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陈伟鸿:55岁依然儒雅知性,一儿一女让人很羡慕
“我们都是世界眼中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
这是陈伟鸿在自传《惊鸿一瞥》中,写下的一句颇富哲理的话。
陈伟鸿作为唯一一名与央视《对话》节目同呼吸、共成长的主持人,与世界重量级人物的智慧碰撞成为他的日常。
无论面对国家元首,还是经济巨擘,他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陈伟鸿几乎就是为《对话》而生的,他在做节目时,态度一直是平和内敛的,但在看似朴实无华中又让人感到深刻通透。
这根本不需要角色设计,而纯粹是本色使然。
因而有人评价陈伟鸿是一个“纯粹”的人,事实上,他的儒雅知性是与生俱来的,源于他知识的积淀,成于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路走来,至今已经55岁的陈伟鸿依然儒雅知性,他不但事业有成,家庭更是经营得风生水起,一儿一女更是让人极为羡慕。
与“王”平等对话的人
作为央视财经频道最长的一档节目,《对话》每周六晚9:30分播出。
长达一小时的时间,十分考究主持人的功力,实际上是对他们知识底蕴的拷问。
在栏目创设之初,《对话》对于参与者的定位主要是: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
而收视群体,则设定为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
显而易见,这个栏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
然而目标选定陈伟鸿,却仅仅用了从北京飞往厦门的两个小时时间而已,时间之短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2000年的时候,陈伟鸿已经是厦门电视台的台柱子,也可以说是“一哥”。
但是央视的金字招牌,得以让陈伟鸿在朋友的怂恿下到北京试镜《对话》主持人。
那一天,《对话》正在录一期节目,采访嘉宾是韩寒,80后+作家的双重标签,令他风头极劲。
陈伟鸿在演播大厅观看了节目的录制,随后,制片人王利芬扮演“韩寒”,陈伟鸿试镜主持人。
心里有些忐忑的陈伟鸿,冲口就问了王利芬一个问题:“一个聚焦财经领域的节目,您作为制片人,为什么要请少年作家韩寒来做节目?”
愣了一下的王利芬从“韩寒”的角色里退了出来,用制片人的身份认真回答了他的问题。
正是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让王利芬认定了陈伟鸿:“你真的在对话。”
可以说,陈伟鸿的本色出演,天然契合了这个以人为本的舞台宗旨,对话:是所有智慧、思想的输出管道。
从此开始,他就在选题、文案、制作中翻来覆去,熬夜成为常态。
“经常是从晚上11点钟就开始昏昏沉沉,然后被云山雾罩的烟味呛醒,呷一口已经冷掉的咖啡,继续和策划以及编导们红着眼睛打磨文案”。
在这个过程中,和《对话》一起成长起来的陈伟鸿,逐渐占据了旗帜地位。
而底气渐生的他,开始与那些主宰一国的领导人们同台对话,卢武铉、布莱尔等人都成为了他的交流对象。
这些一国主宰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即使多年后,他依然对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对话记忆犹新。
依照惯例,节目嘉宾一般会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央视化妆间,进行录制前准备。
而陈伟鸿也会通过这段时间的沟通,为正式录制的顺畅交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
然而李光耀却没有给他“破冰”的时间,李光耀有御用化妆师,到中央电视台前就早完成了化妆工作。
为迅速消弭双方的陌生氛围,陈伟鸿灵机一动,用闽南话向李光耀问好。
这是两人最为熟悉的乡音,头发花白的老人终于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李光耀也用乡音回应道:“你的闽南话说得很好。”
从这一刻起,李光耀的威严与距离慢慢隐去。
面对着被西方媒体称为“铁腕总理”的大人物,陈伟鸿依然敢于“挑衅”:“假如新加坡没有李光耀的话,会是怎么样?”
面对着陈伟鸿的单刀直入,李光耀也极为坦率,首先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坦白地说,我没有答案。”
然后他并没有让人们失望,而是进一步给出了独一无二的“李氏”答案:“因为是我,因此我坚持我的原则,我坚持我做事的方法。”
坚持原则,是李光耀执政新加坡数十年之久最为鲜明的标志。
大到治国方针,小到日常守则,严格执法已成为李光耀赋予这个国家的性格。
当陈伟鸿与他谈起1994年,新加坡政府对美国青年迈克尔·费伊处以鞭刑及监禁的处罚时,李光耀极为坦率地展示出当时的想法:
“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如果我们对他让步,就必须对其他人的请求也让步。假使我们这么做,我们就必须扪心自问,制度怎么能够维系?”
他更为坦率地表示,当时任总统克林顿亲自求情时,他依然坚持鞭刑的理由:我们是“害怕美国人”,“但还不至于到那种程度,我们必须执行我们的法律。”
这就是新加坡对于“为什么鞭子一定要落下去”的答复,谈起这件事时,李光耀面色极为安详。
李光耀作为领导人的威严,在谈及制度的时刻骤然显露。
因为这涉及“国家的立场、国家的信念”一个融合了各种肤色人口的国际化国家,平衡之道最为重要。
“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你不知道结局会是什么。That’s life.”
即将走出演播室时,李光耀将这句话留给了陈伟鸿,让他反复地咀嚼。
让他对于“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国家和生活的李光耀”,有了一个更加不一样的认识。
在陈伟鸿对面的椅子上,他与亲自为泡菜做广告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就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进行探讨。
然而他没有想到,卸任总统职位一年后,卢武铉在烽火山跳崖谢世,以独善其身的决绝方式回敬对他的质疑和调查。
陈伟鸿反复思考:是什么杀死了王,道德的威权?还是天性中的固执?
固执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重塑一位王。
但这样的固执,也许对于一位政治家和掌权者来说,是站立于政权高峰不倒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素质。
陈伟鸿认为,在接近王的世界时,他只是比观众接近真相半步而已,面对芜杂的现实和人生,电视的呈现太过局限。
但在电视中走出走进的王,却将气场留在了那里,也留在了他的心里。
当有记者向陈伟鸿提问:与那么多大人物对话,你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的?
陈伟鸿只是儒雅地一笑,他至少学会了copy这些王的态度:That’s life,这只是一个电视节目而已。
一套9年升值15倍的西服
多年来,陈伟鸿不仅是在思想上做到了与“王”的神似,更是由于《对话》栏目对于细节的严格要求,他在气度上的形似也极其高端。
简单点说,就是作为一名主持人,他格外注意自己的着装。
他曾经自嘲说,作为一名财经主播,确实有些古板无趣,但是同时也让他享受到了严谨规矩,以及“方圆之内的微妙创意”。
陈伟鸿认为,成功男性衣着的主色调基本就是黑色、深蓝与深灰三个色系,因而在衣服选择上可以有所作为的区域相对受限。
然而领口、领带与衬衣组成的三角区,如果开动脑筋,却可以开创一番新的天地。
对此已经有了深刻认识的陈伟鸿,下定决心为自己购置了一套西服。
从此,这件华服陪伴他参与了很多期重量级嘉宾的采访和大型论坛的主持,陪伴他与对面的王们在思想的天空翱翔,映衬着陈伟鸿在各种重要场合与各路大牛谈笑风生。
当《对话》节目邀请到大卫·罗斯柴尔德时,陈伟鸿选择了一条深浅紫色搭配的迷宫图案领带。
暗喻着带领观众,一同“揭秘”罗氏家族那如迷宫般幽深神秘的金融帝国历史。
而不负众望的大卫·罗斯柴尔德,在那天身着一套深灰色西服。
浅紫色衬衣与深紫底色配小白圆点的领带相得益彰,更是与白色领口形成的精致的撞色效果,颇有趣味。
每当在重要的场合,陈伟鸿都会穿上那套西服。
他自己就犹如投入一位老朋友的怀抱一样,彼此挎着肩膀,一起跋涉一段陌生的路途。
他的这位老朋友,最终去了一个好地方——在一次慈善拍卖会上,陈伟鸿奉献出了这件心爱的战袍。
由它领衔的第一组拍卖品便夺得开门红彩,有企业家以15万元的高价将其购买。
陈伟鸿不禁慨叹:9年升值15倍,这完全电视赋予一件普通衣服的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处。
当然,陈伟鸿对于个人形象的塑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曾经向往抛却纯粹西服的套路,尝试一把随性风潮。
然而当他穿上一件短打夹克时,太太却友善的提醒:“45岁的大叔啊,那可是给20岁出头的小伙子穿的。”
由此,陈伟鸿认定,财经主播的定位是相对恒定的。
因而应该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做到经典而不失率性,持重但不乏个人风格。
而在细节处考究,向搭配要效果,才是永不过时的穿衣法则,可以说是陈伟鸿在外形设计上已技近乎道。
九十年代的爱情就是一个“好”字
有人说,是央视《对话》节目成全了陈伟鸿,也有人说是陈伟鸿成全了《对话》。
而陈伟鸿本人却认为:“选择对话,是为了彼此印证,飞鸿已去,唯有生命之痕,永存。”
如今,对于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过往,陈伟鸿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一名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并在鼓浪屿长大的“好孩子”,陈伟鸿的青年阶段是那样的循规蹈矩,但又是那样的多姿多彩。
在中学时没有早恋经历的他,却受校团委之托,主持了一场批判早恋的活动。
然而只能说图样图森破,超级单纯的他,完全没看出同班同学之间有什么感情的端倪。
“实际上在大学毕业之后,有两个同班同学很快就结婚了”。
陈伟鸿笑着说:“因为没有经历过早恋,所以自然也体会不到它的美好或是恶毒”。
他始终觉得,在合适的年龄去做一件合适的事情,会非常省心,也非常省力。
于是在大三时,他也谈起了恋爱。
他的女朋友叫朱莉,是一名中文系大学生,陈伟鸿的专业是英语。
大学毕业后,两人又经历了6年的两地分离,陈伟鸿在厦门,女友在香港。
“聚少离多的爱情里,倘若没有足够的缘分与努力,怎能拉长成永远”
这是陈伟鸿对于自己爱情的思考。
从那时起,书信成为他们爱情里最为常见的叙述体。
寒暑冬来风雨无阻,每周一封,一写六年。
每个信封上都标明了编号,几百封往来的信件所累积的情感之重,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慢慢承担。
如今那些曾经漂泊两地的信件安然地一排排存放在抽屉里,成为这个家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
可以说,陈伟鸿的眼光很准,她太太是极少有的可以称其为“智慧”的女性。
一路走来,那份对陈伟鸿事业的支持,对双方感情的笃定会让人不由不钦佩她的自信果敢。
她不但生育了一双儿女,凑成一个“好”字,并且将孩子们调教的极为懂事有礼。
同时还将自己的一份事业经营的颇为成功,妻子、母亲每个角色都扮演的如此成功。
圈子里面的人经常调侃她说:“你太幸福了,幸福到我们各种羡慕嫉妒爱啊”。
每每此时,朱莉不过也总是微笑着,淡淡的说:“哪有啊,其实是伟鸿做的比较好罢了”。
2015年1月,鸿基金与松柏小学的深海蓝合唱团共同携手的“音为爱鸿基金慈善之夜”在厦门宏泰音乐厅举行。
不仅陈伟鸿亲临现场,其一儿一女也助阵该活动,担任本场音乐会的主持人和钢琴伴奏。
这次公益演出的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了鸿基金资助的留守儿童。
而鸿基金正是陈伟鸿发起成立的,他甚至带着自己的儿女走进边远山区,关爱那些留守儿童和老人,献上一份爱。
这些年,陈伟鸿犹如空中飞人般的忙碌着。
她的太太则长驻在厦门,在那面朝大海的房间里,悠然的陪伴着一双天使宝贝绘画弹琴,慢慢长大。
如今,陈伟鸿已经55岁了,但是他依旧坚持在《对话》的岗位上,继续散发着他的儒雅与知性。
从一名老师走到《对话》节目现场,陈伟鸿走了整整10年。
而从32岁开始,陈伟鸿在《对话》演播室里又已度过了23个春秋。
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对未来的思考:“我最想问我自己的还是未来。未来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惊喜或是意外?以后我会做一些什么呢?还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在他看来,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沉淀在生命的记忆里了。
对未知强烈的渴求,会是他一直追问下去的话题。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林梅琴,陈伟鸿 对话时代,福建人,2014(9)
[2]王文娟,慎独:外修于形内养于省,201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