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自学成才的国学泰斗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构想之一,追根溯源,“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呢?
早在1974年,由金庸主编的香港《民报月刊》,刊登了署名饶宗颐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说。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饶宗颐
饶宗颐在此文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条“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在海上还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上来看,海上的“丝绸之路”或许比陆地更早一些。饶宗颐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因、航线、海舶以及与外国商人交易的情形。饶宗颐说中国的丝绸之路,自古到今,闻名海外,故以“丝路”或“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交通的象征,尤为恰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据此,饶宗颐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
饶宗颐先生谈饶宗颐何许人也?饶宗颐(1917——2018),祖籍广东潮州,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和书画大师,是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学者,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新加坡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职教授。饶宗颐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宗教、书画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成果颇丰,是名符其实的通才,有“南饶北季”(国学南派饶宗颐,北派季羡林)之称,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2013年,饶宗颐先生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1952年,饶宗颐受聘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接着担任高级讲师、教授,不久他便与金庸相识并结为好友。有一次金庸夫妇去拜访他,金庸问饶宗颐:“您的治学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艺融会贯通,是一个精通六艺、才备九能的全才。可是我听说您从来没上过大学,也没有学历,这是不是真的?”,饶宗颐笑眯眯说:“是呀,从幼年起,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我就朝朝夕夕泡在自己家里的天啸楼里面读书。家中的天啸楼藏书10万部,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也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了副业。我是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就知道”。金庸在很多公开场合说过,饶先生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匠,港台学人视其为第一流的国学大师、南派文化宗师。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的沙漠了。
饶宗颐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道路,他的治学之道是什么?有什么法门和捷径吗?饶宗颐经常说,没有孤独就不能做学问,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静下心来读书,要专心致志去做事。饶宗颐说,冷同热是相反的,要在冷里头慢慢地培养自己读书做学问的兴致,因为冷了就有时间,热了时间就是别人的了。
饶宗颐的家位于香港的跑马地,在赛马日的时候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竟逐,但是姚宗颐很少去看。特别是在晚年,他很少出门,几乎不应酬,而是在自己小小书房这个天地里读书写字,清静达观,身心愉悦。饶宗颐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比喻自己每天坐在葫芦里。饶宗颐说读书做学问如果说有方便法门,那就是“开窍“,这点十分重要,如果有家学的话,由长辈引导入门,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饶宗颐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做人做学问只是守株待兔,有幸抓到了几只兔子。饶宗颐没有打诳语,守株待兔这一个“守”字,正是成就大师之法门,守在书斋,守着学问,“恒兀兀以穷年”,守的实在是一生的寂寞和孤独。名利场上,热闹台上,一定出不了大师。饶宗颐之守,守的是笨功夫,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学问原本就没有终南捷径,出两本畅销书,登几回讲台,就俨然成大师,怕只是笑谈而已。
饶宗颐正以立身,奇以治学
今日之世,成明星容易,成大师难。许多学者和作家成不了大师,甚至连学者作家也做得不像,那是因为他们不能守,或者他们原本就没有东西可守。饶宗颐守的是什么呢?守的是恒心!守的是信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