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制针厂发展史

本集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分别介绍了青岛冀鲁针厂的发展史,以及与时代人物息息相关的历史变迁。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 上篇 ——

◇ 青岛冀鲁针厂的发展史 ◇

上世纪 30 年代以前的旧中国,没有制针工业,民用及工业用针完全依赖进口。当时手缝针南方诸省多用德国针,北方及东北各省多用日本货,德国针和日本针垄断着中国市场。

中国最早的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制针厂是在1931年,由民族资本家尹致中先生在青岛所创办的。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提起尹致中,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他,可是说到青岛制针厂,父辈们都有印象。该厂生产的钢针曾风靡一时,它的前身是冀鲁制针厂,位于青岛利津路8号,正是由中国制针工业的创始人尹致中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创办。冀鲁制针厂是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东南亚。由于质量要求严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该厂从一个车间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制针工厂,填补了中国制针工业的空白,结束了仰赖洋针进口的历史。而尹致中对青岛乃至整个国家的实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坐落于利津路8号的冀鲁针厂全景。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侦查卫星拍摄到的青岛冀鲁针厂原始影像,确定冀鲁针厂坐落于青岛市利津路8号地段。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针厂经理兼总技师:尹致中

尹致中(1902—1984) 山东莱阳人,著名实业家。1916年来到了青岛,先是在洋行当童仆,后就读于青岛商学院。1926年去日本,在日本的制针厂学徒,并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早在上世纪初期,德国针和日本针称雄于世,也垄断了中国的制针市场,中国人用的缝纫钢针,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南方用德国针,北方用日本针。从1924年东渡扶桑进入广岛制针厂起,这个来自山东莱阳的青年人就从未停止过追求“中国制造”的理想。而面对洋人通过倾销“洋针”不断掠夺国人钱财的现状,在“抵制洋货,振兴名族工业”大潮的鼓舞下,尹致中更是产生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制针工业的想法。

尹致中在青岛创办冀鲁制针厂的时候刚好30岁。这家中国最早的大型现代制针厂,不仅使尹致中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代巨子,也让中国青岛成为抵制洋针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针厂厂务总主任:刘朴斋。后接任冀鲁制针厂总经理一职。

刘朴斋(1909-1987)山东诸城人,14岁时独闯青岛谋生,先后卖过草鞋、烧过茶炉卖开水、拉过地排车,后经人介绍去日本人开的"高谷洋行"学做生意,实为童佣,每天负责倒马桶、挑水照看小孩,一年后进入账房工作。由于他老实听话还聪明勤奋,就被老板派送日本学习。回国后便与尹致中相识,见对方有能耐再加之有志同道合之意,俩人便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并决定跟随尹致中一起创业。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刘朴斋与夫人李文娟的照片

冀鲁针厂的前身是"大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刘朴斋占其中10%的股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青岛,大中公司内迁重庆,刘朴斋亦举家前往。光复后返回青岛任冀鲁针厂协理、经理。临解放前夕尹治中迁往香港,刘朴斋受董事会委派任青岛冀鲁针厂总经理,全面管理工厂。公私合营后因敌伪财产一案,冀鲁针厂被国家接管变为国营,随后刘朴斋被调往青岛车辆厂任厂长,同时兼任青岛市政协副秘书长一职。1957年因不当言论被划为右派,1959年因历史问题被判历史反革命罪,判刑七年,1962年监外就医,在1966年文革期间又被遣返回诸城老家。

随着文革结束。在1978年时,国家就其错划错判右派及历史反革命罪给予了全面平反、予以恢复名誉,重申其民盟(地下会员)民建双重会员的身份。1987年,刘朴斋在青岛因病逝世,享年79岁。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张照片是冀鲁针厂经理刘朴斋(前排左一)与尹致中的儿子尹德川在冀鲁针厂院内拍摄的。左二是刘朴斋的夫人,左三是尹致中的夫人,右一是孙树茂的妻妹徐桂芝女士与尹致中的三子尹德胜。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孙树茂:21岁开始担任技术工程师。香港大中工业社制针厂:厂长。

孙树茂(1915—1992) 山东安丘人。他在年仅21岁时就开始担任大中工业社制针厂的技术工程师,他很懂得机器图纸的设计与绘制,以及产品模型标准,甚至还有包装纸的构思与绘制。这一年,尹致中发明的制针机开始正式投入使用,这令制针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37年,尹致中从青岛的忠记针厂调孙树茂去了上海创办大中工业社,期间又派往重庆等地协助创办制针分厂。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孙树茂与夫人徐桂兰的照片

1938年,黄埔军校的管理教学北迁至四川成都,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特别培训班,专门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只有社会名流的重要人士重力推荐,才能有这宝贵的机会去学习。孙树茂也常常引以为豪,期间他所学到的完整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很多知识都用了在后来的针厂管理层面上。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孙树茂与家人在香港大中工业社

1941年,尹致中先生派孙树茂携款来到香港的筲箕湾建厂,当时仍然使用大中工业社的名字,工厂建成后,正遇日军侵略香港,孙树茂就撤往重庆的制针分厂。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的技术骨干:孙树林

孙树林(1917—1977) 山东安丘人,是孙树茂的兄弟,冀鲁针厂的高级技师。根据尹致中的安排:向日本技师学习制针技术,冀鲁针厂建成后,又跟随尹致中去上海,在法租界大中工业社临时制针厂。新中国成立后,孙树林从上海返回青岛,带领着部分技术人员在青岛芙蓉路投资创办成立了振中工业社,开始生产自创品牌的缝纫针,产品销往南洋各国。公私合营的五十年代后期调入青岛第三仪表厂担任机械工程师,六十年代初期划入筹建青岛手表厂,开始研制机械手表模具,这也是青岛手表厂的前身。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图为冀鲁制针厂的厂房大门,上方为董事长尹致中题写的厂训。

1926年尹致中东渡日本,在制针厂学徒,后进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对制针技术基本有所掌握,还为日本商人经销过日本针,在这期间,他自学成才,熟练地掌握了日语,还结交了不少日本制针业的朋友。1928年,尹致中回国。同年,他第一次去日本购买制针设备,谁知机器运到下关,被日本海关以禁止制针机器出口为由予以没收。无奈之下,尹致中将再次购买的机器拆卸散装,避开日本海关运回青岛。谁知股东们看到一堆破铜烂铁,日籍技师索薪又高,纷纷退股。

1929年,尹致中与刘朴斋在青岛冠县路共同投资创办的忠记针厂因陋就简的开工之后,由于缺少资本,原材料少,成本高,质量次,产品毫无销路,企业勉强维持到1930年的下半年。此时,华北各地抵制日货给尹致中带来转机,有华商来青将“忠记”存针全部收购,并签订了包销合同,方才还清外债,有所起色。正当尹致中准备大干一场时,有大股东见制针业利润丰厚,乘机以高价购买忠记针厂的产权和商标。这一次,为打造中国制针工业呕心沥血的尹致中与刘朴斋则选择了退出。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但是,愈挫愈勇的尹致中与刘朴斋绝不是退却。他们在筹得天津、济南等商号的4万元股本后,选址青岛利津路8号筹建新厂,定名为:冀鲁制针厂。

因为有天津公裕号、济南公裕东两家针商的股金和尹致中个人的股金(天津公裕号和济南公裕东的股东是河北人,尹致中是山东人),故称冀鲁制针厂。再次创业,由天津、济南股东任监理,尹致中任经理兼总技师,刘朴斋任厂务总主任,孙树茂任技术工程师。从此,冀鲁制针厂改写了洋针垄断中国市场的历史。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开工生产后,可谓一帆风顺,生产出的优质钢针很快便畅销全国。然而,好景不长,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是针厂开工伊始,国内没有与制针相匹配的原材料,全靠偷着从日本进口,二是制针设备上的一个重要配件“制针模型”没有图纸,也不会做,还得依赖进口。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巧妙掌握日本制针模型技术

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列强的压迫下注定是多灾多难的,冀鲁针厂的优质钢针畅销全国,日本针对中国的垄断被彻底的打破,减少了巨额利润,岂能善罢甘休?冀鲁针厂的“制针模型”和原料钢均自日本暗地里进口,日本则切断了一切出口,欲置中国工厂于死地。

尹致中早有准备,先期由国内铁厂研制成功了合格材料,将由日本进口的各种原材料逐一进行国产代替后,开始瞄准如何掌握制针模型的技术上来。

日本人见中国有了自己的制针厂,使他们的出口收入大大的降低,能不生气吗?当他们得知中国制针的原材料及“制针模型”还得依赖从日本进口时,便想出来个“釜底抽薪”的恶毒计划:就是通过阻止制针用的原材料及“制针模型”向中国出口,以造成中国制针业的“无米下锅”,从而下马停产。

其实,原材料的问题,尹致中早就有打算!国产的材料肯定比进口的要便宜得多,因此,冀鲁制针厂在开工的同时,他便向国内有关厂家提出要求,请他们协助生产制针用的原材料。很快,好几个厂家便研制出了制针用原材料,在日本人刚开始中断对中国出口制针原材料时,冀鲁制针厂也正好借此机会与日方供应商中断了供应合同,开始用国产原材料生产了。可以说:在原材料供应的问题上,基本上就没受到什么影响。

尹致中觉得仅仅靠引进技术换不来真正的市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再加技高一筹,民族工业方能自立自强。他不再去购买机器,而是高价购得日本最新发明的“连三制针速度机”图纸,组织人员反复研究改进,研发出新型CCY式制针机。该针机能将过去需要三台机器的砸鼻、穿孔、切断等三道工序,独立完成,提高效率200倍,同时节省原料,大大降低成本。此项发明获得国民政府注册专利,被实业部授予一等奖,还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工业展览会超等奖。

至于“制针模型”,还真让尹致中费了不少脑筋。据说:日本制针技术乃窃取自德国。德国为垄断制针技术,曾规定在德国针厂工作的外国人,终生不得离厂回国。有一个日本人,在德国针厂学会了制针技术后,又将制针机器图纸用薄纸描绘下来,以蜡丸封好,吞下肚自杀身亡,因为尸体运回故国是谁也不能阻挡的。待尸体一到日本,日本有关财团技术人员便按照与死者的事先约定,剖腹取丸,从而掌握了德国先进的制针技术。

尹致中如法炮制,以最优厚的条件从日本秘密聘来一位制针模型技师真田。真田对制针模型技术绝对保密,他与厂方立约:不在厂内工作,模型由他亲自送交,不许厂里任何人到他住所去。尹致中相中了精明能干的年轻徒工胡慎五,经真田同意,胡慎五被派到他家里当佣人。表面上,胡慎五是伺候真田一家,其实他的任务是博得真田好感, 从而获取针模技术。晚上从真田家帮工出来,胡慎五就到尹致中家中的秘室,练习试制针模。然后再把试制出来的针模秘密拿到厂里去实验。这样经过半年多时间,制针模型完全实验成功。就在真田再次要挟厂方给他提高待遇之时,尹致中与他解除了契约。

正是通过技术引进、革新和赶超,冀鲁制针厂闯出了一条民族工业的自立之路。冀鲁制针厂生产的“警钟”、“黑龙”、“兽王”等品牌民用和工业钢针,行销全国,并出口南洋、印度一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能赚取外汇的产品。

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个厂已发展成为了有一百余间厂房,一百多台主机,600多名产业工人,能同时生产工业、民用多种钢针的生产厂家,月产量达到500多箱(每箱25万支)。并且还在上海、天津、济南、西安、武汉、重庆等多地设立了多家的经销机构,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设计领先的制针设备

重人才,创办青岛职业学校

尹致中等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才。当时青岛只有礼贤中学高中部设有“工程科”培养土木工程人才,此外没有专业学校。于是,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应运而生,简称“高工”,校址就设在杭州路原日本四方寻常小学,1950年迁址于黄台路日本女子高等学校。它相当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学院。

说它是“高级”,是创办人尹致中沿袭日本教育的提法,并不是高等教育。青岛“高工”的成立,为青岛职业教育及培养工业人才立了个大功。其中,尹致中功不可没。

青岛“高工”依据青岛工业情况,开办机械 、纺织、化工三个专业科目。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第一期入学生适逢毕业,经短期在济南培训后,大部分分配在青岛市,成为当时青岛各工厂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青岛纺织厂、橡胶厂、染料厂等厂成为“高工帮”。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军管会工矿部(掌握青岛工业等事务的权力机构),很重视青岛市唯一的工业职业学校。除了从当时张店新华制药厂派干部、工业工人接收青岛“高工”外,还特派博山市工矿部部长张协和负责青岛“高工”的今后发展。仅两个月时间,他就主持济南、青岛、潍坊等地的六个中专及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山东工业专科学校。1950年,山东工业专科学校又升级为山东工学院。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各类缝纫针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蝙蝠”、“黑双龙”、“兽王”等品牌民用和工业钢针,由于质量要求严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中国制针业的顶尖企业,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南洋、印度一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能赚取外汇的产品。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33年12月,铁道部颁发给青岛冀鲁制针厂缝纫钢针超等奖状。

1933年,尹致中又在昌邑路 3 号建兴华制针厂。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冀鲁制针厂的产品包括各类缝衣用针、唱片针、梳棉麻针、麻袋针、工业用针等,各种民用和工业用针,行销全国各地, 并出口至东南亚各国。填补了中国制针工业的空白, 结束仰赖洋针进口的历史。1938年1月,冀鲁制针厂被日本海军查封霸占,被强行购买,改名为“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的《国货证明书》

日寇第二次侵占青岛之后,青岛冀鲁制针厂被日商强行购买,改称之为: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制针厂获得的CCY式连三速度制针机《专利证书》。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青岛冀鲁针厂1935年起开始使用的中针牌缝纫针商标。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缝纫针商标:黑双龙牌、兽王牌、金兽王牌。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缝纫针商标:冀鲁针厂牌、如意牌、蝙蝠牌。

尹致中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办工厂

七七事变后,尹致中去上海,在法租界设立大中工业社临时制针厂,后在香港开设大中工业社制针厂,在重庆设立大川实业公司机械厂、石棉厂。1942年,尹致中在成都成立大星实业公司,并任重庆机器同业公会理事长,国民政府经济部干事、生产局顾问。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尹致中返回青岛收回了冀鲁针厂。1946年夏,工厂开始复工,尹致中又标得敌产大福染织厂、大信化学公司、大北木厂,并且担任青岛市工业会理事长、青岛市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尹致中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尹致中去了台湾,并在台湾创办大东公司。1952年,尹致中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1962年,在香港创办大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专营制铁及船舶业务。1969年,创办螺丝总汇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尹致中病逝于香港。享年82岁。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解放后,市政府派人参加青岛冀鲁针厂管理委员会,并直接参与管理。在1955年,查出尹致中有隐瞒敌产的行为,随即将青岛冀鲁制针厂收归国有,成为地方国营企业,到1956年改称为: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同时将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和刚成立不久的公私合营启东制针厂一起并入该厂,使该厂成为青岛市地方生产手缝针的唯一企业。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国营青岛制针厂红叶牌手缝针

到1966年文革初期,干脆去掉“冀鲁”二字!直接称之为:青岛制针厂。1979年,青岛制针厂的正式职工增加到了1438人,年产手缝针18.29亿支,完成工业总产值2279万元。生产的“白兰”、“红叶”、“玫瑰”等品牌手缝针:1980年和1985年在全国十家同类产品测评中均荣获第一名,并获国优银质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步伐的加快,青岛制针厂的生产经营,尤其是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出现困难。1998年,该厂改制为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国营青岛制针厂的手缝针包装机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的包装流程示意图:①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的包装流程示意图:②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制针厂工人使用的茶缸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尹致中在七十年代末期,写给国内亲属的信函:①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尹致中在七十年代末期,写给国内亲属的信函:②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尹致中在七十年代末期,写给国内亲属的信函:③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香港大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址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香港大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香港大中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香港筲箕湾道503至504号。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47年《华侨日报》的年鉴,当时仍称之为:大中工业社。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59年《华侨日报》年鉴,经理:尹致中,筲箕湾西大街503至504地段。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55年3月9日《工商晚报》记载:尹治中讲大中制针厂的业务情况。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51年6月22日香港《文汇报》记载:提及大中制针厂厂长:孙树茂。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北京《大公报》的史料记载

战胜原料危机成为经典品牌

1950年7月起,正是一场美国在朝鲜半岛发动的侵略战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原料危机,美国一方面大量的由外国进口原料,以保障国内的军工生产,以支援原前方作战;另一方面,美国联合同盟的友好国家,对境外出口原料渠道实施禁运,防止这些战略物资通过香港等地进入中国内地和苏联,美国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结盟在二战中投降的日本,积极扶植日本的工业。如此一来,这场危机逐步袭击香港,有越演越烈之势,香港各种塑胶、五金等等工厂频繁出现原料断链。

1951年6月19日,大中实业公司制针厂突然宣布解雇各部门工友139人,新闻稿是这样描述的:该厂经理董志道、厂长孙树茂及工务处长朱光财接见工友代表,并表示了厂方的无奈,在美国扶植日本情况之下,日货充斥市场,影响出路,因此厂方不得不解雇工人,紧缩生产。

1952年,制钮扣厂由于原料昂贵,生产成本太高的考虑,大中实业公司决定彻底停止制造,而集中全力研究各种针类及螺丝钉,并不断的改进及生产。原料危机直到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才算结束,生产业务才逐步恢复正常。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1955年3月8日的一场参观会上,新闻稿是这样描述的:大中实业公司从事制针业,是本港相关制造业中独一无二的生产厂,总经理尹致中称:该公司资金已增至三百万元,规模与设备堪称时代化,每日出产针数凡750万支,可供全球半数人口之用,各种用针,凡200余种,行销美国、欧陆及东南亚各地。

1955年8月10日,对于殖民地的香港工厂,这是特别光荣的一天,时任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在工商业管理处长晏嘉士的陪同下,视察了两间工厂,一间是位于北角的实源实业公司,另一间即是位于筲箕湾的大中实业公司。

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下午三点抵达大中实业厂房,总经理尹致中等引领着巡视各部门,并介绍各种制品的产量,如制针厂,目前每月产量约为1200箱,根据需要还会扩大生产,可达2400箱,至于针的种类,共达到30余种,除了缝衣针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针;制螺丝厂,目前每月产20万啰(每啰是一打个一打,即144个),并且还在逐月的增加当中,另设制钉部,专制种铁钉,每月产量达两千桶。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大中工业社有限公司上海法租界制针厂出品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大中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成员合影,拍摄于:1938年的上海市。

该公司此时的员工数量为600多人,生产的针类品质可相比英德货品,而售价仅及英德货品之半;螺丝钉品质也在一般水平以上,售价较英德货为贵;针类销路普及世界各地,其中以南美、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所占比率较大;而螺丝钉、铁钉之销路,则以泰国、印尼、缅甸、新加坡等地的销售量较大。

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对大中实业公司厂房的切条、烧火、针眼、留声唱针等生产程序甚感兴趣,并给予好评,行程长达一个小时,直到下午四点才离开。对于时任香港最高长官的这次视察行程,香港媒体都有详细报道。在香港50年代,大中实业产品由于品质佳,且是生活百货的必需品,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逐步增强,建立了本地的经典品牌的地位。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针厂开幕纪念全体摄影

—— 中篇 ——

☆ 七十年代的青岛制针厂 ☆

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在这里工作的原因,我们家属子弟都是以冀鲁针厂为家的,从幼儿园开始就待在厂里,对厂区里的厂容厂貌是非常熟悉的,在礼堂楼顶上有一间小屋,里面放着一台锁在柜子里面的黑白电视机,我们每天晚上饭后都要过去,在楼顶上等待着那位大叔七点过来开门,只有他才有权利打开那台锁在柜子里面的电视机。播出的有八个样板戏、或是一些新闻简报和文革时期的电影。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里,能看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虽然电视屏幕上雪花飞舞、上下滚动、杂音缭乱,可这也阻挡不住我们继续看下去的决心。

还记得文革时期针厂宣传队排练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时的场景,在针厂礼堂正式演出时盛况空前!连续演出十几场始终是座无虚席、经久不衰。厂里冷拔车间有一位胖大叔扮演的鸠山真是惟妙惟肖,一招一式的不亚于专业演员,每当厂里举行庆祝游行的活动时,这位胖大叔还负责吹奏那种盘绕在身上、就是类似于大蟒蛇、个头最大的铜管乐大喇叭。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编者凭印象绘制的厂区平面图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我的母亲:邓效莲,冀鲁老员工

我从小对针厂是非常的熟悉,我们都在冀鲁针厂周边居住,对针厂有着特别的一份情感在那里。

冀鲁针厂,是民众比较向往就业的地方。我们的上一辈为冀鲁针厂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许多的第二代则是顶替父母退休的名额才能进入冀鲁针厂工作。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手绘的冀鲁针厂包装车间平面图

这里是我母亲工作过的包装车间,一年到头的早班、中班的两班倒,十几岁时还曾经跟随尹致中去上海法租界的大中针厂工作过,辛苦了大半辈子直至退休。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手绘的冀鲁针厂职工浴室平面图

那时我们隔三差五的都要来这里洗澡泡浴池,针厂的浴室虽然没有用瓷砖来铺贴,而且还都是用水泥抹制而成,显得黑乎乎的,在昏暗的灯光照耀下对当时的条件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最起码能节省去大众浴池洗澡用的0.22元钱。

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只有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泡池里皮打皮闹,我肚子憋得难受,还懒得出去,就在泡池里直接排泄了一坨粑粑,完后我立刻冲出泡池直奔淋浴间,再回头观望时,见那几位小伙伴们还在泡池里围着看那坨已经漂浮在水面上的粑粑,似乎在问:这是什么东东?

冀鲁制针厂,老东镇的人们都管它叫冀鲁针厂,当年在青岛港上也是很有名的国营单位之一。也是年轻人所向往的就业工作单位之一,途径难啊!只能通过家长退休的名额来顶替才能进厂当工人,也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一件大事儿!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是目前家里保存的几包缝纫针

今后的日子缝纫针被淘汰了,针厂也就没有什么可保留的价值了。不过,我现在家里面还有几包缝衣针保存着没舍得使用,就留着做个纪念吧。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缝纫针的产地来自:青岛、上海、香港

我母亲是冀鲁针厂的老工人,以前常听母亲讲:我的姑姥爷在四十年代初去了香港大中工业社,从此就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我姑姥姥自己拉扯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冀鲁针厂的刘朴斋经理在文革结束落实政策恢复名誉并彻底平反之后,我的姑姥姥邓延忠还经常去刘朴斋的家里打听我姑姥爷可能的去处与下落,每次都是了无音信。

在八十年代的初期迎来了转机,恢复名誉的刘朴斋将前往香港与尹致中先生会面,经打探得来的音讯就是:我的姑老爷在1944年夏季,去贵州广西采购制针用原材料盘圆时,价值15万美金的原材料采购之后,由于日军的封锁没能及时运出。直到1945年10月,仍然没有任何音讯。根据最后得来的线索:我的姑老爷应该是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一代被日军轰炸身亡。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这包大中牌缝纫针还是我母亲在十几岁时,跟随老板尹致中在上海大中针厂工作时所保留下来的样品之一。

冀鲁针厂在距离不远的昌邑路上有一处二层楼的职工宿舍大院,这还是尹致中与刘朴斋在建厂时购置的,很大的院落呈8字型,有80多套居室,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冀鲁针厂的管理层,记得冀鲁针厂保健站的一位女大夫就住在临街的二楼上,好像是姓宫,家里面还挺阔气的。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白色包装是香港大中针厂的产品,蓝色包装是上海大中针厂的产品。

笔者对利津路的记忆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记得当时周边有轧铁厂、自行车厂、火柴厂、电度表厂等,路边的人行道上则堆放着冀鲁针厂所使用的盘圆线材、火柴厂使用的森林树木等原材料。每次火柴厂通过运输来的原木刚堆放在路边,我们周边的小伙伴们就带着工具前来扒树皮,每户家里都太需要能生火做饭的树皮、木柴、煤渣等所有能利用的。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生产的缝纫针商标

利津路坡陡路长,拉地盘车的走到这里时总会望坡兴叹!这时我们携带一根拉绳就可以帮忙拉车,拉绳一头有一个铁钩,另一头则可以攀在肩上,经拉车人同意后在地盘车的旁边挂上拉伸就走,从利津路的滨县路口开始上坡,至利津路与雒口路的坡顶为止。俗称:拉沿!还能从中赚取几分零用钱。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生产的玫瑰牌缝纫针

八十年代,据说尹致中的后人去针厂参观时感叹不己。当时的老工人们也都非常的怀念尹致中老板。冀鲁针厂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也包括为青岛输送了一大批市级区级优秀的领导干部。毕竟是工人阶级中坚定的产业工人。后来针厂的没落,也令人痛心和无耐。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生产的红叶牌缝纫针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的入厂证,其注明事项五条,是1981年签发给时年59岁的基建科张同志的,如果健在已经99岁了。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冀鲁针厂的元老徐桂芝女士(左一)前往香港拜见晚年的尹致中(右二)。

徐桂芝女士是孙树茂厂长的妻妹,此时的徐桂芝女士已经80多岁了。

—— 下篇 ——

○ 青岛冀鲁制针厂的结局 ○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首次党员大会科室支部全体党员合影留念。拍摄于:1998年9月28日。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中共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首次党员大会留念。拍摄时间:1998年9月28日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中共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第二届党员大会留念。拍摄时间:2002年10月20日。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旅居南美巴西的“冀鲁同乡会”欢迎青岛海外联谊会代表团到访巴西:①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旅居南美巴西的“冀鲁同乡会”欢迎青岛海外联谊会代表团到访巴西:②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到九十年代时,经济效益开始下滑。

1998年厂子进行了改制,改称为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拆除前的青岛制针厂(王栋供图)

2006年公司领导层决定卖地迁址。2007年厂房拆除,厂区旧址将被用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

黯然消逝的青岛制针厂,创办于青岛的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青岛制针厂拆除前的最后影像

一个经过多次战乱而艰难生存下来的著名私人企业,经公私合营之后而转变成了国营企业,再后来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所谓的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私营企业。只不过是物是人非了!一个是通过艰苦创业、奋斗出来的私人企业,一个是通过空手套白狼侵占而获,可悲可叹!

  注明:本篇中的部分照片与文字均搜集于城市档案以及网络,经本人略加调整完善内容之后发表。在此,对这些不知名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其中一部分的照片与文字均是编者凭本人的记忆过程来描写、拍摄与绘制来完成的,还有一些是通过与冀鲁后人的口述来整理而成。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在此希望有知情者能够继续提供史料与信息,共同进一步的来完善《冀鲁针厂的变迁史记》。谢谢大家!

本组图文作者:王岌,2020年3月8日 收集整理于:北京。

编辑王岌老师这篇文章时,感触颇深。原以为青岛制针厂与其相邻不远的青岛火柴厂等老企业一样,也已随着历史发展彻底消失,但前些时间网上搜索“冀鲁制针”时,看到了一些青岛制针厂的后续,以及如今冀鲁制针的企业宣传和发展介绍。

1999年9月,与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参股合作的定州冀鲁制针有限公司竣工投产,厂址位于河北省定州市高蓬镇西牛村。

2013年1月,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将其生产设备、注册商标和技术、档案资料等全部转让、转移,定州冀鲁制针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总体并购。

82年岁月沉淀,曾创下诸多传奇的“冀鲁制针”最终黯然、无声的告别了青岛,落户到了河北定州。新生的定州冀鲁制针有限公司承继的不仅仅是“冀鲁制针”的技术、设备,精神和资产,更是冀鲁制针几代人、无数老青岛,乃至这一座城市深深地遗憾......

悠悠近百年,冀鲁制针的品牌犹存,但本应属于它的青岛印迹却愈发模糊了。老青岛每每说起制针厂,也总会有一些陈年话题。那些曾经的往事,只能在老青岛的记忆里找寻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新闻

担当,山海青年融入世界!

下一篇新闻

5分钟搞懂高甲戏 一个发源于泉州的地方戏,竟然和宋江有些渊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