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4日 星期五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昌屋的今世前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昌屋的今世前生

东昌屋。

“无星不拱北,有路可图南。”

每次经过柳市后街的东昌屋,总会被那“器宇不凡”的槽门所吸引,猜想这座老宅院肯定充满了故事。

后来听闻东昌屋是宋朝图南书院的前身,对它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更加倾慕。

又经多方走访询问,了解到东昌屋为清朝末年柳市巨贾方博臣所建,距今约140年历史,和图南书院并无关联。但即便如此,由于后街村曾是柳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昌屋曾是后街村最气派的建筑,对柳市各方面的影响,意义深远。

解开图南书院之谜

在“百度”输入“东昌屋”,可以搜到一篇名为《乐清西乡之文脉》的文章,由乐清市郑氏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郑源镛采集多方史料后编撰而成。文中介绍一代经学名师郑邦彦(柳市凰屿人)曾于南宋高宗年间在柳市兴办乡校。据《永乐乐清县志·翁敏之传》记载:“所居旧有乡校,乾道丙戌(1166年)海溢废,敏之与族人旁址辟新学,匾曰:‘图南书院’……即所居建联桂坊、崇儒里。”崇儒里即今柳市后街一带。郑源镛认为历史上的图南书院就在今天的东昌屋,其凭据是东昌屋门口的对联之中有“图南”二字。

东昌屋的格局是标准的四合院,显然是民居结构,而当地的居民对东昌屋的了解也止于近现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东昌屋是否在时代的洪流中,变换了模样呢?

温州市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胡立谦对乐清历史和古建筑都有深入研究,是梅溪草堂项目的规划设计师,还曾为东昌屋东北角的带水亭立碑撰记。他解开了东昌屋的神秘面纱,东昌屋为清朝末年的柳市巨贾方博臣所建,“东昌”是货号,“图南”二字出自《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图南书院的旧址和东昌屋一水之隔,位于龙首二桥(原名赵庄桥、担水桥)以东,现刘氏祠堂这个位置。” 胡立谦说。

东昌南货销往海外

方博臣祖籍乐清南岳大崧村,先后在苏州、温州等地经商,后迁往柳市,创办东昌南货店。

方博臣略通文墨,见识过多,常言:“经商之道,见在诚信而不欺,重在货真而价实。”

方博臣在后街开设的东昌南货店除销售南北货、果品外,还拥有食品作坊,生产糕点、蜜饯、炒货、香纸蜡烛等产品。著名的“方东昌香糕”,是以糯米粉和精白糖粉为主料,配以芝麻、桂花、桔皮、丁香、八角、小茴、花椒、薄荷香精等,用特制糕盘加工而成型,稍经蒸炊而成。一包五条,每条四周做成白色的粉皮,内馅呈色,绚丽多彩。香糕配料独特,制作精良,松软酥香,备受顾客青睐,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新加坡、印尼等海外国家,华侨归国省亲观光,都以此作为礼品带往国外。据说,当今的乐清名小吃“白象香糕”便起源于“方东昌香糕”。

那时的后街是西乡最繁华昌盛之地,东昌南货店又是后街最大的商铺。清朝学者郑良治(北白象人)撰写的《白甓斋日记》(胡立谦校注)是乐清目前可知存世的唯一一部清代以前的日记体文献,书中有记录作者和方博臣的交往事迹,以及后街盛况。一年正月,郑良治拜访方博臣,书中写到方博臣仗义疏财:“见一二有志向学子青年不能自筹游费办理,没其可造之性质,激而变计,挥金勿惜。博人(即方博臣)真仗义君子也!”还写道在后街看龙灯及抬阁戏:“大街张幕悬灯,颇称绚烂,行人往来如织云。”

崇尚教育创办学堂

2012年12月19日是柳市镇第二小学百年华诞。该校在《乐清日报》上刊登的贺词中写道:“柳市镇第二小学前身为乐清县立第二女子学堂,筹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春,有高谊、方博臣、包敬之三位有识之士冲破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旧俗的桎梏,倡男女平等风尚,捐资捐地,在柳市柳庄桥与方桥河汇处建筑校舍,创办了乐清县立第二女子学堂,此举开我县妇女入学之先河,博得社会各界之赞誉。”

方博臣常感喟自己文化程度有限,除注重培养子孙外,对创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慷慨大方,鼎力支持。

当时,县府通令全县各大集镇创办女子小学,委任第三高等小学教员高谊为首任乐清县第二女子高等小学校长。高谊深知方博臣热心教育事业,乐善好施,商约他和包宅的包敬之等人一起创办女校。高为主任,方和包为副主任,方捐助办学数千元,建筑校舍,一时轰动全县,县府传令嘉奖。因高性朴先生之才、方博臣先生之财、包敬之先生之地三者之有机结合,不到半年功夫,乐清县立第二女子学校校舍顺利落成。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乐清,西乡深受其害。方博臣为避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掠夺,遣散员工,把固定资产以及各种工具通过船运移至乡间隐藏。因保管不妥,散失殆尽。抗战胜利后,东昌南货店元气大伤,加之方博臣年事已高,资金缺乏,难以恢复经营。

老宅经历世事变迁

夏至的早晨,细雨霏霏。记者再次来到东昌屋,院子里听不到人声,偶尔有上学的小朋友嬉笑着从门前经过。

东昌屋东南角朝向横街的房屋原本是店铺,曾是这座宅院最热闹的所在,也是功能变更最繁密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一片空地,被周边居民作为停车场。“去年这边的房子都快塌掉了,成了危房,因为临街有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就把这片拆掉了。”居住在东昌屋东面的郑建眉说。

根据建筑时期划分,东昌屋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区域,上间和东厢房仍是原本的木质结构,在西侧钢筋混凝土的新楼映衬下,尤显破败朽烂。东昌屋原本有三个院坦,后院和东院在改革开放前后盖了楼房。

这个格局的形成还要从建国前后说起。方博臣去世之后,他的儿媳郑宝钗将东边厢房卖给了弟弟郑金波,将西边的一间房卖给包宅的包福绵,自家留下西边三间厢房。

土改时期,郑金波的房屋分给了中下农,多户人家入住东昌屋,郑建眉的公婆也是这时搬进来的。东南角的房屋曾先后作为税务部门办公、蛋行买卖、织布厂办公、烟糖酒公司批发所用。

包福绵的儿子包巨献今年79岁,童年时期在东昌屋度过,婚礼也在这里举办。“东昌屋原来很气派,是后街最大的四合院,我小时候这里住着很多户人家,院子里总是很热闹。”包巨献回忆道,“我1958年参军,在东海舰队当了6年海军。这期间正逢人民公社化运动,东昌屋成为了后街村食堂。”

郑建眉在东昌屋住了44年,她刚嫁过来时,住在东昌屋的东厢房,后来各家人丁兴旺,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就在东院的位置盖了两层高楼。郑建眉估算这大概是37年前的事了,当时共盖了7间房,其中有3间属于郑金波的孙子郑祥青。

东昌屋原初木结构的房子日益破旧,改革开放之后,大家相继搬离了。

修缮旧屋延续血脉

东昌屋的大门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东昌屋上间、槽门、地面维修费用明细清单”,罗列着泥水工、水泥、沙石、瓦片等开支,经办人方成益,见证人郑建眉。方成益是方博臣曾孙,因东昌屋的上间屋顶破损严重,雨天漏水,上个月他出面将旧宅修缮了一番。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昌屋的今世前生

修缮东昌屋上间屋顶。方成益 供图

方成益的父亲方孔兴是一名教师,在七里港任教期间,不幸溺亡,母亲赵碎凤含辛茹苦将四个子女培养成才。其中二儿子方成泉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现为博士生导师,主编出版过多部著作。孙子方亮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学业,孙媳李玉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

上世纪末,后街村打通后市街至东风路的道路,东昌屋西侧的厢房拆掉重建。“剩余的上间、东厢房属于大家共同所有。虽然已经无人居住,但我们也不希望它和东南角的房屋一样就此坍塌。”方成益说,“母亲去年去世,临终前叮嘱我,东昌屋是祖上心血,方家人有义务去保护修缮它。”

为了尽可能让上间保持原有风貌,方成益颇费心思,他走访了柳市、北白象、乐成、虹桥等乡镇街,寻找老式花瓦,未果。他和胡立谦是乐清中学同学,便向胡请教,得知瑞安仙岩有此类瓦片,如愿购得40片花瓦,2000多片青瓦。

“我经常幻想东昌屋能够恢复儿时模样,但又深知这已经不可能。我希望尽可能将残存的部分保留下来,给方家子孙和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留一个念想,也让家乡人民知道这里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往。”

上一篇新闻

2019TNC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获奖名单公布及优秀作品精选

下一篇新闻

2022年亚洲50家最佳酒吧揭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