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移民潮,半部兰州工业史
有关兰州的工业故事,还要从一次移民潮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半个中国沦陷,而沦陷区的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迁于兰州避难,苏联援华的物资和战机也将兰州作为中转站,边远闭塞的兰州一瞬间变成支持抗战的大后方,也是流亡同胞避难的场所。
这部分移民中,东北籍人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他们从事各种职业,其中不乏高级人才,为兰州带来了抗战时期的繁荣。
1937年,任震英逃过日本宪兵的封锁线,“七七事变”后以工程师身份携妻来兰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自从便扎根兰州,毕生致力于兰州城市规划建设和中国城建规划事业。
他设计并督建了兴隆山别墅与当时兰州最气派的建筑---西北大厦,他主持编制了兰州市总体规划,设计开拓了白塔山公园,是原兰州市副市长,也是兰州市城市建设开拓者和奠基人。
移民中,还有兰石厂高级工程师李介年,他技艺精湛,父亲李正阳真是张学良的首席日语翻译,而流落至黄河北庙滩子的东北籍军人也有好几户,其中一位专治跌打损伤及刀枪伤的“东北沈阳关大夫”,牌子气派醒目。
彼时,兰州现代第一次移民高潮涌现,城市人口骤增,人口由1935年的9.6万余人增加到1944年的17万余人,沿海工业的一些设备、资金与技术人员不断西迁至兰州,以寻求安全生产地,各地的大批商业团体以及内地工厂也大举迁至兰州。
截止1949年,兰州有40多家工业企业,多为半机械化、手工操作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1953年初冬,中央又给兰州送来了100多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同行的还有近百位苏联专家,轰轰烈烈的建设全面启动。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使得兰州收纳了一大批人才,也让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注意到西北地区兰州的重要性。
彼时,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布局中,兰州被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至“二五”期间,国家计划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主建设,其中8项重点工程及其与之相关的6项配套项目和国防军工企业,都选择在兰州建设。
兰州近代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城市工业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厂数目迅速增加,工业类别日益健全。
不仅是制革、纺织、冶炼,印刷、火柴、纸烟等原有行业迅速发展,而且机械制造,玻璃、化学、化、轻工、纺织、造纸制药、水泥、电气等工业应运而生。
兰州城迅速成为西北高原的工业明珠,兰州的工业,也从一起步,就具备了几乎覆盖全行业的宽度……
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段时间里,在兰州修建的很多工程,不是中国第一,就是全国最大,派头十足。
1943年夏天,刘鸿生着手筹备西北毛纺织厂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设在重庆,工程处设在兰州。
西北毛纺织厂旧照 来源 ©网络
当时建成的西北毛纺织厂有梳纺、织造、染整等厂房300余间,1944年7月又建了仓库、礼堂、饭厅、职工宿舍、学校、围墙,这个西北毛纺厂就是后来兰州第二毛纺厂的前身。
彼时,毛纺织厂的职工们她们解开毛捆,用手把毛撕碎,拣去所含沙土碎石粪便等杂质,再一类一类地分开堆放,将山羊毛、山羊绒、绵羊毛、春毛、秋毛、花毛分开,然后送去水洗、晾晒。
时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工人的月收入往往买不到20斤面粉,青年工人三个月挣的钱还不够买一双布鞋。
即便如此,自从兰州毛纺织厂开工生产后,便涉及棉毛呢、各色绒线及毛毡,生产的纯毛呢和地毯,年产量达10万米,此后,国际上深受欢迎的各类毛料、毛毯,替代了过往兰州人的“灰褂子”。
1953年11月,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和苏联专家来兰州现场察看,把炼油、化工、橡胶、热电、自来水厂等主要项目厂址定在西固区。
朱德视察兰州某水厂 ©兰州市志
在这之前,兰州西固区还是成片的西瓜和枣树林,有牌坊,四合院民居建筑,再就是大片的荒沙滩,此后,炼油厂便选在瞿家营乡,化工厂选在柳泉柳荫,橡胶厂选在桃园,热电厂选在钟家河,水厂则摆在柳荫旁。
彼时,兰州炼油厂的石油部从西北、华北、中南还有玉门、大连、上海等炼油厂抽调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技工来支援兰炼,当时不通公车,职工们只能乘大卡车上下班。
他们从天南海北云集如此,带着各地的乡音,各样的穿戴,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一线工人们连轴转,食堂没有东西供夜餐,饿得实在没办法,就喝一碗盐开水或酱油汤继续作业。
即便身处如此困境中,兰州炼油厂工程建设迅速,一期工程193个项目只用了两年零五个月便全部建成,兰炼人也攻下了航空燃料油、航空润滑油以及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石油产品。
兰州炼油厂的“飞天”牌石油产品、“飞箭”牌炼油催化剂和石油添加剂、烟气轮机等,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
兰州炼油厂旧照 来源 ©网络
而1956年破土兴建的兰州化工厂,于4年后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胶,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不久后便生产出中国首次以石油气为原料的乙稀,其生产的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等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可以说,“哪里有石化,哪里就有兰化人”,其职工连同家属,人口多达10万,兰化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001项,其中国家级荣誉230项,且连续排名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榜。
与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一起选址的还有西固热电厂,整个厂区沿黄河河谷的南岸伸展,东邻兰炼,西接兰化,在一片荒草烂泥滩上破土动工。
兰州第二热电厂旧照 来源 ©兰州市志
彼时,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职工们在黄河边的野草地上搭木棚,睡通铺,喝的黄河水是小毛驴驮来的,一杯水澄下厚厚一层黄泥汤,日复一日投入紧张热烈的劳作。
1957年,热电厂正式发电,这是新中国最大的热电厂,自此,兰州人有了自己的大电厂,万家灯火一片辉煌,兰州人祖祖辈辈照明的小小油灯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西固热电厂自投产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47亿多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20倍,成为兰州地区石油、化工、机械、有色金属及国防工业的动力核心。
当然,西固区还有老兰州人都知道的504厂,该厂区动工时,选址于一个远离村庄的荒凉山沟,那里生长着一批寂静的枣树林,创业者们只能住帐篷,啃馒头,顶着风沙建厂房安机器,从黄河南岸的福利区住所到黄河北岸的工业区上班,他们每天都是从浮桥上渡河的。
1964年1月,兰州504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核燃料,504人生产出了浓缩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的蘑菇云里,燃放着兰州504厂的光辉。
兰州504厂先后生产出10多个品种的浓缩铀系列产品,为中国研制“两弹”,核潜艇和核电站的发展提供、储备了合格的核燃料,此后又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
其下属一厂生产的“504雪糕”也曾风行一时,当时畅销于兰州,深受市民青睐,其形成四大系列,包括冷饮系列产品、铁合金系列产品、化工系列产品以及机加工系列等。
它能生产9个类型47个品种的产品,这些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部分产品远销英、美、日、加拿大、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落址七里河西津西路的兰州石油化机器厂更是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包括中国第一台3200米钻机、第一批涡轮钻具,第一台5000米海洋石油钻机、第一台6000米电驱动石油钻机以及第一台ZJ45D丛式井钻机。
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产品钻井旧照 来源 ©兰州市志
当国家要造国际上为数无几的高空模拟试验台时,航天工业部的人背着图纸跑遍了全中国,都没人敢接这个活,是兰石人拿下了这种亚洲首屈一指的尖端设备,制造高空模拟试验台,其他企业曾要价3000万元时,兰石只收了八九百万元的报酬。
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也在中国造出了第一台沙漠钻机,耸立在塔克拉玛之上,其产品遍及国内各大油田、炼油厂和化工厂,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加拿大、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它将兰州工业文明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
而今,在兰州高新技术园区的一条马路边上,有一幢建于1955年的普通楼房,大门口挂着一块510所的牌子,看上去,这地方很不起眼,没有什么显赫的标志,但这里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设在甘肃的唯一一家专业技术研究所。
要知道,安装在神舟6号飞船上的那些圆形的、方形的、柱形的、陀螺形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箱箱、瓶瓶、板板、线线,也就是那些空间活动部件、空间制冷设备、测控仪表等20多种设备和大量部件,都是510所研制生产的。
科技之光在历史的天幕上闪烁,510所的百余种产品在中国发射的70多颗卫星、飞船和武器型号上应用,保持了“飞行成功率100%”的纪录。
也是那段工业迅猛发展的时间里,陆续从上海搬迁到兰州的工业企业有41户,主要从事制药、小五金、玻璃、针织、墨水、印刷等业务。
兰州绒线厂旧照 来源 ©兰州市志
这其中,玻璃厂并入兰州玻璃厂,木材厂并入省建木材厂、勤丰搪瓷厂改为兰州搪瓷厂,中华兴记橡胶厂改为兰州胶鞋厂,光大、福兴、新昌三个热水瓶厂改为兰州热水瓶厂。
这其中,上海人周山宝为兰州玻璃厂带来了玻璃制品特种工艺,并设计研制试验成功一种大红色套料花瓶,使得兰州玻璃厂风靡市场,迅速走红,被轻工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兰州特种工艺品。
该玻璃制品特种工艺在国内各大城市商店一上柜台,即抢购一空,还远销英、美、法、日本、伊朗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兰州皮革厂、美高皮鞋厂、佛慈制药厂等47家从上海等沿海城市迁入兰州的工厂成为骨干企业。
从上海迁来的这些企业,为兰州经济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一些过去不能生产的皮鞋、胶鞋、热水瓶、搪瓷器皿、中西药品等新产品,开始批量生产。
这些企业中,有闻名上海的佛慈制药厂、利华墨水厂、大中华酒菜馆、悦宾楼菜馆、意姆登洗染店、泰昌百货公司,凤凰照相馆、登记理发店、立达西菜社,还有号称上海“三大祥”之一的信大祥绸布店,品牌服装王荣康西服店,培琪西服店等。
就连北京修造厂的部分人员也将设备迁入建成兰州电力修造厂,彼时,菜馆、糕团店、理发店甚至制药厂和皮鞋厂,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迁兰企业,充实了兰州轻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那个时候,整个兰州,几乎都盘踞着大大小小无数的厂区,各个工业厂区拔地而起,它们不仅将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也为兰州的城市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且彻头彻尾的改变了兰州人的生活……
兰州各个厂区灯火通明,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与很多南方人,操着不同的口音相聚在一起,人声鼎沸,在厂区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光荣的,企业效益好,工人福利也好,厂区工人的收益也比较高。
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也让兰州人成为了众多外乡人眼中的摩登城市,百货大厦、有轨电车、照相馆等有关前卫生活的一切,都在这所城市里悄悄成型,逐渐突破天际线的高楼也这片土地肆意生长着。
而这近代工业所能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其实是始于清朝官员左宗棠播下的种子。
追溯到他所创办的兰州制造局和织呢局,不仅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更是为抗战时期的兰州经济发展带来了这次傲人的契机。
战乱年代促使军火工业诞生,远通门外的兰州制造局开创了兰州近代工业生产的新纪元,彼时,兰州制造局共有厂房10多间,购进德国造的6英尺车床和手摇钻等机器,生产武器弹药,而主要工匠都是从浙江、福建、广东招募来的。
兰州制造局仿德来花螺丝后膛大炮无比精妙,一下子即可轰塌城楼的几处城桓,打死数百人,制造出的七响枪数十杆并不比洋枪差,而制造的2万多快响子,连让俄国官员乌史漫达米洛夫赞好不绝:“这种子弹,俄国也不多有。”
随后,左宗棠又成立了兰州火药局,生产出质量上乘的火药,并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在畅家巷前路、原后营基址上创建甘肃织呢总局。
正是有了如此雄厚的背景基础,兰州工业才在现代第一次移民高潮迎来了新生。
回顾20世纪60至70年代,兰州工业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兰州工业建设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背负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血脉,兰州的工业开始成为重要的战略增长极,风头一时无两。
发展中的兰州市区 来源 ©兰州市志
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兰州的未来或许不可估量,可是历史,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它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
虽说兰州经历了“一五”、“三线”、“改革开放”三次工业高潮,如今正值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然而兰州人似乎缺乏珍惜保护工业遗产,并从中获取一种新的价值的意识……
随着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加速到来,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经济重心转移至沿海,失去政策加持后,兰州迅速衰落,西北城市能耗巨大的资源型产业从优势变为包袱,兰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二十一世纪来临后,兰州的产业布局开始更迭,城市发展的势头也由城区向外蔓延。渐渐地,新区域逐一开发成型,而老城区也迎来了改写城市旧貌的步伐,自2013年起,兰州开始实施“出城入园”,曾经分布在黄河两岸、关乎百万兰州人生活的老厂区开始逐步搬离主城区。
传统工业逐渐没落,兰州的工业老厂区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没过多久,这些享誉全国的名企老工厂,一个一个悄无声息地在兰州消失,有的彻底破产、有的改换门庭,有的不得已转型生存。
那时候,拆厂房、卖土地成了城市常态,部分厂区职工们人心惶惶,马路边的家属楼破烂不堪,职工拉着横幅罢工,路边的商店处理成捆成卷的毛料子,也有厂区历经了多次破产重组,虽说名号还在,却已物是人非。
兰州1999年新建的住宅小区 ©兰州市志
而今,一辆辆汽车穿梭来往,一栋栋高楼在日光中承受着岁月的蹉跎,进出的车辆催促着夹在摊贩中间艰难挪步的人。
曾经的工业旧址已被一个正建的高楼取代,变成国际化的“高尚”社区,过去辉煌的老厂区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也只能靠着出租厂房、品牌及商铺等方式维持地生存着。
但这些工业遗产作为历史与文明的载体,依然荡漾着人类留下的各种各样思想,从而勾起你对历史演变的回忆与思考。
老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轰鸣不断的机器、高峰期的自行车大军、松散下垂的灰蓝色制服和长方形的铝制饭盒,已经成为老兰州人对过往厂区的片段记忆……
过往那些兰州骄傲的工人阶级,不乏也有国宝级劳模,甚至具备在全国知名的手艺,可如今他们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已默默埋葬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他们的记忆也尘封于此,一些老工厂,除了留下一堆冠以它们名字的家属院,已经很难找到它们存在过的痕迹。
于他们而言,或许心有不甘,却也无能为力。
要知道,兰州不止是只有老生常谈的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在城市经济产业的架构中,制造从来都是最硬核的兰州力量,其份量也是不言而喻的。
虽说现在的兰州已不再是曾经西北地区的工业霸主,但兰州的工业历史及精神血液,依旧保留着余温,激励这座城市不断更新升级。
2022年元月,预测和展望甘肃各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的发布会上,《兰州蓝皮书》提出:要牢牢抓住“重振兰州辉煌”这条生命线。
下一步,兰州将切实找准与我市发展的结合点,争取各项政策转化为推动"重振兰州辉煌"的项目、资金和具体措施。
不仅要研究落地一批风电、光伏、储能、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将谋划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规划,优化提升产业空间布局,壮大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还将做强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目前,兰州已经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和政府主导融资的方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撬动上下游产业链落地。
但未来,想要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兰州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引进和培育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虽说兰州主城区缺地的问题已成不争的事实,主城区的规模无力扩大,工业也无力发展,能振兴工业的地方太少。
因此,根据“退二进三”战略安排,未来兰州将尽量把工业项目迁往新区,兰州主城区则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三产为主,这样就可以减少主城区的拆迁难度和成本,同时也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就目前而言,能集齐水、土地、交通、科技、产业基础等多个工业发展的要素中,只有兰州新区的禀赋是最好的,而兰州想要强工业的重要抓手,就是兰州新区。
当然,兰州不仅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还具备相对占据优势的产业基础,出城入园政策也让兰州新区快速建立起了工业基础,这些都是兰州新区振兴工业的加分项。
面对机遇,只希望兰州不再迟缓,依托自己良好的产业条件以及较为丰富的资源,重新崛起。
只希望,重振兰州制造业,再创辉煌,不止是一句口号。
作者=指兰针·小芒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指兰针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