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4日 星期二

沿“一带一路”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研究

文 / 上海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摘 要】“近海、近边、近江”的贵州,如何突破沿海广西、沿边云南、沿江重庆的“三面夹击”,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对外开放新路?贵州与中南半岛内陆国家老挝在地理位势、资源条件等方面有相近之处,可通过“走出去”共建老挝(贵州)产业合作园,摆脱贵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 “一带一路”;老挝;园区建设

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步入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新阶段,全国各地纷纷为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推动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产业合作园的“你追我赶”竞争态势下,“近海、近边、近江”的贵州,如何突破沿海广西、沿边云南、沿江重庆的“三面夹击”,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对外开放新路,事关贵州改革开放再出发全局。

一、贵州“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产业合作园区正当其时

(一)“一带一路”沿线已成为中国投资海外产业园区的重点区域

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海外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园区经济,推动沿线国家发展,带动中国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据商务部统计,到2017年底,中国企业共在全球44个国家建设初具规模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产业区99个,累计投资307亿美元,入区企业4364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建有75个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累计投资270亿美元,入区企业4132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21万个就业岗位,分别占全部境外合作园区的75.8%、87.9%、94.7%、90.9%、81.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园区建设的重点选择。

(二)“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区建设呈现沿海沿边积极踊跃、内陆不甘落后的“你追我赶”态势

一方面,沿海沿边地区投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合作区积极活跃;另一方面,内陆省份不甘落后,也纷纷“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产业合作区。从国别层面看,国内投资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合作区多指向邻国,邻近效应明显。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缅甸等近邻国家,并以产业基础好、社会稳定国家居多。目前,已有20个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实践证明,投资海外园区建设,是推动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避免“单打独斗”、规避海外风险的重要方式。

(三)全国各地建设海外产业合作园区的模式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的海外园区,其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可供借鉴。一是政府高层推动建设模式。典型代表如新加坡与中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二是以园区开发公司为主导的建设模式。由具有丰富开发建设经验的国内园区开发公司主导建设,既可以复制国内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国内园区与海外园区的互动发展。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三是企业主导建设模式。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海外园区多属于企业建设型,且以民营企业居多。四是“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江苏省将产能优势、园区经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市场要素相结合,探索实施了具有江苏特色的“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两种发展模式。“重资产投资运营”,即组建境外园区开发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设计、投资谈判一直到招商引资、建设运营,类似于“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的模式。以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为典型代表。“轻资产管理输出”,即组建境外园区管理服务公司,不直接开展园区投资建设,而以复制输出园区管理模式、牵头开展运营服务为主,类似于“酒店管理公司”运作模式,以昆山开发区与埃塞俄比亚工业园的运营管理合作为典型代表。

二、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是贵州发挥“近边”优势融入“一带一路”较为理想的路径选择

(一)老挝是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最积极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吸收中国境外投资的“热土”

1.老挝对“一带一路”中国动力高度认同。老挝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80万, 2017年GDP总量168.53亿美元,人均2472美元,是沿线23个中低收入国家之一。但近些年来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十年来GDP年均增长7%,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美国《福布斯》网站专栏文章评论,世界银行预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5个国家,老挝排第一位。老挝经济表现出如此强劲的增长,借助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动力”成为其普遍共识。中国是老挝第一大援助国、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与老挝的合作被媒体形容为“惊天”“动地”。“惊天”之举为“老挝一号”通信卫星成为中国向东盟国家出口的首颗卫星;“动地”之举为延伸至首都万象、承载着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连国”转变之梦的中-老铁路建设项目全线开工。

2. 老挝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接受中国海外投资的“热土”。目前,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到2017年底,中国对老挝累计直接投资达68.9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1437.7亿美元的4.8%,项目771个,几乎涉及其经济的各行业。老挝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接受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排名第四和中方海外园区数第三的国家。中方在老挝初步建成的产业合作园区达到3个,分别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老挝云橡产业园、老挝磨丁经济开发专区(经济特区)。

(二)贵州与老挝空间距离相近、地理特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

1.贵州与“近邻”老挝在地理及区位特征上相近。贵州作为“近边、近海、近江”的浅内陆省份,陆路距离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缅甸最近,与老挝是“近邻”。二者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区位特点等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贵州和老挝都是内陆型区域,不同的是,近年来贵州的交通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老挝作为“陆锁国”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打破,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交通主要靠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2.贵州与老挝经济互补性强。贵州与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老挝产业竞争力相比,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在一些行业领域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老挝产业基础薄弱,境内土地、矿产等大量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急需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二者经济互补性很强。贵州到老挝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可以实现产业比较优势与老挝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是贵州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贵州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对接协调,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在“引进来”方面成效明显,但是,在“走出去”方面“短腿” 明显。从全国各地境外投资的实践看,建设境外园区平台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案。考虑到老挝广阔的投资前景及其与贵州的“相似效应”,选择老挝作为贵州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切入点,谋划推动老挝(贵州)产业园建设,可以弥补贵州在投资建设境外产业园上的缺项,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平台和有力保障,实现集群式“引进来”和抱团式“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以带动引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广泛合作。

(三)老挝政治社会稳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投资潜力巨大

1.政治制度和社会治安相对稳定,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老挝人民革命党是老挝唯一执政党,政治和社会相对稳定,成为其对外开放的主要保障。老挝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后,基本建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和管理模式,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收入水平,为吸引外资提供了适宜投资的宏观经济环境。

2.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老挝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富裕,尤其是矿产、水电和土地资源比较充沛。矿产资源很多都还待勘察和开发;水能蕴藏量是东南亚地区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9人,可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农业用地约470万公顷,人均拥有可耕地面积约1.18公顷,远高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约0.152公顷、世界人均0.2公顷的水平;森林资源丰富,出产诸如紫檀、柚木、花梨等名贵木材。

老挝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临越南、西北连缅甸、西南毗邻泰国,在东盟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缘位势,被认为是东南亚各国交往的中心,是陆路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路程最短的国家,是中国面向东盟实施互联互通战略和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和战略支点。

3.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投资政策优惠,国际经贸优势明显。据老挝计划投资部( MPI)公布的“投资比较优势”,老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优势是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一般劳动者工资约为200美元/月,工业用水价格约为0.37美元/立方米,工业用电价格约为0.09美元/千瓦时。这为正在逐渐丧失成本优势的中国加工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产业转移条件。为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2009年出台了新版《老挝投资法》。同时,老挝作为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享受联合国给予的优惠市场准入和商品贸易优惠等特许权。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将老挝列为其普惠制受惠国。老挝作为WTO成员国享受其他成员国给予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四)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是老挝各界的强烈期盼

1.老挝工业基础薄弱,迫切盼望工业投资。老挝自推行革新开放后,逐步调整经济结构,采取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优先发展农林业的经济政策。农业仍占据其国民经济支柱地位,工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业,属于过度依赖能矿产品和农林资源产品的资源依赖型国家,本土企业竞争力低下。

2.老挝对建材、轻工业、中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行业发展有着全面需求。老挝国内消费品、资本品(固定资产投资类),以及燃油、食品、汽车、家电设备、建材等工业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即长期靠出口矿产品、服装、木材制品、电力等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换取国内需求,对建材、轻工业、中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行业发展有着全面的投资需求。

3.老挝期盼在其境内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带动更多的贵州企业对其投资。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总量和流量的增多,成功率较高,老挝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由中国直接投资的项目。通伦·西苏里自2016年4月当选老挝总理后,于11月28日专程开启寻求中国投资与技术支持的访华之行,重点吸引中国投资;为吸引中国内陆省份到老挝投资,2017年底老挝驻中国长沙总领事馆开馆,领区服务湖南、湖北、河南、贵州四省。

三、贵州“走出去”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已具备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基础原材料产业保持的传统优势是贵州“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的底气

以能矿资源深加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一直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四大行业进入千亿级产业行列。在全省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能源原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占据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基础原材料产业合计占比仍达到51.1%。这反映出基础原材料产业依然是贵州工业经济的传统动能和比较优势,贵州在电力、磷煤化工、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尤其明显,成为贵州走出去投资海外园区建设开展产能合作的基础。

(二)制造业竞争力表现出的后发优势是贵州“走出去”开展产业合作的支撑

与老挝相比,贵州制造业有着明显的投资优势。一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2/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41个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在201个中类行业的覆盖面达到87.6%。其中,烟酒和装备制造业已分别进入全省6个千亿级产业。二是以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发展迅猛,2013年以来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22.9%、23.2%、24.7%。三是制造业成为全省外贸出口主力。2017年,全省制造业(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87.6%,远高于老挝52.9%的水平,并呈现同比23%的高增长态势,这些都是贵州“走出去”建设园区的产业基础。

(三)工程建设领域形成的专业性优势是贵州“走出去”开展园区合作的后盾

在全省1011家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企业中,资质等级为特级、一级的达63家;对外承包工程类企业47家,在交通、水利水电、石油化工、电力、采矿业、工业建设等领域承揽项目设计、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性竞争能力。

(四)一批优强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践是贵州“走出去”开展全方位合作的经验借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贵州与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先后在境外设立了贵州驻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商务代表处;通过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建立了“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贵州)东盟留学生服务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等,积极推进贵州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走出去企业达到140多家,这些企业的海外投资实践探索,为贵州走出去建设老挝等海外产业园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贵州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的初步设想

(一)产业园战略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标准,高水平建设、高规格打造、高效率推进,尽快完善园区规划,优化运营模式,健全园区服务扶持和风险防控体系,为老挝树立一个配套完善、运作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和中老务实合作的示范性项目,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示范经验;同时成为带动贵州与老挝扩大双边贸易的重要载体和战略平台,成为贵州本土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的“实训基地”。

(二)产业园发展方向定位

当前,中国海外园区的类型特征丰富、层次多样,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有6种: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开发型、商贸物流型、技术研发型和多元综合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型领域,并朝着更加多元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借鉴中国海外产业园区投资类型、经验及发展趋势,同时鉴于贵州在能源原材料产业、综合类加工制造业、农(林)产品加工业、专业性工程建设施工等多个产业领域均具有比较优势,赴老挝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在产业定位上应该多元化,老挝(贵州)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可定位于多元综合型合作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思路布局。

(三)产业园目标市场定位

基于老挝被周边5国包围的“陆锁国”地理位势,以及长期依赖进口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状况,老挝(贵州)产业园的市场辐射区域定位于:为老挝国内上下游产业进行配套;以向老挝国内消费市场提供产品为主,以向周边的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出口产品为辅。其区位条件决定了该园区的市场辐射范围不可能太远,只能是贵州先期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示范性项目,并不是贵州为降低物流成本而走向国际大市场的“中转站”。

(四)产业园重点产业定位

基于贵州产业比较优势,结合老挝资源禀赋及其国内需求,老挝(贵州)产业园可重点考虑发展以下三大产业业态。一是能矿资源型原材料加工产业。二是综合类加工制造业。三是农(林)产品加工业。

(五)产业园建设运营方案选择

根据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海外园区的四种模式经验,老挝(贵州)产业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可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考虑从以下三种方案中选择。

方案一:可采取园区开发公司主导型建设运营模式。由国企联合开发区组建投资主体,建设运营产业园。如支持鼓励贵州产投集团、西南能矿集团、水电九局、七冶建设、盘江集团等有实力、有走出去经验的大型国企,或独立牵头或联手与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大龙开发区等联合组建“贵州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产业园。也可诚邀中铝集团等大型央企参与建设。可由贵州省国资委、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部门牵头,组织号召国企和开发区管委会参加。

方案二:可采取企业主导型建设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根据自身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独立或联合牵头建设产业园,尤其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牵头实施。可由贵州省经信委(民营经济局)、商务厅、工商联及国资委等部门牵头,会同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动员省内企业积极参与。

方案三:可以借鉴采取昆山(开发区)“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运营“埃塞俄比亚工业园”的做法,支持由老挝政府主导投资,由贵州省内具有园区管理运营经验的开发区成立境外园区管理公司,受老挝政府委托,由该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运营老挝(贵州)产业园,负责产业园招商并向园区输送项目、输送技术。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考虑到贵州民营企业实力规模普遍不大不强、老挝政府财力较弱的客观现实,“方案一”对推进老挝(贵州)产业园建设的力度最大,也最为现实。

(六)产业园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

1.多方联动,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二是指导园区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引导组建“园区管理联盟”。四是推动建立园区合作机制。

2.多措并举,重点扶持。一是提供财税支持。二是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助推园区招商。四是引导园区本土化发展。

3.多管齐下,防控风险。一是推动设立贵州驻老挝商务代表处。二是构建老挝投资监测与预警体系。三是引导企业“联合出海”。四是做好境外安全保障。五是推动设立老挝(贵州)产业园区风险基金。

五、贵州建设老挝(贵州)产业园需关注的政策焦点

(一)国家对境外产业园区的扶持政策

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境外经贸合作区资金管理办法》,给予“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资助;相关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贷款条件的建区和入区企业,积极提供必要的授信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对投资到合作区的设备、原材料和散件,按政府统一规定的退税率和其他规定办理出口退(免)税;简化项目审批和外汇审查手续,合作区相关业务人员出国手续一年内一次审批多次有效;合作区建设所需施工器械(含配件)、工作人员自用的办公生活物资,以及其他从国内运出返回的物资免于检验,提供进出境通关便利;通过双边途径,为合作区建设提供支持等。

(二)老挝的外商投资政策

1.老挝外商投资政策法规赋予的投资权益。根据老挝外商投资相关法律规定,投资者可享受以下投资政策:(1)外商投资行业政策。(2)外商投资方式政策。外国投资者可以按照“协议联合经营”、与老挝投资者成立“混合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等3种方式到老挝投资。(3)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非税收优惠政策等。(4)特殊经济区域政策。(5)外资企业利润及汇出限制政策。(6)外商投资保护政策。

2.老挝现有境外经贸合作区享受的优惠政策。(1)塞色塔综合开发区土地政策。园区土地使用权为70年,开发区可为入驻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和转让。

(2)塞色塔综合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税优惠:生产类企业享受免交利润税5-10年,免税期满后按6%缴纳;商贸类企业享受免缴利润税2-5年,免税期满后按6%缴纳;服务类企业享受免交利润税2-10年,免税期满后按6%缴纳;以及关税优惠、个税优惠等。

(课题指导:陈朝伦(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绍新(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长:秦占奎(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成员:马芳芳,徐建伟,肖路平。责任编辑:王艺璇)

上一篇新闻

林志颖娇妻豁出去了,短上衣配皮裤清凉惹眼,蚂蚁腰果然名不虚传

下一篇新闻

一带一部:明确定位,奋楫远航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