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江口县坝盘镇高墙村生态茶园一角。

梵净巍峨,云海浩荡。云雾氤氲的土地里生出的铜仁茶,仿若得梵净灵气之浸润,气、味自成一派。10年前,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铜仁打造成“茶叶市”,彼时西有印江翠峰,东有石阡苔茶,而居于梵净山核心区的茶叶原生地江口县,却“茶踪难觅”。

十年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江口县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从零开始,埋头茶业深耕细作。

十年砥砺,十年前行,成就了那一山一岭的富民基业,引来今日世界目光的聚焦,世界抹茶之都由此扬帆起航。

回望江口茶的十年,从曲折新生,到逐渐强大,伴着县域经济从散到聚、弱到强,伴着全县脱贫攻坚成功出列,其中几多酸甜不为人知,来龙去脉待人道来。

修剪下来的茶枝,以前只能扔掉,如今却用来加工成抹茶。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抹茶面条。

从零出发 立志做大茶产业

“十年,江口茶能走到今天不容易,但也是必然。”翻开10年前自己亲笔拟写的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江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仕明有感而发。那被珍藏了10年的一页页A4纸片虽早已泛黄,但那些文字背后的艰辛故事,于刘仕明而言,仿若昨日发生。

“那时,市里规划大力发展茶产业,江口主动提出打造‘国茶’品牌,不仅外人觉得我们口气太大,就连县内的很多干部都不理解。”刘仕明苦笑道。

处于梵净山景区核心地带的江口,最富足的就是自然资源,而这正是出产好茶叶的必要条件。

江口县森林覆盖率达75.84%,是国家“碳汇城市”,全县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87%,有“天然氧吧”之称,是茶叶的原生地,在梵净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大量的原生茶林繁茂生长。

该县组织科技人员,跑遍了全县的乡镇、山头,用大量的科研数据证明,江口能种出独一无二的优质茶品。

然而,现实却是:10年前,铜仁茶在印江、在石阡、在松桃,唯独不在江口,2008年的江口,是个连一片人工茶园都找不出来的穷县。

“当时就一个感觉!心痛!就一个想法,怎么也要把茶业搞起来!”刘仕明说,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江口打造“国茶”的口号,就像天方夜谭。

但说干就干,该县迅速组建茶业工作领导小组,担任副组长的刘仕明知道,没钱、没技术人才、没经验、没群众基础,自己接下的是个重担,但他心里有底,他笃信,江口茶肯定会有个发光的未来。

为了孕育产业,该县给了茶业工作领导小组不少“特权”,不仅要人给人,直接对县委书记、县长负责,还将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用新开发土地的流转金作茶产业基金。如此一来,该县的茶产业发展,不仅没因缺少资金受影响,还未给县财政增加一分债务。

“当年要不是有政策支持,哪来这满山满岭的茶叶?”坝盘镇高墙村陡峭的大山坡顶,一台台梯状的茶树盖满数座山头,茶园主人凡通国开着他的厢式货车穿行其间,收获今年最后一道碾茶。

2009年,江口茶业起步的第二年,群众对一无所知的茶叶不看好,响应种植的人不多,进村入户做产业宣传的干部不止一次被群众拦在入村的道上。为了给产业开路,县里鼓励在职干部带薪留职“下海”种茶,凡通国就是全县11个“下海”干部中的一员。

从2000亩茶叶基地出发,一个茶叶加工厂,两条碾茶生产线,在北京、哈尔滨均有独立专卖店,凡通国的鑫繁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一步步走来,不易,却也不凡。无论多艰难,他坚持人工除草、生态施肥,用心管理,一春一冬迎来了江口茶业的春天,成为了江口茶业成长的缩影。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抹茶系列产品。

抢抓机遇 走上生态发展之路

绿色生态是江口的最大财富。然而,坐拥良好生态资源,江口在我市并不具备经济优势。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江口决策层首要破解的难题。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将茶产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抓,提出建设500万亩茶园。紧接着,我市也提出建设100万亩茶园,与之配套的是政府对茶产业强有力的扶持。

“绿色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时任江口县领导表示,茶产业就是能让农民长久致富、财政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茶产业办成一个惠及千家万户的朝阳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富民路。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高度。江口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茶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编制了《十年规划》,提出在2020年建成20万亩生态茶园的目标,承接大政策的利好,实现发展“绿色化”。

“茅台能做成国酒,江口人也能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等优势,将江口茶做成‘国茶’,哪怕是用20年的时间。”虽然刘仕明早已离开茶业管理岗位,但仍时时关注全县茶业发展,他说,看准了的事,江口人一定干到底。

正如刘仕明所说,历届江口县领导班子接力,将“绿色”浸润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每一步足迹,引领江口茶业迎风破浪,扬帆远航。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山绿水,201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取消江口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

“虽然取消了GDP考核,但我们的压力并未减轻。”江口县委书记杨华祥说,不考核GDP不等于不要GDP,有发展就有GDP,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更好、更合理、更具有含金量的GDP。而这,也让江口上下更加坚定了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决心。

一时间,江口县主动禁伐林木,木材加工厂由原来的70多家压缩到11家;杜绝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极力推进凯德特色工业园建设;结合植树造林、荒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项目,矢志不渝发展生态茶产业。

“我们正把特色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来开发,让江口从旅游大县成为旅游强县。”杨华祥表示,江口将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生态有机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重点打造,走出一条生态立县、茶业兴县、旅游强县的绿色发展新路。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抹茶酱。

十年磨一剑 一朝举剑斩穷根

深秋时节,冷风习习,走进怒溪镇骆象村,昔日荒山乱石,今朝茶海泛绿。

“原来越穷越垦,水土流失得快,不成想这样的土石山,换种上茶叶,不仅疯着长,茶叶品质还特别好。”骆象村支书杨茂华感慨,“人要是和自然对着干,那是两头亏,因势、因时干,既能绿了青山,又能富了口袋。”

10年前,骆象村交通不便,没有任何产业。当时从事客车运营生意的杨茂华,深知村民的穷苦,“那时到怒溪镇上赶场,要5块钱的车费,而许多村民连这5块钱也舍不得花,宁愿走路。”

2007年,杨茂华当选为村主任,第二年便恰逢县里大力发展茶产业,他决定抓住机遇带领村民种茶致富。

“当时部分村民无论如何做思想工作也不愿流转土地,村里甚至还为此发生过打架事件。”回想当初,杨茂华直摇头,祖祖辈辈种玉米、水稻的村民一时思想转不过来,不愿意冒险种茶叶。

于是,村支两委就组织村民到湄潭、凤冈等茶业大县考察学习。回来后,杨茂华带头种了400亩茶叶。两年后,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肖世明,也返乡跟着杨茂华发展茶叶100多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慢慢地,群众改变了对种茶的看法,2010年10月,怒溪镇第一家个体茶业专业合作社在骆象村成立,54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共投入200万元建成村茶叶加工厂,当年茶叶销售额近30万元,村民发展茶产业积极性空前高涨。

村委会趁热打铁,又引入4家企业入驻骆象,发展绿茶和油茶基地2万余亩,为其日后被列为省级高效扶贫示范园区奠定了基础。

“亩均产值约5000元,比种苞谷强十倍。”杨茂华说,通过种茶,全村一半的人家买了小轿车,300多户建了新楼房,还有不少村民到县城购房居住。

“宁可茶园长草,不可茶叶有化学残留!”为了保证所产茶叶的高品质,骆象人种茶只施生态肥、人工锄草,不仅茶叶产品走俏国内外,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务工机会,带动群众增收。

十年来,江口县共整合资金1.8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9.4亿元投入茶业。建立了金融扶贫机制,为茶企、茶农协调贷款3.8亿元。

人往城里搬,茶叶种上山。在江口县鑫繁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坝盘镇高墙村昔日的贫困户郭富权,虽患残疾,但两口子一年四季在基地打工,年收入近8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而在桃映乡新寨村,近2万亩荒山及低效林地全部种上了白茶和油茶,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成功摘掉穷帽。

目前,江口县已引进和培育规模茶叶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建成茶叶加工厂39个。有4家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茶叶产业链不断延伸。

不负青山,收获金山。贵州贵茶有限公司、湖北利川茶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茶商,越来越看好江口的有机绿茶,2014年起纷纷前来合作,茶叶产品供不应求。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生态茶基地15.92万亩,投产10.65万亩,所有茶园通过无公害有机认证。全县茶业年产值达5.5亿元,带动8.5万人增收,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脱贫攻坚,江口茶业功不可没。在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中,江口县群众认可度高达99.05%,在全省14个出列区县中居于首位。

江口:十年绿色坚守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抹茶巧克力。

乘势而为 推动抹茶产业发展

“走,吃茶去……”如今,在素有“生态江口·养心天堂”的江口,你不仅能喝上地地道道的梵净山绿茶,还能吃到各种各样的抹茶食品。

10月,以“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为主题的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在江口县成功举办。贵茶公司生产的抹茶饮品、抹茶巧克力、抹茶饼干、抹茶面条等系列食品,以及抹茶皂、抹茶面膜等化妆品,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现场被抢购一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健康要求越来越高,茶饮品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地位都日趋升温。抹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妆品等行业。据统计,目前全球抹茶年需求量在1.2万吨,而抹茶生产总量在5000吨左右,市场缺口巨大。

而我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所产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被誉为“绿茶金三角”,非常适合生产优质抹茶。

为此,我市率先提出“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目标,全力推动区域抹茶产业发展,延长茶产业链条,实现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砥砺十年的江口县牢牢抓住了机遇,于2017年成功引进贵茶集团投资6亿元,在江口建立贵茶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产值35亿元,直接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其中,年产4000吨的抹茶精深加工项目,将成为国内最大茶产业综合开发项目,江口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为全世界供应抹茶产品。

目前,贵茶公司在江口县已有18家联盟茶叶企业成员,带动茶叶基地12.3万亩,基地参与群众达8.62万人。公司产品已出口德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我市分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匾牌,贵州省质量监督局发布“贵州抹茶”地方标准,这无疑增强了江口县、铜仁市乃至全省发展抹茶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江口,巍巍武陵正源,正搭乘“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这艘开足马力的航母,承载着“世界抹茶之都”梦,步入新时代。(张著昶 安慧芳 文/图 )

上一篇新闻

安徽芜湖:陈晓卿亲临点赞过的餐厅不一般,这一桌子菜美味绝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拟发牌 BiKi抹茶备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