣言值得警惕。进入冬季以来,流感高发。此时,“EB流感很严部门通知,同时附上“疾控中心提醒”的近期流感特点,打着官方的名义,多手段增强了谣言的可信度,制造恐慌,使得谣言的迷惑性更大,识别难度提升。在微信等熟人社交平台上,不少网民,尤其是中老年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家人转发”,“助推”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自媒体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1月舆情热度总量较高的谣言中,不少出自自媒体之手。如“外星人发来了太空无线电波”谣言中,部分自媒体妄加揣测,以标题蹭热点,牵强附会,博取点击率。《医生罢工,全国死亡率竟然下降50%》文章出自自媒体,文章无权威的引用来源,拼凑相关论据,罔顾新闻真实性,误导社会舆论,抹黑现代医学。而“牙周炎细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同样为一些自媒体歪解科学研究成果。自媒体领域不是“法外之地”早已成为共识,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人民网评论自媒体乱象的系列文章中曾提到,或是误导公众认知,或是毒害网络生态,或是消耗公权力形象,或是破坏市场秩序、伤害企业利益,无论什么形式的谣言,都极具社会危害。正因为这样,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网络参与者,都应当恪守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底线,自觉做社会正能量的拥护者、支持者、奋斗者。
同时,普通网民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够辨别如“洋葱新闻社”等专业假新闻媒体,通过对图文的来源、文章论据、数据真实性等的思辨,增强抗谣免疫力。
*“舆情热度”系媒体、网民就相关案例谣言及辟谣文章报道、讨论情况。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微博、新闻报道及新闻跟帖评论等公开场景报道、讨论总量。“预估关注人数”是基于上述不同场景的舆情热度,结合各场景中老年关注用户关注占比情况,以及不同媒体渠道文章的平均曝光量,综合加权计算得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