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一个:兴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大蒜的最佳适生区。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在民间早有"唐蒜"之说,"大蒜之乡"的美称也早已饮誉全国。兴平大蒜以蒜头肥、瓣个大、包衣紧、味辛辣为特点,蒜苔以翠绿鲜嫩清香、甘甜辛辣适中、体长均匀、味道鲜美为特点,久负盛名。198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大蒜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国内远销到山西、北京、河南、内蒙、甘肃、四川、新疆、青海、广州等省、市自治区。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二个:甑(zèng)糕是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故名甑糕。此小吃历史悠久。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三个:爱咥(die)面是老陕的饮食习惯。日常变着花样吃面条,biangbiang面、棍棍面、韭叶面、刀削面,汤的、干的、炒的、油泼的、炸酱的轮番上阵,可有一种面,不止是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远,无论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还是老人祝寿,都离不开细长的挂面,家家吃挂面,祝福长寿平安。

手工挂面自古就是秦地的特产,可以说没有吃过手工挂面的陕西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陕”。虽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可是陕西人还是放不下这筋滑的手工挂面,这倒也不能说别的东西就都不好吃,就像“老北京”就是喜欢酸涩的豆汁儿一样,要的就是那个味儿。而兴平的时下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专业村,这里的挂面可谓面中一绝。村民们用最传统的工艺,做出的挂面独具特色,是远近有名的地方特产。

为了亲眼目睹手工挂面的全程,我们不畏严寒,走进了兴平市东城街道办时下村四组解都信的家。

时下村的手工挂面足足有千年左右的历史,“在我爷爷那时,村上挂面的人更多”解都信说。挂面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该村几乎家家都会这种从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要做好这样的“挂”面,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必须经历近20小时、8道主要工序。做手工挂面的头道工序是和面揉面,先将上等麦粉按一定比例加盐,然后用力搅拌,现在除了和面这项用上了机械,其余均为纯手工操作。面要和的不软不硬,然后放到黑瓷盆里,盖上厚厚的棉被,起到保暖和防风作用。等面发酵我们就叫醒面。

约摸一个多小时,面就醒了,接下来就得把醒好的面上案盘条。盘条要盘三次,先将醒好的面放到案板上,揉搓成胳膊那么粗的面条,再一圈一圈盘在瓷盆里,这叫盘大条。大条盘好后,又再次醒面,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之后开始进行倒二条和三条了,三条有指头般粗细,盘完三条就开始简单吃中午的饭了。下午能休息一会,一般到凌晨一两点钟时,就开始上面,就是把下午盘好放在缸的三条,缠在两根叉开的竹棍上(我们叫上面),熟练的上一百斤面需一个多小时,面条在他们的手中如银蛇飞舞。上好的面就放在面窖里,每次缠六七十根,之后要在面窖上盖上厚厚的草帘和棉被,使面窖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到了早上四点多把缠好的面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进行开面,开完面继续放在面窖里进行醒面,就等着太阳出来拿出来晒了。

早上九点多,太阳出来时就开始了挂面过程,将面窖里的面拿到院子,将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外一个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上面的人就用两根长点的竹棍划面,主是使面不会粘在一起,面条被拉长变细,吊在面架上晾干。挂面丝儿长长的,细细的,白白的,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一条街望过去,煞是好看。

天气好的话下午三点面就晒干了,就把面切长短节,扎成捆,并用粗麻纸三捆一包装,手工挂面就算做成了。只要天气好,每天就重复着这个过程,也享受着这个过程。

解都信介绍说这种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完全是靠父辈们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挂面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冬季做,冬季的面最好吃,要想做出好的挂面一要手艺精,二要天气好,最好是艳阳高照且无风的天气,挂面必须是通过太阳晒干,而不是晾干或烘干,这样做出来的手工挂面不仅细如发丝又光又筋而且味道鲜美,极易消化。

解都信全家老少五口人主要经济来源就依靠挂面手艺,他和爱人许美玲每天要和一百斤面粉,“挂面的总长度在四十公里以上,从兴平可以拉到西安。”他说。现在全村每天能出成品挂面二万余斤,有人专门上门收购,卖到各地。挂挂面是个苦活,现在年轻人都没人愿意再做了,差不多都出外打工了,从事这项手艺的大都在四五十岁。

传统在消逝,传统抵挡不过现代进步,抵挡不过都市更新的压力,这是很多传统工艺的现状,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学这些古老的技艺。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忘记了传统,不再珍惜古早的味道了?

精湛的手工技艺创造了饮食文化,细如发丝的挂面更有传承的必要,我们有理由相信,挂面会越挂越“长”。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四个: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石子馍传说,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虽然现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尔还能在街头看到卖石子馍的乡下人,一块钱可以买好几张,又便宜又实惠,带回家去还能吃个新鲜。

石子馍,又称干馍、砂子馍,是用上白面粉,放入调料、油、盐 (糖),(必须要有鸡蛋要不不会酥的)!!!要不制成饼胚,把洗净的小鹅卵石子,放在大铁锅里加热,把制成的饼胚放在石子上,上面再铺上一层从锅里舀上来的热石子,焙制而成。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经久耐贮。不仅可以馈赠亲友、招待嘉宾和产妇临蓐后食用,也是旅游者的理想食品。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五个:兴平素有“布衣之乡”的美誉,民间盛行土布纺织,历史上的张良卖布即源于此。

土织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纺织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中农村是纯棉土织布的发源地,它历史悠久,在关中农村一直延续农闲时妇女们在家纺线织布的习俗。

土织布所具有的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已使它成为了一项文化遗产。在当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受到广泛追捧。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六个:兴平云云馍是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地方风味特产小吃,俗称眼镜馍,因看起来像一朵彩云,又像一副没带把的眼镜而得名。兴平云云馍造型美观,黄白色相衬,清香酥脆,越嚼越香,且久存不易变质。

这种馍的做法是:选用一斤精粉,加菜油和白糖各二两,水三两半。把称好的白面中间刨个坑,把白糖用开水化开,和油一起倒在面坑中,然后把面和成面絮,面要和硬些,用杠子压好。等面回软以后,一斤揪成二十个左右的面块,再把面块搓成长条,中间压扁两头圆,把两头一正一反卷成两个圆圈形,放在鏊上烘烤一小时就成了。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七个:兴平市从2002年开始引种清水莲菜,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由起步时的5亩增至3.6万亩,全市清水莲菜产值突破1.6亿元,种植区域涉及到兴平市的阜寨镇、庄头镇、丰仪镇、汤坊镇、桑镇等6个镇(办),有近2万名农民群众从事清水莲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兴平市清水莲菜园区已被列入咸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清水莲菜基地。

在清水莲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兴平市先后与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共同设立“陕西·兴平莲藕良种繁育及新技术示范基地”,引进“鄂莲5号”、“鄂莲6号”、“鄂莲7号”等新品种5个,制定了“地下建池、农膜覆水、井水灌溉”清水莲菜栽培技术规程,先后注册了“井冠”、“佳荷美”、“藕丝莲”等商标,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清水莲菜产品在杨凌农高会上荣获“优秀新产品奖”。

兴平市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超市农业,与咸阳新阳光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使兴平市清水莲菜成功打入沃尔玛、人人乐等大型连锁超市。兴平市清水莲菜产业已走上了“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管理、统一包装销售、品牌化经营”的道路。

为了树立兴平“清水莲菜之乡”的美名,打造特色莲菜品牌,加快建设沿渭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兴平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陕西·兴平荷花节”,吸引了20多万人前来观光、休闲,达到了宣传推介、做亮品牌、提升影响的显著效果。四川、甘肃等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兴平市参观学习,省、市领导也多次来兴平调研,对清水莲菜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八个:陕西人离不开辣椒,辣椒已经成为陕西人日常生活和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陕西种植辣椒的地方很多,位于关中平原腹部的兴平就是陕西辣椒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兴平北依莽山,南临渭水,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镶嵌在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兴平辣椒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大规模种植始于明代。兴平辣椒与兴平大蒜被形容为兴平人民致富的“红白二将军”。辣椒采收后,各家的女人们就会围坐在一起,拿着针线,如同纳鞋底缝衣裳似的,串着红辣椒。于是在各家的门前屋后廊檐下,在窗前,在门边,都挂上了鲜红的辣椒串儿。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钱串子”。

兴平辣椒在陕西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陕西关中“八大怪”中这样描述兴平辣椒:“关中八大怪,油泼辣子一道菜”,“虽说湘川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在关中吃面,第一个惦记的就是油泼辣子,人们常说:“没有辣子哭爹喊娘”,可见辣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关中平原还流行着关于兴平辣椒的顺口溜:“端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油泼辣子嘟嘟啷啷。”《可爱的兴平》一书这样描述兴平辣椒:兴平辣椒具有椒身细长、皱纹均匀、颜色鲜红、膘肥籽多、油分大、辣味强6大特点。砸成面,用油一泼,芬芳四溢,满室生香;调菜佐食,满口生津,辣香醇厚,味道鲜美。

兴平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及悠久的栽种历史和椒农纯熟的栽种技术造就了兴平辣椒独特的风味。长期以来,兴平实行大蒜、辣椒连作倒茬种植,逐年施入一定的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不断提高,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还是天然的土壤杀虫杀菌剂。兴平光照充足,全年日照率达到50%,成熟期白天光照强,光合作用强,易于辣椒膨大和转红;夜温低,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同时,兴平历代椒农长期以来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辣椒种植经验,保证了辣椒品质的纯正。另一方面,兴平椒农习惯于辣椒整株收获搭架自然风干,保持了辣椒原有的品质特色和外观特点,颜色鲜红,味道鲜美。

近年来,兴平辣椒的产量已由最初的单产7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350公斤,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3000公顷以上。目前,兴平年产兴平辣椒干15000吨,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吨。全市拥有各类辣椒加工企业50余家,年加工辣椒产品4000多吨。兴平辣椒出口到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000吨以上,创汇100万美元。兴平辣椒还成为康师傅、锦丰方便面和阿香婆辣椒酱等著名食品企业的重要原料。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九个:兴平油桃,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茂陵,南濒渭水,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油桃生长的最适宜区。来祁寨村位于西吴镇北部塬区,从2000年开始种植大棚油桃,并于2007年成立陕西省兴平市晨光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目前,兴平市大棚油桃和露地油桃种植面积已近万亩,是陕西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油桃生产基地。4月-6月上市的汉茂牌油桃,果面洁净、色泽鲜艳、果肉红中透白、果味香甜,已销售到咸阳、西安、北京、云南、新疆等地。

咸阳兴平的特产美滋滋

第十个:兴平赵家醪糟,陕西兴平赵家醪糟始于清代,祖传至今已是-传人。该系列产品有忆寿牌醪糟罐头和醪糟汁,采用传统工艺下曲发酵,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产品营养丰富、绵甜可口、舒筋活血、健胃增食、消暑祛寒,形成了该厂独特风味,畅销西北五省,远销台湾、美国、日本等地,被人们称为“兴平一绝”。  

兴平赵家醪糟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大众商报》、《咸阳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编入《陕西海外旅游采供大全》、《兴平县志》、《兴平文史资料》及《可爱的家乡》等丛书。 

 兴平赵家醪糟酒曲厂现又开发了辣油香、家乡玉米糁、手工挂面等产品,辣油香选用优质秦椒加工而成,突出香、新、鲜的特色;家乡玉米糁,选用兴平优质玉米做原料。玉米是杂粮营养高、口感好的食品。用玉米糁煮成的玉米粥,粒如珍珠、软粘稠糊,若配以红枣、红小豆和枸杞等,可制成八宝珍珠粥,口感更佳。

上一篇新闻

睡得越少 越容易得乳腺癌

下一篇新闻

香港美食大咖蔡澜在广州国际美食节吃了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