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北「背」138

走背字,◆謂遇上壞運氣;倒霉。○[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四章:“[陳曉]說:‘[老三]真是走背字兒啦。官廳出了賞格要他的腦袋。’”[鮑昌]《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一章:“唉,人要是走背字兒,什麼砸鍋事兒都能碰上。”

轉背(转背),◆1.轉身。喻時間的短促。○《宋書‧蔡廓傳》:“與人共計議,云何裁轉背,便賣惡於人。”○[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劉半農]《恥辱的門》:“而你轉背就可以罵我是下流,罵我是墮落!”◆2.離開。○《水滸傳》第五六回:“自你轉背,官司點名不到,我使了些金銀首飾,只推道患病在床,因此不來叫喚。”○《何典》第四回:“轉背不多時,恰好[形容鬼]到來。”

紙背(纸背),◆紙的反面。○[唐][柳宗元]《殷賢戲批書後寄劉連州並示孟侖二童》詩:“書成欲寄[庾安西],紙背應勞手自題。”○[清][黃鷟來]《題高價人坐石小像》詩:“精神溢紙背,岳色含清峻。”◆补证条目■纸的反面。○《文汇报》2006.3.13:“李肇星的诗都不长,也没有绚丽的现代新手法,但是对仗工整,奇妙丰富的联想闪烁字里行间,汹涌澎湃的激情弥漫纸背纸面。”

正點背畫(正点背画),◆在供狀上畫押。書狀立後,主管者用朱筆在書首作點,書尾作鉤,表示沒有增減偽造,然後摺疊,令供狀人在書背畫押,故稱。○[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趙國器]做寫科]云:‘這張文書,我已寫了,我就畫個字。○[揚州奴]你近前來,這紙上,你與我正點背畫個字者。’[揚州奴]云:‘你着我正點背畫,我又無罪過,正不知寫着甚麼來。’”

遠背(远背),◆猶疏遠。○[郁達夫]《沉淪》二:“他同他同學中間的距離,一天一天的遠背起來。”

隱背(隐背),◆使背靠着。○《新唐書‧李泌傳》:“[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後即指稱靠背。○[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十:“謂養和,即隱背也。○[皮襲美]以五物贈[魏不琢],有[桐廬]養和,[烏龍]養和。”

心背,◆謂背離原來的心意。○[明][孫柚]《琴心記‧長門望月》:“君王心背,百計難回,必待何人,可以轉諷。”

向聲背實(向声背实),◆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中》:“[士安]撰《高士傳》,具說[箕山]之跡;[令升]作《搜神記》,深信[葉縣]之靈。此並向聲背實,捨真從偽。”

向背(\嚮背),◆1.指切合與不切合。○《尉繚子‧天官》:“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2.謂迎合或背棄。○[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以闚看為精神,以向背為變通。勢之所集,從之如歸市;勢之所去,棄之如脫遺。”◆3.謂擁護與反對。○《魏書‧楊侃傳》:“今且停軍於此,以待步卒,兼觀民情向背。”○[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薦主同咨》:“參劾會試大座師者屢見……而參薦主者無一人焉,其向背最為易見。”○[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四:“中農態度的向背是決定革命勝負的一個因素。”◆4.謂反覆不定,有二心。○[南朝][梁][沈約]《大赦詔》:“王室多難,祲沴相仍……故今迷疑互起,向背者多。”○《新唐書‧韋處厚傳》:“[魏博][史憲誠]懷向背,[裴度]待以不疑。”○[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四七章:“他媽的,人一倒了霉,人心也都向背啦。”◆5.謂歸順或背叛。○《新五代史‧雜傳‧王珂》:“不然,且為款狀以緩[梁]兵,徐圖向背。”◆6.正面和背面;面對和背向。○[唐][劉長卿]《湘中紀行‧秋雲嶺》詩:“雲起遙蔽虧,江迴頻向背。”○[宋][梅堯臣]《和楊直講夾竹花圖》:“萼繁葉密有向背,枝瘦節疏有直曲。”○[清][趙執信]《彭蠡湖》詩:“山移舟向背,目蕩心飄搖。”

鄉背(乡背),◆指正面和反面。鄉,通“向”。○[章炳麟]《文學說例》:“夫琴瑟專一,不可為聽;分間布白,鄉背乃章。”

相背,◆亦作“相倍”。◆1.互相背叛。○《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論》:“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2.相違;相反。○[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唐][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詩:“檣烏相背發,塞雁一行鳴。”

文背,◆不文雅,粗俗。○[宋][嚴羽]《滄浪詩話‧考證》:“[荊公]有一家但取一二首,而不可讀者。如[曹唐]二首,其一云:‘年少風流好丈夫,大家望拜[漢]金吾……’此不足以書屏幛,可以與閭巷小人文背之詞。”

田背,◆田疇的表土。○[宋][王安石]《元豐行示德逢》:“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龜兆出。”

台背,◆指老人。台,通“鮐”。○《詩‧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朱熹]集傳:“台,鮐也。六老則背有鮐文。”參見“鮐背”。

四背,◆指四件違反常情的事。○[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二:“[盧員外][綸]作擬僧之詩,僧[清江]作七夕之詠,[劉隨州]有眼作無眼之句,[宋雍]無眼作有眼之詩。故詩流以為四背,或云四倒。”

書背(书背),◆書脊。

手背,◆手掌的反面。○《宋史‧仁宗紀三》:“﹝[慶曆]二年﹞二月乙未,詔:[河北]強壯刺手背為義勇軍。”○[元][喬吉]《揚州夢》第二摺:“手背上掐着疼,腳面上踏着痛。”○[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一:“他還在用手背拍着支書的胸,順便又做了一個不大明確的‘八’字。”◆补证条目■手掌的反面。○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已而元昊寇陝西……正兵益少,乃盡以響弓手刺面,爲保捷指揮正軍。河東、河北事宜稍緩,但刺其手背,號‘義勇’。”

時背(时背),◆背時,謂言行與時乖違。○[唐][白居易]《雪夜小飲贈夢得》詩:“久將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唐][皮日休]《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高蹈為時背,幽懷是事兼。”

山背,◆1.山後。○[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疊綵巖]在[八桂堂]後,支徑登山,大半有洞,曲轉穿出山背。”◆2.山脊。○《宋史‧任福傳》:“俄伏發,自山背下擊,士卒多墜崖塹,相覆壓,[懌][肅]戰死。”

沙背,◆沙洲或沙灘的最高處。○[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之一:“窮秋積雨不破塊,霜落[西湖]露沙背。”○[明][何景明]《津市打魚歌》:“夜來水長沒沙背,津市家家有魚賣。”

人心向背,◆指人民群眾的擁護或反對。○[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東晉元帝一》:“即此而人心向背之幾可知矣。”○[陳毅]《棗園曲》詞:“深知人心有向背,敢後發制人殲強虜。”◆补证条目■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归向或背离。○宋魏了翁《直前奏事札子》之二:“事變倚伏,人心向背,疆場安危,鄰寇動静,遠夷利害,此皆目前必至之患。”○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顧自古國家未有不以勤而興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決於是。”

人情向背,◆犹人心向背。○《北史·杨侃传》:“今且停軍於此,以待步卒,兼觀人情向背。若送降名者,各自還村,候臺軍舉三烽火,各亦應之,以明降款。其無應烽,即是不降之村,理須殄戮。”○《新唐书·陆贽传》:“今乘輿播越,大憝未去,此人情向背,天意去就之隙,陛下宜痛自貶勵,不宜益美名以累謙德。”

鳥背(鸟背),◆指高處。○[宋][曾鞏]《送程公辟使江西》詩:“龍淵決水漲清沼,鳥背誅林開廣廈。”○[宋][曾鞏]《漢廣亭》詩:“雲根辨毫芒,鳥背臨嵂崒。”

民心向背,◆犹人心向背。○《女仙外史》第七八回:“吕軍師要進取荆州府,未審虚實,乃命綽燕兒前往察探情形,諭之曰:‘一要得實在軍機,二要知民心向背,三要覘文武協和與否。’”

面是背非,◆當面贊成,背後反對。○[明][馮夢龍]《挂枝兒‧不忘》:“俏冤家,我待你真心實意,全不料你待我面是背非。”○《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苟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面背,◆人的面和背。泛指全身。語本《孟子‧盡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宋史‧道學傳一‧程顥》:“[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

馬背學校(马背学校),◆指牧區教師騎着馬到各放牧點巡回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人民日報》1974.5.14:“[裕固]草原出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馬背學校’,每到放牧季節,教師經常騎着馬到各放牧點去教學。”

落背弓,◆指买卖中间人或经办人私下里侵吞财物。○《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媒人打夾帳,家人落背弓,陪堂講謝禮,那‘羊毛出在羊身上’,做了八百銀子,將珍哥娶到家内。”

離鄉背土(离乡背土),◆見“離鄉別土”。

離鄉背井(离乡背井),◆離開故鄉,漂泊在外。○《宣和遺事》前集:“有分離鄉背井,向[五國城],忍寒受餓。”○[明][高明]《琵琶記‧散髮歸林》:“念奴家離鄉背井,謝公相教孩兒共行。”○[毛澤東]《關於重慶談判》:“有許多本地的幹部,現在要離鄉背井,到前方去。”亦作“離鄉別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通理書》:“離鄉別井,勞碌奔馳,不分蚤夜。”○[許地山]《女國士》:“我怎能讓[驢哥]離鄉別井,遠道從軍呢?”◆补证条目■离开故乡,漂泊在外。亦作“離鄉涉井”。○《古尊宿语录·投子和尚》:“大丈夫漢一等是離鄉涉井,訪道尋師。”

離背(离背),◆背叛。○《詩‧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唐][孔穎達]疏:“又以[申伯]忠臣,不欲離背王室。”

冷背,◆謂商品冷門背時,不熱銷。○[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第二批貨就拖了一個禮拜,最後裝出去時,那裏面還暗暗搭配了一些冷背貨,[張科長]卻給蒙在鼓裏。”○《人民日報》1983.8.31:“商品的熱門與冷背,常常是與價格因素聯係在一起的。”

局背,◆駝背。○[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莫如局背,故惡訓為醜,象局背之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

九背向,◆蜿延曲折貌。○《初學記》卷五引[羅含]《湘中記》:“[衡山]遙望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清][劉獻廷]《南岳》詩:“[湘]流九背向,窈窕東北逝。”

金背,◆[明]代錢鈔名。制錢背面以金塗之,故名。○[明][張居正]《請停止輸錢內庫供賞疏》:“節奉聖旨,錢式照[嘉靖]通寶,鑄金背一萬四千錠,火漆六千錠。”○《明史‧食貨志五》:“時所鑄錢有金背,有火漆……姦偽倣傚,盜鑄日滋,金背錢反阻不行。”○[清][談遷]《棗林雜俎‧錢爐》:“[南京][嘉靖]間鑄錢,其背或以金塗之,民間曰金背錢。”

腳背(脚背),◆腳掌的背面。○[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腳背到恁來闊,身材恁來大。”○[蕭也牧]《秋葵》:“我剛站住腳,冰涼的爛泥一下陷到腳背。”

見背(见背),◆1.謂父母或長輩去世。○[晉][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一:“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先哭去世多年的爺爺,後哭新近見背的媽媽。”◆2.背面。○[明][何景明]《何子‧功實》:“炫目之形接而見背之明蔽。”

回背,◆舊指陰陽先生用鎮物壓邪,使凶化吉、險化夷。○《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婦人問道:‘怎麼是回背?’[劉婆子]道:‘如果有父子不和,兄弟不睦,大妻小妻爭鬥,教了俺這老公去說了,替他用鎮物安鎮,鎮書符水,與他吃了,不消三日,教他父子親熱,兄弟和睦,妻妾不爭。’”○《醒世姻緣傳》第五九回:“只怕是那娶的日子不好,觸犯了什么兇星,人家多有如此的,看了吉日,從新另娶;再不叫個陰陽生回背回背。”

鶴背(鹤背),◆I鶴的脊背。傳說為修道成仙者騎坐處。○[唐][司空圖]《雜題》詩之二:“世間不為蛾眉誤,海上方應鶴背吟。”○[金][元好問]《步虛詞》之一:“三更月底鸞聲急,萬里風頭鶴背高。”○[明][王蒙]《題<鐵網珊瑚圖>》詩:“卻從鶴背看塵寰,四海如杯[嵩][華]小。”◆II謂如鶴似的用背負着。○[宋][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喜甚因吟》之一:“若教身更健,鶴背入[維揚]。”

過背(过背),◆去世。○[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陳聲伯]《渚山詩話》云:‘近世士大夫遇事退恕’,則曰:‘過背之後,不知和尚在缽盂在?’”

龜背戲(龟背戏),◆古代博棋的一種。

龜背(龟背),◆1.龜的背部。亦形容物體中部隆起之狀。○[漢][楊修]《孔雀賦》:“首戴冠以飭貌,爰龜背而鸞頸。”○[宋][蘇軾]《萬山》詩:“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廟上》:“祏室,每室紅錦厚褥一,紫錦薄褥一,黃羅複帳一,龜背紅簾一,緣以黃羅帶飾。”○[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忠義﹞室三間,黃琉璃瓦,綠琉璃龜背腰牆。”◆2.一種形似龜背的六角形裝飾花紋。◆3.佝僂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駝背。○《孔叢子‧嘉言》:“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之形貌也;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醫宗金鑒‧雜證‧龜背》:“龜背坐早被風吹,傴僂背高狀如龜。”○[郭沫若]《高漸離》第二幕:“[李斯]說他的樣子太怪,龜背,缺牙巴,耳朵又聾,一看就有些怪氣,並沒有什麼仙氣。”◆4.菜肴名。○[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會仙酒樓》:“若別要下酒,即使人外買軟羊、龜背、大小骨、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類。”◆5.傢具名。指一種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橫板。○[清][施鴻保]《閩雜記》:“俗於壁上加橫板,安置食物,吾鄉稱為龜背,[建][邵]等處亦同。”

孤背,◆辜負。○《魏書‧徒何慕容暐傳》:“[暐]入見[堅],稽首謝曰:‘弟[沖]不識義方,孤背國恩,臣罪應萬死。’”○《新唐書‧于休烈傳》:“侍中[裴光庭]曰:‘[吐蕃]不識禮經,孤背國恩,今求哀啟顙,許其降附,漸以《詩》《書》,陶一聲教,斯可致也。’”

弓背,◆弓的彎成弧形的一側。○[唐][令狐楚]《年少行》之三:“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宋史‧張莊傳》:“[湖北]至[廣西],繇[湖南]則迂若弓背,自[渠陽]而往,猶弓弦耳。”

負恩背義(负恩背义),◆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新唐書‧列女傳‧楊慶妻王氏》:“[太宗]攻[洛陽],[慶]謀與[王]歸[唐],謝曰:‘[鄭]以我奉箕帚者,綴公之心。今負恩背義,自為身謀,可若何?至[長安],則公家婢耳,願送我還[東都]。’”[明][宋濂]《燕書》之十六:“君子曰:‘負恩背義,人弗戮,鬼斯戮之矣。’”亦作“負恩忘義”。○[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負德背義(负德背义),◆猶言負恩背義。○《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國媚[楚],使子之君,負德背義,自召干戈,禍及民社。”

負背(负背),◆1.違背;背棄。○《梁書‧元帝紀》:“元惡稽誅,本屬[侯景];[王偉]是其心膂,[周石珍]負背恩義。”◆2.曝背。謂曬太陽取暖。○[宋][周密]《齊東野語‧曝日》:“[陶隱居]《清異錄》載,[開元]時,[高太素]隱[商山],起[六逍遙館],各製一銘。其三曰《冬日初出》,銘曰:‘折膠墮指,夢想負背,金鑼騰空,映檐白醉。’”◆3.負於背,背負。○[金][趙秉文]《琅山賦》:“六鰲負背,三山[蓬][瀛]。”

分背,◆1.背對背。○《莊子‧馬蹄》:“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清][侯方域]《盧告》:“夫子奈何以婦人女子之煦煦者而論敵於友哉?若其為友者則有之矣,彼其生同牢,食同筐,交首而戲弄,分背而摩搔,自以為交最密而莫之間也。”◆2.違離。○《荀子‧大略》:“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3.猶分別。○《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司馬與分背,[袁盎]解節毛懷之,杖,步行七八里。”○《孔叢子‧儒服》:“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南史‧郭世通傳》:“嘗與人共於[山陰]市貨物,誤得一千錢,當時不覺,分背方悟,追還本主。”

反背,◆1.亦作“反北-反北”。背叛。○《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三國志‧魏志‧杜襲傳》:“[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元][鄭光祖]《周公攝政》第四摺:“陛下,這反背的都有,駕下問波。”◆2.違背;相反。○《老殘游記》第三回:“他治河的法子乃是從[大禹]一脈下來的,專主‘[禹]抑洪水’的‘抑’字,與[賈讓]之說正相反背。”○[魯迅]《熱風‧隨感錄二十五》:“即使偶爾送(兒子)進學堂,然而社會和家庭的習慣,尊長和伴侶的脾氣,卻多與教育反背。”

發背(发背),◆I1.發於背部。○《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唐][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經一月,疽發背,六月乙酉卒。”○《資治通鑒‧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會疽發背,祕不令人知,密令醫治之,聽政如故。”◆2.指背疽。生於背部的毒瘡。[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祛吝》:“有[白岑]者,善療發背,海外有名而深祕其方。”○《水滸傳》第六七回:“因是[宋公明]生發背瘡,在寨中又調兵遣將,多忙少閒,不曾見得,[朱貴]權且教他在村中賣酒。”○《說岳全傳》第七一回:“[秦檜]發背沉重,睡在書房內床上,時時發昏,叫痛不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背部》:“上中下發背。”原注:“上、中、下三發背,俱屬督脈經,皆由火毒而成……其初起皆形如粟米,焮痛麻癢,周身拘急,寒熱往來,因循數日,突然大腫,氣實者多焮痛,氣虛者多麻癢。”◆3.指治療發背。[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白岑]嘗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4.猶言產生抵觸情緒。《北史‧魏收傳》:“詔誥悉歸[陽子烈],著作復遣[祖孝徵],文史頓失,恐[魏公]發背。”◆II曲背。○《莊子‧大宗師》:“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成玄英]疏:“傴僂曲腰,背骨發露。”○[聞一多]解詁:“發讀為撥,撥剌,枉曲之貌也。發背即撥剌之背,謂曲背也。”

耳背,◆聽覺不靈。○《古尊宿語錄‧神照禪師》:“師云:‘老僧耳背,高聲問來。’”[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摺:“老夫年紀高大,耳背了。”○《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那老漢大概有點耳背。他把一隻手攏在耳朵後邊,兩眼望着[林秀]。”

刀背,◆指刀不用於切削的一面。○《南史‧梁邵陵王綸傳》:“賊以刀背毆其髀,[俊]色不變,賊義而捨之。”○[清][王秀楚]《揚州十日記》:“婦旋轉地上,死不肯起,卒舉刀背亂打,血濺衣裳,表裏漬透。”

打背弓,◆指中间人或经办人暗中克扣钱物。○《醒世姻缘传》第八回:“還有奶奶們托着買人事、請先生,常是十來兩銀子打背弓。”亦省作“打背”。○《金瓶梅词话》第九回:“若有兩家告狀的,他便賣串兒,或是官吏打點,他便兩下裏打背。”

打背,◆见“打背弓”。

表背,◆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將字畫或書籍加以裝潢或修補,使之美觀耐久。○[宋][周密]《志雅堂雜抄‧圖畫碑帖》:“所畫一僧絕妙,本[老游]表背,得之提賣籃中者,其價甚廉。”

背罪,◆承擔罪責。○[郭沫若]《屈原》第一幕:“我的稿子雖然擬好了,但是沒有經過國王的核准,用得用不得還不能知道,萬一用不得,豈不是使你老兄背罪嗎?”

背子,◆I古代衣服的一種。男女皆服,式樣有異。○《事物紀原‧衣裘帶服‧背子》引《實錄》:“[秦二世]詔衫子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短於衫,身與衫齊而大袖。今又長與裙齊,而袖纔寬於衫。”○《朱子語類》卷一二七:“今上登極,常時著白綾背子。”○《水滸傳》第八回:“見坐着一箇人,頭戴頂萬字頭巾,身穿領皂紗背子,下面皂靴淨襪。”參閱[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衫子背子》。◆2.物背的襯托物。如:裝潢師傅給這幅畫裱上紙背子。`12`◆II用來背東西的細長筐子,山區多用來運送什物。◆补证条目■用来背东西的细长筐子,山区多用来运送什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旁邊又歇著倒站驢子,二把手車子,以及肩挑的擔子,背負的背子,亂亂烘烘,十分熱鬧。”

背主,◆背叛主人。○[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八‧石亨奸黨》:“嘗謂背主負恩者,人臣之首惡;大逆不道者,王法所必誅。”○《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此是雇工背主,假捏出來的事。”

背指,◆1.向後指畫。○[唐][杜甫]《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詩:“石出倒聽楓葉下,櫓搖背指菊花開。”◆2.在背後指點。○[宋][惠洪]《南昌重會汪彥章》詩:“去年興發看京華,笑傲清狂人背指。”

背戰(背战),◆謂不肯作戰。○《三國志‧吳志‧孫皓傳》“委質請命,惟垂信納,以濟元元”[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得[陶濬]表云[武昌]以西,並復不守。不守者,非糧不足,非城不固,兵將背戰耳。”

背運(背运),◆運氣不好;倒霉。○[老舍]《四世同堂》五四:“她不願意責備、教誨老二,在老二正走背運的時候。”

背云,◆戲曲中的旁白。猶背躬。多見於[元]雜劇。○[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摺:“[卜兒背云]我不依他,他又勒殺我。”

背約(背约),◆違約;失信。○《史記‧秦本紀》:“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漢書‧匈奴傳下》:“[漢]與[匈奴]敢先背約者,受天不祥。”○[宋][葉適]《故知樞密院施公墓志銘》:“故終[孝宗]世,以和為形,以備為實,虜卒不敢背約,策自公始。”○[清][俞樾]《茶香室三鈔‧登第後拜客乘轎》:“諸公入里同用轎,背約者罰。”

背陰(背阴),◆1.以背向陰。○《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爾雅翼‧釋魚》:“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2.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亦指陽光照不到。○[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摺:“他那裏抬的腳步兒輕,他若是但回身我在這背陰中掩映。”○[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喂養》:“夏宜背陰,冬宜向陽。”○[老舍]《四世同堂》五三:“背陰的地方還有些積雪,也被暖氣給弄出許多小坑,像些酒窩兒似的。”

背義負信(背义负信),◆見“背信棄義”。

背義負恩(背义负恩),◆同“背恩忘義”。◆《舊唐書‧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捨,命斬之。”

背眼,◆方言。謂地方冷僻或不引人注意。

背興(背兴),◆方言。倒霉;背時。○[韓起祥]《劉巧團圓》:“你背興我也不好聽。”○[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二章:“不怨你?我這一輩子背興就背在你身上了!”[劉紹棠]《蒲柳人家》九:“你跟這個煙花女兒打連連,敗壞了自個兒的名聲,背興不背興?”

背信,◆背棄信用。○[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湛海珍]等,前朝舊將,差匪[齊]人,分給羸兵,即是[梁]甲,非云背信,豈曰渝盟。”○[沙汀]《困獸記》十三:“‘為甚麼呢!?’她氣惱的問,准備指責一番他的背信。”

背心,◆1.離心。○《韓非子‧難三》:“[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2.背脊。○《儒林外史》第三回:“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葉聖陶]《某城紀事》:“﹝[蓮軒]﹞索性臉朝着裏,給他們看背心。”○[包蕾]《豬八戒學本領》:“[八戒]又是往後一跤,跌個背心着地。”◆3.即坎肩。無袖的上衣。○[宋][曹勛]《北狩聞見錄》“[徽廟]出御衣衣襯一領”自注:“俗呼背心。”○[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下:“﹝[王沂公]﹞在太學讀書時,至貧,冬月止單衣,無綿背心。寒甚,則二兄弟乃以背相抵,晝夜讀書。”○《紅樓夢》第三回:“只見一個穿紅綾襖青緞掐牙背心的丫鬟走來笑說道。”○[艾青]《向太陽‧街上》詩:“早安呵,你打掃馬路的穿着紅色背心的清道夫。”按:背心脫胎於裲襠,[宋]代已開始穿用。

背向,◆1.背對和面向。○[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兵失》:“善陣,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者也。”○《淮南子‧兵略訓》:“明於星辰日月之運,刑德奇賌之數,背向左右之便,此戰之助也。”○《後漢書‧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餘不知書者起請之,各各屯聚,更相背向。”◆2.反對和擁護。猶向背。○[馮雪峰]《雪峰寓言‧猩猩和野獸們》:“他是否還和他的王位在一起,只須看他的臣屬們的背向就得啦。”

背鄉離井(背乡离井),◆見“背井離鄉”。

背鄉(背乡),◆I離開家鄉。○[南朝][宋][鮑照]《發後渚》詩:“蕭條背鄉心,悽愴清渚發。”○[宋][葉適]《信州教授廳記》:“君既去,繼者[施君][應龍]又曰:‘我攜家背鄉,一旦住好宅,地利近,由君德也。’”◆II背向。反對與支持。○《韓非子‧飾邪》:“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漢書‧藝文志》:“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顏師古]注:“鄉讀曰向。”

背文,◆1.背誦。○《周禮‧春官‧瞽矇》“諷誦《詩》”[鄭玄]注“謂闇讀之不依詠也”[唐][賈公彥]疏:“背文與聲節之,皆是闇讀之,不依琴瑟而詠也。”◆2.背部的紋理。○《廣雅‧釋鳥》:“鳳皇。背文曰義,腹文曰信。”◆3.古錢幣背面的文字。

背聽,◆听力差。○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戲曰:‘近日和尚耳明否?’曰:‘背聽如舊。’”○宋觉范《潜庵源禅师真赞》:“十年積翠侍立,學得眼横鼻直。平生氣壓叢林,問著左科背聽。”

背水陣(背水阵),◆亦作“背水陳”。◆背水列陣。○《尉繚子‧天官》:“按天官曰:‘背水陳為絕地,向阪陳為廢軍。’”[漢]將[韓信]攻[趙],在[井陘口]背水列陣,大敗[趙]軍,諸將問背水之故,[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後以“背水陣”比喻處於死裡求生的境地。○[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觀子直寫胸中所薀,由于氣勝,效背水陣之法,久而雖熟,未必皆完篇也。”○[清][趙翼]《浙二子歌》:“卻恐惟堅背水陣,不如早築避風臺。”○[周立波]《王震將軍記》:“[王震]同志選了一部分精兵,擺了一個背水陣。”

背水戰(背水战),◆背靠着水作戰,後無退路。比喻決一死戰。○《後漢書‧銚期傳》:“時[銅馬]數十萬眾入[清陽]、[博平],[期]與諸將迎擊之,連戰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戰,所殺傷甚多。”○[清][馮桂芬]《振威將軍張國樑傳》:“[九洑洲]之役,公作背水戰,[四眼狗]率眾數十萬迎我軍於[江]滸。”亦作“背水一戰”。○[宋][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她想了想,覺得現在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參見“背水陣”。

背水一戰(背水一战),◆見“背水戰”。

背水陳(背水陈),◆見“背水陣”。

背書(背书),◆1.背誦念過的書。○[明][呂維祺]《四譯館增定館則》卷十五:“每日辰初,譯字監生子弟赴各館受業,提督官掣籤看課背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到了背書時,那些子弟有背不下去的,他便在旁邊偷着提他。”○[余小華]《返青》:“你看她一本正經地倒剪雙手,一邊踱步,一邊背書呢。”◆2.裝裱書畫。○[余嘉錫]《書冊制度補考‧裝背》:“[張彥遠]引[李吉甫]家云:‘背書要黃硬。’《孫可之集》卷十《讀開元雜報》云:‘因取其書,帛其漫。’[宋][任廣]《書敘指南》卷五因云:‘背書曰帛其縵。’是皆[唐]人裝書之證也。”◆3.票據持有人於票據轉讓時在它的背面簽字蓋章,稱為背書。經背書的票據,如發票人不能償付,背書人負有付款責任。◆补证条目■票据持有人于票据转让时在它的背面签字盖章,称为背书。经背书的票据,如发票人不能偿付,背书人负有付款责任。○《南方周末》2009.2.19:“承兑汇票的期限不超过6个月,到期后银行要无条件付款,在汇票到期前,企业的供货商也可以背书给其他的下家,到期后,这个供货商或他的下家可以凭承兑汇票到银行拿到钱。”

背手,◆雙手放在背後交叉握着。○[劉堅]《“強盜”的女兒》:“到了前院,[楊團總]躬腰背手,撅着灰鬍子在大門後轉來轉去,像無頭的蒼蠅。”◆补义条目■暗地里给的好处。○《清夜钟》第三回:“親族中説得言語的,他都許背手,要求這兩紙賣身文書處和。”○《醉醒石》第十五回:“二千兩産,做一千二百兩,還是我便宜。你得了陸指揮背手,用了一生一世。”◆翻手;反手。○唐韩偓《三忆》诗:“憶行時,背手挼金雀。斂笑慢回頭,步轉闌干角。”○《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背手爲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补证条目■双手放在背后交叉握着。○明焦竑《玉堂丛语·政事》:“使吏抱成案讀之,至數萬言,背手立聽。”○《歧路灯》第七二回:“出了大門,嵩淑拱手,紹聞背手灣身作别。”

背世,◆1.背棄世俗。○[三國][魏][曹植]《七啟》:“予聞君子不遯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南唐][李煜]《九月十日偶書》詩:“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2.離開人世。死亡的婉辭。○[晉][陸雲]《與戴季甫書》:“勳業有究,早爾背世。”○[晉][潘岳]《楊仲武誄》:“望子朝陰,如何短折,背世湮沉。”○《宋書‧后妃傳‧孝懿蕭皇后》:“[孝皇]背世五十餘年,古不祔葬。”

背時鬼(背时鬼),◆詈詞。倒霉的人。有時亦有調侃意。○[沙汀]《堰溝邊》:“說來說去就是背時鬼[廖有義]婆娘。”○《1958年曲藝選‧一雙新棉鞋》:“大媽把社長拉進屋。笑着罵聲:‘背時鬼,你真是粗心又糊塗!’”[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她嘆一口氣說:‘唉,背時的鬼。’”

背時(背时),◆1.違背時勢;不合時宜。○[晉][張協]《七命》:“蓋聞聖人不卷道而背時,智士不遺身而匿跡。”○《太平廣記》卷三一五引《吳興掌故集‧狄仁杰檄》:“應天者膺樂推之名,背時者非見幾之主。”○[唐][劉禹錫]《酬樂天見寄》詩:“背時猶自居三品,得老終須卜一丘。”○[宋][陳亮]《與鄭景元提幹書》:“大率[永嘉]之論多是相時低昂,終成背時耳。若一成作背時事業,卻自無事。”◆2.過時;不時興。○[宋][劉克莊]《滿江紅‧題范尉梅谷》詞:“歎出群風韻,背時裝束。”○[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摺:“本待要求善價而沽諸,怎耐這行貨兒背時也。”◆3.謂離別之時。○[宋][朱淑真]《新秋》詩:“一夜涼風動扇愁,背時容易入新秋。”◆4.倒霉;不走運。○[元][范康]《竹葉舟》楔子:“嗨!小生好背時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苟才]道:‘不過不肯信付我們這背時的人罷了。’”[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她自己生病,把錢用光了,還罵我背時,一定要替我算個八字。”○[張賢亮]《靈與肉》:“要是欺負這樣的人,真是作孽,二輩子都要背時。”

背生兒(背生儿),◆生而未見其父之兒。○[明][王錂]《尋親記‧相逢》:“我是背生兒,逆天罪大。”○《再生緣》第三十回:“阿唷!主公呀!這是你的背生兒了。”

背身,◆身體背面。○[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摺:“[[賈仁]云]畫喜神特不要畫前面,則畫背身兒。[小末云]畫前面纔是,可怎麼畫背身的?”◆补义条目■背转身。○宋洪迈《夷坚支志庚·双港富民子》:“〔女〕復背身挽羅裙,不覺裙裏一尾出。子引手拈杖擊之,成一狐而走。”○又《薛和夫》:“和夫行巷陌,過舊處,扄閉寂然,因躡足而入。偶念昔日所見,不知在否,漫以津唾點窗紙破窺之,碧衣者正背身而坐。”

背山起樓(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樓房。謂好景被遮,比喻殺風景。○[唐][李商隱]《雜纂》卷上:“殺風景:花下曬褌,背山起樓。”

背日性,◆植物的根向暗處生長的特性。

背人,◆避開別人。○《紅樓夢》第五八回:“你只回去,背人悄悄問[芳官]就知道了。”○[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記珠江才妓事》:“然亦無可如何,惟時時背人飲泣而已。”◆补证条目■避开别人。○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十:“暗裏迴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

背前面後(背前面后),◆指或當面或背後。○《紅樓夢》第十九回:“老爺心裏想着:我家代代念書,只從有了你,不承望不但不愛念書……已經他心裏又氣又惱了--而且背前面後混批評。”○《紅樓夢》第一一○回:“如今只有他幾個自己的人瞎張羅,背前面後的也抱怨。”◆补证条目■指或当面或背后。○《西游记》第三一回:“這妖怪無禮,他敢背前面後駡我!”

背氣(背气),◆1.古天文學對太陽周圍雲氣之稱。○《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三》:“是日,日傍有背氣,凡十二。”○《新五代史‧司天考二》:“[五代]之際,日有冠珥、環暈、纓紐、負抱、戴履、背氣,十日之中常七八,其繁不可以勝書,而背氣尤多。”○《清史稿‧天文志十三》:“日生背氣者,[順治]十四年三月辛未。”◆2.由於疾病或其他原因而暫時停止呼吸。◆补证条目■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暂时停止呼吸。○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上篇二:“方方试图跟陈伟玲聊聊,被她噎得直背气。”

背逆,◆背叛忤逆。○《列子‧黃帝》:“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明][唐順之]《示倭夷人等牌》:“汝等背逆天道,侵犯天朝,皇天震怒。”○《天討‧軍政府<討滿洲檄>》:“諸有隱藏,斷斬無赦,背逆人道,苛暴齊民,其罪九也。”○[郭沫若]《落葉》:“都還豫想着,以為我就背逆了兩親,甘就這兒下賤的生活。”

背面,◆1.以背對人;身體的背部。○[唐][李商隱]《無題》詩之一:“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宋][蘇軾]《續麗人行》序:“[李仲謀]家有[周昉]畫背面欠伸內人,極精。”◆2.在背後,當事人不在時。○[唐][杜甫]《莫相疑行》:“晚將末契託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唐][李商隱]《雜纂》:“愚昧:背面說人過。”◆3.離別,分手。○[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臨當背面時,裁詩示繾綣。”○[清][吳定]《祭家蕙川文》:“疾猶可為,顧之色喜,孰知背面,旬日而死。”◆4.物體的反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只見一個人拿進一張條子來,卻是把字寫在紅紙背面的。”○[柯岩]《東方的明珠》二:“插屏裏的花樣背面難看煞,我要發明雙面繡。”○[管樺]《在婦產院裏》:“我瞧像片是她的一張半身像。再瞧背面,用鋼筆字寫着‘送給最親愛的人’。”◆5.猶言轉過身。形容極短的時間。○[葉聖陶]《義兒》:“當着面他總是很能領受的態度,自稱情願悔改,可是一背面第二個過失就來了。”

背密,◆秘密;暗中。○《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李罕芝〕恰遇昭義節度使薛志勤薨,背密地引澤州兵馬乘夜入潞州城,將主殺了,投降朱全忠。”

背馬,◆即鞴马。装备坐骑。○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四折:“下次小的每與我背馬者!”

背亂(背乱),◆背戾惑亂。○《淮南子‧要略》:“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繆,百官背亂,不知所用。”

背流,◆1.背源而流。○《楚辭‧賈誼<惜誓>》:“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長。”○[王逸]注:“言水橫流,背其源泉則枯竭。”◆2.逆流,洄流。○[南朝][宋][謝靈運]《會吟行》:“連峰競千仞,背流各百里。”

背利,◆指負擔很重的或長時期的利息。○[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八章:“自古常理:莊稼人們嫌背利,吃不上也儘着還帳哩。”○《解放日報》1946.1.28:“有些償付不起的,我們即將其結帳,不使其再背利。”

背立,◆背人而立。○[清][葆光子]《物妖志‧獸‧狐》:“[鄭子]速呼前追,方背立,以扇障其面。”○[清][趙執信]《海鷗小譜‧少年游序》:“客言其姿態綽約,背立風前,殆奪畫圖。”京劇《杜鵑山》第五場:“[雷剛]猛力推開[溫其久],憤然背立。”◆补证条目■背人而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潛身在曲檻邊,一個背立在湖山下。”○明陈洪谟《治世馀闻》下篇卷三:“其日方作文,忽見其號舍前陡黑不見天日,視之乃一人,形色衣服正純黑色,軀頎且碩,當舍背立,逕遮其光。”

背禮(背礼),◆違背禮法。○[漢][王充]《論衡‧本性》:“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晉書‧何曾傳》:“[曾]面質[籍]([阮籍])於[文帝]座曰:‘卿縱情背禮,敗俗之人。’”

背理,◆違背天理或倫理;不合理。○《漢書‧賈誼傳》:“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清史稿‧誠隱郡王允祉傳》:“[怡親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在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以後,奴隸制就更加顯得荒謬背理。”

背離(背离),◆1.離開;離散。○《元典章‧兵部三‧鋪馬》:“馳驛人員背離站道窵遠去處幹辦公事,令經過州縣依例倒換舖馬。”○[周恩來]《致鄭洞國信》:“兄今孤處危城,人心士氣久已背離。”○[薛暮橋]《利用價值規律來為經濟建設事業服務》:“經驗告訴我們,實際情況與此相反,社會主義國家價格背離價值,往往超過資本主義國家。”◆2.違背。○[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損失一些金銀珠寶還是小事,重要的是喪失了咱們起義領袖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背離了起義宗旨。”○[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她根本沒有一點意思,在土改的暴風雨時代過去以後,就背離黨所指引的道路,為了個人的企圖投進富有子弟的懷抱。”

背軍(背军),◆逃兵。○[唐][劉肅]《大唐新語‧政能》:“[狄仁傑]因使[岐州],遇背軍士卒數百人,夜縱剽掠,晝潛山谷。”○《新唐書‧高祖紀》:“乙卯,如[華陰],赦募士背軍者。”

背靜(背静),◆偏僻;清靜。○[明]徐渭《女狀元》第三齣:“[黃科]見他說的古怪,就一把扯他,到背靜的所在,仔細哄他。”○《紅樓夢》第九六回:“那丫頭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兒上葬桃花的去處,那裏背靜。”○[浩然]《艷陽天》第六八章:“別人趕集是往熱鬧地方擠,[馬之悅]卻往背靜地方溜。”

背景,◆1.圖畫、攝影裡襯托主體事物的景象。○[柯岩]《美的追求者‧花開花謝》:“畫面上是一個沉思的姑娘,極為明麗的背景襯着一個俯首沉思的形象。”○《<端木蕻良小說選>自序》:“這相片是在什麼地方照的,當時的背景是哪裏,我都記不起來,回答不出。”◆2.舞臺上或電影裡的布景。○[丁玲]《夢珂》:“這表演是並沒有設好一種故事或背景的,只是她一人坐在桌子前向着有八寸高的一面鏡子做着許多不同的表情。”◆3.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明代民族英雄于謙》:“[于謙]的建議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准,是有其政治背景的。”○[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隨時代背景而改移的。”○[鄒韜奮]《經歷》五五:“我們卻未嘗沒有我們的背景!我們的背景是什麼?是促進民族解放,推廣大眾文化!”[艾蕪]《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說是以[新加坡]為背景,寫失業的[華]僑工人,談礦工和海員的艱苦生活。”◆4.指靠山及支持者。○[左齊]《平江十日》:“[平江]人說他的‘背景’就是在國民黨的軍事委員會裏有着少將高參職銜的叔父。”○[巴金]《沉默集‧知識階級》:“[唐院長]冷笑一聲,堅決地說:‘[張伯高]比[雲甫]能幹,又有背景。’”

背井離鄉(背井离乡),◆遠離家鄉,流落他方。○[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摺:“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爹娘只生得我一人,從小寸步不離,何期今日死於他鄉,早知左右是死,背井離鄉,着甚麼來?”○《再生緣》第四五回:“背井離鄉隨主出,可憐舉目少親人。”○[邵沖飛]等《報童》第一場:“他們背井離鄉,千里迢迢來到[重慶],是不願當亡國奴,是要抗[日]啊!”亦作“背鄉離井”。○[清][李漁]《巧團圓‧夢訊》:“老夫做了二十年仕宦,萬一遇見賊徒,豈能倖免,所以背鄉離井,寄跡他方。”

背集,◆方言。沒有集市的日子。○《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這天又是個背集。”如:[李家莊]單日逢集,雙日背集。

背會(背会),◆見“背晦”。

背花,◆1.舊時刑杖之稱。亦指杖刑的創傷。○《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郡王焦躁,把[郭立]打了五十背花棒。”○[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則問你幾絲兒頭髮?幾條背花?”◆2.持棒於背後回旋舞弄的各種花式。

背後眼,◆喻指有能洞察先机或窥破隐密的能力。○《水浒传》第四五回:“枕邊言易聽,背後眼難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太尉昏昏的,那裡有許多背後眼?況如此進來,無人知覺,先生不必疑慮,且到房中去來。”

背後(背后),◆1.身體或物體的後面。○《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靈坐皆刻銅人,皆後石壁。”○[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在土街背後居住。”○《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小人又沒有背後眼睛,為此委決不下。”○《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原來[高贊]的媽媽[金氏],最愛其女,聞得媒人引[顏小官人]到來,也伏在遮堂背後張看。”○[巴金]《利娜‧第四封信》:“他們又能幹,又聰明,背後又有很大的靠山。”◆2.背地裡,當事人不在時。○[唐][杜甫]《草堂》詩:“眼前列杻械,背後吹笙竽。”○《宣和遺事》前集:“[明皇]一見[玉環]生得有傾國之色,背後使人喚[玉環]出家為女官道士。”○[明][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常在背後罵你做酒浸頭哩。”○[清][李漁]《奈何天‧逼嫁》:“當面應承,背後做作,那一箇理你。”○[巴金]《寒夜》十六:“我才不在背後講人壞話。”○[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裏有數就是了。”

背行,◆背身卻行。○《楚辭‧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背過氣(背过气),◆謂昏厥。○[老舍]《上任》:“拿筆刷刷的一寫,他想,就得把[老劉]們唬背過氣去。”

背光,◆1.光線不能直射到。○[陳白塵]《大風歌》第二幕:“兩個人影背光而入:原來是[鳴玉]和[佩蘭],二人喜形於色。”如:那兒背光,請到亮的地方來。2.本為佛像、神像頭部背後的光圈,後常借指人的光輝,或亦帶有調侃意。○[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她([秋瑾])的熱烈而絢爛的感情生活的表現,是有着理智的背光。”

背公營私(背公营私),◆亦作“背公向私”。◆謂損公肥私,違法求利。○《宋書‧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姦。”○[宋][張商英]《護法論》:“今背公營私者侵漁不已。”○[清][昭槤]《嘯亭雜錄‧郭劉二疏》:“[郭]疏云:‘[明珠]與[余國柱]背公營私諸款。’”

背公向私,◆見“背公營私”。

背公,◆見“背工”。

背弓,◆見“背工”。

背工,◆1.亦作“背弓”、“背公”。買賣中間人索取的外快。亦指受托購物時侵吞財物。○《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還有奶奶們托着買人事、請先生,常是十來兩銀子打背弓。”○《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計巴拉]道:‘這五百是過送的,那二百是[伍小川]、[邵次湖]背工。’”○《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我要在中間打五十兩銀子的背公。”◆2.同“背躬”。戲曲的旁白。

背負(背负),◆I1.背靠着或對着;後面對着或靠着。○《莊子‧逍遙游》:“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清][王士禛]《居易續談》:“尋憩古佛剎,紺碧何輝煌;背負諸墓碣,封樹皆貂璫。”○[沙汀]《一個秋天的晚上》:“這是一個冷僻的所在,背負着大山,前面又是湍激奔騰的河流。”○[康濯]《水滴石穿》第二章:“是有一個人恰恰背負着太陽的光彩,直向他們走來。”◆2.背棄;違戾。[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金聲]﹞曾將親女[金氏]許[元]子[程壽]為妻,六禮已備,詎惡遠徙[台州],背負前約。”○[清][曾國藩]《何君殉難碑記》:“[李兆受]者,故反側持兩端,感君忠勤,不忍遽背負。”◆II用肩背馱。○《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鄭蕊珠]那晚被[徐達]拐至後門,推與二人……那些後生背負着,只是走。”○[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有岡巒泥滑不可行者,必背負經略而過。”○[馮雪峰]《苦力父子》:“他們的工作是用自己的肩和背,替商人從碼頭上把非常沉重的一大包一大包的貨物背負到堆棧裏去。”○[巴金]《家》二二:“大家把槍提着,拿着,掮着,背負着。”◆2.猶擔負。[夏衍]《<夏衍選集>代序》:“現在的[中國]知識分子大部分出身於背負着‘太痛苦了的遺產’的小資產階級。”○[王願堅]《後代‧媽媽》:“除了一個共產黨員在獄中所可能受到的刑罰和折磨以外,我還背負着另一層痛苦:孩子怎樣了。”◆补义条目■背上背着。○三国魏曹植《承露盘铭序》:“龍身長一丈,背負兩子,自立於芳林園。”○唐李白《笑歌行》:“甯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

背風(背风),◆避風。○[北周][庾信]《上益州上柱國趙王》詩之二:“雁歸知向暖,鳥巢解背風。”○[唐][王績]《薛記室見尋題古意以贈》詩:“爾為背風鳥,我為涸轍魚。”○[陳友孟]《劉伯承同志關懷傷病員》:“我看大家實在拖不動了,在一個背風的山坡上,我叫大家休息。”○[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我﹞又教他多從護理方面着手,如兔子的住處要背風,乾燥,多讓它們活動等等。”

背飛,◆排球运动术语。利用空间差的一种扣球方法。扣球手在二传身边跳起,冲飞,移动进攻位置,扣1-1.5米距离的小弧度球。因防守方不易掌握扣球手的进攻位置,而有利于摆脱防守方的拦网。○《人民日报》1995.4.1:“八一队今天战术运用得当,国手吴咏梅的背飞和短、平、快打得日本队招架不暇。”○《中国体育报》2006.11.6:“在中国队的接应位置由于伤病无法发挥的情况下,德国队反而在2、3号位利用背飞和快球连连得手。”

背反,◆背叛,反叛。○《水滸傳》第三三回:“你結連[清風山]強賊,一同背反朝廷,當得何罪!”○《水滸傳》第一二○回:“朕想[宋江]、[盧俊義]征討四方虜寇,掌握十萬兵權,尚且不生歹心,今已去邪歸正,焉肯背反?”

背恩負義(背恩负义),◆同“背恩忘義”。◆《陳書‧陳寶應傳》:“遂乃背恩負義,各立異圖。”

背恩,◆背棄恩義。○《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天子以[紹]為太尉,轉為大將軍,封[鄴侯]”[裴松之]注引[晉][袁曄]《獻帝春秋》:“[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唐][陸贄]《誅李希烈詔》:“[李希烈]蔑義背恩,窮奸極暴。”

背斗,◆背簍。○《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中共青海省委<改變貧農和中農的不正常關係>》:“揹糞的時候,大人揹兩三背斗。”○《中國歌謠資料‧馬家把我抓伕子》:“竹子背斗背金子。”

背地裏(背地里),◆暗中,背人處。○《朱子語類》卷四七:“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看時也似是箇好人,然背地裏卻乖,卻做罪過。”○[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裏愁眉淚眼。”○《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那貴妃又背地裏寵一箇[胡]兒,姓[安]名[祿山]。”○《紅樓夢》第五五回:“你知道我這幾年生了多少省儉的法子,一家子大約也沒個背地裏不恨我的。”○[老舍]《沈二哥加了薪水》:“你比我資格老,我們背地裏都叫你[沈二哥]。”○[趙樹理]《登記》一:“後來這消息傳到他媽耳朵裏,他媽把他叫到背地裏,罵了他一頓‘沒骨頭’,罵罷了又勸他。”

背地,◆不當面;私下。○[宋][周邦彥]《歸去難‧期約》詞:“佳約人未知,背地伊先變。”○[元][曾瑞]《留鞋記》第四摺:“你的女兒背地通書約人私合,本等該問罪的。”○[明][朱國禎]《高攀龍墓志銘》:“先輩嘗背地用一陣苦工夫,故得成就。”○[劉大白]《田主來》詩:“賊是暗地偷,狗是背地咬,都是乘人不見到。”○[曹禺]《雷雨》第一幕:“媽,您為什麼這樣,[四鳳]是個好女孩子,她背地總是很佩服您,敬重您的。”

背德,◆背棄道德或恩德。○《國語‧晉語三》:“已賴其地,而又愛其實,忘善而背德,雖我必擊之。”○《漢書‧文帝紀》:“[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神福]曰:‘吾以一卒從[吳王]起事,今為大將,忍背德而顧妻子乎?’”

背道,◆1.背棄道義。○[漢][賈誼]《新書‧連語》:“苟背道棄義,釋敬慎而行驕肆,則天下之人,其離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約而若期。”○《三國志‧魏志‧杜恕傳》:“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則人主之所最病者,陛下將何樂焉。”◆2.偏僻的街道。○《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條道本是條背道,附近又等閒無人來拜佛燒香。”◆3.朝着相反的方向。○[劉伯承]《回顧長征》:“其餘主力穿過[湘][黔]公路,直插[雲南],與馳援[貴陽]的[滇]軍背道而行。”參見“背道而馳”。

背帶(背带),◆1.搭在肩上、繫住褲子或裙子的帶子。○[卞之琳]《翻一個浪頭‧步步高》詩:“拉挺了漂亮的玻璃背帶,他拉着女朋友急忙走開。”○[峻青]《黎明的河邊‧主人》:“她上身穿着一件米黃色的麻紗襯衫,下身穿一條有背帶的藍布裙子。”◆2.背負背包或槍支等物的帶子。◆补证条目■背负背包或枪支等物的带子。○余华《祖先》:“他从袖管里伸出右手拉了拉火枪的背带,从他们身旁走了过去。”○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竹筐的背带断了,白薯、土豆撒了一地。”

背處(背处),◆背地裡。○《元朝秘史》卷一:“[朵奔篾兒干]在時生的[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兩個兒子,背處說:俺這母親無房親兄弟,又無丈夫,生了這三個兒子,家內獨有[馬阿里黑伯牙兀歹]家人,莫不是他生的麼道?”◆补义条目■指偏僻的地方。○《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譬如掃地,不可只掃面前,如椅子之下及角頭背處,亦須掃着。”

背城一戰(背城一战),◆1.謂作最後決戰。○《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六年夏”[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2.引申指最後的鬥爭或努力。○[明][陳繼儒]《讀書鏡》卷四:“古今文字之禍,其端有三:或君子以此攻擊小人,而為背城一戰之舉。”○《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一來他自己打定主意,定要趁今日這個機緣,背城一戰,作成姑娘這段良緣。”○[茅盾]《子夜》十八:“可是[吉人]的意見有點不同。他覺得此時我們一補進,就是前功盡棄;他主張背城一戰!”參見“背城借一”。◆补证条目■谓作最后决战。○明叶盛《水东日记·王交山论寇準李纲》:“李綱不此之悟,而欲留二帝固守京師,以待勤王之師,與虜背城一戰,以決勝負。”

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墻。多指作最後決戰。○[唐][李商隱]《有感》詩之二:“御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背城堅柵,可以不戰疲之。”○[明][楊慎]《新都縣八陣圖記》:“蓋勝之於多筭,而出之於萬全,非借一於背城,而僥倖於深入也。”參見“背城借一”。

背臣,◆叛臣。○《韓非子‧五蠹》:“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背場(背场),◆方言。猶場外;私下。○[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一:“[小毛]道:‘是這樣吧!我看咱們還是背場談吧!這樣子結不住口。’”

背本,◆背棄根本。○《左傳‧哀公七年》:“[吳]將亡矣,棄天而背本。”○《呂氏春秋‧上農》:“國家難治,三疑乃極,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國。”○《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末俗背本,由來久矣。”○[金][王若虛]《議論辨惑》:“若名教之理而書生不知,則誰復知之?且[厚]([鄭厚])獨非書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明][張居正]《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為不義,固自忘其父母。”

白背,◆1.表面乾燥後呈白色的土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到榆莢時,注雨止,候土白背復鋤。如此,則收必倍。”◆2.藥草名。味苦無毒,根似紫葳,葉如燕廬。○[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白背》:“白背,《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洗惡瘡疥。生山陵,根似紫葳,葉如燕廬,采無時。’”

上一篇新闻

商场新营销:在商场屋顶看电影、踢足球和种菜怎么样呢?

下一篇新闻

广西推动优秀文旅品牌走出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