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6日 星期日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华人店厝是一种常见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统街市建筑类型。 15世纪初已有中国商人通过 “海上丝绸之路” ,从广东和福建到马来半岛之马六甲王国经商定居。①随着经贸活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商人往东南亚迁移经商。在马来西亚的殖民历史中,采矿业与种植业被视为重要的经济支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18至19世纪的殖民政府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量从中国和印度引入劳工。在当时的海港城市以及以矿业发迹的城市,移民人口大增,华人店厝逐渐发展成结合经商与居住功能的建筑, 成为殖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这些南下的中国移民将原乡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建筑形式带入东南亚(俗称南洋),促成文化上的在地化 。

本文旨在探析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艺术形式,如何对应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而产生在地化的演变。华人店厝最初以中国传统院落建筑形态发展,应对当地景观、气候与殖民政府政策,逐渐发展成适用于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用途的形态,融入当时的流行艺术风格,与当地的异文化兼容合并,凸显丰富多元的在地化元素,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1传统街市建筑的院落形式

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由 “院” 与“落” 两个元素构成,藉由虚(院)与实(落)的空间配置,形成一种以建筑群组合、拥有流畅自由动线与主次分明的建筑形式 。在中国闽南泉州,有一种集合住宅和商店用途,称作“手巾寮” 的传统街市建筑,其平面布局正是传统院落建筑形式。②手巾寮进深狭长,由多个天井组成,空间功能上以沿街的厅落作店面,后院为住宅之用。每一落间有天井,对应闽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用于采光排热。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店厝的院落建筑形式

南洋华人店厝的空间配置以同样的院落形式呈现,③室内必有天井连接贯穿各个空间。这种空间配置和泉州的手巾寮极为相似。大卫・科尔(David Kohl)④指出,店厝面积狭长进深大,是为了对应殖民政府的征地税措施,通过减少建筑的横向面阔减少地税缴交。有基于此,天井在纵向狭长的华人店厝内提供自然通风与采光。有些非常狭长的华人店厝更设有三个或以上的天井,确保室内通风与采光良好。因应南洋炎热潮湿的气候,华人店厝屋檐出挑较大,天井较小,达到遮阳蔽雨的功效。

2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异文化元素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形式演变建立于在地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和接受的基础上。⑤因此,我们可透过这种对应关系了解当时的华人移民如何因应气候和人文因素与当地马来文化、欧洲殖民文化磨合、包容并存,逐渐发展为自成一格的建筑文化表现。华人店厝的异文化元素可藉由建筑构件与装饰展现。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典型店厝院落式等轴视图


(一)气窗、百叶窗和阳台

马来传统屋的设计对应炎热潮湿的气候,需要利用开放空间与增加窗口数量达成良好的通风与排热效用。百叶窗的窗叶可依据室内通风需求调增间距,在提供良好通风效用同时亦保护隐私。阳台作为马来屋居住空间的延伸,其开放性具有通风排热的效用,十分适用于华人店厝。气窗通常安置于百叶窗之上,除了通风作用,也通过木雕展现马来传统木雕的艺术价值。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传统马来屋


(二)圆拱扇形窗

圆拱扇形窗源自欧洲,通常位于窗或门上部,外型近似扇子。这个构建常见于海峡折中式华人店厝。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店厝的圆拱扇形窗与西洋柱式装饰

(三)柱式与装饰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柱子在海峡折中式盛行的年代皆采用欧洲样式,并附有华丽复杂的灰泥雕塑。后期华人店厝的装饰深受欧洲与马来文化影响,与中国传统装饰融合,形成深具美感的独特风格。经济条件获得改善时,许多屋主不惜花钱,从外国进口建材如底楼水泥花砖及窗口下的彩釉瓷砖。坐落于柔佛州新山市陈旭年街的这座店厝,外观结合了马来元素(阳台、木制百叶窗、木雕气窗、马来式屋顶)与西洋元素(柱式、托座、灰雕)。阳台是马来传统屋重要的布局单元,其功能除了对应炎热气候进行排热,也提供一个社交空间供人乘凉。

3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探析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常见于以海港(槟城与马六甲)和锡矿开采(吉隆坡、怡保等)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城市。那仲良(Ronald Knapp)在对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研究中指出,这些城市的建筑样式虽因当地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演变还是遵循共通的主轴发展。⑥根据陈耀威的研究整理,店厝样式整体可分为早期样式(约19世纪50年代或更早)、华南折中式(约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早期海峡折中式(约20世纪初至20年代)、晚期海峡折中式(约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艺术装饰式(约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和现代式(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⑦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结合马来元素与西洋元素的店厝

(一)早期样式

早期的聚落民居建材以木板为主,使用亚达叶(Attap)为屋顶材料,其缺点为易于着火。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殖民政府开始兴建砖造店厝,并使用陶制屋瓦减低火患的风险。此时期的店厝外观朴素简陋,主要展现实用主义,提供基础的使用功能,成为日后华人店厝样式发展的基础。

(二)华南折中式

19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广东与福建的移民劳工大量涌入东南亚,一并将中国南部的文化、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带入南洋。这些中国南部的建筑文化元素丰富了华人店厝的建筑语汇,与原先的在地文化融合发展成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华南折中样式。此时期的建筑特色主要展现于二楼窗户下部的绿釉窗、百叶窗、墀头以及一楼窗户上部的气窗与梳子门。五行山墙也被应用在店厝建筑上,更显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槟城早期样式店厝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槟城华南折衷式店厝样式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槟城早期海峡折衷式店厝


(三)早期海峡折中式

海峡折中式里的“海峡”乃指作为东印度公司以及后期英国政府设置的行政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蓬勃,融合多元民族色彩。同时因锡矿开采和橡胶出口带来的经济发展,欧洲商人陆续进驻经营这些产业,一并引入欧洲古典建筑元素 。圆拱扇形窗和拱心石等欧洲元素开始出现在店厝门面,开启了华人店厝朝向更丰富的多元素装饰方向发展。

(四)晚期海峡折中式

马来亚这时期(约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的经济发展更为蓬勃跃进,人民开始过着相对富庶的生活,也对民居样式开始讲究起来。晚期海峡折中式华人店厝开始于近郊区大量被兴建,将更丰富的中国和西洋新样式带入建筑门面。此时新古典主义盛行,不难发现希腊柱式元素大量被采用在建筑上,与传统中国灰塑形成对比鲜明却和谐的艺术表现。除此,西洋建筑元素中常见的托座、线脚、草编垂带、开模印花等皆被大量运用在门面装饰上。墙面的彩釉瓷砖(亦称马约利卡花砖 / Majolica tiles)和骑楼的水泥花砖更在装饰上增添丰富色彩,彰显屋主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五)艺术装饰式

艺术装饰(Art Deco) 样式源自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艺术装饰工业展。这种新的艺术表现样式席卷当时的美术和工业设计产业,其影响力也渗入建筑设计,在西方和东方发展成主流的设计风格。艺术装饰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古埃及、美洲和亚洲的元素,以几何图形、线条、色彩的鲜明对比,在艺术表现上更显简练却不失丰富内涵。艺术装饰样式藉由上海和印度传入当时的马来亚,在建筑表现上大放异彩,成为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主流样式。店厝艺术装饰样式的门面,褪去了复杂的西洋与中国式的古典装饰,采用水平与垂直的线条和几何图案构成,相较于之前的海峡折中式更显精简洗练。作为中国传统院落式的天井,还被保留着。门面常见的马赛屋瓦、梯形女儿墙与旗杆、墙面洗石子和铁框玻璃窗亦为此样式的特征之一。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马六甲艺术装饰式店厝


(六)现代主义式

国际样式 (International Style) 于1925年的巴黎国际现代艺术装饰工业展浮现,成为当时欧洲与美国流行的新艺术表现风格。同属现代主义(Modernism)的艺术表现样式,国际样式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在当时的马来亚盛行。 1957年马来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对于一个新建立的国家,与历史切割、强调实用性、效率和象征工业进步的现代主义样式被选择应用在国家建设上。自此这种建筑风格开始大量被采用在华人店厝设计,很大程度改变了华人店厝的外观和建筑形式。现代主义式店厝整体造型简约,不再看到任何形式的装饰。新建材如钢筋混凝土、钢铁、玻璃等,促成建筑的现代化。遮阳板、铁框玻璃窗、无柱出挑等元素,皆是现代主义式店厝的特征。

4马来西亚华人店厝艺术形式的演变

从建筑装饰的丰富性、古典建筑语汇的使用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三个角度,探析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艺术形式演变。

(见图表)

(一)装饰丰富性

建筑装饰在早期样式几乎不存在,这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实用性的重视。华南折中式以中国传统形式为基础,建筑装饰也一并融入华人店厝建筑的艺术表现。建筑装饰的丰富性随着时代迈进逐渐增加,从海峡折中式开始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样式以外的西洋与马来元素,很大程度地反映当时社会多元文化状态与经济繁荣如何影响建筑的艺术形式表现。

建筑装饰的表现在艺术装饰时期发生很大的转变。此时的建筑装饰虽采用几何图形与线条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却不失其丰富性。随着工业革命对量产与效率的追求,现代主义样式很大地改变了建筑艺术表现。此样式摒弃被视为“罪恶”的装饰,改以简约风格呈现建筑的样貌。现代主义样式的店厝,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当时的马来西亚盛行,以钢筋混凝土、钢铁、玻璃等现代建材表现新的世界观。店厝构建的托座在各个时期呈现的艺术形式,由早期样式的简朴发展成海峡折中式的繁华复杂。艺术装饰样式时期的构建形式表现,则趋向于精简洗练。

我们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华人店厝建筑装饰从初期早期样式的实用主义发展到海峡折中式的最高峰,再从艺术装饰时期转换成新式表现手法,而在现代样式盛行的时代逐渐被淘汰。

(二)古典建筑语汇

古典建筑语汇的范围包含传统中国和西洋元素。根据艺术形式演变的时间轴显示。古典建筑语汇的使用在早期样式并不存在,在华南折中式能看到传统中国元素被应用于门面矮墙的色釉气窗、五行山墙和两叶木制梳子门。在早期海峡折中式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元素和古典西洋样式的出现。这两种不同文化元素被应用在装饰和建筑构件上,产生一种丰富却不失和谐的表现效果。店厝门面的墀头原是传统中国建筑的构件,在海峡折中式里和西洋古典希腊柱式合并,变成一种新的建筑语汇表现手法。结合了传统中国式和西洋古典元素的灰塑,常见于海峡折中国式店厝门面一楼窗户下部的矮墙上。以店厝墀头形式采用的古典建筑语汇变化为例,⑦我们可见早期样式通常直接采用柱子,少见古典建筑语汇的使用。从华南折中式开始看到结合传统剪粘艺术的呈现。古典建筑语汇的表现逐渐纳入西洋元素,在海峡折中式时期可见华丽的西洋古典形式。从艺术装饰时期开始,繁华复杂的古典建筑语汇则被精简的表现手法取代。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华人店厝托座形式之演变


(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

作为反映原乡文化的华人店厝,平面布局由厅落和天井构成,其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显而易见。华人店厝以适应南洋气候与在地文化作为设计考量,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随着各个时代流行的艺术形式出现,不断纳入西洋元素,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日渐式微。现代主义盛行的年代,作为传统院落式重要的天井已不被使用,在建材、外观和布局上,完全摆脱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此后的商用店屋设计,已经看不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马来西亚华人店厝样式:在地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演变


5结语

建筑作为艺术形式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导致建筑的工艺、审美观念和功能性产生变异,不断经历演变。作为殖民政府政治与经济功能的产物,马来西亚华人店厝的建筑艺术形式也历经多重演变,从传统店厝发展至现代的商用店屋,经济功能至上,已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实为遗憾。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店厝,有的被换成其他用途,以精品酒店、博物馆、艺廊、咖啡馆、餐厅等延续其使用价值。华人店厝作为马来西亚的文化遗产,其建筑空间、构建和装饰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应被善待获得适当的修复,在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忽略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

注释

① Han, W., & Beisi, J. (2015). A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raditional shophous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9, 237-249.

② 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2-24 页

③ Wagner, A. (2017). Malaysian Shophouses: Creating Cities of Character (undergraduate thesis).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ayeteville.

④ Kohl, D. (1984).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Western Malaya: Temples, kongsis, and houses. Singapore: Heinemann Asia

⑤ Elnokaly, A., & Wong, J. F. (2015). Demystifying vernacular shop houses and contemporary shop houses in Malaysia; a green-shop framework. In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PLEA conference 2014 (pp. 295-303).

⑥ Knapp, Ronald G.; A. Chester Ong. (2010). Chinese houses of Southeast Asia the eclectic architecture of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Clarendon: Tuttle.

⑦ Tan, Y. W. (2015). Penang shophouses: A handbook of features and materials. Georgetown: Tan Yeow Wooi Culture & Heritage Research Studio

上一篇新闻

星和园,新加坡的一个纯中国式园林

下一篇新闻

园林 · 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式情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