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9日 星期四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平乐县的同安、张家两镇交界处的国道323线二级公路旁,坐落着一座距今约400年历史的古圩——华山街。古圩由柿饼加工而兴,因柿饼走俏而驰名。自古以来,素有“月柿古圩”的美誉。


华山古圩


古圩距县城约33公里,与该县以千年古街、千年古榕而著名的旅游胜景榕津相距4公里,两个古圩连衣带水,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使这里成为古时商贸繁荣的区域,显赫一时。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古道隘口


华山古圩依山傍水。一条清澈见底的沙冲河从圩旁蜿蜒流过,然后在榕津古渡旁汇入古时“黄金水道”的榕津河。“水路交通”的时代,这一带货运从古圩码头,顺水直下,过榕津河,下桂江,可直达梧州、广州,交通极为便利。古圩东北、西南两侧,坐落着5座高耸雄伟的骏马山,这“五马”,或扬蹄昂首,或低头俯身,扼守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华山古道。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走进古圩,只见古街道呈一字形由南向北延伸,长约600米,宽约10米。街道纯一色的大青石板铺就,两旁民居相对而建,青砖瓦房,间间相连。民居均为敞开型木质大门,一看便知是为做商店专门造设。据了解,全街共有此类民居90多间,如今保存较完整的尚有一半。街道分南、北、中,各设一道闸门,闸门上各有一座门楼,古时设有专人看守,以防匪患。古圩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古街中心地带的妈祖庙(也称粤东会馆),建于乾隆42年(公元1777年),是粤东人祭祀、聚会的场所。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古庙气势雄伟,飞檐画栋,内设戏台、雨亭、画廊、天井和正殿等,是平乐县境内三个妈祖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是华山人祭祀“妈祖”(即太婆)的传统会期。华山人将妈祖塑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出游祭拜以示纪念,称之为“太婆出游”。当日家家户户做糕点,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圩上跳龙狮,唱戏杂耍,好不热闹。



柿饼兴圩


据华山义塾义碑记载:最初迁居华山的是明末年间从广东鹤山县来的李、易、胡、梁、谭五姓氏。李姓人家的先祖们看到这里山灵水秀,交通便利,确认是一个立家经商的好地方,便留了下来。由于这里早已是邻村的土地,他们就租了一些土地建房立铺,从事起杂货、布行和打铁、竹制品加工等营生。由于这里是桂梧公路的一个隘口,又是榕津河支流的一个码头,交通便利。几十年的经营,华山圩已初显兴旺。当时,这一带荒坡种有许多柿子,主要靠浸泡糖化后卖,由于柿子难储藏,三五天卖不去就会变质,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晒制柿饼。起初从事柿饼加工的只是李、易两家,后由于柿饼耐留、俏销,获利不薄,全圩人家都跟着经营这一行业,一种新兴的柿饼加工业在华山古圩逐渐兴起。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光绪末年,古圩出了一名大学士叫李炳文,由贡生入仕,先后在广东博罗、云浮任县令,李氏家族一度成为当地显赫。据《平乐县志》记载,自唐朝以来,平乐共设七条水陆驿道和塘铺。陆路上有秦汉道、东陆路、南陆路、西陆路、北陆路。西路至阳朔县公馆旱塘,南路至荔浦县龙窝塘,北路有馒头塘、沙子塘、校椅塘等,西、南两路不设塘铺,东路有团山塘、兴隆塘、榕津塘、华山塘。华山就是东路驿道其中一个驿站,上通平乐,下至贺州,水陆通达,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李炳文凭借在广东为官的人脉,取得从广东贩运食盐到广西平乐至贺州驿路销售的特权,并以华山为食盐销售的集散地,垄断了这一带食盐销售贸易。华山有了食盐销售这一硬实力后,吸引了杂货、布匹、五金、农具、典当等行业前来交易,人气大增,一度成为与同安圩一争高低的圩市。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此后,华山人不仅经营商贸,还开始大面积种植月柿。到了清朝末年,华山月柿种植加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古圩附近方圆几里,满山遍野尽是柿树,足足有几百亩。古圩从事柿饼加工的人家有五六十家,经营柿饼购销铺面有三十家。他们从沙江河下码头,出榕津河,下桂江直达梧州、广州销售,然后换回布匹、食盐等日常食品,生意越做越红火。



续写辉煌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改革开放后,华山古圩的柿饼加工遇到千载难逢的发展时代。华山人以此作为致富门道,家家种月柿,户户搞加工,走出一条月柿种植加工、销售的致富路。中秋前后,人们便开始在屋前屋后、晒坪等搭起晒架加工月柿,在公路旁摆摊设点销售柿饼。这时华山街上最热闹,仅从邻村或外地请来的临时工就有两百多人。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华山人刨晒柿饼工艺精巧,讲究色、味、形,要求个大肉厚,色黄亮泽,透明晶莹,甘甜清香。人们把刚摘下的鲜果用特制的小木刨刨去一层薄皮,放进竹篮置于木架晒太阳。三四天后放进一个木桶用硫磺熏皮,以防霉烂。以后每天翻晒一次,并开始用手轻捏松囊。到七八天后,柿饼有五六成干,人们用手指紧扣果蒂轻轻按压,使果蒂粘连,然后每天捏压一次,逐渐把果蒂的果肉挤向周边。这样反复捏制,半个月后,一个圆圆的如满月般的晶莹剔透的月柿饼便可制成。月柿饼的晒制工艺细,工序繁多。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则满盘皆输。譬如,刨皮太深,则伤及果肉,易导致流糖,影响质量和外观;硫磺熏皮,用量过多,则皮厚饼涩;过少则烂皮坏饼。遇上秋雨绵绵的时节,是烂饼流糖的时候,许多人不善管理,便是失败亏本的年景。而华山人经验丰富,每遇到这种年景,则恰恰是他们发财的时候。因为这样一来,市面上优质饼肯定少,而此时华山柿饼就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来。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华山柿饼不仅肉厚个大,外形美观,甘味可口。特别是经封存后表面还有薄薄一层如白糖粉末的白霜,清爽甘甜。当地流行一句话,“华山柿饼不怕卖不出,只怕晒不出”,道出了华山人柿饼制作的精湛工艺,唱出了华山人心中的几分自豪!近年来,每逢中秋前后,一些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客商早早就来到华山联系柿饼购销业务,使华山柿饼成为众人追捧的“皇帝女”。


华山人晒柿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据该村69岁的易长来介绍,他家祖祖辈辈都以晒柿饼为生,一年中晒一季月柿,全家一年的开销都不用操心。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富裕后的华山人,并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近年来,百年老柿树已逐渐衰亡,他们扩大规模,种下400多亩新树,同时运用机械化的刨皮工艺,使柿果刨皮工效大大提高。


如今华山人的妈祖祭祀会期,也不再当作单纯的祭祀来办,而是变成柿饼销售的“文化节”。他们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外地客商来这里购销柿饼,推销“华山”品牌。同时,华山人传承“妈祖”乐善好施的品德,不独守柿饼晒制工艺,而是走出古圩,到邻村或县外、区外闯荡,传授柿饼加工技术,推动柿饼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近年来,华山人对古街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提升了全村风貌,办起了以柴火鸡、平乐十八酿、野菜为主的农家乐,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古圩面貌焕然一新。


桂林平乐同安华山古圩:道不尽的月柿故事


来源:陶彩忠

上一篇新闻

他的工作是吃遍天下水果

下一篇新闻

富平: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