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新加坡的保障房远远超过香港

看一看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城邦”的背景比较:

人口:香港740万,新加坡 560万

面积:香港1,106平方公里 ,新加坡 719平方公里

人均GDP:香港 4.6万美元 vs 新加坡 5.8万美元(2017年)

收入中位数:香港1.5~1.6万港元/月,新加坡4000~4400新元/月(2.0~2.5万港元/月)

香港:一共约280万套房,每套人均2.6人

新加坡:一共约130万套房,每套人均4.3人。

基本情况差不多,但是保障房的比例相差甚远。

1・香港:公屋+居屋+私人住宅

香港的住房供应结构主要分为公屋、居屋和私人住宅3部分,旨在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住房需求。通常土地使用権为50年。2018年,按照人口划分,居住在私人住宅中的居民占54.8%,政府主导的公营房屋占44.6%,临时住房屋占0.6%。其中·公房屋又包括公屋与资助出售单位两类,分别占29.1%和15.5%。

1976年,房委会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割”,将居者有其屋屋苑(简称居屋)低价出售给公屋租户和其他符合资产收入限制的中低收入家庭,出售赁低于市场价的3到4成。居屋无法承担私人住宅价格,但又希望居住条件好于公屋的家庭的居住需求。私人住宅按面积分为5种,其中小于70平方米的住宅占据了约80%。可见高房价导致香港住宅面积普遍小型化。2018年,小于40平方米和40至70平方米分别估48.6%和31.2%。100平方米以上住宅仅占私人住宅的7.9%,比例非常低。

1997年金融危机后,房价一直低迷到2003年。政府决定让房地产市场更自由。房屋政策变为大市场小政府的模式,这意味着政府只负责提供土地给开发商,同时,给低收入人群提供租赁型公屋。现如今香港的公屋轮候达到了平均5.1年,供给的严重不足让公屋制度也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加坡:组屋+私人住宅

新加坡的住房结构主要分为组屋和私人住宅两种,其中,新组屋只能由新加坡公民申请。此外,组屋的地均为99年(除了面向长者的乐龄公寓为30年);私人住宅的地权按照有地和无地为99年或999年。

反观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使新加坡人民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立足土地稀缺这一国情,然后始终以把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买得起房子作为首要目标。对占人口总数80%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组屋,对15%的高收入群体提供商品房,对5%的社会最底层提供廉租房。

2018年,新加坡住房总户数为132.5万户。其中组屋、无地私宅、有地私宅和其他住房分别为104.3万户、30.7万户、21万户和0.4万户,分别估比78.7%、15.9%、5.1%和0.3%。由此可见,住在组屋的家庭占了大部分。其次是无地公寓。2018年,居住在组星的人口估比为81%。从1989年88%的峰值下降了7个百分点,与组屋家庭占比走势类似。

(资讯来源网络)

上一篇新闻

如何从马来西亚驾车入境新加坡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咖啡馆|狮城中的回甘与满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