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来了,让美国人民先尝尝
"
“人造肉”真的要来了。
据美国农业部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产品(也就是“人造肉”)很快将被端上美国人的餐桌。“人造肉”不仅可以消除对培育和屠宰动物的需求,还能帮助抑制气候变化。
据美国《科学》杂志近日报道,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产品,俗称“人造肉”,很快就会出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们将联合对这种肉类的生产进行监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这两家机构发布的一份联合声明表示,他们将共同努力“培育这些创新食品并保持最高标准,以维护公共健康。”
根据分工,FDA将负责监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细胞的收集、储存和培育;而美国农业部主要负责食品的生产和贴标签工作。
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肉类有何特殊?为何需要两大监管机构联合监管?这种肉类在走向消费者餐桌的路途上,还会遇到什么“拦路虎”?
“人造肉”好处多多
要想在实验室培育出人造肉,首先需要进行活检,也就是从一只动物身上提取一块组织或器官——通常是用针,获得干细胞,然后将干细胞放入培养皿中繁殖,得到肌肉组织。
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肉类有很多好处。首先,这将消除对培育和屠宰动物的需求。要知道,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90亿只鸡和3200万头牛被宰杀。
此外,它还有助于抑制气候变化,因为农业,尤其是肉类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当然,如果实验室培育肉类技术能够成功推广,还会让相关人士赚得盆满钵满,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创造出有史以来第一块人造牛排。随后,人造肉引来无数投资资金,众多私营公司,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等在内的知名投资者,都对其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推动其商业发展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
比如,2017年8月1日,专门研究利用素食食材制作牛肉饼的公司“不可思议的食物”(Impossible Foods)宣布,其获得了来自新加坡基金公司淡马锡、比尔?盖茨、科斯拉风投等投资公司和个人共计7500万美元的融资。
获众多大咖支持
当地时间上周五,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文件显示,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已经申请进行IPO,计划融资1亿美元。
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是素食香肠、纯素鸡肉和Beyond Burger等产品的制造商,而且其产品已经在全食超市和克罗格等美国大型超市销售。据悉,高盛、摩根大通和瑞信集团将担任此次IPO的联席主承销商,Beyond Meat将在纳斯达克交易,代码为BYND。
数据显示,在截至2018年9月29日的9个月内,Beyond Meat净收入达到5640万美元,同比增长167%,净亏损为2240万美元。“接下来,公司将继续投资于创新、供应链能力,以及制造和营销措施。”Beyond Meat在IPO文件中表示。
资料显示,Beyond Meat成立于2009年,公司最大股东为风险投资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 LLC,持有Beyond Meat16%的股份,Obvious Ventures持有10%的股份,美国食品巨头泰森公司持有5%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Beyond Meat的个人投资者中可谓大咖云集,其中包括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以及麦当劳前任首席执行官唐·汤普森等,也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此外,Beyond Meat还宣布可口可乐和推特的首席财务官凯西·沃勒和内德·西格尔将加入公司的董事会。
《福布斯》报道称,当比尔·盖茨在2013年品尝了Beyond Meat 一种不含肉类的鸡肉玉米饼后,便对其进行了投资。当时,比尔·盖茨表示,“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认为自己容易上当受骗。但当我尝了他们的鸡肉卷,并努力判断里面的肉是真是假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肉看上去不仅像鸡肉,而且闻起来也跟鸡肉的味道一样。我咬了一口,味道和质地也像真正的鸡肉。但当我得知这肉完全不是鸡肉做的后,我被震惊了。这些鸡肉完全是由植物制成的。我却没看出它和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
Beyond Meat是由伊森·布朗创建,布朗从小从事动物和牲畜饲养的相关工作。随着素食主义者数量在美国持续增长,Beyond Meat也因为瞄准了环保饮食领域的,获得了众多业内大咖的青睐。
市场规模将达64亿美元
市场研究公司 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显示,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稳步增长,预计从2018年的约4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4亿美元。研究发现,这一增长主要因为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食用肉类导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
在此大背景下,像Beyond Meat、Morningstar Farms和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肉类代用品公司,正受益于这一大趋势以及人们对工厂化腌制对环境影响的日益担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Beyond Meat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最著名的产品便是Beyond Burger,这款汉堡的外观、烹饪方式和味道都像传统的碎牛肉。而这都要归功于一个由40名科学家和厨师组成的创新团队,他们共同开发了新的植物性肉类。
Beyond Meat在官网上也表示,自2016年以来,其人造肉汉堡已经售出了数千万份。与传统的牛肉汉堡相比,他们制作的人造肉汉堡能在生产过程中节约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此外,Beyond Meat也凭借与快餐和休闲连锁餐厅的合作关系,成功地接触到了更多的受众。公司背后的许多风投也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
近几年,硅谷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创业、投资浪潮。有机构测算,食品科技行业前景光明,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级别。事实上,自2014年起,很多投资界大咖就开始纷纷涉足人造肉领域。同年,李嘉诚通过其投资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位于美国纽约的人造肉初创公司Modern Meadow注资1000万美元,用于人造肉的研发。在投资Beyond Meat之外,比尔·盖茨还投资了另一家同样做人造肉的初创公司Impossible Burger。
双管齐下确保最高标准
但迄今为止,这些人造肉产品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消费者的菜篮子,并最终被端上餐桌,一直面临如何监管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11月16日,美国农业部与FDA正式就实验室制造出来的肉类产品的商业化制定了规则框架。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今年10月,FDA与美国农业部召开会议,讨论了实施食品生产所需的监管框架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FDA将负责管理细胞在实验室的整个过程,这是该机构的传统职能权限。在这些阶段之后,就要由农业部接手了,它将监督产品的生产与贴标签环节。“该监管框架将利用FDA在管理细胞培养技术和活体生物系统方面的经验,以及美国农业部在管理供人类食用的牲畜和家禽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相信,这一监管框架可以成功实施,并确保这些产品的安全。”
美国优质食品研究所负责人杰西卡?阿尔米说:“我们相信,这两个机构能够相互协调,保证通过细胞培养得到的肉类对消费者无害并且贴上正确的标签,完全不需要为此制定新的法规或者额外条例。”言下之意是:要将实验室制造的肉投入市场,任何新的法律框架都是不必要的。
目前,美国农业部和FDA正在积极优化技术细节,但他们说,他们有权协调各自的监管系统,以便不需要额外的立法。
对此,阿尔米难掩兴奋:“这两个部门为可预见的透明管理提供了如此的便利,这对该工业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迹象。”
来自养殖肉类初创公司“新时代肉类”(New Age Meats)的布莱恩?斯皮尔斯则表示:“(新的监管框架)减少了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在美国开发创新技术,使肉更美味、更健康、更可持续。此外,联合框架还使我们能更快地提供更多研发和制造岗位。”
价格高企仍是“拦路虎”
不过,人造肉在迈向餐桌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另外一只“拦路虎”:高昂的价格。2013年,波斯特创造出的第一块人造牛排的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
法国全国农艺研究所研究主管让-弗朗索瓦?奥凯特表示:“虽然成本肯定会大幅下降,但那也很难进入到工业阶段,除非取得技术突破。”
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好几家新兴企业目前正致力于破解这个难题。此外,还可以寄希望于农产食品加工业的大量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泰森风险投资公司,这是美国最大的肉产品公司泰森食品公司旗下专门进行风投的企业。还有嘉吉公司、谷歌或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等。加州新兴企业Just因为生产不含鸡蛋的蛋黄酱而闻名,它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经筹集了2.45亿美元资金。
阿尔米补充说:“以色列、日本和新加坡等国政府已经对这种食物技术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吃上美味的人造肉。”
人造肉吃起来什么味道?
Green Common是一家绿色素食概念餐厅。在这个亚洲消耗肉类最多的城市,餐厅希望用人造肉来替代传统肉类,成排的展示柜摆满了鸡块、蟹饼和咕噜肉——当然,全部由植物提取加工而成。
店里还出售一款叫“未来汉堡”的科技食物,由美国最大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推出,曾在2016年轰动硅谷,投资者中不乏比尔·盖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名人身影。在美国,“未来汉堡”目前已遍布上千家餐厅和零售商场。
“跟真的牛肉吃起来没有区别!”一口咬下后,制片人点点确信了这点。与真牛肉口感无异却更健康、环保,在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的今天,难怪“未来汉堡”在欧美会成为明星产品。
而为迎合亚洲人口味,Green Common还推出了由蘑菇、黄豆、豌豆和大米制成的人造猪肉。
老板大伟指着煎锅里的猪肉饼解释:“这是招牌菜,叫‘藕遇善良猪’,它的含铁量比真猪肉还高。”给肉饼翻了个面,他继续说,“为什么说善良,因为对动物、对地球、对你自己都是好的。”“我们的食物链必须要改变,否则将来根本养不了这么多人。”
大伟的担忧非常具体,也很现实。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可达90亿,而全球50%的温室气体来自畜牧业,庞大的人口总数加上气温持续上升,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恶化。
除了把植物改造成人造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报告提醒我们,食用昆虫也是应对上述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据统计,同样生产1千克蛋白质,牲畜所需的饲料是昆虫的12倍,水是昆虫的20000倍,而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昆虫只有牲畜的百分之一。
全球消费最多的昆虫种类(来源:FAO)
位于上海的食品领域加速器Bits x Bites,专注于孵化跟投资食品科技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昆虫食品”。
“昆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动物蛋白来源,营养和我们吃的鸡羊猪牛是一样的。”相较于生产成本更高,传染病风险也更高的肉类,创始人Matilda认为,昆虫显然是一种更理想的食物来源。
“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这种更安全,然后营养价值一样高,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的蛋白质来源呢?”Matilda反问。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全球各地几乎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但对很多人来说,拒绝吃虫子更多是出于心理障碍。
当人们看不到昆虫的具体形态时,很大程度上就不会再排斥它。在欧美一些国家,昆虫类食品早已被摆上超市货架。电影《雪国列车》里,人们赖以生存的能量块也由昆虫加工制成。
把蚕蛹薯片、蟋蟀粉意面视为美味的Massimo表示,“50年前人们不敢吃龙虾,在我看来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他相信再过3、4年,人们就能接受吃虫子了,大众的饮食习惯在当代社会很容易被改变。
各种口味的蚕蛹薯片
在保证口感、营养的前提下,提高大众对人造肉和昆虫食物的接受度似乎并不难。液体便当“若饭”,这种更接近科幻片设定的食物,对大众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
制片人点点只喝了一小口若饭,就笑着拧上了瓶盖。作为一个吃货,她觉得若饭的味道“有点像泡面刚加水还没有泡开。”不过,若饭创始人邵炜看上去并不在乎这个。
“吃一餐饭的满足不一定源自味蕾,也可以是修道士般的自律。”邵炜认为,人类理想中的饮食习惯应该是高效且量化的。在他的想象中,未来食物3.0时代,吃饭将不再提供社交、味蕾享受等附加功能,食物原本的形态也会消失,最终只是以营养的形式呈现给人类。
邵炜的想象很大胆,但并非没有可能。人造肉、昆虫薯片、液体便当………这些我们即刻就可以品尝的未来,代表着某种趋势,也是我们窥探未来不同可能性的重要截面。
在追求美味、营养、环保、高效的餐桌上,人类还有更多的欲望和情感需要被满足,如何拿捏两者之间的火候,或许是未来一步步到来前,我们每个人开饭前都要面对的选择。
近期,官媒已经证实,有9800个自媒体账号被封了
为了避免失联,欢迎关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小号——
“创业黑马集中营(ID:cyhmjzy)”
感谢每一位粉丝的支持
粉丝可添加论坛君微信(ltj_001)进入粉丝群
(添加时请备注简要个人信息,昵称+学生或某公司职位)
你可能还想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创业黑马集中营(ID:cyhmjzy),为您提供一手创业资讯、产业案例分析、投融资趋势…… |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自科技日报、界面、每日经济新闻 | 编辑:Suga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