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动起来的故宫 时尚文化“嗨”起来

动起来的故宫 时尚文化“嗨”起来

2019年元宵节,故宫首次举办“灯光秀”。邓伟摄

动起来的故宫 时尚文化“嗨”起来

故宫文创新产品,首款互动解谜游戏书。李继辉摄

“重檐之上的月光,曾照进古人的宫殿;城墙上绵延的灯彩,映出了角楼的瑰丽。今夜,一群博物馆人将我点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献给团圆的你们,一座壮观的城。”

2019己亥年正月十五18时30分,故宫博物院在其官微向世界表白。

半个小时后,紫禁城成为北京老城最亮的点——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畅音阁二层开戏,演员的水袖一甩一拨,柔婉缠绵;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展现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

这座城“嗨”了,从黑夜到白昼。这恐怕是明成祖朱棣在下令营造它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599年后,他的家成了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文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甚至连他自己都戴上了墨镜,唱着“RAP”,成为一名为故宫助阵的“网红”。

那么故宫文创从何时开始与“现象级”绑定?一切可以追溯到2012年。这年年初,故宫博物院换了“掌门”,新院长单霁翔固执地称自己是“看门人”。从他上任,不少故宫工作人员私下抱怨:“就盼着院长出差,能让我们喘口气儿。”

在“动不停”的院长带动下,故宫人几乎一刻不得歇。这座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改变了生活作息,从喜“静”到“活力四射”。

而“动”,可能就是故宫大热的秘诀之一。

顺时而动:时尚文化“嗨”起来

全民唱着“好嗨呦,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的2019年年初,故宫确实“嗨”起来了。

上元之夜,94岁的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亮”了。连一向任性的北京的天儿也超级配合,一轮明月挂在半空,午门和东西雁翅楼环抱的广场上,近万名观众聚集在一起,仰头屏息,等待亮灯一瞬。

“5、4、3、2、1”伴随着倒数声,“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拉开序幕。一束束白光扫过人群,最终定格射向天空,仿佛与明月对话。进入午门,太和门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手书“福”字亮了出来;从西马道登上午门城楼,展厅里灯火通明。

立了春的夜风,不再刮脸,只余一股清冽,观众从午门出发,可以沿着城墙一直走到神武门。墙内,屋顶投影着《清明上河图》,配合着画面进度有市井嘈杂声、汴河潺潺流动声传来,引人不自觉入戏;墙外,远处王府井的现代建筑被灯光勾勒出外框。甚至城外也站满了人,举起相机拍墙上红灯人影。

不过,各“灯”入各眼。戏剧导演孟京辉在微博上发出两张照片,一张是月色下的角楼,一张是太和门上投射着红色巨幅宣传画的场景,评论是“你让我无语,我就无语。”还有人认为乱晃的射灯像极了“迪厅”,吐槽红绿配色是“土味审美”,有人为故宫工作人员的“连轴转”喊“冤”,认为不该一味取悦趋势。有博物馆人在朋友圈喊话,“单霁翔,点到为止吧”。

其实这些质疑算是“意料之内”。在故宫灯会开始前1小时,故宫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单霁翔说:“这次举办灯会的时间很紧张,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虽然观众的热情很高,但实在不能再延长活动时间了。灯会两天,结束之后,会对结果进行评估。比如活动的社会反响如何?观众的参观体验如何?预约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如今,灯会落幕。无论是叫好儿,还是质疑,这场从筹划到落实只用了10天左右的灯会,毋庸置疑地让更多人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了兴趣。

而这已不是故宫第一次因为“创新”被质疑,在质疑中变得更吸引人。

2014年,《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文章上线,雍正行乐图被做成动图,严肃的雍正帝在河边洗脚丫子,并配上“朕脚痒”的文案。

一时,有人一边指责故宫“不严谨”,一边将文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故宫“自黑”反差萌的人设也一发不可收拾。

2016年,故宫发布H5《穿越故宫来看你》,主角是朱棣,戴着墨镜,一路自拍,发朋友圈,和爱妃们互动。发布后的一段时间,单霁翔几乎逢人就问:“能接受么?是不是有点夸张。”

然而,一批年轻人一下子爱上了故宫。张梓楠是其中之一。她当年还在读大学,她说:“这段H5太魔性了,让人记忆深刻。当时班上同学都在转。那股劲儿跟前段时间刷抖音一样,我们喜欢的歌、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有内涵,但一定要有趣。如果没意思,我们连探究的念头都没有。”

如她所言,现在年轻人对文化的需求,期待个性化、时尚化,而故宫的很多产品符合了这些需求。《天天爱消除》有故宫主题版;故宫创意表情包相继出炉,“嘚瑟的皇帝摇着扇子,摇头晃脑地说‘爱卿们,朕来了’”“皇帝在沙发上‘北京瘫’,高频蹬着两条小短腿喊‘来人呐,陪朕聊天’”“冰嬉图里的人物动起来,配着‘溜了溜了’的画外音”;“古画会唱歌”,邀请少年歌手易烊千玺,演唱以宋代画家王希孟在18岁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的中国风歌曲《丹青千里》,展开跨时空的对话;《故宫回声》主题漫画讲述动荡年代,故宫人为保护上百万件文物平安回到故宫,历经25年、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动人故事……顺时而动的故宫,客流不仅年年增多,而且观众年龄分布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的打卡景点变成了“80后”“90后”成为参观主力军,30岁以下观众占40%。单霁翔期待:“让更多孩子愿意走进故宫,了解中华文化,而他们长大后,势必将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一代人。”

诚然,故宫灯会是否成功,众人看法不一。关于这一点,也无需强求。但在灯会上,单霁翔说:“进行各方面的可行性评估后,我们希望将来能在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以开放夜场。”关于这根“草”,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是统一的,拔它!有谁不期盼着有机会到文华殿夜赏海棠,领略苏轼描述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意境。

量力而动:传统文化“新”起来

故宫灯会,紫禁城内的午门-雁翅楼、太和门、太和殿、东南角楼、东华门、东北角楼、神武门等区域霓虹闪耀,还有很多殿宇依旧隐身在夜色中。单霁翔说:“照明设计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但毕竟是第一次亮灯,所以太和殿等重要建筑没有被照亮。”

这是故宫的“惯例”:可以创新,但不能忘本。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前后经历6任院长。每一任都做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单霁翔形容这份工作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一失无万物。”

上任之初,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秘书,俩人,花了5个月,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凡是门就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秘书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也会抱怨:“跟着我们院长,太费鞋。”

对于和故宫有关的事儿,年过花甲的单霁翔几乎事无巨细。刚过去的春节7天假期,他一天没休息。大年初三临近午时,他一边准备去“巡宫”,一边跟秘书张罗:“今年地坛有故宫的文创,咱俩明天去看看吧。”

关于故宫出现的各种“状况”,他也从不回避,每次都是亲自回应。最近,有一张游客带着孩子在故宫随地小便的照片引起热议。就在上元节灯会上,他主动给出“官宣”——“还是我们的服务没有跟上”“故宫开放线路上的14处公共厕所都将升级。未来,游客通过手机可以查看故宫的卫生间,甚至能看到坑位满员情况。”最后,他还发出邀请:“改造之后,欢迎大家来故宫参观我们的新厕所。”

古老故宫适应时代节奏和需求,变的不仅是厕所。

还是以“灯”为例。“以前,观众抱怨大殿都是黑乎乎的,为什么不能把它点亮?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理直气壮、苦口婆心地说,这是木结构建筑,里面陈列的都是古物,不能长期被日光灯照射。但观众却很痛苦,每天都挤着往大殿里看,老人往里面挤,孩子也往里面挤。”

不改行不行?不亮的古建筑绝不只故宫一家,“暗”几乎是惯例。但单霁翔说,这不叫博物馆。

“灯具不挂在古建筑上,用灯座固定”“测试时,两边各有一个工作人员值守,用各种仪器反复测温”“不同的室内采用什么样的光线最好都设置了严格的标准”……改,量力而动,保证文物万无一失是一条铁律。

如今,单霁翔在很多场合骄傲地介绍,“我们成功了,坤宁宫等大殿率先试点,不发热的LED灯亮了,扒在窗户上张望的观众直起腰,也能看清高台上摆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了。”

老例不再是理由,故宫一次又一次打破传统:全面禁烟了,地面上不再有垃圾,房顶上不再有杂草,增加了观众休息的座椅,临时建筑拆除了,实现了全部网络预约购票,每日限流最高人流量8万人次……从2012年到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从30%增加到80%,红墙依旧,不再是两重光阴。

在建成近600年之际,紫禁城正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这背后是一辈又一辈故宫人动心忍性,量力而动。有人好奇,如何把握“变”的度?豆瓣评分高达9.4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藏着答案,“干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磨出来了。主要你还得喜欢它,你要真坐不住,那你就改行呗”。

谋而后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单霁翔“要让领导看到不好的地方,这样领导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就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的套路,被广为流传。很多网友戏称“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单院长的套路”。

2014年故宫“百年大修”规划被叫停,因为有手艺的老工匠缺少干部身份,退休后不能返聘,传承人没有北京户口也进不来,几个月前还在收麦子的农民被中标单位以低价招揽而来,用着统一采购的低价材料,赶着进度修复。单霁翔的办法是去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会上“哭诉”了8分钟,换来“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的上级批示。

对于这些看似并不太光鲜的段子,他从不避讳。他借着段子的梗,撒着求关注的娇。而他代言的是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明。

有人心疼他,“套路”背后更多的体现着在体制夹缝中办事的不易。还有更多人“羡慕”他,有市级博物馆的负责人直言,估计我就是哭死了也换不来“批示”。

谋而后动,才能有所成。今年2月17日,在亚布力论坛上,单霁翔晒出了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

而2012年,故宫里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创店。当时御花园里的商店买的是跟故宫文化几乎不沾边的钥匙链、小摆件儿,雪糕、方便面和矿泉水是最畅销的商品。

七八年间,故宫搭建起自己的“商业版图”。而正如树高千尺有根,这些相对完整的IP链条在设计之初,就被同时冠以“故宫血统”和“实用性”两个基因。单霁翔说:“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把它和人们当下的生活对接,人们才会喜欢。”他举例,故宫有一幅名画《乾隆皇帝大阅图》。我们把画得不怎么好的乾隆皇帝“甩”了,把画得特别好的马提炼出来,制作了一款水果叉。“马头、马尾巴、马蹄子是铜质的,马身是瓷的,箭形的叉子‘插’在马背上”。定价也经过精确测算——“国家规定,给外宾送礼不能超过400块钱。我们这个卖398元。”

不过,院长的套路决不能到此打住。“有人质疑我们不爱护动物。”单霁翔说,“我们虚心接受批评,现在已经变成马背上有一个箭筒,所有水果叉都放在筒里。”

“四羊方罍上面做成茶壶,下面做成茶碗,加一盖,加一托,摆在家里是工艺品,客人来了就可以喝茶”“藻井伞、宫门包、朝珠耳机”“太和殿的脊兽做成了跳棋、衣服夹子”……文化与生活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再加入一点趣味性,故宫文创火了。单霁翔还在卖力吆喝:“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国货。”

故宫里的商店也改了名字,称为文化创意馆,比如丝绸馆、服饰馆、木艺馆、书店等。观众不像逛街,更像是参观展厅。

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故宫更是从传统博物馆转变为跨界达人。矿泉水、牛奶等生活消费品与故宫联手;银行与故宫合作,打出了“奉旨”刷卡的广告;手机的宫廷版礼盒、快闪店、拍电影、做综艺节目……故宫IP正在扩大到各行各业。

去年,故宫文创已经和文物拥有一样的“身价”,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这个文化创意展,没有一件文物,全是故宫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数字技术的组合。第一站到了东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后我们到了贝宁、布鲁塞尔、悉尼、首尔、新加坡,场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单霁翔说,今年,我们会把更多的文化创意展推向世界各地。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单霁翔直言:“真正复杂的、最具挑战的事,是我们要为每个观众服务好。”

“一件事没做好,文物损坏你对不起民族,你对不起国家。但是我们某一个人,真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有这个能力吗?没有。那怎么办?”单霁翔给出答案,“我特别喜欢一个词,叫‘层层分解压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保护文物不是专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过去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拿出来展示的文物越少就越安全,都在库房里才安全。实际上,该出事时还会出事,只有当人们共同保护,共同呵护,共同守护,共同监督,它才最安全。”

每年,单霁翔要做很多场讲座,其中一张PPT结尾用得最多,上面写“把一个完整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故宫经营成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文化空间。

他山之石

博物馆发展“战略”

盘活一座博物馆,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每一座馆都有各自聚人气的绝招儿。

1.大英博物馆:处处植入“伦敦腔”

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博物馆自身的文创产品。博物馆会选择文化认同度高,或者“个性”鲜明的重点文物、明星藏品进行一条龙式的开发,让游客在选择时有一种“都喜欢,都想收集”的想法,从而提高销售数量。值得一提的是,该馆将自身IP与英国本土IP捆绑开发,即使非英国文物也会带有一些伦敦属性,让更多游客愿意掏腰包。另外,大英博物馆还会配合节日等特殊时期开发新的文创产品。

2.苏州博物馆新馆:贩卖美和时光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进入大门,白墙、黛瓦,宛若一座传统苏州园林。“片石假山”是游客攻略里的必打卡景点。“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水面上呈现出宛如北宋画家米芾笔下的山水江南。在苏博的网店,打出的广告是“在博物馆贩卖美和时光”。

3.美国约翰逊乡村博物馆:请观众讲故事

这座博物馆一度很“低调”,因为展品数量和质量都有限,很难吸引观众注意。后来,该馆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将过去150年博物馆所处社区的那些人、那些事儿讲述出来。他们曾经举办过一个“从1820年至今的普通美国人,如何想象和定义‘幸福’‘生活’”。社区居民被请进博物馆,不仅当观众,也是策展人和讲故事的人。不到十年间,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长了6倍。(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上一篇新闻

鹿心社: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扩大开放 担当实干 奋力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

下一篇新闻

曼谷几家萌宠主题咖啡馆真不错!这里不仅只有喵星人和汪星人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