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新加坡修复古迹|走读历史轨迹

新加坡修复古迹|走读历史轨迹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人对保护国家古迹的意识大为加强,而许多古迹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实际上,新加坡本地许多国家古迹的重大修复与例常修缮,是新加坡政府和古迹业主共同承担的责任。

走访三座国家古迹,翻开古迹的历史,也了解古迹的守护者如何借助新加坡政府的资助和社群的支持,对古迹实体建筑的保护,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做出贡献。

圣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

新加坡修复古迹|走读历史轨迹


坐落在维多利亚街的圣若瑟堂,主圣坛原来镶嵌着一块块色泽美丽的粉红色大理石装饰,约40年来一直被金属片遮盖。去年底,经过文物修复专家的细心修复,“埋没”多年的大理石重见天日,让主圣坛也恢复昔日原貌。

圣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是新加坡最早创立的天主教堂之一,自2017年起关闭进行全面修复,预计今年4月重新开放。到时,教堂内外,包括五座圣坛等历史文物,都将焕发昔日风采。

前年起担任圣若瑟堂主任神父的何塞·路易斯·洛佩兹·卡皮奥(Jose Luis Lopez Carpio ),介绍说完成修复的主圣坛时,难掩心中的欣喜。他解释,修复专家原本要对圣坛的金属片进行镀金处理,除下来后才发现背后的大理石,于是咨询教堂意见。“大家最终同意还原圣坛的原貌。大理石装饰更为漂亮,也更为珍贵。”

至于教堂当年为何以金属片遮盖大理石装饰,还有待考究。

成立于1853年的圣若瑟堂是由葡萄牙传教会早年为服务本地的葡萄牙籍和欧亚裔天主教社群所创建的。随着教牧工作的扩充和信徒的增加,教堂于1904年在现址兴建新教堂,于1912年竣工。

圣若瑟堂在2005年成为新加坡国家古迹,这次的全面整修,也是教堂百余年以来,首个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另外,由于位于教堂一侧,拥有110年历史的行政楼(Parochial House),也包括在修复工程中,整个修复工程耗资约2500万元。2016年被市区重建局列为受保留建筑的行政楼,预计年中才完成修复。

新加坡文物局在2019年和2020年通过国家古迹基金,拨款资助教堂的部分修复费用。目前完成修复的项目,包括教堂内外墙壁、屋顶、教堂地板和地砖、长凳座椅、讲道台、五座圣坛,以及34尊圣人雕像等。

何塞神父说,教堂非常感激政府的拨款资助,以及在疫情下,协助教堂安排西班牙的文物修复专家前来本地,为教堂进行修复工作。然而,他坦言,教堂从2017年关闭以来,修复工程面对诸多挑战,因此仍需当局的拨款和资助。

此外,何塞神父指出,教堂必须符合不同政府机构对防火以及无障碍通行等设施的要求,加上过去两年来因为疫情导致工程延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圣若瑟堂的弥撒如今已经改在滑铁卢街的天主教中心举行。由于场地的人数限制,加上疫情的冲击,教堂过去两年的捐款已减少七成。圣若瑟堂目前正积极募款,以填补经费的不足。

疫情前,圣若瑟堂以每年的耶稣受难日游行活动著称,平时往往可吸引超过5000人参与。何塞神父说,教堂及教友都期待教堂完成修复后重新开放。

“相信在疫情当下,许多人都希望能齐聚教堂一起祈祷。我们的教堂作为国家古迹,对天主教徒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我们不仅欢迎天主教徒,也欢迎公众前来欣赏教堂建筑之美,了解教堂的悠久历史。”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Masjid Hajjah Fatimah)

新加坡修复古迹|走读历史轨迹


阿都拉·亚塞高夫(Abdullah Alsagoff,43岁)记得,小学四年级的社会知识课本提到先驱人物哈贾法蒂玛,以及他的阿拉伯裔家族姓氏亚塞高夫(Alsagoff)时,他得意洋洋地对同学说,自己是一个“王子”。

阿都拉确实是马来武吉士族王室子孙,也是本地阿拉伯望族的后代。这一切可追溯到他的祖先哈贾法蒂玛(Hajjah Fatimah)。

哈贾法蒂玛是19世纪女商人和慈善家,阿都拉是她的第七代孙子。阿都拉前年起担任回教堂的经理,如今以回教堂创始人后代的身份,守护回教堂。

位于美芝路,拥有176年历史的哈贾法蒂玛回教堂(Masjid Hajjah Fatimah),由哈贾法蒂玛所捐建,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

出生于马六甲的哈贾法蒂玛,嫁给了苏拉威西(旧称西里伯,Celebes)的武吉士王子,她在丈夫英年早逝后,继承了他在本地的财产与家业。

哈贾法蒂玛的女儿拉惹·西蒂(Raja Siti)则嫁给阿拉伯望族阿莫·亚塞高夫。亚塞高夫家族是本地阿拉伯人望族之一。目前,本地估计有1万名阿拉伯人后裔,亚塞高夫家族后人占大约一成。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在1973年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也是新加坡首批列为国家古迹的八座历史建筑之一。回教堂早年属于亚塞高夫家族拥有,目前则归属新加坡回教理事会(MUIS)。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先后在2020年和去年,获得国家古迹基金拨款1万4000元和3万2000元,完成外墙维修及屋顶防水层修复。阿都拉指出,主殿屋顶多年来轻微漏水,更新屋顶防水层将避免问题恶化,更好地保护回教堂建筑结构。

此外,疫情期间,回教堂的捐款下降,所幸不少信徒转为网络捐款,支持回教堂的运作。回教堂也获回教理事会资助,减轻了聘请执行安全管理措施员工等费用。

对家族史和族谱如数家珍的阿都拉,原本是一名英文教师,在小学执教18年。他说,自己很热爱教学,但当了教师多年后,他希望转换领域,以不同方式贡献社会。

基于家族背景,阿都拉多年来与哈贾法蒂玛回教堂有密切联系。他也曾在2017年和2019年受委任为回教徒董事会成员和财政。他自前年担任回教堂经理后,就卸下董事会职务。

身为经理,他每天打理回教堂大小事务。“日常工作琐碎繁多,但我的内心很平静,这可能与祈祷成为我目前工作的一部分有关。我也觉得自己与先辈拉近了距离。”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是本地少数设有私人墓地的宗教场所。位于回教堂后院的墓地有超过140个大小坟墓,哈贾法蒂玛本身安葬在此。回教堂曾在2018年对墓地进行一次大整修,包括召集家族成员合力出资修复各自的祖坟,以及美化整个墓地的景观,借此鼓励家族成员经常来拜祭先人。

新加坡目前有74座国家古迹,包括本月中刚加入“阵容”的圣淘沙岛西乐索炮台。随着古迹的定义扩大,新加坡政府大厦前大草场等开放空间,下来也将列为国家古迹。

新加坡去年纪念《保存古迹法令》立法50周年。这项法令赋予国家文物局权力,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列为国家古迹。新加坡国会去年11月修订法令,扩大对古迹的定义,让曾经拥有或目前仍存有人文活动的场所,包括像新加坡政府大厦前大草场这样的开放空间,也可获得保存。

新加坡国家古迹当中,超过30个由非盈利或宗教团体拥有或管理。

新加坡政府在2008年设立国家古迹基金,为这些古迹业主提供拨款,以支持古迹修复。这是一项新加坡政府与古迹业主共同出资,合力保护国家古迹的计划。基金的拨款额视个别项目的紧迫性而定,一般上可资助至少一半的费用,获资助的团体须承担剩余费用。

基金的第一笔500万元拨款已在2014年用完。2015年,新加坡政府为基金发放的第二笔款项总额为1177万元,并从中拨出200万元增设古迹维修基金,以协助业主定期为古迹进行例常维修,例如聘请灭虫专家防止白蚁侵蚀、检查和修补建筑物的裂缝破损等。

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宣布再为国家古迹基金注入1500万元,隔年起至2024年继续为古迹修复工程提供资助。

天福宫

新加坡修复古迹|走读历史轨迹


百年古庙天福宫不仅着重实体建筑的保存,目前也通过制作三维虚拟模型,精准地将庙宇建筑特色永久存档。天福宫今年内也会推出虚拟导览,让更多人认识天福宫的历史与文化。

由新加坡福建会馆管理的天福宫于1842年落成,由陈笃生等福建先贤创建,也是本地最古老、最知名的庙宇之一。天福宫1973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

当年天福宫的前门是海岸线,庙宇所在的直落亚逸街,马来文的意思是“海湾”,许多先辈南来平安抵步之后就会到天福宫上香,答谢神明庇佑。

百多年来,天福宫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最全面的一次修复是在1998年。那时,天福宫的修复工程大约耗资400万元,从福建省的福州和莆田请来了70多名工匠,施工了一年多。工匠按照原貌进行修复,许多雕刻艺术在修补后重新贴上金箔,重现当年的金碧辉煌面貌。

庙宇2001年重新对外开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表扬奖。近年来,天福宫也多次获国家古迹基金拨款资助,进行维修。

作为热门景点的天福宫,近期申请到新加坡旅游局改善体验基金的拨款,准备今年在其网站推出一项虚拟导览。

福建会馆请维视科技有限公司(Vizzio Technologies)为天福宫进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扫描,所收集的数据将用来制作虚拟导览,以及一套建筑信息模型(BIM)。

虚拟导览预计有五大观赏重点,即从正门开始对天福宫做整体介绍、从入口处石碑讲述出资建设天福宫的主要先驱人物、有关正殿的特色和细节、从孔子殿的位置介绍福建会馆之始,以及从天福宫后墙的壁画看福建人和天福宫的历史。

公众通过虚拟导览,也可观看到不少天福宫的建筑细节。

福建会馆发言人受询时说,天福宫推出虚拟导览,是希望大幅度扩大接触面,让更多公众认识天福宫的历史和文化,探索百年古庙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至于三维建筑模型,发言人指出,这有助于保存天福宫的建筑原貌,让天福宫独有的建筑特色得以完好地传承下去。“接下来,建筑人员可通过BIM模型,获知天福宫的设计和结构的细节,进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维护或修复工程。”

负责为天福宫进行激光雷达扫描的维视科技高级技术经理何奕梁说,扫描工作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分两次进行,首次是从平地的角度扫描庙宇的建筑,第二次则是利用会馆安排的升降机,扫描庙宇屋顶的建筑细节。

“我们会利用人工智能科技把数据拼凑成完整的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我们会同会馆合作,探讨如何为虚拟导览进行包装,打造生动的浏览体验,让年长者也易于使用。”

上一篇新闻

奥密克戎来袭,全球供应链何时能完全恢复?| 新京智库

下一篇新闻

人类寿命极限是多少岁?研究:人最多能活150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