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北海
永济隆
北海珠海路 172 号,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骑楼。门楣横跨 8 米, 纵深 60 米, 每层面积约 550 平方米。从数年前开始,这座骑楼的外立面就搭建了防倒塌的钢架,并蒙上了红蓝白的塑料布,外挂一个“危房勿近”的告示牌。这座骑楼是有名字的,人称“永济 隆”,建于 1929 年,是珠海路当时唯一使用进口钢材和水泥建造的商号。永济隆是典型的“ 下水 铺 ”,地面一层前座是铺面,中间有餐厅厨房,后座是仓库,并设有码头,可供船只接驳上下货物。楼顶建有一座凉亭,可以远眺钦州湾和冠头岭。永济隆当时的老板陈济众,是声名一时的“南天王 ”陈济棠的堂兄。永济隆商号当时的生意做得很大,从广西到海南,甚至延伸至越南等地。陈济众甚至拥有一艘小轮船,可以运载货物往返于广州和北海间。
据说永济隆二楼楼面曾有“永 济隆”3 个大字,但现在已经被铲掉。1983 年后,借用永济隆办公的北海侨办和外贸办事处从此楼中腾退出来,将其交还陈济众的孙辈。随后,该楼就一直空置至今。因为年久失修,地基下沉,永济隆从楼顶到三楼楼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情况。我从近两年的永济隆航拍图中发现,永济隆的坍塌正在加剧,顶楼天面的塌陷面积正在逐渐扩大,急需尽快进行修缮保护。北海老街上已有多栋被悬挂“危房”告示牌的骑楼,有些普通骑楼直接被拆除建成了“新骑楼 ”,像永济隆这样满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房子,理应得到今人更多的尊重与保护。
在空中看永济隆,最醒目的是顶楼上的小凉亭
北海天主堂
主教堂旁的神父楼,现已无人居住
北海天主堂又名“路德圣母堂”,工程师出身的法国籍颜神父 于 1918 年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这座带有钟楼的罗马风格教堂。它藏身在解放里下村 2 号,由天主教堂及其附属的神父楼组成 , 甚至很多北海当地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100 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建筑群逐渐残败,周围的空隙也被居民楼、电影院等建筑一点点蚕食,唯有一个小铁门将其与外界相连。幸运的是, 毁于“文革”时期的钟楼近年被重建,神父楼和院内环境也得以重新整饬。
重建的钟楼主楼
神父楼侧面的廊道,尽头有一道通向二楼的木梯
院子里有几株高大玉兰和摆放整齐的绿植盆栽,角落里一畦小菜 田常年种着青菜,落叶少见,非常整洁。院内的沙地上,常有爪耙的细痕,一看便知有人勤于打扫。一次我路过,见一名扎着花白短马尾的老妇人正在院内安静地扫地,时间在那一刻仿佛静止了。院内的修女楼至今仍有多名来自北海、合浦、钦州、灵山等地的修女居住,年龄最大的修女已逾百岁。颜神父于 1925 年病逝,据说被安葬于北海原南郊的洋人天主教坟园。如今坟园和墓碑都已了无踪影,只留下重生的建筑在时间的表盘中继续平添年岁。
观音堂双水井
北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有些地表甚至有“ 泉 眼 水 ”,人们便在水源处挖了水井打水。在居民聚居较多、水源充足的地方,人们也会打“ 双 水 井 ”, 即 同一个地方有两个相邻的水井。中山路和珠海路一带至今仍有两处规模较大的双水井,位于北海珠海路老街的接龙桥双水井为游客所熟知,位于中山东路与和平路交 界西侧交会处的观音堂双水井则名声稍逊,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观音堂双水井是北海目前尚存的众多老井中唯一有碑文记载的古井。井边立有 3 块石碑,中间一块碑刻为“龙泉井之神位”, 周边居民常在碑前供奉香烛、酒水和糖果。泉位左右两边分别是捐款修井的名单和写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四月的《重修甘露 井记》。碑文有载:“所谓圣人在上,甘露降而醴泉出也。”观 音堂双水井的两个井口目前已经用铁丝网封闭,但还能隐约看到井下清亮的井水。
观音堂双水井是北海目前尚存老井中唯一有碑文记载的古井
“咖啡晚”楼
在北海中医院东侧有一座体量非常大的西式洋楼,保存相对完整,却未被冠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尽管人为的乱搭乱建对洋楼原有的风貌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丝毫不影响它所呈现出的浓厚的历史气息。
洋楼旁有几株长得比房子还高的老树,见证了它往昔的荣光
这栋洋楼原来的主人名叫赵丽泉,祖籍浦北水乡油滩村。因为他是家中兄妹七人中排行最小的“ 晚 仔 ”,早年在新加坡、柬埔寨金边和越南西贡靠卖咖啡发迹, 于是就有了“咖啡晚 ”这个非常诗意的外号。赵丽泉少年时在北海当时最有名的酒楼宜仙楼打工, 后到外轮当水手,行迹遍布全球。20 世纪 20 年代末,赵丽泉归国定居北海。他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前北海最大的电力公司 —— 廉北珠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经营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他参与捐资重修北海爱生院,在担水巷了这栋人称“咖啡晚 ”楼的西式带庭园洋楼。他还时常接济同乡及来北海读书的青年。新中国成立后,“ 咖 啡 晚 ” 楼成为航运公司的宿舍。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赵丽泉被遣返浦北原籍,两年后去世。这栋洋楼从诞生至今,见证的历史往事真是数也数不清,而所有的一切,最后浓缩成了“咖啡晚”3 个字。
洋楼的乱搭改建现象较为严重,周围有一个“三鸟”(鸡鸭鹅)行
西门江沿岸
西门江历史上称为廉江、合 浦江,因其地处廉州城西门外而得名。历史上,西门江是重要的水运通道,船只能通往北海、张 黄、武利和玉林等地。河面曾宽 100~200 米,沿江岸一带曾有若干码头。目前,沿江有上新桥、惠爱桥、中心市场桥、还珠桥和下新桥。因为多年的淤堵,西门江的航道功能已基本消失,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 ”的赛道。
西门江是合浦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其两岸分布着数量多且集中的近代建筑和骑楼,是中西文化在合浦交流最集中的区域。沿江的阜民路骑楼街区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相互渗透,建筑造型既有岭南南洋风格,也融入了当时流行的仿欧式装饰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难得的是,在西门江沿岸的历史街区中,至今仍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具有活态性质的文化遗产。而居民社区所呈现的特有的文化,有助于为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提供保护,进而也保护了这些建筑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延续了文化的多样性。
西门江是合浦的母亲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黄金水道,目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的赛道
西门江上最著名的惠爱桥
西门江沿岸的历史街区
槐园
宋朝有个兵部侍郎名叫王祜,他在院中栽了 3 棵槐树,并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这三棵树就是见证。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位于合浦县廉州镇康乐街 1 号的槐园, 就取名于此典故, 它显示出房屋主人的文气与信念, 以及对子孙的期望。槐园是廉州士绅王崇周的故居,王崇周生于家境显赫的官宦世家“光禄第”,早年从上海符志学院法律系毕业,深受西方先进思潮影响。其事迹颇多:1930 年,王崇周与广东省主席陈铭枢等人发起创办合浦医院, 1932 年卖田捐款给十九路军作为淞沪抗战的军费,1938 年创办《粤南日报》, 1941 年捐款重修名胜古迹合浦东坡亭……2002 年王崇周在台湾逝世。
槐园,俗称花楼,为廉州士绅王崇周故居,始建于 1927 年,是一处中西合璧风格的近代庭园别墅式建筑群
槐园始建于 1927 年,王崇周特别聘请上海建筑师设计建造,现占地面积 5367 平方米,是一处由中西合璧风格的主楼、西式风格的门楼、中式四合院厢房、鱼池拱桥花园组成的近代庭园别墅式建筑群。一次,我和一位英国的朋友参观槐园,她看到二层的西式门楼时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在英国她见过跟这栋洋楼非常相像的建筑,可见其设计的考究与精巧。至今很多老合浦人都习惯称它为“ 花楼 ”,单从名字你就知道它有多好看了。
赤江陶瓷厂
位于北海铁山港区的赤江,因附近一条河流下雨时河水赤红而得名,是优质陶土产地。当地人以生产陶器为业,已有近 150 年的历史。这里的陶土用于生产沙煲、汤煲、茶具、餐具等陶器和炻瓷,曾远销海外 18 个国家和地区。1979 年,为安置 1677 名越南难侨和难民,原赤江陶瓷厂扩建为赤江华侨陶器厂。
厂区随处可见由瓦缸和碎瓷片砌成的院墙
我很早就听说过赤江陶瓷厂的名气,但没想到它的厂区规模如此之大。厂房、仓 库、宿舍及周边的村舍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社区。走在厂区内,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烧窑烟囱。车间里,工人们还遵循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时间仿佛停滞在 20 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里最不缺的是陶器,很多房子的墙壁或围墙都是由瓦缸和碎瓷片砌成的,非常有意思。由于现代生活中对土瓷器需求的减少,赤江陶瓷厂的经营规模也急剧缩水,大部分的厂房已经废弃,曾经的宿舍区也早已无人居住。它像一艘巨轮,搁浅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见证着曾经的繁华。
高耸入云的烧窑烟囱
中山图书馆
1930 年,主政广东的军阀“南天王”陈济棠拨款在合浦建立“中山图书馆 ”,位于今合浦师范学校,是北海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高约 3 层, 一面临湖,需经湖间小路而至;另一面有高大的圆形立柱,上悬挑空阳台,显得非常气派。它的南侧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亭和东坡湖,附近还有清光绪年间合浦十大书院之一的味经书院,以及为纪念中国著名剧作家田汉所建的田汉亭。说起中山图书馆的建设款项,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合浦县代县长李仲平因渎职而被罚款,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总司令的陈济棠命令从李仲平的罚款中拨出 1 万元作为图书馆建设经费。中山图书馆建于音公祠旧址。90 多年来,这座图书馆与味经书院、东坡亭隔湖相望。
图书馆的背湖一面有高大气派的圆形立柱,上悬挑空阳台
林翼中故居
距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东 2 公里的新城村一条乡间道路旁,有一面高约 7 米的白色厚墙低调地立于路边,仅有一个比车身稍宽的圆拱形门洞可以进出。走进其间一看,竟别有洞天:围墙四角各有一座 10 余米高的碉楼,院内是数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建筑,既有传统客家围屋极具防御功能的布局,又处处带有现代建筑的细节,中西合璧。这里就是号称广东军阀“南天王 ”陈济棠的“文胆 ”,曾官至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国民政府农林部次长的白沙名人 —— 林翼中的故居“相庐”。
1931年,林翼中开始在家乡建设这座占地约 12 亩的宏大住宅, 施工历时 17 年。住宅内分布有西式门楼、主楼、中式祠堂等建筑。西式主楼楼顶有“高山仰止 ”的 匾额,整体由红砖砌成,外层未进行粉刷,多年过去仍非常显新,呈现出红砖质朴的色彩。一楼门楼有对联“江山养俊杰,云日有清光 ”,可惜横批多年前被毁, 已无处寻踪。据说从设计师到工匠, 包括建房的红砖、 水 泥、铸铁夹层对开窗等材料,都来自广州和香港等地,整栋楼房多年过去仍坚实牢固。
建造西式主楼的工匠多来自广州和香港等地
听老人介绍,这里原本是故居的正门,后来大门换了别处,门外的路也被改成了池塘,这里就成了后院
白沙虎塘古城堡
位于合浦县白沙镇的虎塘古城堡,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北海客家土围城,是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围城战的客家土围城之一, 也是传奇故事的古城堡。原来的虎塘古城堡又名镇龙围、跑马墙,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 年) ,最兴盛时期是清中后期和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已开始衰败。虎塘古城堡占地约 70亩,其中池塘面积约 50 亩,城堡面积约 20 亩,围城有 2000 多米。由于池塘的名称叫虎塘,城堡也就随之而名。虎塘以前还有文昌庙, 庙内有 7 层文昌塔和魁星楼,可惜 “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了。虎塘, 连同其附近的虎岭、山口的河面等村庄都曾隶属古博白,也是博白四大塘之一, 1953 年划归合浦县白沙镇。虎塘大城、新城、同兴城、隆安当铺、同记等合起来有上百栋围楼, 其中大城的白楼最高有 7 层。
残存的城堡墙垣隐藏在浓密的树林间
绕过茂密的树林,靠着当地村民引路,我才找到了这一大片被历史遗忘的白沙虎塘古城堡遗址。在惊叹于百年前小小村落中已经有如此规模的建筑群落的同时, 一种巨大的遗憾也呈正比上升。如果,哪怕有十分之一的城郭能留存下来, 该多好!可惜,如今一切只能凭想象追忆。
目前已知的北海客家土围城中最大的古城堡
作者简介 :文 / 图 董立东
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专注建筑创作 与研究,擅长以钢笔速写及多样的 绘画形式记录建筑与生活。
摘编自《美丽广西》2022年第2期
编辑:梁虹程 麻雨帆(实习)
审核:霍丽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