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技术,让国外医生都来中国学习

阅读提要: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是把内镜手术从胃肠道腔内延伸到腔外的开拓者,是独辟蹊径在0.4厘米食道壁上打隧道的“大国工匠”,是让周氏手术享誉中外,把中国内镜带向世界的中国专家,也是首届国之名医荣誉获得者周平红教授。“我不是神医。”谈及在我国内镜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周平红教授平静地说。

人物小传:周平红,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FASGE),2016 DDW“内镜世界杯”裁判;入选央视2016“大国工匠”和2019“为了人民健康”专题片,2017年获评“上海工匠”,2017年获评首届国之名医荣誉称号,2018年获评上海领军人才,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医20多年来,周平红在国内牵头制定专家共识3部:消化道黏膜病变ESD专家共识,消化道SMT内镜诊治中国专家共识,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专家共识;创新开展了4项技术:黏膜剥离技术、肿瘤挖除技术、隧道切除技术和NOTES技术,被欧美多部国际指南所采纳,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金标准”。近10年来,周平红在世界各地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300余次,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培训了包括美国梅奥诊所、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国外学员150余名,开创了国外医生相继来中国学习内镜技术的先河。

(健康时报记者 张赫 尹薇)2019年10月27日,手术室外,周平红一手拿着纸杯喝水,一手拿着面包,一口一口地塞进嘴里,左手上的茧子清晰可见。

当天下午第四台手术终于做完了。

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是把内镜手术从胃肠道腔内延伸到腔外的开拓者,是独辟蹊径在0.4厘米食道壁上打隧道的“大国工匠”,是让周氏手术享誉中外,把中国内镜带向世界的中国专家,也是首届国之名医荣誉获得者周平红教授。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技术,让国外医生都来中国学习

健康时报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观看周平红(中)做手术。孙国根/摄

“我不是神医。”谈及在我国内镜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周平红教授平静地说。

对于周平红而言,他说我更爱儿子叫我的一声爸爸,很爱夫人玩笑又宠爱的称我是“某人”,很爱患者叫我的那句周医生,是他们,成就了简单的我自己。

来自班主任的高考礼物:

人生中的第一套西装45元

周平红出生于江苏泰兴黄桥镇。穷,是他的童年底色,但在这种阴翳的底色里,是爱,把他的成长照成了一束光。

“1983年初中毕业,我考上县城高中,但家里没钱,去县城读书太奢侈了。”周平红父亲在他十岁那年就离开了,留下母亲靠种地、养猪供养四个孩子。

得知周平红成绩后,乡中学校长带着录取通知书和免学费说明书来到周平红家。

“不用交学费,对当时的我太有吸引力了。”三年的高中时光为了让周平红安心学习,学校的老师自发给他带饭,周日也安排他轮流在各个老师家“蹭吃蹭喝”。

在周平红的记忆里,这三年是人生转折的起点。

“那时高考还是先报志愿后考试,我有个表哥大学毕业,本家哥哥找到他,询问怎么报志愿,表哥说,当医生好,但就怕他考不上。”一个月后,周平红拿到了分数:584分。

得知当年重点本科线是538分时,周平红激动地哭着跑到几个老师家里,告诉他们,他被录取了。

“当时全村沸腾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我的事儿,就好像古时候的中举。为了庆祝,母亲杀了一头猪宴请了全村的父老乡亲和中学老师们。”周平红回忆起1986年夏天的兴奋,眼睛里依然满是光芒。

后来他才知道,584分超过了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当时,周平红所在的高中,本科升学率只有5%,全校理科班一共才录取了5个本科生。

就这样,周平红如愿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上海医科大学。“当时的班主任在开学前花45元给我买了套杉杉牌西装。”周平红停顿了几秒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套西装。老师告诉我,你一定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医生。周平红记住了这句话。

“拿着行李和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才发现医疗系本科要读6年,当时急得差点哭出来,后悔报这个专业。后来知道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的学术地位后,就多了一个坚持读下去的理由。”周平红说,那6年的坚持,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夫人的“抱怨”:

他在急诊熬过无数个夜

“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读了研究生,但我家没有钱,想工作真是心急如焚。”周平红回忆,当时医疗系有240个毕业生,学校只给一个成绩排名单和附属医院各个科室的招人数目,需要自己报考。

“当时中山医院是上海最好的医院,我想去泌尿科,结果被调剂到了普外科。”周平红回忆,也是那年的阴差阳错,让自己遇到珍爱的夫人——普外科和他同年同月同日入职的护士张颖。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张颖人乖巧可爱,家庭条件也比周平红优越很多。张颖告诉记者,是周平红的认真执着和不怕苦累的性格吸引了自己。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技术,让国外医生都来中国学习

周平红与夫人张颖合影

“当时我爸妈就说,穷一点没关系,努力就好。”张颖说,她的父母对周平红简直是“溺爱”。两个老人70多岁了,依然每天忙前忙后,周平红的每一件西服衬衫,都是岳父亲自熨烫。老人常说,小周的时间最宝贵,要多留给患者。

回忆起周平红刚工作的几年,张颖啼笑皆非:“那时孩子还小,他晚上经常不回家,不是值班,而是想方设法‘蹭’急诊。白天在科室门诊,患者没有现在多,新人亲自操作诊断的机会也很少,为了多能在患者身上多学些知识和本领,他没日没夜的在急诊熬着,送来一个患者,他最先跳起来抢着去看、去听、去学。”

但让张颖最心疼的是,因常年站立手持内镜操作,周平红的肩膀落下了病根:“每年到11月,他自己胳膊抬不起来、都穿不上衣服,这种后遗症治不好,他虽然不说疼,但我是真心疼。”

谈起周平红对工作的执着,和他工作了近20年的搭档——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说,他是唯一一个和进修医生吵架的年轻人。

“那时医院常有来进修的外地医生,内镜治疗患者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周平红经常会为了这些患者谁来负责吵起来。”在王萍的描述里,年轻时周平红据理力争的样子浮现在眼前。周平红说,患者是医生的老师,一分一秒都舍不得放弃。

“我经历过很多内镜失败的手术,最后转到外科继续手术,当时就想,这些想做的事儿,未来必须要做成。”周平红说,他曾为一个20岁女孩做胃镜手术,术中大出血止住后,他下班回家刚要吃饭,护士打电话说再次出血。“我马上放下筷子回去再次止血,没想到半夜出血更严重了。”接到电话后,为了不吵醒家人,周平红不敢开灯,穿上鞋子就跑到了医院:晚了,内镜操作已止不住血,只能转外科急诊手术止血。那时周平红才发现,自己左脚穿着儿子的鞋,右脚踩着岳父的鞋。看着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周平红哭了。

“年轻的时候值班有时间经常和患者聊家常,听他们讲故事,每一个患者都是一本书,不仅是医学的案例,更是汲取人生营养的标本。但很多当时没办法改变,满满的挫败感。”周平红说,上学的时候就把神探李昌钰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当激励,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设想,都变成了已经实现的可能。

“他的每一个亲自治疗的患者,各种情况都如数家珍。连那一串串没有规律的病案号都会背下来。”张颖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周平红坚强的后盾,她无数次一个人抱着孩子看病,虽然现在周平红也会保证一个月陪夫人看一场电影,但也经常留给张颖两张电影票自己跑回医院。在张颖看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生活里的周平红同样细心浪漫。“结婚20多年了,每一年的结婚纪念日他都记得,会有不一样的小惊喜,他常说,生活要有这种仪式感,才会一直有趣。”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技术,让国外医生都来中国学习

2019年的结婚纪念日,周平红和夫人张颖

成长的辛酸:

难忘的N次尴尬

每个人的成长都像个画板,有鲜艳就有暗淡,周平红也一样。

“尴尬的事儿太多了,现在想起来都笑到停不下来,但这些其实是成长的辛酸。”在周平红的朋友圈,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不同国家的定位。“第一次出国看不懂机票,到了日本回国前还被旅馆扣下了。”周平红边笑边回忆。

“第一次出国是20多年前,去日本自费学习一个月,当时机票是手写的,有好几页,我也看不懂,看到第二页有‘浦东’的字样,直接到了浦东机场。机场工作人员告诉我出票地点“浦东”并不是出发机场,要到虹桥飞。”周平红马上拉着两个行李箱赶到虹桥机场,但飞机已经关闭了舱门。

回家后,夫人满脸惊讶,怎么回来了?周平红说,不知道怎么出国坐飞机,没赶上,只能换后一天飞。让周平红没想到的是,到了日本,还有更尴尬的事儿。

那时候没有钱,离开上海的时候把家里能拿的钱都带上,交完一个月的旅馆费后,还剩下点余钱,马上去京都医科大学门口的医学书店,买了很多内镜领域的专业书籍。当时抱着一大摞书往旅馆走,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开心劲儿。”周平红说,当时不懂日语,好在书里很多汉字可以揣摩,还有图解,前一天看不懂的,第二天上课时再去问日本老师,他就这么读下来十几本专业书。

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更尴尬的事儿发生了:退房时被告知旅馆需另付水电费和消费税,数额是总房费的5%到7%。“我身上一点钱都没有了,人家又不让走,后来一位东京的朋友过来送钱才离开。”回国后,周平红开始潜心内镜领域的微创技术,几年后终于有了跟随团队去意大利参加国际内镜大会的机会。

“第一次到米兰的时候,各国专家握手拥抱,但到了中国专家,专家们把左右两次拥抱减少到了一次,有的也仅仅寒暄一下。我知道,是别人不愿意搭理我们。当时觉得不仅是尴尬,还有不能与外人说的耻辱感。”周平红说,他更坚定的意识到,想要得到真正的尊重就是要靠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挺起腰板。

2013年,是不一样的转折年。“足球世界杯举世瞩目,在世界内镜领域也有世界杯大赛,100多位专家投送自己的手术录播视频参加大赛,最终决赛只有8人入围,选三个冠亚季军。这是我年轻时候最大的梦想之一,也很期待出成绩。”

2013年,周平红作为参赛的第一个中国专家代表,还特地去香港定制了一套西服。“到现场我就傻眼了,日本专家穿着和服,美国专家穿着体恤,韩国女医生身穿长花大裙子,只有我穿着西装。”原来主办方要求各国专家穿民族服装,但之前没有中国内镜医生参加过这种大赛,没有人知道这个规则。在那次比赛中,周平红的成绩是倒数第三。

“虽然名次不好,但我知道,通过这次大赛我真正的走向了世界。”如今作为全球最大内镜中心的带头人,周平红每天几乎都在开刀与看病、出差与讲课中度过。提起功成名就的今天,周平红笑称,自己就是一个又“痴”又“狂”的医学疯子。因为除了医学,他没有任何其他爱好。

“最近有一次在悉尼参加世界内镜大会,大会主席邀请技术世界领先的几位专家到自己家晚宴,这在国外是最高礼遇。”周平红说,晚宴快结束时,最后一个环节是蒙上酒瓶品红酒。

“您平时喝红酒吗?会不会品尝?”“我不会,也不懂这个。”

“那后来怎么办了?”“后来我偷偷跑了。”

话音刚落,周平红一边拍着桌子一边大笑了起来:“这几十年里,我除了研究病人就是研究病例,哪有时间品酒。”

手术中孕育技法:

“扒皮”“打洞”“挖土豆”

一分钟,57次按动操作仪。周平红的左手,满是老茧。在手术间里几十年如一日的操作、学习,周平红孕育了一套自己的手术技法。

“胃镜从前只能诊断,现在可以治疗。我一直觉得,外科在21世纪有两大进展,一个是器官移植,还有一个就是微创。”周平红一边娴熟地操作着内镜,一边告诉记者,从前的外科手术是“开膛破肚”,到后来有了腹腔镜,现在微创手术已经逐渐开展到经自然腔道(口腔和胃肠道)开展手术,这是外科的革命。

“这个患者很年轻,我们要用内镜把他的肿瘤切掉。”周平红一边用英语为身边的埃及医生讲述手术操作的细节和病变观察,一边快速操作内镜刀,几分钟后肿瘤被切除,放到标本卡上后,周平红像孩子一样大笑着说,看,就是这个小东西在作怪,以后就好啦!

在旁边学习的埃及医生目瞪口呆,这也是周平红的第157位外国学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技术,让国外医生都来中国学习

周平红在给从埃及到中国学习的医生讲解手术过程,这也是周平红的第157位外国学生。孙国根/摄

手术室里,周平红一边看着下一个手术患者的病历一边解释,这位患者是十二指肠乳头肿瘤,乳头部位是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位置刁钻,治疗极为棘手。

“以前外科开刀需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要切除胆管、胰头、十二指肠和胃窦后才能根治,是外科最大的手术,疗效好但创伤大,患者虽然能活着,但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周平红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现在通过胃镜切除肿瘤可保留器官功能,虽然也有发生出血、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但现在周平红团队每年要做七八十例这样的手术,都非常顺利。

这些高难度手术,只是周平红擅长的一种。

2007年,他独创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

201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无切口、微创伤根治贲门失驰缓症,这是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POEM 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2016年,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用内镜切除腔内和腔外肿瘤,打破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其术式被命名为“POEM ZHOU”,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金标准”。

而在周平红看来,这些手术的可爱之处就是可以给患者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

“每天做这些手术还是乐在其中,我还起了昵称。”周平红边笑边说,分别是“扒皮”“打洞”“挖土豆”。

土豆是肿瘤的比喻,用“挖”,是因为有些肿瘤是“藏”起来的。“如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就是如此,黏膜下肿瘤,是长在胃壁和食管壁中间的,为把瘤切掉,就要先把黏膜‘扒开’,取出肿瘤后再缝合,所以就有了“扒皮”“挖土豆”的由来。

正是这些新技术的实施,让患者免除了开腹手术之苦,住院时间缩短为1~2天,治疗费用也仅为外科手术的1/3~1/2。

在周平红的带领下,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是全球领先。

“2018年雅典国际消化内镜大会,按照议程,我的手术下面是另一个美国专家的演讲,但时间到了,我的手术转播还没做完。会场强烈要求,不听讲课继续看转播手术。”周平红称,这是最让他兴奋的情景。

每年3月在纽约长岛都有500人规模的国际内镜会议,中日美专家在三个房间同时做手术直播,每年给周平红分配的患者都是难度最大的,而每次我们的手术做得都最快,最精彩。

“人越多,我越兴奋。我就想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专家自信又精彩的表演。”周平红说。

信仰的力量:

他的天地闪耀在手术室里

2016年,世界消化内镜世界杯邀请了周平红当裁判,给进入决赛的8个专家选手打分。

周平红想,这次一定要穿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服饰。“我和夫人专门去上海茂名南路72号定做了大红色唐装。”当天大会在下午1点半开始,周平红提前十五分钟到了会场,发现拉了十几个旗帜,唯独没有中国的五星红旗。“我询问布置人员,对方说没有,以前没有中国专家!”

“我告诉同事,去附近的商务中心找国旗。”时间紧迫,最后,终于把一面国旗挂到了周平红所坐桌子的前方。

“国旗挂好大会就开始了。”周平红说,有中国专家的地方,就要有中国国旗。

而那届消化内镜世界杯冠军,是刚在中国学习结束不久的周平红的土耳其学生,时光斗转,2019年世界消化内镜世界杯,来自中山医院周平红内镜团队的何梦江勇夺亚军,这也是内镜世界杯历史上首个获奖的中国人。

周平红告诉记者,希望下个三年,中国人可以拿到冠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最美好的事儿。

和第一次出国相比,20多年后,周平红已经不是那个拿着国外机票找不到机场、住旅馆没有钱付费的年轻人了。

在谈起2014年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邀请讲学的一次经历时,周平红回忆,看到经济舱机票的订单后,我告诉主办方,虽然上海到新加坡只有五、六小时航程,但我是你们邀请的大会专家(faculty),应该提供商务舱位(business seat)。对方知情后,马上改机票并且道歉。

“其实现在回农村老家,我依然是穿布鞋、踏自行车,所有老师都要探望,也常和很多乡亲坐在小桥边聊家常,但在国外时不一样,我们以中国专家的身份走出去,我所讲究的所谓‘排场’,更是中国人的底气和面子。”

黄浦江的江水奔流不息,外滩的霓虹交错映满了魔都的繁华。而这些,从来与周平红无关,他的天地,永远闪耀在看起来冰冷但却充满热情的几十平方手术室里。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在周平红眼角最深的皱纹里,藏匿着的是大国工匠的自信、深邃和坚定的信仰。

2018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病区37张床位,完成了13万台内镜检查和治疗,而这些每年超万例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术病人中,98%以上都是3、4级以上的高难度手术,这些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理由,都是周平红和他可爱的“扒皮”“打洞”“挖土豆”。

周平红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一身唐装坐在主席台,桌子前挂着的,是那面中国国旗。

上一篇新闻

爱炫富的豪门二代:是何猷君前任,备受四太欢心,离婚后整容过度

下一篇新闻

近视,越早治越好!眼科主任:2个方法让度数不再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